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到2010年前后,我国将力争建成节水型社会。然而,现实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还比比皆是——
我们离节水型社会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刘毅
  势在必行的“社会革命”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认为,目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属于“中度短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缺乏对全面节水的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水法》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确定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总目标。所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危机”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局面。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或者说,达到供需平衡意义上的“不缺水”。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势在必行。因其意义之重大,有的专家甚至称之为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今年9月,吴季松曾专门考察了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南非和伊朗,这两个国家都通过水资源的有效管理、节约用水,基本实现了水资源供需平衡。他强调说,对一个地区而言,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标准——人均水资源300立方米,直到3000立方米的丰水标准之间都可以算是“缺水”状况。国际经验表明,只要有正确的用水观念、科学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状况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反之,即使人均水资源量超过3000立方米,如果大量浪费,不有效治理污染,仍然可能达不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方兴未艾的系统工程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和建设节水的制度、节水的经济、节水的科学技术和节水的文化。”为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部选定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试点:地处西部干旱少雨的甘肃张掖市,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四川绵阳市,严重缺水的辽宁大连市。
  先期开展试点工作的张掖市已取得初步成效。黑河的分水成功,就是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志性成果之一。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张掖居其中游,其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因上游来水大幅度减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按照国家启动的黑河治理应急方案,张掖要削减黑河引水量5.8亿立方米,这对于“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张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在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提高,并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和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节水制度是节水管理的重点。据介绍,水利部正在积极组织水资源管理法规修订和起草工作。《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已报国务院审查,《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起草工作已完成,《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正在开展前期调研。
  与此同时,地方水资源立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广东、江苏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条例,天津、山东出台了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连、呼和浩特、长春、青岛、哈尔滨、南京、郑州、宁波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地方法规。这些法规和规章,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法律基础。
  任重道远的“人民战争”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节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距离——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们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据统计,仅北京市一年跑冒滴漏的水就多达36万吨。
  “节约用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吴季松认为,只有大力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使各项节水政策、措施尽快到位,我国才有望到2010年前后建成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节水型社会。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城市的饥渴
卢新宁
  盛夏,南方一座城市忽然停水。
  没有任何预告,也没有什么准备,只是突如其来地就没有水了,先是几个区,而后是整座城市。
  自来水滴滴答答之间没了声息,人们一开始也没有特别注意,上班的照常上班,在家的照样在家,汽车在马路上奔跑,行人在街道上穿行。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水还是没有来。水瓶里的水喝完了,酷暑之中,人们的嗓子眼开始发干。大大小小的餐馆挂出了“暂停营业”的招牌,因为巧妇难做无水之炊。不能做饭,不能洗手,连厕所都不能上了,长时间不冲,一股逼人的恶臭。家里的人慌了,赶紧去超市买矿泉水,上班的人呆不住了,到处打听水什么时候来。纯净水水站瞬间成了最忙碌的地方,商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一种恐慌开始在城市蔓延。
  这真是漫长的一天。这一天,368个工厂被迫停产,几十万居民没能洗澡;这一夜,整个城市干涸枯槁,千家万户难以成眠。
  第二天,水终于来了。一切恢复了正常,但这“饥渴”的一天却为城市所牢记。仿佛是一种预警,让人们对平常从不重视的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人类是如此不能离开水,原来水是如此之重要。这些本当是常识的判断,因为有了这一天的现实遭遇,而让人们刻骨铭心。
  这不是故事,也不是预言,而是在我们这片国土上曾经发生的事实。
  是的,我们离不开水,城市的繁华和富庶,人类的生存与繁衍,都是水的赐予。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会将之忽视,因此并不懂得节约和珍惜。即便有了一两次切肤之痛,也常常在事过境迁后将其忘记,于是故态复萌。过度的开采和滥用,无度的挥霍和浪费,使我们一天天走近“水危机”的阴影,日积月累地付出沉重的代价。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是水资源“大国”,2.8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使我国位居世界第四。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我国还是水资源“穷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有关专家坦言:21世纪我国面临水安全、粮食安全、石油安全三大安全问题,其中水安全是最重要和最难解决的。
  更令人忧心的是,我国既是个缺水的国家,也是个浪费水非常严重的国家。以北京为例,北京人均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日本的80倍。因此,今天中国所面临的水的困境,并非仅仅是“缺水”,而是严重的水浪费。节约用水,是我们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明智、最理性的选择,也是最根本、最有潜力的途径。这是1年前我国水法修改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提出节水型社会构想的基石。
  然而节水之路还很漫长。尽管水价一调再调,尽管许多城市在促使居民节水上采取了许多办法,但依然难见成效。人们富裕了,大手大脚惯了,不会因为一吨水贵了几元钱就控制用水。看来,节水的关键还是需要每个人真正从思想观念上重视,还是需要在全社会建立节水的有效机制,不能非得遭遇南方城市的那种极端事件才能幡然醒悟、悬崖勒马。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生命之源多珍惜
——青岛城市节水扫描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淡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在青岛市,从政府到老百姓,节水意识越来越强烈。据统计,到2002年,青岛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24.96立方米,年均降低11.22%;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6.23立方米,年均降低14.87%;市区5年间累计节水量15937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个城区人口200多万人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用水量却不断下降,这无疑是个奇迹。青岛市副市长罗永明说:“在历史上,青岛曾发生过城市供水数度危机,从政府到老百姓都尝到过缺水的苦头。所以,城市节水一直被市委、市政府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抓不懈。”
  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家住青岛市八大湖小区的梁先生,是记者10多年的朋友,他一家三口从住40多平方米房子换成100多平方米,马桶从蹲式换成豪华坐式,但他们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则没有变:洗脸、漱口用过的水从不浪费,接一根导管流进备用水桶,将洗衣后的水存放进大盆,再用这些水冲洗马桶——马桶上的水箱成了装饰品。据青岛市节水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张国辉介绍,在青岛,像这样的节水户成千上万。
  “节水不仅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节水意识的强弱也体现了一个家庭、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罗永明这样对记者说。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青岛先后编制实施了《青岛市水资源规划》、《青岛市城市水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规划》、《青岛市城市供节水“十五”计划及15年规划》等。2003年元旦,《青岛市生活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节水走上了法制轨道。
  科技与管理齐抓
  “缺水不断水,节水又增产。”这是青岛市政府的指导思想。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青岛市走的是科技与管理一起抓的路子。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发展节水型经济之路,特别是用高新技术调整造纸、印染、酿酒、制革等行业的产品和工艺结构,整顿和关闭了技术落后、浪费水资源严重的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在青岛落户,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节水经济型的大转轨。青岛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近20%情况下,工业用水量却基本保持不变。
  依靠技术进步,挖掘老企业和大企业节水潜力。青岛啤酒厂(一厂)是青岛市的用水大户,连年来啤酒产量不断增加,用水量反而大幅下降。1993年啤酒产量15万吨,耗水量346万立方米,2002年啤酒产量22万吨,耗水量208万立方米。“除了加强节水管理力度,全员参与节水工作外,科技进步起到决定性作用。”副厂长姜鸿昌介绍说,对冷凝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后,冷凝水回收率从改造前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年节约价值73万元;动力车间将冷却用水循环使用,年节水可达35万立方米,价值约75万元……目前,青岛啤酒厂千升啤酒耗水由17吨降至现在的9吨以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岛颁发了《青岛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新开水源勘察审批制度”、“水资源统计报告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加强了总量控制和调度,有效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
  开源与节流并重
  “只有开发出新水源,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要。”罗永明认为。
  抓城市供水水源建设。近10年来,为增加城市供水量,青岛市又投资6.3亿元,进行原有供水水源地恢复改造,供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及仙家寨水厂的扩建等,使青岛市区水厂日均净水能力达到83万立方米。目前,青岛正在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管网漏失率。
  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利用三管齐下。今年9月,青岛发电厂废水改造工程宣告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当记者来到该厂采访时,看到废水处理后产出的中水,已被应用于工业补水、喷淋冷却设备、冲刷厕所等方面。据统计,日产中水940余立方米,加上其他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50多万立方米淡水。
  在这个用水大户,记者见到机组冷却、烟气脱硫、冲渣、冲灰……几乎用的都是海水,6台循环水泵每小时直接从海里吸海水6万立方米。目前,青岛海水用量由每天几十万立方米发展到242万立方米,年利用总量约为8.85亿立方米。
  1993年结合城市东部开发,青岛市在13处建筑群中建立了中水回用示范基地,并积极开展城市集中处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该市完成了大麦岛污水处理配套截污管网工程等四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36万立方米,用于周边企业的生产冷却、城市景观和绿化、基建用水等。污水资源化和海水利用问题,今年被政府列为要办的12件大事之一。
  1983年、1990年和1995年,青岛曾三次荣获全国节水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今年8月,青岛市被建设部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附图片)
青岛市区内的节水标志。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26)

走内涵式节水之路
张岳
  ●水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节约用水不是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而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效率。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历: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中国农业节水技术协会会长。长期从事水文研究、水利规划和计划工作,先后编写过《农村发展与生产力政策研究》、《中国水利》(该书荣获水利部第二届水利科技图书一等奖)、《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文集》等,专著《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干旱缺水。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中,水成了关键的问题。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资源紧缺时代,水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水资源的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指导下,针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态势,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因此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是我国水情所决定的。鉴于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配极不匹配。因此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实质是人与水的比例和生产力布局与水的区域分布不协调,或者说严重失调。北方地区人口、耕地、国民生产总值(GDP)与水资源在全国所占有的比重反差极大。据统计,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6.5%,耕地占64.8%,GDP占45.2%,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6%。尤其是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4.8%,耕地占39.1%,GDP占32.1%,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7%,是我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其反差极其悬殊。因此,水资源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低的为30%,高的可达80%—90%,平均只有40%左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的为10%,而高的已达85%,平均只有55%左右(含乡镇企业)。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一般都在15%以上,高的超过30%。因此,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高效利用的核心是以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它是指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现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提高单方水的效率。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使用、高效利用,从而达到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节水不仅可以增效减污,而且节水本身就是一种开源措施,通过节水既可节省开源的投入,又可减少治污的费用,并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和效率,一举数得。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最现实的途径。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满足人口、经济社会对水的需求,唯一的途径是科学节水,高效用水。
  面对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节水减污”优先原则,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农业用水要改变大水漫灌等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挖潜改造提高效益为主,不仅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水排放;加强水污染防治,废污水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减少水污染,提高废污水的处理率,都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量的生产能力。积极研究劣质水、微咸水和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节水治污为先的水资源不断循环更新自我增值的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和运行体系。(附图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节水难难在哪儿

节水难难在哪儿
水忧患意识淡薄
  节约用水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一直成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缺乏正确认识,水忧患意识十分淡薄,片面地认为水资源总量平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手大脚用点水无所谓。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水资源忧患意识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湖南邵阳 陆志坚)
相应教育没跟上
  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水知识、节水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少。建议教育部门在教科书中多加入一些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河北怀来县某部 张金海)
水价政策不合理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与我们提倡的节水战略极不协调。如一些城市超采地下水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和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许多地方农业灌溉水价不能反映实际的运行成本,致使许多灌溉区不但不能按期更新改造,而且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由于水价过低,缺乏价格制约,直接导致农业用水仍是粗放灌溉农业,城市和工业用水不重视节水、治污和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河南省南阳市 李明亮)
法律手段不可少
  要让每一位公民自觉节约用水,不仅要靠道德手段,还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其中法律手段尤其必不可少。当前,下大力气宣传贯彻《水法》,应该是节水工作的重要内容。(青海省西宁市某部 单毅)
关键要抓落实
  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属于全国最缺水的6个城市之一,但大大小小的洗浴中心、洗车店还是越开越多,其中不少店家竟肆无忌惮地打井“偷水”……实在是触目惊心。看来,做好节水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政及经济措施,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环境,使节水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河北保定热电厂 曲洪国)
提高阀门质量
  在公共场所、在单位或在自己家里,经常看到或遇到因水阀门拧不死而漏水现象。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水阀门多数是假冒伪劣产品,拧上去用不了十天半月就滑丝,任你再怎么拧都无济于事,弄不好还会溅一身水。所以,必须提高水阀门等产品的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山东胜利油田 徐增升)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绿手印论坛

下期话题预告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废电视、废电脑、废手机等废旧电器数量惊人。由于得不到有序回收,这些废旧电器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下期“绿手印论坛”的话题是:我看废旧电器回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