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把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推向新阶段
陆兵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当前,工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重大问题。西部地区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把工业化进程推向新阶段。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不加快推进工业化,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推进,经济总量就难以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就难以增强,地方财力就难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缩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既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当前,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和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初步建立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四是全国宏观经济形势较好,东、中、西部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和紧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五是经过多年实践,西部各省区市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发展经验,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愿望更加迫切、决心更大、干劲更足、办法更多。只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把工业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西部地区就一定能够把工业化进程推向一个新阶段。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具有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总的看,要按照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具体说,一是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在发展目标上,把富民强区作为加快工业化的根本目标;三是在发展战略上,从传统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市场导向型战略转换;四是在发展重点上,从注重比较优势转变为增创产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五是在发展机制上,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就广西来说,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发展大工业,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构建工业统领经济的新格局。在具体运作中,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以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大发展。没有优势产业的带动,就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多民族聚居而又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广西,应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存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动态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新的优势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以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大发展。广西在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柳州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百色以铝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基地和桂林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加快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经济区临海大工业的发展,使工业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布局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布局区域化和区域布局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增强重点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带动全区工业加快发展。
  以大通道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使广西不仅成为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而且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广西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构筑立体、开放、现代化和便捷的国际大通道。一方面,依托大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心;另一方面,运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把建设和经营大通道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依托大通道谋求新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大通道建设与工业大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大开放推动工业大发展。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西部地区必须依托区位优势,把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与区域经济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大开放促进资源大开发、工业大发展。应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对外开放,突出抓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对外开放,突出抓好开放先导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开放型的优势产业群。
  以大市场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要把工业发展与建设统一大市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使广西优势产业能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对推动工业发展的作用。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镇体系。引导、培育城市群和城镇带的形成和发展,重点抓好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围绕中心城市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形成紧密合作、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城市经济圈,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大发展。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就业的民营企业及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
  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工业大发展。加快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建设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优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努力降低投资成本,让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作中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工业化与发展农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大力发展能够联动一、二、三次产业的工业产业,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开辟服务业发展空间,使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为加快工业化拓宽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
  工业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把发展工业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和建设,做到上一个重大工业项目,改善一方基础设施,促进一方经济发展。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创造基本条件。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凡应由市场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应由企业自主经营的,行政不干预。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搞好重大生产力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工业化有序、健康发展。一般竞争性产业主要由企业和项目业主来开发建设。
  国家支持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坚持把国家政策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新路子。(作者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副书记、自治区代主席)


第15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重视档案价值 推动档案工作
毛福民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重视档案价值,发挥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这种记录具有原始性,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自觉地建立、管理并利用档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档案的存在却是相对长久的,档案物化并延续了人类的记忆,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通过档案,我们可以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业绩,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历史上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
  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决定了档案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教材,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遍布全国各地的3070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所保存的1.6亿卷(件)档案、资料,蕴涵着极其宝贵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各级档案部门都在千方百计地做好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工作,越来越多的档案馆被各级党委和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档案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和载体,档案工作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档案记载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科研和生产效率等,都具有积极影响。借助于档案,后人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实现知识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量事实充分说明,档案在技术革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档案作为一种以特定形式存在的资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这种作用更是日益凸显。
  应该指出的是,档案既是有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更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从一定意义上说,档案本身也属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宝贵财富,档案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对于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起着重要的法律凭证作用。如一些企业由于重视对商标档案的管理,因而在本企业商标引起争议或受到侵权时,能够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商标档案,依法维护企业的权益,使企业免受损失。还有的企业利用商标档案,重新开发老品牌产品,使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档案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原始记录,积累了数量浩繁的档案资料,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历史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过去,我们可以找出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及其基本规律,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而人们对于客观规律,不是即时即刻就能全面掌握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被人们全面而准确地加以认识和把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档案把往复不断的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使瞬间变成永恒,成为人们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
  档案的价值无可置疑,但档案的价值必须通过档案工作来实现。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它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相伴随,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档案利用需求的增长,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1999年10月,在中央档案馆建馆4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档案工作作出重要题词:“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胡锦涛同志十分重视档案工作,他指出:“档案是全党、全国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对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档案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重要使命和重要意义,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个主题,努力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在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如全国有480家国家综合档案馆经当地政府批准,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红头文件”供老百姓查阅,帮助群众解决关系切身利益的再就业、房屋搬迁补偿、工龄和劳保待遇、婚姻等实际问题;全国很多县级档案馆开展了为农民代存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在顺利推行土地承包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省(区、市)范围建立党风廉政档案,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特别是近年来档案部门提供服务的意识大为增强,自觉参与本地区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在防治“非典”等重大工作中主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积极开展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使档案工作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一线不断延伸。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档案观,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新发展
  档案作为历史记录,纵连古今各个历史阶段,横贯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记述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档案关系着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档案工作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档案意识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树立科学的档案观。
  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档案价值的实现。事实证明,凡是对档案价值认识明确的地方或单位,人们能够有意识地保管和利用档案,档案的作用就发挥得较好;反之,由于不了解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有案不查”、“有档不用”,漠视档案信息,就会给工作造成困难甚至造成损失。
  依法收集和积累档案。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在开展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是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重要来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地收集和积累档案,保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是《档案法》赋予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散存在一些组织和个人手中有价值的、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也是馆藏档案的一个重要补充源,档案馆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将这些档案征集入馆。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还应切实做好电子档案等新型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管理工作。
  自觉保护档案的安全。档案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档案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保管的档案发生毁坏,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无论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广大干部群众,都应树立保护档案安全的意识,自觉地保护档案的安全。
  积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档案的价值能否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得如何,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密切相关。档案利用的实践是档案价值实现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具有利用档案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懂得如何从档案资源中获得帮助。(作者为国家档案局局长)


第15版(理论专页)
专栏: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丹增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必须以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支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为推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以来,江泽民同志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着眼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作出哲学社会科学“两个不可替代”的论断,为我们明确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曾多次听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进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说明和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关心和重视。
  社会实践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大大增强。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日益明显,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且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着力回答和阐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党委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不断作出新的建树”。
  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思想武器,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回答和正确解决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存在的问题,分析形势,把握导向,理清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服务,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理论创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行动指南。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做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阐释与说明,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坚持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和理论武器,而且要以是否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要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把握时代特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吸取丰厚的养料,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管理体制、研究成果和组织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思维。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扬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点,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观点;要深入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努力做到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自我超越和突破。
  瞄准重大问题,创新研究方法。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重大问题研究为中心,将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开展开拓性、创新性和奠基性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的研究体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促进研究方法的创新。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人才队伍情况,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把学术力量强、研究水平高、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筛选出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扶持建设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鼓励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构筑优势学科点、研究领域和学科群。
  构筑学科基地,打造学术品牌。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建设好现有的学科研究基地,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型科研机构,汇聚人才队伍,生产重大学术成果,并鼓励这些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成为具有综合研究复杂社会问题能力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性基地。要改革科研管理和成果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品牌。
  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的研究,为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
  实施学术精品和优秀人才计划,带动科研综合实力的提升。要加大奖励的力度,对取得奠基性、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成就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应有的学术荣誉和价值肯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学术眼光开阔、学术造诣深厚、学术胸怀宽广、学术品格高尚的大师级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完善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吸纳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一切学科门类的营养,深入借鉴世界各国有益的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手段和方法。
  完善科研体系,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奖励基金,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应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加强各研究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改革示范效应和人才汇聚效应,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