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张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但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并没有停止下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使我们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有的则是对邓小平理论已有重要论断的具体展开。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当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十个新思想,这些新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具有系统性的理论,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这种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是全面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全面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就其主要之点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在发展道路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形成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观;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根本任务上提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动力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依靠力量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国际战略上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在领导力量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根本目的上提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结构严密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表现为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创造性的运用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束之高阁,不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些基本原理就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更谈不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我们需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赋予其新的鲜活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懂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新的高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新的结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是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的发展。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体现时代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理论新形态都有自己的时代支撑点。“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代的需要决定着理论的内容,也构成了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时代性。因此,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形成一种新形态,也要看其时代背景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产生也必将有力地指导新的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确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从发展过程的具体阶段来说,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从新世纪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着与以往阶段不同的特殊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重大变化,向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的重大课题,从而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提出来的,它的着眼点是21世纪,要着重解决的是新世纪头20年我们将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个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理论的历史地位与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具有相互依赖的紧密联系。一种理论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增添新的一页,关键在于它能够使整个政党、阶级和民族都行动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凝聚起全部力量,以伟大的实践成果为人类历史创造一番伟业。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就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指导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的需要,理论必须能够解决重大的实践问题。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解决这些重大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只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我们这个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的伟大民族才能实现复兴,再创新的辉煌。
  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同样也取决于理论被自觉运用的程度。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成效。学习是前提,实践是目的。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愈深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行动就愈自觉,就愈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辉煌成果,也就愈能展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当局”之后更要“清”
  袁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句老话。它的意思是说,下棋的人反不及观棋的人看得清楚,考虑得全面、周到。实际上,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下棋和观棋,经常被用来描述和形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怎样正确处理“下棋”和“观棋”的关系,做到“当局者”更“清”,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社会是个大舞台,人生犹如大棋局。人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常常会有位置的变化、角色的转换。如果用弈棋作比喻,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就像由观棋者变为下棋者,也有一个防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可以发现不少“当局者迷”的现象:一些原本敢于直言、实绩突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渐渐变得专横跋扈、骄奢淫逸了;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急需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一些既无科技含量又无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一个接一个上,连普通百姓都清楚的常识性错误却发生了。甚至有一些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把党的宗旨抛到脑后,不考虑党的事业和形象,不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疾苦,只顾自己谋私利、捞好处。对此,群众形象地说他们是“当局”忘了“旁观”时,由“清”入“迷”了。
  为什么当局者会“迷”而不“清”?原因主要是走上领导岗位后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偏差,没有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沾染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歪风邪气。宗旨观念淡漠,忘记了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应该如何使用,看问题、想事情、作决策不是站在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而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岂有不迷之理?忙碌于迎来送往,深陷于文山会海,热衷于表面文章,“讲话”有人代劳,“指示”落地无声,忽视理论学习,很少深入实际,岂有不迷之理?私心杂念严重,个人主义膨胀,抵御不住诱惑,当官不是为民做事,而是为己谋利,不靠实干靠“作秀”,岂有不迷之理?当然,也有的当局者在一些事情上并未真“迷”,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又唯恐影响前程、有碍乌纱,故作迷糊。这是一种小聪明、大糊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胡作非为等消极腐败现象,都与“迷”而不“清”有关。“当局者迷”的结果,必然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损害。
  所谓“迷”,就是迷糊;所谓“清”,就是清醒。“迷”和“清”体现在行为上,根子在思想里。领导干部要避免“当局者迷”,做到“当局者”更“清”,根本途径就在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经常想一想,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始终坚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各项决策、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愿望,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民主集中制,摆正自身位置,接受群众监督,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从而做到“当局”时不仅不“迷”,而且更“清”,争当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模范,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探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教学与科研研讨会综述
  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教学与科研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7个重点学科、19个博士点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特别是教学与科研综合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各种挑战,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光辉永远不会磨灭。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过程,其一以贯之的“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和实现这个理论长河前进发展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一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促进的科学思维方式。
  与会者认为,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不仅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重要机遇:一是中央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一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二是中央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哲学思考,关于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哲学思考,等等。当前,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也涉及许多哲学问题,如理论与实践、领袖与群众、客体与主体、物质与精神等关系问题,都需要给予正确回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有用武之地。
  与会者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中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精读和泛读书目、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等问题,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并探讨了如何看待“哲学导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关系,如何处理史、论和原著的关系,如何切实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各种当代社会思潮与哲学流派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等问题。与会者认为,只有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和环节,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科研的创造性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爱民爱到心坎上 为民帮到紧要处
  高金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尽力地实现群众的利益,努力做到爱民在心、为民在情、富民在行,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具体,落实到位。
  执政为民,首先要爱民,爱民要爱到心坎上
  爱民就要真心实意听民声。民情就是最大的市情。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这本身就是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我们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必须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使群众的疾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怨气有地方发。为此,河北省张家口市建立了市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谁受理、谁负责”的全程一站式办理方式,由接待领导负责到底,督查到底,落实到底,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同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困难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制度,既了解生活困难群众的所急、所忧、所困,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外,还采取干部下访、领导暗访和组织不同类型的专项调查工作队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爱民就要深入基层查民情。关心群众生活,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不能“会议上听汇报,宾馆里看材料”,而必须从繁杂的事务、应酬、会议中摆脱出来,经常深入到第一线,看好典型总结经验,看差单位研究问题,看普遍情况谋划路子,特别要注意深入到最基层,到问题多、困难大、矛盾突出、意见强烈的地方去调查研究、排除矛盾、解决问题。张家口市把基层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作中实行“三三制”,即1/3时间下基层、1/3时间外出跑项目、1/3时间处理日常公务,使领导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到基层搞调研、抓落实、查实情。推行“一线工作法”和“下基层工作备忘录”,要求领导干部到农村就要深入到田间炕头,到企业就要深入到车间班组,到社区就要深入到居民家中,特别注意到住房条件最差、生活最困难的群众家庭去“访贫问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并对下基层情况填写“备忘录”,了解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爱民就要真抓实干解民忧。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必须真抓实干,再小也是大事,再难办也要全力办、马上办。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而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抓具体、具体抓,抓细致、细致抓,抓深入、深入抓。要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诚心诚意去办,竭尽全力去办,充满感情去办,让群众高兴、满意。张家口市在确定为群众所办的实事时,都要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把那些社会最关注、影响面最大、涉及人员最多、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列为政府年度要办的实事。对每一件实事,都要明确办理部门、办理时限和具体要求,年初要公布,年中抓进度,年底真兑现,件件见实效,真正把实事办成为民排忧解难的“开心锁”,沟通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执政为民,关键是为民,为民要帮到紧要处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这是人民的要求、公仆的责任、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我们的“父母”,以亲民、爱民的情操,时时、处处、事事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坎上,铭刻在头脑里,体现在工作中,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抓好贫困乡村的扶贫开发。张家口是全国的重点贫困地区,党中央、国务院对张家口地区十分关心。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贫困乡村的实际,把急需办的事、能够办到的事、覆盖面广的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比如,利用省长专项扶贫开发基金,向贫困农户实施“周转羊”扶贫开发工程,做到了“循环使用,流动发展”,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走出了一条以草兴牧、以牧增收、脱贫致富的路子,实现了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使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到2002年底,全市159.9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的比例由总人口的50%下降到2.9%。
  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张家口市是河北省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高,停产半停产企业多,就业与再就业压力非常大。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头等大事来抓,实行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明确考核办法,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强化督导检查。通过采取重点工程建设吸纳就业、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增加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就业、清理机关事业单位返聘人员腾岗就业等措施,现已开发就业岗位16699个,安排下岗职工10387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73021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30.51万元。2003年,全市预算安排再就业资金比上年增加了82.3%。
  抓好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张家口市抽调了市直和区、办事处工作人员760多人组成专项工作调查队,对辖区常住人口中下岗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以及困难家庭的生活情况,集中开展了为期20天的全面细致的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特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集中力量,抓好城镇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救助工作,成立市扶贫救困领导小组,采取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帮一”、科级干部“二帮一”、一般党员干部“三帮一”的办法,包扶城市特困家庭的就业和生活救助,并通过财政拿一点、各部门拿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办法,建立了救急济困社会救助基金,对因大病致贫、因灾害致困、子女上学困难的特困家庭给予救助,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党和政府的关心。
  (作者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市长)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重大问题 拓宽理论视野
  ——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
  宋惠昌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重大问题,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李秀潭撰著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对人类社会发展若干带规律性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
  该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石和科学的方法论。作者在坚持社会化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世界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几个新特点进行了理论概括,即产业和企业经营的日趋国际化;由生产社会化推动的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大规模流动,资本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管理社会化在世界范围进一步展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为社会化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明显;等等。这些概括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该书探讨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历史潮流及其基本特点。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以现代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在世界的扩张为动因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进步,必然推动政治的进步,促进政治民主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宏观分析后,该书探讨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问题,指出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源泉之一;探讨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和统一;探讨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更新观念,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