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国家环保总局——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三区”战略 发展环境文化须从“四方”入手
  本报长春10月25日电 记者赵永新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今天结束的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未来几年,要以全面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主线,大力实施“三区”战略,即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实施主动性保护。
  祝光耀指出,“三区”保护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认真做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抢救性保护。成立生态功能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尽快启动功能保护区建设;优先考虑饮用水源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点水土保持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地区的保护;对跨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资源开发无序、环境纠纷频发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应优先批建保护区,分级开展抢救性保护;
  切实加强资源开发的强制性保护。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分类管理的规定,明确省、市、县环保部门环评责任,切实加强基层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把好非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管关,依法查处无序开发造成的严重破坏生态事件;开展生态监察,把住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开发管理关;
  积极做好生态良好区的主动性保护。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开展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本报北京10月26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在日前召开的“绿色中国”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从四方面入手——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环境文化,必须推进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手段,增强政府的“绿色控制”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注环境安全,维护社会平衡与国家稳定。调查表明,我国膨胀的人口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努力让环保理念成为社会关系的新杠杆,让环境文化成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节器。
  健全法律和道德体系。目前,我国已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法规、466项环境标准,但要将已有的法律法规转换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将先进的文化体系转化为全社会的道德共识,还需要有足够的环境道德文化来支撑。
  参与政治文明建设。首先是环保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使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受到监督和惩罚。其次还要致力于经济、社会、环境有效的结合,形成对政府、企业业绩的综合考核标准,不仅看经济增长的业绩,还要看环境保护的效益。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关注大学科技园

周济:一流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本报武汉10月26日电 记者丁伟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日前于湖北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走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据悉,将一流科技园确定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这还是第一次。
  周济说,一流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主要体现为学术实力、经济实力和人的凝聚力。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周济指出,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一是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高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目前国家对一流大学的投入非常有限,我国高校在现有经费支持下,短时间内很难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虽然我国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还有差距,但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很有可能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关注大学科技园

徐冠华:营造开放的科研环境
  又讯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当今大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已成主导的情形下,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科学研究领域必须打破“门户主义”,发挥科学家集体的创造效应,营造开放的科研环境,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徐冠华说,与国外学术活动非常频繁的情况相比,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还比较严重。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和行会思想时有滋长。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研究室内部不同科学家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
  徐冠华强调,未来30—50年,世界科学技术可能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从而导致生产力根本变革,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因此,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重构开放的、有利于创新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氛围,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创辉煌。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国林木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十月二十六日讯 首届中国林木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副局长雷加富、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常务次长博霸索等政府官员与来自国内外的四百多名专家、企业家代表,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林木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环球木材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主办,顺和成集团(泰国)、承达木材制品有限公司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协办。(北方)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首次大学文化高层论坛在清华召开
  本报北京十月二十六日讯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今天在清华大学召开的首次大学文化高层论坛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的校领导及有关专家参加了论坛,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到会发表了讲话。
  此次论坛由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举办。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于去年九月一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起成立。(育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东北亚和平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由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主办的“东北亚和平发展与朝鲜半岛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大举行。来自外交部、中联部、中央党校、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韩国韩半岛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的二十多位中外国际问题专家参加了研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徐宪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教授沈定昌等专家,就中韩合作伙伴关系的现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等当前国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钟寒)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报告文学《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首发
  本报北京十月二十六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闻执行官左赛春用四年时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今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首发仪式。“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为该书作序并和有关领导及专家出席首发式,热情的大学生们把他们团团围住,请求他们在该书上签名。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感受中国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代表访谈录
本报记者 杨健 廖文根
  4年之后重访中国,皮尤斯·恩瓦杜迷路了。“迷路的不只是我,几乎所有同行的人都有点找不到东南西北。”这位坦桑尼亚的科技部长望着车外仿佛是一夜间冒出来的高楼大厦,乐呵呵地耸了耸肩膀。
  在北京参加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各国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意犹未尽,马不停蹄赶往上海,继续他们“神奇的”中国之旅。
  中国,巨大的进步让人激动
  “跟16年前相比,我们见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1987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在第三世界科学院执行主席穆哈默德·哈桑的印象中,当时的中国刚刚开放,中国和外部世界都在以新奇的目光审视着对方。“中国领导人始终如一地重视科教事业,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这也正是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骄人成就的基础。”
  在北京开会的几天,正赶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哈桑像中国人一样兴奋。在下榻的五洲大酒店,他忙里偷闲,一直到很晚还在补看白天开会错过了的电视新闻。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又爬了起来,和众多中国同行一起争睹航天员着陆的盛况。“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航天员第一次成功进入了太空,这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印象非常深刻。“无论是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还是上海市市长刚才的致辞,我想所有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的政治家们对科技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
  在另一方面,阿尔伯茨也看到了这种重视在科技界激发的巨大能量。“我感到很欣慰的是,你们有很多杰出的科技领导人,他们都是富有远见和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不光致力于今天的科学发展,而且还为科学的未来出谋划策。”
  “开放也很重要。我感到你们的社会是非常开放的,这对于科学的发展非常有利。”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拉奥十分认同阿尔伯茨的这些感受。
  中国,无私的精神让人感动
  “让我感动的是,中国至今还坚守着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承诺。”16年前,哈桑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人萨拉姆一起,受到邓小平的接见。邓小平有关中国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的话给哈桑等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阿尔伯茨说,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高,有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然而作为科技和经济上强大起来的国家,要时刻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搞科研很多年了。以前我的精力主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从来没有考虑过科学怎样为发展中国家产生应有的效用。那时,美国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对科学改善世界人民生活的作用在认识上还缺少深度。”阿尔伯茨说,“自从10年前我当上了美国科学院院长后,到过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接触,我认识到科学对各国的农业、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而通过第三世界科学院这样的聚会,我们也更意识到相互间的沟通多么重要。”
  在这一点上,坦桑尼亚科技部长恩瓦杜对中国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欣赏。“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是密切的,友谊是真诚的。”
  恩瓦杜告诉我们,由周恩来等老一代政治家培育起来的中坦友谊是一棵常青树。到今天,一家象征两国人民情谊的纺织厂仍在生产,坦赞铁路的修建更是在当地传为佳话。在中国山东,恩瓦杜遇到了一群会说斯瓦希里语的中国医生,这些都让他深受感动。“过去是中国帮助坦桑尼亚,今天我们年轻一代要建立起互利互惠的新型合作关系。目前,我们在种植业、基因遗传、农产品、生物燃气、太阳能方面都有很多很好的合作。这次我到上海来,就是想寻找进一步合作的契合点。”
  在第三世界科学院北京大会上,中国承诺每年提供50个奖学金名额,接受发展中国家的访问学者,这让哈桑非常兴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承担起促进发展中国家共享科学文明成果的重任。”哈桑说。
  中国,让我们一起行动
  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其他国家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都不能忘记一点,就是科学在世界各地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不管你多穷,不管你有多小,都需要科学家。”拉奥院长动情地说,“有一些国家,比如说我们的邻国孟加拉、尼日利亚、喀麦隆,他们的科学还很落后,但这些国家有很多科学上的大明星。只是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他们暂时落后了。我们在经济上不平等,但在智力上可以平等。知识是一种平衡的力量,我们要通过科学和知识,真正达到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
  要实现这一目的,哈桑认为重要的是在科学家和政治家之间形成共识。“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科学院:一种科学院很老,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不关心政治,与社会相互隔绝;但也有一些生机勃勃的科学院,其中的科学家保持着与政治家的密切协作,他们了解自己的国情,热衷于科学普及,热衷于教育人民,热衷于以未受政治偏见影响的观点和数据去影响政府决策。”哈桑说,“这是一种新型的、更富社会责任的科学院。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科学院就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样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吸引人才的问题上,开放至关重要。”阿尔伯茨说,现在在美国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有的甚至在美国的一些机构里担任了领导职务,仍然回到中国来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样,拥有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进行工作的地方。
  “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你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阿尔伯茨认识的一些华人科学家,虽然留在了美国,但对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帮助中国。他说,“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这样的思维,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即在于此。也正是中国文化的这一点打动了美国人,让我们也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帮助那些还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就是通过中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我们不但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帮助自己,使我们两个国家在许多领域成为真正的值得信任的朋友。”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一周回放
(10月20日—10月26日)
  1、10月20日为期5天的“中国周”活动在智利开幕,并将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系列活动。
  2、10月21日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自行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10月22日“神舟”五号留轨舱变轨成功。
  4、10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京开幕,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家网络公司参展。
  5、10月24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在京举行,展出了“神舟”五号飞船实物近30件和“飞向太空”科普模型。
  6、10月25日我国成功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虹膜认证系统正式亮相。被认证者只需注视摄像机一眼,整个识别处理过程在一秒钟内完成。
  7、10月26日18头麋鹿在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大自然。
  这是麋鹿野生种群在中国消失100多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放归。(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