2003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亲近红土地
欢乐送万家
——江西省“百团下农村,百戏送农民”侧记
余清楚 文华
  金秋时节,江西大地稻浪飘香。正当农村千家万户收获着果实,收获着甜蜜,收获着歌声,也收获着欢乐的时候,江西省一大批专业剧团纷纷坐着大篷车,忙着下乡演出。
  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文化部等8个部委发出了组织文化下乡的号召,使文化下乡活动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文化工作。从这一年开始,江西开展了“百团下农村,百戏送农民”的活动。八年如一日,全省76个专业剧团,3600多名文艺工作者的足迹踏遍了全省99个县(市)区,307个乡镇。平均每年下乡演出6000场,歌声回荡在江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送好戏到乡村
在江西文化部门,“双百”活动是每年文化工作的重点。泰和县委、县政府定下一条规矩:每年在剧团下乡演出时,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到剧团召开专门的欢送会。
  江西省多山区丘陵,许多自然村坐落在偏僻山乡。为了把文艺演出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许多剧团因地制宜,成立了有自身特色的演出队。新干县采茶剧团自备竹扁担,当车不能把演出道具运进去的时候,他们就挑着道具进山,被农民称为“扁担剧团”;南康市在“双百”活动之初,根据全县山路多的特点,每个演职员购买一辆自行车,演出时,他们骑着自行车,载着演出道具奔走在山乡田野上,只要听见一串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老表们就知道“咱们的‘自行车剧团’来演戏了”。丰城市采茶剧团根据农民观众喜爱方言小品的特点,自编自演小品,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品剧团”;波阳县赣剧团长年下农村演出,是文化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剧团”。剧团每年下乡演出都在400场以上,是江西省有名的“演出大户”。
  “双百”活动将剧团推向了农村,也培育了农村演出市场。经过8年磨砺,许多剧团增强了活力,提高了竞争力,学会了经营。乐平市赣剧团经过重新整合后,改变过去演出单一的状况,除了保留传统的赣剧外,还编演歌舞、小品,甚至黄梅戏等,他们的口号是农民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省文化厅及各市文化局每年都要组织剧团深入农村慰问演出,年年送戏到山乡,形成了有影响的“慰问演出”;不少剧团抓住农闲和春节期间的大好时机,抓住富裕之后的农民喜欢为乔迁、嫁娶等搞庆典的特点,开展“节庆演出”。
  农民看戏有特点:时间要长,节目要多。在乡下演出时,每场演出都在3小时左右。一台大戏结束还要有折子戏“相送”。所以,每个剧团下乡演出前,至少要准备60多个节目。据统计,除保留剧节目外,江西省2001年新排上演剧目有519个,2002年新排上演剧目426个,还不包括小节目。江西每年新创作排演的剧目都在500个左右。江西省赣剧院、江西省京剧团等每年都要新排或整理剧目25个左右。
  为农民服务,坚持下乡演出,使“双百”活动催生了一批优秀剧节目。采茶戏《山歌情》、《榨油坊风情》、《木乡长》、《远山》,歌曲《为了谁》、《爸爸》、《永远的井冈山》等,都是在“双百”活动中深受农民喜欢、久演不衰的优秀剧节目。这些剧节目分别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其中,采茶戏《木乡长》被文化部选定为向全国推荐演出剧目。
  带欢乐给农民
2002年春节前夕,江西省歌舞剧院来到位于秀峰脚下的星子县慰问演出。这是一座新山村,这里住着一群经过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的移民。为了搭建舞台,村民拿出自家建房的木板,放下建房的工作,配合剧团的同志在山坡上搭起一座宽敞的舞台。背靠大山,面对的也是大山,舞台虽简陋,但影响不了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影响不了老表们看戏的热情。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省里剧团的节目好、演员好。党和政府好!党和政府把我们从水患中迁出来,又派省里的剧团来慰问演出,我们从心里感激不尽。”一位大婶用篮子提着过年的花生、油炸米果来到舞台上,一把把地塞给演员们吃。演出只有两个小时,但歌声震动了山乡,舞蹈润亮了一双双纯朴的眼睛。演出结束了,还有不少山里老表匆匆赶来,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动着一个个匆忙的身影。不少老表情不自禁地对车上的演员说:“你们明年还来吗?”
  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赣剧演员陈俐说起到农村演出,深有感触。要说辛苦真辛苦,特别是寒冬腊月送戏下乡,全团演员为了方便群众看演出,有时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为了让偏远山区群众看戏,他们爬上装满煤灰的拖拉机一颠一颠地进山演戏。如果碰上没有通路的地方,就几个人抬着舞台道具往乡里赶。有的村庄没有戏台,他们就在田埂上用旧木料搭一个简易戏台,然后用蛇皮袋做布景和挡雨的天棚,上午、下午、晚上,一天三场连轴转。碰上刮风、下雨、落雪,脸刮肿了,手冻坏了,也是毫无怨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演出,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不计得失。
  令陈俐感动不已的是,每到一地演出,常常是妇幼相携,人山人海。群众不仅对赣剧充满热情,而且很懂戏,只要有演出,就十里八乡涌过来,人挤着人,把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太阳晒,大雨淋,寒风吹,他们毫不在乎。如在演《窦娥冤》一戏时,演员与群众情景交融,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人民群众对送戏下乡的欢迎,从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欢呼声中可以得到注解。
  剧团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于都县采茶剧团的一位团长说:“老表们看戏的热情很高,有时一场演出就有好几万人。”
  我们问:“你怎么知道呢?”他说:“白天演出看得清楚,村口、山腰到处都是观众;晚上演出只见一串串的火把在山路上游动。不说别的,有一个村,每当演出时就要在舞台边放上五六个大木桶,派专人烧开水,每场演出结束后,这些开水都喝光了。你说得有多少人看戏?”
  撒文明遍乡村
“双百”活动给富起来的农民送去了欢乐,极大地丰富了江西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江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送上了缕缕春风。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说:“把戏送到村里,更要把文明送到村里,送到农民的心里。为农民演出,不能降低质量,不能流于庸俗。专业剧团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政府的文明宣传队,演出到哪里,就要把文明之风吹到哪里。”
  新干县采茶剧团无论在哪里演出,都不讲住宿条件,不讲演出条件,只要可以唱可以演的地方都行。有一次,他们来到山村演出,场地是一座很久没有用过的祠堂。全团演职员放下行李,捋起袖子提水抹灰,挥帚扫地,把多年积下的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老表们在演出结束后,自发地放鞭炮为他们送行。
  他们在演出中牢记党的文艺宗旨,做传播健康文化的使者。10年中,没有一个剧团演出过一个不健康的剧节目,凡是农民喜欢的他们就努力满足。江西省赣剧院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创作了一台反映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赣剧现代戏《崽呀崽》,许多农民观看后,既被精彩的演出逗得捧腹大笑,又于笑声中感叹:“世道不同了,崽女都一样。”丰城市采茶剧团原团长熊光平是一位喜剧演员,每次下乡演出,只要他一出现在舞台上,农民就会爆发出一片欢笑。他觉得农民喜欢自己,自己更要让农民喜欢。一次演出中,他听到一位农民因听信街头广告,买到伪劣电视机的故事,于是,他以此为素材,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价廉物美》,鞭笞了假货坑农的现象。诙谐夸张的表演、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10年来,他一人创作的小品就达30个,其中20个成为剧团下乡演出的保留节目。
  农村演出多数在露天。每年春节期间又是江西天气最冷,雨水最多的时候。剧团演出的舞台搭建在空地上。为了方便观众观看,只用帆布罩住舞台顶,围出一个窄窄的后台,三面透风。绵绵细雨,嗖嗖冷风,直往舞台上灌,演员们经常被冻得手脚发僵。江西省京剧团在余干县农村演出时,正遇上一场大雪过后,田野一片白茫茫的。一位演员在走田埂时一不留神掉进了路旁的水凼,浑身湿透了。他被人拉上来后,跑回住地,换下湿衣服又赶去演出。
  10年亲近红土地,亲近农民兄弟,使不少演员家里多了几位农民“亲戚”;不少农民心里多了几位真挚的文化朋友。逢年过节,他们相互拜贺,越走越亲。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用唯物史观指导文艺创作
  本报讯 记者杨少波报道:由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文艺部主办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繁荣文艺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在京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当前文学艺术作品中涉及的历史题材问题,围绕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不少历史小说和影视作品,从以往附庸历史线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超拔出来,摆脱了比较狭隘的阶级观点、单一的政治视角,以及简单的配合、比附的功利主义历史观,开始走向一种更为深沉的思考,从而突出了人性内涵,更注重历史中的个人命运和心灵的历史,力求把握历史运行中的某种内在精神。这些给历史题材创作带来了深刻变化,开拓了视线和思路。特别是近年来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遵循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蕴含着厚重、宽阔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把事件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人物提升到新的历史境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同时专家们指出,在创作繁荣的形势下,不能不看到有些历史真实胡编乱造,不能不看到脱离创作出现了唯物史观的缺席和创作者社会责任感丢失的情况。首先是历史实用主义,将近代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基本走向弃之不顾,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标准;其次是历史折衷主义,否定历史评价的客观标准,认为无所谓对错、善恶、美丑,丢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英雄人物一概否定;四是历史消费主义,它的创作目的不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启迪,而在于制造消费,比如戏说剧,有的作品把权贵、贪官描写成可爱的弄臣,这样的价值判断显然出现了错误。
  如何把握唯物史观和艺术表现的关系,专家们普遍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历史真实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的真实,而是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即使在历史事件和细节上真实程度相当高,但如果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是历史真实。相反,如果某一事件和细节是虚构的,但严肃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本质,那么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真实。大家认为,历史观念问题是关系到文学艺术作品整体走向的关键问题,它深入而长远地决定着一部作品对于现实和历史的开掘深度和描绘方式,进而决定着一部作品在社会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具有科学的唯物史观,能否正确地把握时代历史的宏伟走势,已经成为关乎我们当前文艺创作的重要议题。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设立引进版奖 参考市场销售
 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将全新亮相
  本报讯 记者陈原报道:中国金唱片奖是国内唱片(音像)界、音乐界的大奖,第四届评选活动现已全面展开,评委正在对候选作品逐一审定。这届评选活动,将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和文化产业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会管理司、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联袂出任指导机构,由中国音像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版权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音像委员会、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协办。代表全球1400多家唱片公司的国际唱片业协会参与了评选。
  中国金唱片奖自1989年创设以来,迄今已举办过三届,百余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获得了该奖项,获奖者当中不仅有梅兰芳、侯宝林、王洛宾、郭兰英、王昆、吴雁泽、李双江、蒋大为、才旦卓玛、李谷一、彭丽媛、马季、姜昆、乔羽、谷建芬、施光南等内地知名艺术家,也有叶倩文、童安格等港台优秀歌手,连“拉丁情歌王子”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也曾经驾着自己的专机来中国领奖。
  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评选活动在保持前三届传统的同时,在奖项设置、作品推荐、评选程序等环节上有所创新,将严格遵循“市场销售好、艺术成就高、社会影响大”的评审标准,评选1995年至2003年度正式出版并发行的文艺类录音制品,并首次设立引进出版的港台地区音乐唱片,共设置10大类36个奖项。评委会成员来自唱片、音乐、戏剧、曲艺、传媒等领域,既有北京、上海、广州的艺术专家,也有香港、台湾的文化名流。不仅有创作人、制作人、教育家、学者、往届获奖者,也有业内知名的乐评人、策划人和媒体记者。所有候选名单、提名名单和获奖名单都将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为了吸引公众参与,一部分公众认知度高的奖项将由公众投票决出最终的获奖者。
  2003年11月中旬,规模盛大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还将颁发“帕萨特音乐成就奖”和“POLO新人奖”等特别奖项,用重奖鼓励有创新成就的艺术家。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让爱平常起来
一土
  近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京演出了黄梅戏《长恨歌》,剧作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舞台上展示出的青春活力、现代气息,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部黄梅戏虽然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却用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了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使老的故事生发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含量。
  青年演员李文饰演杨玉环,演出了一个新的“杨玉环”。她用现代人的悟性和人文判断重新解释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大唐皇妃。她力图把一个呼风唤雨的贵妃演成一个娴淑体贴的人妻,还爱情以正常,擢人性以无上。
  第一幕,她以懵懂之态跌入皇家罗网。奇妙的世界中,让她有机会同时看到了更多的男人,也对比出了男人的优劣。于是,她也撒出一张网,为自己捕获了她认为最优秀的男人李隆基。这一场,李文用了很多动物的拟态舞蹈,唱腔也加入了较多气声,并且将台词的语音挑高、拉长,造成变异的陌生化效果,借以刻画人物的天真与自信、烂漫与果敢。以往黄梅戏舞台上,天真烂漫的人物多为村姑稚童,言行多作小儿状。而这里李文用拟态的舞蹈对童话境界进行了再构筑,用魅幻的气声对梦境作了再描摹,使天真由孩童情致升华为天使品格。从而在双向的“一见钟情”中,完成了迅捷又合乎本性的爱的定位。
  第三幕,当杨玉环随李隆基仓皇出逃,马嵬坡前寿王逼骂驾,“天子威,无处找;父和子,作颠倒;拿刀的只会吓唬多娇”的危险时刻,杨玉环没有以贵妃之势遏制作乱将士,也没有以君臣之礼敷衍皇上,而是像遭遇不幸的世俗夫妻一样,只求个“风同挡,难同当,患难夫妻情更长”。这里,李文一改我们曾经见到的天真,以一个成熟妇人的稳健持重处乱不惊。她把声音有意放得沉稳、厚实,增加一些胸腔共鸣。舞台调度和形体动作也完全生活化,对宫廷戏、袍带戏所惯用的较夸张外在的程式动作进行解构,使之气存而形散,完全融解在农家夫妇平淡的举止中。当唐明皇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而假装醉酒时,她揽夫于怀,像呵护一个熟睡的婴儿。母性的真实与伟大油然而生;当作乱士兵将她与李隆基分开时,她又表现得异常焦急无助,在冰冷的枪戟间奔突。夫妻的关切与忠诚赫然在目;当她凛然赴死时,依旧柔情地关照:“不要伤害我的三郎。”实现了一个人妻的最大最根本的权利,也是最大最根本的奉献。平凡夫妻最富魅力的所在,就是可以自主地爱对方,与对方同喜同忧。必要时,为对方去死。
  在这出戏里,通过李文塑造的形象,我们又一次体悟了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寄寓。那就是,让人平等起来,让爱平常起来,让生活平凡起来……(附图片)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长篇小说不能“出”得太快
王树人
  据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和2001年,全国各地出版长篇小说分别达700部和800部,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直逼1000部。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17年里,长篇小说创作的总量只有170多部。如今长篇小说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20年的创作总和还多几倍。有人把这种现状说成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但长篇小说“出”得如此之快,绝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谁都知道,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像建造一座万丈高楼一样,其“工程是相当复杂”的。然而,如今的“作家”却都成了“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不但谁都敢去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且还都写得“飞快”,一年写出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更是大有人在。
  《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一些已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之所以到现在令读者难以忘记,这同这些长篇小说“出”得“慢”是不无关系的。这些长篇小说都是作者用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段逐句的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且还都凝集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假如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像现在不少的作者十天半月,甚至一周就能弄出个长篇来,这些书肯定是早就被读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谁都知道“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不说现在写长篇小说的作者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如何,就算这些人都是“天才”和“神童”,但写得那么“快”也是写不出好书来的,因为要创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长篇小说,是必须要经过反复精雕细刻的。况且现在的长篇小说大多都是在“写字楼”里“闭门造车”用电脑“敲”出来的,或是“用身体写作”的产物,这样的长篇小说写得越“快”,也就“自消自灭”得越“快”。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京剧《杜十娘》注重观赏性
  本报讯 记者徐馨报道:由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精心打造的《杜十娘》,作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工程的初选剧目,将于10月13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再次亮相。与已有的版本相比较,这部戏的独特性体现在它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主创队伍、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注重了作品的观赏性。
  该剧艺术形式上追求的是诗剧风格与新视听,有利于带动培养京剧的新戏迷。舞美、灯光和服装设计营造了诗意的舞台意境,具有视觉冲击力。该剧在传统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将苏州评弹和民族音乐素材融入其中,听起来像是优美的民族古典轻音乐诗剧。在形体设计方面,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其动作元素不同于戏曲舞蹈中的“板”,而是加入了现代舞剧的内容,突出了动作性。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京剧院“金秋演出季”名家荟萃
  金秋送爽,梨园芬芳。中国京剧院“2003——金秋演出季”近日在沈阳拉开序幕。此后至10月31日,剧院将有24台戏、包括4个新剧目亮相金秋舞台。此次演出季将集中展示中国京剧院近年来创排、改编的新戏和挖掘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演出足迹也将从北京扩大到天津、辽宁、济南、河北、山东等省市,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堪培拉等城市。演员阵容除了活跃在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中青年艺术家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胜素、李岩、李海燕、江其虎、于万曾等,中青年优秀演员邓敏、袁慧琴、耿巧云、管波、吕昆山、黄炳强、魏积军、李红梅、吕慧敏、许翠、宋小川、顾谦、徐畅以外,还邀请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以及杨赤、奚中路、杨燕毅等加盟演出。
  作为“金秋演出季”重拳推出的4出新戏、大戏,有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张协状元》、大型京剧《泸水彝山》、新编古装喜剧《乌纱记》、复排程派经典剧目《春闺梦》等,这些戏已于10月1日至7日分别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周瑞)(附图片)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儿童现代教育消费博览会将在京举办
  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儿童现代教育消费博览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
  进入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儿童素质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儿童素质教育如何抓起,儿童教育消费产品如何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才更有益于人才辈出,一直是学校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博览会从关注儿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力图通过本次博览会为从事儿童素质教育的名校搭建一个展示教学实力和教学特色的平台,为生产儿童现代教育消费产品的中外优秀企业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窗口,更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提供一个择优而取的机会。
  本次展览展厅面积8000多平方米,共有500多个展位,分为素质教育、益智教育消费用品、综合咨询等三个展区。展览期间将举办今日父母大讲堂等特色活动,邀请知名儿童教育专家解答有关儿童素质教育方面的疑难问题;进行益智教育新产品、教育软件、教学最新成果等现场演示;举行素质教育机构推广会、儿童教育消费产品推介会以及儿童综合教育的研讨。展览追求好听好看好玩的现场效果,101远程教育网、团中央中青网等一些知名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数以万计的学生将参与其中。(玉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