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梁荣欣(代表民盟中央)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和商品粮基地,在全国举足轻重,东北经济每增长7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全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将成为拉动全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将为我国的国企改革、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改造和振兴提供思路和经验。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振兴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宏大工程,振兴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和持久的。要以创新的精神,着眼于未来,搞好科学的预测和论证。要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科技进步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把东北建设成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东北。
  二、以体制创新为契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营造产权制度改革的责任主体。一是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三位一体”的原则,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二是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重塑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并明确责、权、利关系。三是按照监督、激励与约束“三个强化”的要求,建立维护最终所有者权益的制衡机制。
  实施所有权多元化战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根本途径是招商引资、内外开放。一是允许外资控股、参股和收购。二是引进民营股份,鼓励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国有企业。
  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三、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
  国家应对资源枯竭城市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重大项目,特别是高新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扶持其转型。
  在有条件的黑龙江发展煤电产业,新建或扩建坑口电站,以弥补今后辽、吉两省电力缺口。
  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民营经济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且是吸纳劳动力就业不可或缺的渠道。一是政府要积极营造适宜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筑巢引凤。二是引进包括港、澳、台企业以及其他省市的民间资本,北上投资。
  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吉、黑两省可实施高油大豆、优质小麦、奶牛工程。以主辅换位的思路,发展畜牧业。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绿色农业,力争把吉、黑两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户籍、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项制度的改革。
  六、加强与毗邻俄、日、朝、韩等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周边贸易,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七、积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人员安置、再就业问题。
  八、建议对沈阳、鞍山、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老工业基地进行重点扶持,给予减免债务等政策倾斜。
  九、为尽快恢复森林植被,建议将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的国有林以承包租赁的形式,出让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十、采取有效手段,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本不足问题。一是争取国债资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二是建议设立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改造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创造条件,建立东北发展银行。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树立新的发展观
潘贵玉(代表民进中央)
  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天地万古,人生百年。树立新的发展观,就是要清楚地懂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国为取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
  因此,全国人民、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彻底根除那种只追求经济指标,忽视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指标,甚至“欠子孙债而追求个人政绩”的错误做法,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实践,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的水平。
  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国情特点,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体制的缺陷和制度的缺失不仅增大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迟滞和衰减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的成效。因此,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同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要加快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使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除了做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财政应该尽快从那些不属于公共需要的领域中抽身,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保障、反贫困、再就业等社会发展领域,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要改革政绩评估、干部使用与考核机制。考核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不仅要看GDP等经济指标,还要看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就业、人均收入、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内容。
  关注重点人群,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保持社会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正是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关系大变动的时期,容易发生社会震荡。当前最应关注的人群:一是我国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今后,大量隐性失业将显性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日渐突出。二是农民工进城,针对这一人群的相关制度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与服务之外。三是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估计,中国还有18.8%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还有2000多万未脱贫农村贫困人口。这是多年扶贫遗留下来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重点人群需要高度关注,除了维护稳定的需要之外,还因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实实在在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致力为公 参政兴国
许克敏(代表致公党中央)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党内专家的研究领域,选取若干课题,深入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先后进行了《加大引进台资力度》、《积极推动技术出口》、《推进沿海地区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沿海港口枢纽建设》、《构建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构建我国三大经济战略平台》等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论证,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言献策。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以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导特征。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了点状拉动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从点状拉动向区域性的组团式发展。经过专题调研,我们认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地区组团式的发展,正在成为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未来20年中,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GDP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贡献率将达到65%—70%。可以预见,这三大经济区域将成长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骨干地区,成为统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重大转变,打造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将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改革必然面临的历史选择。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行政、经济、资源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日益深入,农村经济制度的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具备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浙江等沿海省市的考察,体会到沿海地区的农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的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大地解放了土地、资本、人力三个生产要素,使之合理流转和优化组合。在机制创新和要素合理流转的基础上,开拓出以块状经济、规模市场和小城镇建设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经济持续蓬勃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我们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为指导,沿海地区努力探索并实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路子,为内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三、“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小康,东北老工业基地再现辉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构成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三大战略支柱。温家宝总理专程到辽宁调研,明确提出了“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法,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的战略目标和措施。通过对辽宁等省区老工业基地的考察,我们认识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是老工业基地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温家宝总理“四新”原则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老工业调整、改造和振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强化市场导向 突出企业主体
刘仲藜(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融资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政府越位、错位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改革投融资体制,对投融资进行有效调控,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突出市场导向,切实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来。
  一、对必须政府审批的项目增强透明度,强化责任制。
  在具体落实中,有关部门对《决定》中所列需要政府审批的项目,必须实行目录化管理,将项目具体化、目录化,审批部门不能作随意解释。确定目录清单要客观、合理,既要体现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意图,又要符合各地方和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强化责任制,彻底改变权力与责任脱节,有人审批、无人负责的状况。
  二、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自主权。
  政府有关部门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信息发布、规范市场准入及采取货币和财税等宏观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在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的同时,要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
  国有经济在“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过程中,国资委应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加快发展企业债券,逐步完善资本市场。
  改革现行企业债券的行政审批制。如果继续由政府审批企业债券的发行,广大中小企业仍然解决不了“融资难”的问题,也摆脱不了“企业发债,老百姓买债,政府还债”的恶性循环。改革要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近期目标是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审批额度,改革多头管理。远期目标应取消企业债券的发行、交易、利率、用途和额度方面的行政审批,以市场机制来运作。
  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等各类中介组织。我国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权威性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不能成为阻碍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理由。培育和发展在国内有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政府支持,但政府不能干预,更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政府要依法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管理,明确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评级制度,使市场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信、风险程度、利率高低,自主作出决定,自担风险。同时,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
  加快企业债券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机制。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林毅夫
  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市场经济以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为基础,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上的经济,交换双方的诚实可靠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风险,活跃国民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交易对方真实的信息,防范不诚信的行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社会信用的缺失不仅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金融、经济危机,造成整体经济的混乱、衰退。
  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但是由于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全社会的经济交换主要以行政手段根据国家计划进行,不需要也不存在专门的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非人格化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的价值越来越高,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建设明显落后。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个人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屡屡发生,无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上市公司造假账、企业三角债、银行呆坏账、信用卡诈骗、偷漏税、走私骗汇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信用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需要处理好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因此,现代信用体系必须有法律作基础,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有效披露和权威性。同时,现代信用体系建设,又十分有助于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促使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信誉,避免出现不良记录,从而有助于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貌。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只有征信行业得到全面的和健康的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罚机制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的征信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政府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建议国务院尽快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鼓励、支持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第二,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法律基础的状况。
  第三,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同时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第四,要规范政府的行为,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执法部门要公正、廉明,保证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保护好国土资源刻不容缓
李敏宽(代表台盟中央)
  《决定》着重提到了有关保护好耕地的问题,非常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中央非常重视的“三农”问题的重点,也必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目前我国国土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令人关切。主要表现在:
  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不规范,土地资源使用随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基本上仍停留在政府农业阶段。出现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事业单位,超项目规模占用土地,以及和个人开发商进行非法土地交易等现象。
  土地市场监管不力。其中存在不少政治与经济上的腐败现象,造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带来了负面影响。
  土地市场法规不健全。存在执法“盲区”,使国有土地资产和收益流失。
  为了招商引资,把土地作为竞争的筹码。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把土地资源作为招商引资手段,违反国家对土地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直接影响了国有土地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为此,我们建议在《决定》贯彻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保护好耕地的监督机制方面的工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时,政府主要精力应放在保护国土资源,保护耕地的监管职能方面。土地市场要按市场规范运作,政府不具体操作。要强化土地资源的宏观总量控制和使用与开发的科学规划,严格审批程序和监管,同时努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增强对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下的保护和制约。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需要制度化、法制化。依法管理土地使用、审批、转让和交易行为,实现如广东东莞农民向政府提出的:要严格控制土地出让,出让要有序、有需、有价,对圈占农田长期不用者,应依法限期恢复农田。依法审批土地,限制因不正当竞争而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防止沙漠化等土地资源流失,实现土地资源的有计划使用和增量开发。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2年11号令,《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规定》及相配套的《关于严格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通知》和《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确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作体系。加强法制宣传,透明土地政策。提高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与企事业负责人,以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保护好耕地资源。加强土地市场运作的监督。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力度;完善地价体系,建立土地市场监管评估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同时实行保护耕地的问责制。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桂世镛 张卓元
  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是探索发展阶段。改革的主线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其核心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改革的主线就是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是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阶段(2001年至2020年)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是落实十六大的任务,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的明确部署。
  这次《决定》在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体制建构方面有许多创新。其中,在改革理论上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个是关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论断,另一个是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始,公司制发展迅速。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除个体户外,90%以上的新建企业为股份制企业,90%以上的老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改革实践表明,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和发展非公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首先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因为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是要解决产权清晰问题,使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集体企业改革,也要以明晰产权为重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更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前提。因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触及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利益关系也面临重大调整,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决定》的各项重大部署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