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别让小剧种从我们身边流失
本报记者 刘玉琴
  近年来,说起戏曲,总能听到一声声的长叹短吁。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如今,戏曲已经风光不再,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盟主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与此相伴随,戏曲剧种的处境则越来越令人担忧,而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一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到了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永远退出了舞台,成为写在纸上的史料。
  今年一直在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调研全国剧种现状的刘文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戏曲的专家,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就消失一个。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当地的戏曲演出,有的仅能从庙会上一睹芳容。在西安,八百里秦川滋养出的秦腔,是陕西的主要剧种,今天很难听到。“汉调桄桄”曾是陕西的9大剧种之一,原来流行于汉中、安康、川北、陇东一带,现在这里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当地还有这个剧种。在太原,也很难看到晋剧的演出。刘文峰说,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一个剧团,这“天下第一团”的队伍逐渐扩大,而且是多年不从事商业演出,有的长达10年之久没有过完整的演出。大剧种尚且步履蹒跚,小剧种更是举步维艰,“梨园戏”几尽鼓绝,“打成戏”难以为继,“傩戏”鲜闻其音。
  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都只作为一种历史、一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剧团“生存”面临挑战
戏曲剧种的减少,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的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演出团体与观众之间的天然联系逐渐削弱,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戏曲由大红大紫到归于平淡乃至有时门可罗雀,也属形势使然。同时,演出团体艰难的生存处境无疑也使剧种的生存“雪上加霜”。一些剧团一直勉强维持甚至难以为继。
  目前许多剧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负担重,有的已近溃散;经济状况拮据,工资不能保证,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抢救,艺术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演出场所设备陈旧不堪……福建莆仙戏剧团最优秀的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王少媛,日前坚决辞去团长职务,辞掉艺校校长职务,改行离去。她说,我不能一辈子都耗在戏上,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难以维持生计。闽南地区素来是个戏窝子,十多年前,戏校招生曾在这儿百里挑一,可现在招生3天才有16个人报名。学生们说,戏校毕业分不出去,进了剧团也发不出工资,学戏看不到前途。此外,陕西、河南等地的演员下乡演出时经常住在破庙里,被老乡们当作亲人往家抢的时代似乎离他们很远,演员的地位与以往无法相比。于是,保护民间戏曲,提高演员待遇,是我们近年来听到的最多的呼吁。
  保护和抢救引起关注
戏曲剧种的消失,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如何保护民间戏曲,成为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民间戏曲没有必要保护,不如让其堂堂正正地死去。更多的人则认为,民间戏曲必须保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近日,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文艺界知名专家李寸松、曲六乙、陈醉、田青、方李莉、张晓凌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戏曲剧种必须保护,但保护不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简单地要求地方政府提高认识,或加大投入,都不近情理,也不切合实际。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曲六乙说,领导的重视固然重要,但为文化保护立法更重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尽早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让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工商、税务、文物皆有法,惟独文化保护没有法。
  田青认为,我国剧种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其文化与艺术内涵各有差异,因而并不是所有剧种都有保护与抢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有限的条件下,戏曲保护要分清层次。一些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曲牌曲谱价值不大的剧种,可以优胜汰劣,任其自然,但必须收集整理资料、实物,留下声像资料;一些有着丰厚文化和悠久历史、却又与现实和市场相脱节的剧种,可以将其博物馆化。当然政府要用特殊政策给其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使其能够延续“香火”;还有一些要唤起人们重新认识,促使它们焕发艺术青春。一些比较活跃的剧种,要引导他们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生。张晓凌说,戏曲保护还要注重研究工作,应有专门的机构调查摸清哪些该进剧场,哪些该进博物馆,哪些该顺其自然,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更开阔的思路。
  为此,为文化保护立法,对戏曲剧种分清门类统筹规划,已成当务之急。当然也如李寸松、陈醉、方李莉所言,无论哪一个剧种,能适者生存,关键在于能否改革创新。事实上,一些地方剧种已经成功地走出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路子。戏剧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向市场要效益,在竞争中求发展,多创作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可能是最有效的保护。专家们指出,民间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不能让古老历史文明的深厚积淀在我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如何有效保护,需要我们审慎而又积极的应对。(附图片)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变味的“人体摄影”
侯文学
  近期以来,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人体摄影活动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据一位摄影界人士说,他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不少“人体摄影活动”的邀请函。然而,人体摄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却使本来冠以“艺术”的活动偏离了艺术的轨道,不能不令人忧虑。
  无庸讳言,人体之美应属世间美之极至,把人体摄影融入艺术内涵无疑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年年初,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詹姆士休斯敦摄影展因为通过艺术的手段充分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而受到广泛赞誉。但是,从国内一些人体摄影活动的情况看,在过多过滥中已失去了本来的艺术内涵,跌入了庸俗化深渊,主要表现在:一是参加者水平差距太大。在许多人体摄影活动中,真正的摄影艺术家并不多,有的为业余摄影爱好者,还有的干脆就是因为经济条件好,把参加“人体摄影”作为一种度周末的选择。二是商业味道浓厚。在“人体摄影”活动的组织者中,不乏有摄影家协会组织的艺术创作,但绝大多数是由旅行社或想借摄影家出名的商家组织的,有的纯粹是为了赚取收费与付费之间的差价。三是活动组织混乱。由于凑热闹的多、搞艺术的少,很多参加者要求模特摆出莫名其妙的姿势,甚至开一些“荤”玩笑,颇具挑逗性,而众多围观者起哄现象也不鲜见。今年6月初,在广州一条高速公路旁,上百架照相机对着几个模特拍个不停,围观群众达几百人,将半边路堵塞,不得不出动保安维持秩序。四是模特人体一览无余。广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廖衍猷指出,拍人体不一定非得拍裸体,即使在比较开放、人体摄影发达的国家,比如日本,也有相应的尺度。然而,在国内的人体摄影活动中,纯粹是人体“大暴露”。有的人体摄影大赛的现场,女模特均暴露无遗,场面十分混乱。
  人体摄影活动的无序和变味,无疑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法规不健全。1998年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虽然提出了区分淫秽、色情出版物与艺术作品的问题,但并无细化的标准,“人体摄影”与“淫秽图片”界限模糊,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而只顾经济利益并不深谙艺术之道的旅行社和商家的介入,把“人体摄影”艺术办成了一些人度假、休闲的一种方式,使其染上了铜臭。此外,对组织人体摄影活动缺乏必要和具体的规范制度,也必然会导致此类活动过多过滥,水平不高。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艺术工作的基本方向。很显然,变味的“人体摄影”活动与此背道而驰。愿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强化管理力度,使人体摄影艺术尽快回归到艺术的轨道。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低啸而过的擦边球
——值得关注的经典缩写
本报记者 徐馨
  有这样一记擦边球
现如今,信息量的迅速流动与紧张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阅读提出了挑战。生存状态的变化为人们细细品味文学经典设置了障碍。一家出版社曾就此向750人展开问卷调查:不到30%的人选择阅读文学名著。与此同时,各大书店出现了各种装帧精美的文学经典缩写本(简写本)。这时的作品看起来薄了很多,读书人的神态虽然集中但眉宇间也不无轻闲。
  在传统的经典阅读平台上,图书策划者、执笔者与出版者打了一记擦边球,赢得了来自看台的喝彩,也招来了一阵嘘声。
  毁誉交加的擦边球
不同的裁判对这个球有着不同的评判。
  “我喜欢文学,却不得不选择‘精装修小户型’名著。”上海一家出版社曾对1000名大中学生调查。54%的人喜欢读名著,但没有时间;15%的人认为原著太长,读起来吃力。名著的缩写本与绘图本的出现,正满足这一类读者之所需。每天仅仅是十分钟的时间,这样的一本小书就会带给读者瞬间的喜悦与对当下的超越。他们帮助繁忙的读者,在成功地完成社会角色之余,也给内心深处的自我一片呼吸的天空。
  “快餐文化,我不吃!”更多的人则认为被缩减了的名著简写本已经没有了价值。试想如果托翁百余万字的《战争与和平》被缩减成几万字的口袋书,读者还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托翁的魅力吗?雪夜拥读沁着墨香的“砖头书”,曾经是多少人的追忆和留恋。在享受着快捷阅读的同时,读者也失去了慢慢品味一部好书的个中滋味。可以说,阅读口袋书式的文学名著,读者获得的,是对故事情节的追求,失去的是审美愉悦的过程。
可听到那一声不安的低啸
  从创作、出版到读者的接受,一部经典作品的形成周期是很漫长的。当下层出不穷的文学经典缩写本的出现,暗示了操作的相对简易与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个个颤颤微微的擦边球引人反思。
  首先,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需求不能成为我们观察社会全貌(尤其关注文化领域)的障目之叶。擦边球就折射出了人们浮躁的心态。进入20世纪后半期,经济在持续发展;同时,平面化、简单化成为某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人们对文学经典的态度就证实了这一点:厚重朴素的著作被人们冷落;精美的缩写本虽然只承载着微薄的文化含量,却在市场中赢得商机。
  回归到文学的根本问题,简写本承担不了文学经典的使命。引领人们拨开浮尘,守护本心,让人们去体验真、善和美是文学的意义。阅读简写本只是通向这种感悟的引桥。文学的载体是文字:传世之作的文字往往是增一字则胖,减一字则瘦。随着内容和语言的缩水,简写本使原著艺术上的很多魅力消失殆尽。
  最后,从技术上分析一下这个擦边球。好的缩写者,对原著领悟深刻,并力求在缩写本中展示原著的精华与传神之笔,从而使简写本成为原著的导读,值得称道。相反,缩写本则成为彻头彻尾的、可有可无的娱乐产品。
  名著缩写本与绘图本的出现是适应多元化时代、大众文化时代的进步。但是,片面追求阅读的短、平、快,忽视了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的责任,就值得我们反思与担忧了。倘若缩写本最终湮没了文学经典,倘若我们的后代甚至不知道经典的存在,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在我们为擦边球巧妙的弧线击掌时,可又听到它落地前不安的低啸?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新城建设彰显文化个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场所、文化建筑在新兴的城市中已随处可见。而浙江金华市金东新区将文化的理念涵盖了一个城区,则显得更加具有战略眼光。
  金东新区是一个新建的区域,面积近50平方公里,是集商务与文化为一体的新城。设计上颇具人文韵味的义乌江江堤公园、融入自然生态与现代诗意的施光南音乐广场与艾青文化公园,像一条闪光的彩带环绕在它的周围。新区里的商业文化中心更是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娱乐、文化、购物、旅游休闲及商务活动等使得它的整体功能显得与众不同。整个中心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设计者——赫尔佐格及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德梅隆说,这项设计结合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有机性,着重体现山丘、田园、村落的相得益彰,展览厅、剧场、文化中心等文化艺术建筑物将显著地矗立在主干道两旁。新区里所有的街道将用中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命名,城在水边,绿在城中,弯曲的街道与清澈的流水相依相偎,集中体现出江南的清秀与浓厚的文化意味,并有着密集的都市风景。(玉仁)(附图片)
  施光南音乐广场
  义乌江江堤公园
  商业文化中心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将办
  2003年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将于11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博览会旨在挖掘民间艺术宝藏,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让民间艺术成为新的文化产业。此届博览会展品丰富多彩,既有古老的剪纸、脸谱、木偶、皮影、草编、风筝、泥塑、根雕等手工艺品,又有经现代工艺加工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展会期间,将举办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相关的主题研讨会,还有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和表演。博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单位主办。
  (庄俊亭)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文学》研讨创新发展
  创刊53周年的《北京文学》近日邀集了读者、作者和一些兄弟刊物的代表,为新近创办的《中篇小说月报》选刊版和一些重点栏目,进行评说,实行开门办刊,注重听取读者特别是基层读者的反映。近年来,《北京文学》在注重保持原创性和主发优秀中短篇小说的同时,又开设了一些现实性强、与广大读者互动性的栏目,把可读性与大众性与原创性结合起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受到文学界的好评。
  在这次听取各方读者意见的研讨创新发展会上,与会者回顾《北京文学》从当年老舍、赵树理等人创刊时的历史,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阅读趋向和审美变化的形势,进行了讨论。(木易)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小说《吐玉滩》引人关注
  张克鹏,是一位来自基层、通过自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作家,继《欲望狂热》之后,他又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吐玉滩》。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河南新乡市委宣传部共同在京举办了“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间人际关系的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使这部作品区别于描写文革时期的其他作品。
  《吐玉滩》引起文学界重视的同时,也引发了界内人士对农民文学的重视。此次研讨体现了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徐闻)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第二届北京珍品花卉展举办
  9月26日至10月7日,800多年的银杏、百年的古梅、蝴蝶、鸳鸯美丽豆杉等一批珍品花卉在第二届北京珍品花卉展以“花韵共舞”形式登场,展览为北京建都850周年纪念活动添色不少。数十种难得一见的珍贵花卉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展览将古典音乐、古典舞蹈、古色古香的老式家具与现代的灯光、舞台相结合,在更多元素的烘托下展现了花卉独特的内涵与韵味。本次展会在花卉的选择上,除了虎头兰、枇杷石盆景、榆树盆景和800多年的银杏外,莱太方面更是搜集了许多在北方地区几乎从未出现的珍品,如“鸳鸯”、“花木兰”、“水巴”、“凤眼蕙”等,让人大饱眼福。(罗燕)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本色——本山》国庆期间播出
  赵本山是个喜剧演员,以他为代表的东北小品,以浓郁的东北地方韵味和他不寻常的个人魅力,在文艺舞台上独领风骚。10月6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文艺栏目将播出4集系列片《本色——本山》。此片采用专题片手法,对赵本山的从艺之路进行全景式的探寻,同时通过他儿时同学及不同阶段引路人、合作者的回忆讲述,让海内外观众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艰辛。节目中将穿插他在不同时期表演的经典小品以及近年来对其他艺术领域的执著探索。
(时悦)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媒体大转折》出版
  团结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中国媒体大转折》一书。作者欧阳国忠凭借自己做过记者、在杂志开过专栏、担任过电视栏目制片人等实践经验,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讲述媒体怎样在整合、创意、品牌和个性化中寻求生存之法。下篇介绍媒体策划活动和文化类电视栏目如何出奇制胜等方略,并指出媒体策划活动和文化栏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张晶)


第5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陕西“鸡王”在京举办国画展
  近日,北京荣宝斋王美精品画廊举办了迎国庆杨建臣国画展。杨建臣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杨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其画风中西兼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所长,尤擅画奔马、鸡禽。他创作的《群英会》、《合家欢》、《雄鸡报晓》、《争雄图》等作品获得多项国际大奖,被国内外人士誉为“鸡王”。
  本次展出的国画除了荣获大奖的作品外,还有他新创作的人物、山水、奔马等作品100余幅。(岳增敏 李树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