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重大技术装备 振兴装备制造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当前全国人民正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在“十五”、“十一五”及未来20年中,“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四个特大型工程,以及电力、冶金、石化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内装备制造业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重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成立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国务院各综合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机械、电力、冶金、石化、铁道、交通、水利、纺织等10多个部门,对核电、三峡水利枢纽、大型火电、超高压输变电、大型露天矿、大型冶金、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煤化工、沙漠及海上石油钻采、北煤南运等重大工程所需关键设备进行攻关,拉开了跨部门大协作、共同搞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的序幕。
  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国产装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
  电力工业中,目前在运行的200多套300兆瓦和40余套600兆瓦火电机组,国产机组分别占了70%和25%;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已实现10年安全满发,二期600兆瓦发电机组已投入运行。
  冶金工业方面,以宝钢二、三期工程为依托,通过与国外合作,掌握了连铸和冷、热轧技术,已为宝钢、武钢、攀钢、舞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相继提供了2050毫米热连轧、2030毫米冷连轧、1700、1350和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以及4063立方米高炉、450平方米烧结机等成套设备。
  石油化学工业方面,1996年我国第一台6000米电驱动沙漠石油钻机研制成功,现大型石油钻机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已批量出口;千万吨级炼油厂、300万吨加氢精制、150万吨加氢裂化装置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30万吨乙烯和45万吨乙烯改造工程主要设备大都由国内提供。
  此外在北煤南运、大秦线电气化铁路、大型煤码头装卸设备、大型浅吃水运煤船舶;1000万吨和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中,国产装备也都占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电力、冶金、石化等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机械工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国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1.8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39%,完成销售收入1.7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1%。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57%,完成销售收入1.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91%。
  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成套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基本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面对当前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高峰和用户追求世界最先进工艺装备的新形势,除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努力外,迫切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统一协调。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装备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当然,提倡国产化也并不是盲目追求百分之百国产化,对国内确实还不掌握技术或与国外水平差距较大的产品和设备,应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方针,通过捆绑招标,促使外国公司与国内合作,向我转让技术,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多年来正是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参与竞争,才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和价格垄断,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
  重大技术装备集中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任重道远,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实践说明,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力攻关,重点突破
  重大技术装备多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改项目,投资主体是国家或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应该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协调能力的机构来统一协调。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争取尽快制定“装备制造业振兴法”,通过立法来保证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鼓励政策,对采用国产设备的工程给予投资和政策上的优惠,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对重大技术装备中的“首台”、“首套”问题,用户和国内招标单位应客观地对待国内制造企业已有的技术储备,不能简单的以“业绩门槛”排斥国内企业;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为国内制造企业创造业绩提供机会。
  调整机械产品和零部件进口关税政策。当前重点技改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整机进口机械产品可享受减免税,而装备制造业为实现国产化需进口的少量材料和配套件要缴全税,国内制造企业与国外公司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也影响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国产化积极性。因此建议取消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进口减免税政策,对为国产化进口必要的材料和配套件则应实行优惠。
  装备制造业应通过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增强用户采用国产设备的信心。
  打破部门界限,培育一批工程公司,集设计、采购、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对工程的技术、质量、价格、进度和服务负完全责任,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
  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务院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用户部门的配合下,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目标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附图片)
  东方汽轮机厂正在进行质量体系现场认证审核。
  (机械工业联合会)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重大装备国产化是政府导向行为
潘连生
  重大装备国产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一项赶超战略,其水平和规模直接关系到一国综合实力。重大装备国产化是政府导向行为,涉及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加以掌握。国家对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有明确决策:“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有重点地推进重大装备立足国内制造,促进国内装备工业的发展”,“支持承担国家重点任务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提高开发,创新和生产能力”,“依托重大工程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增强能力”。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
  加速推进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对重大装备国产化应有新的思路、新的认识,对国产化赋予新的内涵,采取新对策。
  首先,国产化的核心是提高自主能力。过去所说的国产化,往往以装置中的国产化设备所占的比重作为主要衡量依据,甚至规定硬性指标。今后的国产化不宜拘泥于国产化率达到多少,也不搞国产化大而全、小而全,而是在掌握以我为主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今后国产化的重点评价指标应能反映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能力所创价值。简言之,国产化的核心就是以我为主的能力,即“自主设计、自主采购、自主建设”的能力。
  其次,按市场机制运作国产化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实行业主负责制。应建立一套鼓励竞争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政策,形成一套相应的市场运作机制。国产化项目应以企业为主,由用户牵头,企业各负其责,政府适当支持。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及依托工程应按大型基建管理程序并辅以必要的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国产化的政策应重在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和支持装备企业的研发、创新。首次国产化项目和依托工程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应制定补偿企业承担风险的办法。
  国产化设备坚持按国际标准和规范办事。国产化决不意味着降低设备标准和质量。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性能应符合国际标准,设备合同内容应按国际规范运作。大型装备国产化实行招标制,竞争择优。
  再次,要认真贯彻“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创新的力度。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仍需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技术,但必须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是手段,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我们要着力营建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支持国产化的资金宜主要用于增加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投入上,而且要集中用于重点项目上。引进技术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形成生产能力,一个是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作为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的主体,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投入。
  最后,国产化依托工程要实施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是工程公司对国内外技术专利进行工程化、对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系统集成,按国际惯例从项目的前期,到工程设计、设备选购、组织施工和试车进行综合、系统的负责,对项目实行交钥匙工程,对业主负责,具体内容按合同执行。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用的、公认的模式。重大装备首套国产化依托工程应实行工程总承包。国内已有少数大型工程公司基本符合条件,应组织审定资质,并给以政策支持。
  重大装备国产化是政府导向行为,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支持、提倡、鼓励的政策、规定及措施,使国产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而法制化。(作者为原化工部副部长)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三峡工程看重大装备国产化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维燕
  国务院三峡办装备协调司原司长 孙如瑛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科研攻关研制项目的支持,为三峡工程作了充分全面的前期预研,十年科研攻关成果成为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初步设计、对外技术交流及招标工作的技术依据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再次进行三峡工程论证时,原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办)将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组织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电机厂(哈电)、东方电机厂(东电)中国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公司、西安电力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电力部南京自动化院等国内科研、企业、高校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建立了高水头水力试验台进行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模型试验的研究,建立了1000吨级、3000吨级推力轴承试验台,进行6000吨级推力轴承的计算与试验研究,总结了国内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经验,配合设计部门和论证小组提出了三峡工程的水轮机和水轮发电机的参数方案,为立足于国内自主设计制造做好了技术准备。
  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同年11月起先后邀请国外有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经历的厂家来华技术交流,中方也曾派出各种代表团到国外考察。通过考察,了解掌握了国外大机组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情况,为三峡工程积累了经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机组吸引着国内外有制造大型水电机组能力的厂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方案,表现独特的优势,力争在竞争中取胜。
  在三峡工程的国际招标中,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大大的提高了国内水电制造业水平,加快缩短与国外水电制造业的差距在三峡建委的领导下,得到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总公司)的大力支持,1996年6月发出了三峡工程左岸14台机组招标文件,规定投标者对供货设备的经济和技术负全部责任,要求与中国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并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后2台机组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主提供整台机组。国外大型水电设备制造厂商组成了3个联合体和3个独立公司共6个投标体竞争投标,形成竞争局面。1997年议标选定阿尔斯通和ABB中标8台,与挪威克瓦纳和哈电合作;GE加拿大和德国伏依特、西门子(VGS)中标6台,与东电合作,两厂分包份额约为总价的30%。在招标标书中明确规定:外商在投标前分别与中方两厂签订技术转让和分包协议,做为投标文件的必要内容。1997年9月三峡总公司与外商签订了合同,技术转让和分包协议相继生效(标书要求技术转让与分包合同要与设备主合同同时生效),至今合同执行比较顺利。在项目实施中,哈电、东电派人参加试验、联合设计和技术转让培训,技术转让做到在中方计算机上安装转让软件达到国外相同计算结果并顺利使用一年后验收,验收后付技术转让费。
  引进技术、分包制造、进行技术培训,是掌握引进的核心技术的重要环节,在技术转让标书中,要求外方转让设计原程序,这样才能通过外方技术转让把技术真正学到手,使引进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要达到前所没有的程度技术转让深度做到转让外商自己开发的软件和执行软件的原程序,哈电、东电在开展三峡机组科技攻关的基础上,较好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具有了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能力。在执行分包加工合同中,由于哈电、东电分别进行了技术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加工条件,两厂领导的高度重视,质量保证体系在全厂有效地运行,加工的设备主件都满足了外商的技术要求。已经发电的前6台机组中,每台都有哈电、东电制造的主件(在左岸14台机组中,国内制造厂将完成10个水轮机转轮的制造,其中:东方电机厂完成2个,上海希科完成2个,哈电葫芦岛分厂做6个)运行良好,得到三峡总公司的认可,现正在按照分包合同严格地实施,相信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三峡左岸机组的招标与合同的执行是成功的,提高了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水平,为大型水电站建设需要的水电机组立足于国内奠定了基础。三峡右岸12台机组选定前4台国际招标的方案,哈电、东电都具有了投标资格,并参与水轮机模型转轮的同台对比,确实提高了我国水电机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加强自主开发的前提下,依托工程项目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是加快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一种经验,称之为“三峡模式”。
  三峡工程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建委)及其办公室,作为组织协调机构,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三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保证了工程和各项工作科学民主解决,并能坚决贯彻中央国务院精神由于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它的成败国运所系,所以三建委的历届主任、副主任由总理、副总理亲自挂率。三建委直接为重大装备采购而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协调工程和设备研制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矛盾,并及时解决。由于有这样一个组织协调机构,在三峡工程国际招标中引进技术合作制造,充分体现了国家民族工业的扶植政策。
  李鹏同志在三峡左岸14台机组国际招标时讲“要通过三峡工程,把我国水电制造业提高到国际水平”。李鹏同志的预言,今天已经全面实现。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历尽风雨 终见彩虹
  为了实现关键装置乙烯“三机”的国产化,制造单位积极攻关,有关领导组织落实——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 胡资平
  我国石化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是从引进起步的,从1972年至1998年,我国引进化肥、乙烯等装置约300余套,用汇近200亿美元。通过引进,加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使大型石化、化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回顾期间国产化的艰难历程,对当前如何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工业大有裨益。
  1983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1985年11月,中国石化总公司物资装备公司与机械部重大装备司协商,对镇海炼化公司新建80万t/a加氢裂化等7套装置中的关键设备展开国产化攻关研制。
  560吨重的加氢反应器,当时上海锅炉厂没有制造业绩,镇海迟迟不签订货合同,一拖近半年。时任总经理的陈锦华同志知道后,让镇海的厂长来北京开会。由他亲自主持会议,机械工业部陆燕荪部长也参加。经过协调,镇海才与上海锅炉厂签订了560吨加氢反应器的供需合同。
  1994年,燕山石化公司新建200万t/a催化裂化等装置时,不想采用我们已在镇海取得的装备国产化成果,以国产装备不可靠或尚无业绩为理由,要求富气离心压缩机、重整循环氢压缩机、新氢往复压缩机从国外进口。
  当时任总经理的盛华仁同志知道后,1995年2月,在燕山石化一次大会上讲:“现在有的企业对一些能够国产化的设备,还要坚持进口,而工程设计单位竟然同意企业的意见。如果都这么搞,怎么能够推广国产化呢?当然有些国产化设备还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国内能国产化的,应当优先采用。”这次讲话后,催化富气压缩机、重整循环氢压缩机和新氢往复压缩机的国产化成果在燕山得到了推广应用。
  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简称乙烯“三机”。自1972年我国引进乙烯装置以来,所有“三机”都从国外引进。到1995年,二十几年引进70多台,我国的“三机”设计制造业绩还是零。而此时,我国已有了现代化的压缩机厂,加工设备和试验手段已经与国外先进的压缩机生产厂相当。压缩机的设计软件于70年代末引进,二十几年来,沈阳鼓风机厂与西安交大、中科院合作,已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计算软件。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制造了镇海加氢裂化循环氢离心压缩机,西太平洋200t/a催化富气压缩机、镇海大化肥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完全具备了设计制造乙烯“三机”的能力。1995年大庆石化总厂48万t/a乙烯改造时,中石化副总经理王基铭希望大庆实现乙烯“三机”国产化。
  大庆强调:乙烯项目改造投资巨大、下游装置多,压缩机出了问题影响一大片,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为了增加成功把握,王基铭要求沈鼓厂和杭州汽轮机厂提出风险承担办法和有关措施。
  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国产化由此在大庆走出了第一步。
  1996年,在落实茂名200万t/a渣油加氢脱硫装置加氢反应器国产化任务时,王基铭同志亲自到制造装备的工厂考察。结论是基本可行,只需增建部分设施。定下国内制造4台,其余6台引进。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陈锦华同志也积极支持,落实了国内厂制造的任务。
  重大装备的国产化,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的成就是一个例证。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我国装备工业现代化水平还较低
袁经文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是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初步测定的“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指数”衡量机械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我国机械工业人均生产率只有美国的3%,增加值率为发达国家的60%左右,整体效率指数约为23.5%。从结构指数衡量,中国机械工业的设备更新度约为发达国家的60%,先进机械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由-10%降到-25%,R&D费用和技术贡献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60%,产业组织结构指数更低一些,协作水平大约为日本的25%。机械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国工业的1/6。近年来环保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一般占到50%—60%左右。
  综合上述几项主要指标,可以判断中国机械工业的现代化指数大体为28%,略低于我国工业的总体现代化指数(30%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