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佳贵
  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项十分宏伟而艰巨的任务。由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决定,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道路,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工业化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工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关系。其中,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需要我们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统筹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关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速农村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002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1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其中工业增加值220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15%;乡镇企业职工已达13285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8%。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大批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为农村工业化开辟了广阔道路。要促进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技术进步,提高素质,鼓励乡镇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营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要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使农民从生活上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且彻底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统筹处理好城乡就业的关系。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26%,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不足世界总量的10%。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数达2400多万。同时,农村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出来。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工业化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城市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重视增加就业岗位;在鼓励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岗位。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现阶段,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17万个;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6%,同发达国家60%至7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同一些发展中国家40%至50%的比例也有较大差距。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时,应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2001年与1991年相比,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净减5361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净增1.18亿人。在重视发展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同时,应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是由这类企业提供的。
  统筹处理好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会不断加快,将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有三种主要途径:一是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农村人口不断向现有城市转移,特别是向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集中;二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大中型城市;三是形成大批新的小城市,吸纳大批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前两种途径实现城市化的。毫无疑问,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还会有不少农村人口向特大型、大型和中等城市转移。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不可能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我国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多数聚集在小城镇,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些职工与土地还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我国不应走西方国家传统的城市化道路,而要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统筹处理好城乡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
  统筹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加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的投资,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滥用和浪费。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城乡统筹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 刘奇 王飞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遵循的规律。对我国来说,城乡统筹又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农业大国和小农大国的国情决定了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国又是小农大国,绝大多数农民是分散经营。这就决定了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然建立在自身产业比较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各大部类之间、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这两个特殊性,要求我国必须确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目前出现的低水平的买方市场和内需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农村消费不旺。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减少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须坚持城乡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在“三农”之外做文章,着眼于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又要加速工业化特别是城镇化进程,逐步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从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而二者的结合,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解决人为形成的城乡差别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城乡差距有两个特征:一是城乡差距不是城乡之间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通过城乡差别发展人为形成的,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的结果;二是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失灵。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3.11∶1,而且农民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再生产,加上社会福利及文教事业等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达到4∶1左右。合理的差距有助于刺激、拉动梯度发展和产业升级,但过大的差距却会导致城乡资源和市场的正常梯级传递链条断裂,产业间互相支持的效应丧失,市场作用失灵。弥合差距已不能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而必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人为统筹,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言而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就要求城乡统筹,特别是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速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涉及整个社会管理构架的重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具体包括:统筹城乡资源配置,重点是打通城乡市场梗阻,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统筹农民、市民待遇,重点是逐步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权利;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重点是发挥农村对城市化和启动市场的促进作用。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 沈越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确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技术路线,也包含着制度变迁的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走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在最初的一个多世纪,由于缺乏西方工业化那样的市场环境,工业化主要表现为政府推动下的技术性经济进步。这种倾向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推向极致。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自生能力,我国的工业化开始真正步入快车道。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化本身也须增加新的内容,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处理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先导,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支持市场化改革。
  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的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孪生子,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20多年的市场取向改革,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由于城市化的制度性壁垒没有随市场化改革同步消除,城市化进程仍慢于市场化和工业化。要完全消除城市壁垒,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有条件的大城市降低城市门槛进展缓慢,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化的龙头作用;二是一些中小城市不顾工业化和市场化条件,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圈地造城”。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大多经历过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我国以往也存在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虽然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不排除在选择工业化路径时,走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尽可能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增长和市场空间可以无限扩张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人口争夺有限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的矛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依次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深加工化、信息化几个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不能拘泥于传统工业化路径,而应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在高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这种跨越式发展,是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各个产业层次上齐头并进,在尊重工业化一般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超常规发展,直接达到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经济的信息化是当今工业化水平的最高标志。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可以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信息技术只是当今高新技术革命中最先成熟、在经济上最早显示出市场价值的技术,经济的信息化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上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随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它们完全有可能成为现代工业化新的增长点。所以,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提供动力。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走效率高、耗费少的集约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要在立法上限制消耗高、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小工业,而且要把小工业纳入城市文明的轨道,利用城市相对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工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越强,其实施手段就越有效。
  走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高新技术发展尤其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特征的,这就要求第三产业适当超前发展,特别是与高新科技发展相关的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超前发展。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又是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发挥传统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上的优势,为农民进城作出贡献。
  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避免在社会发展上先欠账、后还债。工业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大体同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来降低失业率,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低收入者、失业者和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完善分配政策来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工业化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基本同步。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的科学判断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吕书正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为我们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我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保证农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人们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作出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新的判断,认为这些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新问题,遇到不少十分棘手的新矛盾。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以防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对于各种社会矛盾,要区分不同情况,通过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妥善地加以解决;制定和实施党的方针政策,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发展绿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杨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结合实际,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找准突破点。近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结合实际找亮点,打造绿色产业新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齐齐哈尔一直既是重型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但在一个时期,由于新建项目较少,一批大型机械工业企业因缺少资金难以进行技术改造而陷入困境,致使部分工人下岗失业。然而,事物具有“利弊共存,优劣相依”的两重性。工业部门暂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农业领域却有不少优势,这就是生态改善,污染减少。据测评,齐齐哈尔的江河、水面、土地、草原、空气基本没有污染,流经辖区的嫩江是全国范围少有的无污染河流之一。这块水美土肥、没有污染的黑土地,虽说气候寒冷,但早晚温差大,生产的粮食、水果、蔬菜和肉、奶、禽、蛋质地纯洁、口味佳美,适合发展绿色农业。市委、市政府认为,发展绿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全市农业由传统种植向绿色、特色种植转变,由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突出肉、奶、禽、蛋转变;从市、县到乡、村,层层制定规划,建立科技指导服务机制和社会配套服务系统,对农产品的生产与包装、储运与销售进行严密的工艺和质量监控;对各级党政干部和有关部门实行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办法。近3年来,全市绿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收到了良好成效。今年,绿色、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种植总面积的1/4和1/3,油、米、畜类产品共52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识,上半年绿色、特色产品订单达22万多份,1—7月农村人均增收240.5元。齐齐哈尔市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称号,并连续3年成功承办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尽管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带来了新气象,但也碰到一些新问题。比如,农产品供求总量和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的资源不足与市场需求不足并存;农民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还存在不少贫困人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顺应了社会需求,但仅靠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民还难以致富,因为原粮、原奶和肉、禽、蛋等附加值比较低。如果将粮食实施精细加工,制成面粉或熟食、半熟食;将肉、奶加工保鲜包装,运往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利润会大幅增加。据统计,2002年全市农产品除农民自给外,玉米的加工率仅为26%,大豆为43%,小麦为10%,水稻为30%,马铃薯为40%,且多为粗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只有6家。而甘南县兴十四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23万元,家家住进新楼房。所以,在发展绿色、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同时,必须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以推进农业向加工业延伸。经过改革、改造和招商引资,全市已建成一批糖、麻、薯、玉米和乳、肉加工企业,国内著名企业如光明、伊利、汇源、金锣等先后落户齐齐哈尔。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2002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0.7万人,占农村全部劳力的11%,既保证了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建立绿色农业新机制。发展绿色农业,不能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而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为此,在指导思想上,我们确立了“四个换位”:一是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在工农业关系上实现农业和工业换位,改变以往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发展;三是在劳动力布局中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换位,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来;四是在所有制上实现单一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换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工作方式上,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生产基地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在考核评估上,采取“双向制”的考评办法,既看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又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还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环境建设,对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进行表彰,对招商引资效果显著的予以重奖;对那些吃企业、拿企业和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及时曝光与查处。(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述要
胡欣 欧阳敏
  为探讨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辽宁省人民政府前不久在辽宁省盘锦市举办了“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与会者围绕矿业城市如何发展接续产业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认为,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矿业城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地。矿业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全国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支柱产业单一、后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城矿关系不顺、部分矿工生活困难等,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问题,促进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者提出,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一是多元发展,延长城市产业链,发展非矿产业,从单一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发展;二是科教兴城,用高新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筑巢引凤,大力改善环境,吸引外部人才、技术和资金,促进城市发展;四是建设绿色矿城,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五是适度开发,针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寻找矿山规模经济效益与延长矿山年限之间的结合点,适当控制开采强度。
  与会者还提出了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一些建议。首先,应转变观念,由资源依赖开发导向转变为市场开拓导向,由单纯依赖本地自然资源转变为利用市场资源。其次,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矿业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配置资源,对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的矿业城市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接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第三,应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调整矿业政策,尽快建立反哺机制;加速建立调节机制,使政府和企业职责分开,各司其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