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走向开放 服务社会
  ——深圳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胡谋
  1998年8月,深圳正式成立档案寄存中心;2000年4月,深圳设立了档案资料服务中心。这两个走向社会的档案中心,在2002年11月第三十六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关注。
  为社会档案设“寄存中心”
  在深圳,一向被视为神秘的档案工作已向社会开放,许多长年“久锁深闺”的档案资料已公开走向社会。
  近年,一些国有企业在拍卖、参股等产权变动中出现了档案流失;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现了员工档案丢失。“国有企业档案流失,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员工档案丢失,就是损害群众利益。”于是,档案寄存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深圳的千百家企业,讲法、讲理、讲利,终于使许多企业的资产、人事等档案“走”进了档案寄存中心。
  档案是历史。深圳的档案工作者提出:深圳发展史在档案中心应该是“连续剧”而不是“断代史”。2000年8月,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公开征集档案资料。结果,社会各界和市民向档案中心捐赠了2000多幅记载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珍贵照片和2000多件历史资料。
  在编写“连续剧”的同时,档案工作者不忘对重大事件的“鲜活”记录。今年春天,深圳突发非典。围绕着“走近非典、记录历史”这个主题,他们走进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深圳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东湖医院,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下医务工作者抗击非典的动人场面和先进事迹。
  档案工作者走进市场,使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由社会走向档案中心。目前,深圳的两个档案中心管理或寄存着机关、企业、物业、公证、婚姻等19大类、197个全宗、24万余卷档案。
  为历史珍品建“保管箱”
  8月1日,《共和国老将军书画作品展》在江苏美术馆举行。这个展览所展出的250位老将军的书画作品,是由深圳市档案中心提供的;8月13日,深圳举办了《基建工程兵转业建设深圳20周年图片展》,展出的记载当年特区拓荒者功绩的156幅珍贵图片资料,提供者也是深圳市档案中心……
  在深圳,档案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社会、为市民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近年,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先后举办了《深圳经济特区20周年档案图片展》等专题展览及《深圳典藏》等文献展。深圳一些中小学选定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作为“社会实践基地”,近百家企业将档案寄存中心作为集中保管人事、技术、资产等资料的档案库。
  记者在两个中心看到,档案寄存中心不仅寄存着深圳企业的档案资料,同时寄存着外国企业的档案资料;来档案资料服务中心查阅档案资料的,不仅有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深圳的普通市民,甚至有祖籍深圳的香港同胞。
  难怪许多深圳人说,深圳的两个档案中心是深圳改革、开放、建设历史的“展览馆”,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宣传“深圳精神”的“大课堂”,是历史珍品的“保管箱”。
  这几天,位于深圳中心区的“市民中心”工程正昼夜施工。在这个将于近日正式启用、由23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市民中心”,23个政府部门的文档资料将由深圳档案文件中心和资料查阅中心集中管理,各单位不再设立档案资料室。档案资料走向开放、走向群众,体现了政务公开。
  为档案自动化闯一条路
  深圳的档案走进市场、走向社会,一开始就是“高起点”。
  在设立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之前,深圳市档案局先后派员赴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了解了国际档案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们多次参加了香港管理参议署举行的交流、培训,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和互联网,将档案管理由传统的人工化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
  200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数字化档案馆工程的建设,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利用在线化。目前,档案数字化加工扫描系统、图片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智能化信息布点方案的设计、制作已经完成。
  围绕着档案走向市场,深圳的档案业也开始走向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目前,档案软件处理、文档图像数码等文档服务性公司已陆续出现;颁布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档案的地方法规;前不久挂牌的深圳市档案资料评估鉴定事务所,则又是一个“首家”:国内第一家为档案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由于档案管理、服务、技术的高起点,所以尽管国外档案寄存业务有着多年的历史,但荷兰商业银行却几经选择,最后将其深圳分行的会计、业务档案寄存到了深圳档案寄存中心。
  因为率先让档案走向开放、服务社会,深圳的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深圳市档案局局长舒国雄在第三十六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告诉各国的同行,尽管中国的档案走进市场、走向社会起步较晚,但一定会赶上世界的步伐,因为“新世纪赋予了中国的档案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改革和开放给中国的档案工作者创造着最好的条件”。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总量不足 结构失调 供不应求 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资源面临四大挑战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国家林业局最新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由建国之初的8.6%、108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6.55%、112.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依然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供不应求和破坏严重四大挑战,与加快推进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性差距很大。全国2.63亿公顷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只有1.59亿公顷,利用率60.37%;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06立方米,人工林仅为34.76立方米;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其中郁闭度0.2—0.3的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左右。这表明我国的森林尚未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体系,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调。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东部沿海11省区市的森林覆盖率26.59%,西部11省区市森林覆盖率9.06%,其中西北5省区仅为3.34%。林龄结构极不合理,中幼林在林分面积中占71.1%;林种结构失调,用材林比重较大,防护林比重较小,限制了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树种结构单一,全国以马尾松、杉木、杨树等为主的人工林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8.8%。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压力巨大。一方面,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现有森林资源的年合理供给量只占需求量的40%;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森林资源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森林资源破坏现象依然突出。根据2002年对全国34个县(局)采伐限额核查和202个县(局)征占用林地检查的结果,仍有17.6%的单位存在超限额采伐;非法占用林地的项目仍占12.5%左右;每年有林地逆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达56.2万公顷。同时,大量无证运输和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现象,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威胁。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太空中有颗“钱三强星”
  本报北京10月17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从今天起,太阳系中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25240的小行星有了一个闪亮的名字——“钱三强星”。为纪念钱三强先生诞辰90周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这颗小行星正式以钱三强命名。
  钱三强是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他早年留学法国,发现了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四分裂机制做了科学解释。约里奥·居里夫妇称这是二战后居里实验室第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今天举行的“钱三强星”命名仪式上说,钱三强以一个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很早就敏锐地洞察到原子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阶段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与他对氢弹理论有预见性的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钱三强星”是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1998年10月16日发现的,绕日运行周期为4.65736年。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颁发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今天在京颁发,任溶溶等4位儿童文学前辈获得特殊贡献奖,张弘等3人获得新人奖,《你是我的妹》等3部作品获得大奖,《天棠街3号》等16部作品获得佳作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该奖每两至三年评选一届,由宋庆龄基金会和文化部、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作协、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它以宋庆龄益善、益智、益美的儿童教育观为指导,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扩大儿童文学的影响,推进儿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第四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举行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日前在京拉开帷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教育界人士及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教育国际论坛从18日到20日分主论坛和三个专题论坛进行。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围绕“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的建立”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为增加论坛的学术水平与权威性,主办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邀请了世界范围内的诸多教育界、经济界的高层人士在论坛上进行专题演讲。
  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也于同期召开。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大专院校和教育机构在展会上亮相。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科学盛会喜无前
  ——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组委会秘书长郭华东
本报记者 杨健
  10月19日,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郭华东。
  “这是一次非常圆满的盛会!”郭华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近200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与会,这当中包括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拉奥,第三世界科学院执行主任哈桑,同时还有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科技和文化部门的部长、美国科学院院长等各国正部长级代表17人,有关国家政府代表和国际组织主席6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H·米切尔教授等,可以说层次高,水平高,盛况空前。
  4天的会议期间,举行了理事会成员工作会议、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科学组织网络的全体会议、20周年庆典、部长级论坛、获奖者报告会、20周年庆典、SARS研讨会以及“科学在中国”等专题报告会,内容非常丰富。
  交流的舞台
  “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科技文明是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各民族智慧和多种文化交汇共生的结晶。历史充分表明,加强各种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激发整个人类的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世界科技进步。这一点在与会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美国科学院院长阿尔伯兹在演讲中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世界,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知识贫困”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战略性的措施,把产生或者共享科学知识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来处理,科技发达的国家必须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帮助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帮助他们发展科技,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观点也在会议闭幕时发表的《北京宣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本次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郭华东透露,为响应《北京宣言》的建议,我国决定今后每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科学家提供50个访问学者项目。作为遥感技术专家,郭华东曾指导过来自喀麦隆的学者,他说,这种学术交流是绝大多数科技欠发达国家最需要的,中国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的摸索过程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提供很好的借鉴。郭华东说,当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时,世界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诸如环境变化、传染病流行,发达国家进行的许多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第三世界科学院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交流的平台,也提供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的机会。”
  共同的喜悦
15日上午9时,会议开幕式前的工作会议召开,正值“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拉奥先生向大家通报了这一喜讯,会场上两次响起热烈的掌声。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国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们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成就,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它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间相互合作、共同前进的信心。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巨大进展给所有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代表对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很感兴趣,他们主动提出要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参观访问,希望与中国科学家合作。
  “这次会议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的舞台,也是我们展示科技成就、表达交流与合作愿望的窗口。”郭华东说,会议期间,我国科技界的政府官员、各领域的专家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组委会为代表们精心准备了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的多种出版物。第三世界科学院执行主任哈桑看到这些出版物后高兴地说:“我们要与中国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发展的基石
  “到今天,应该说会议的各项内容都非常圆满,”郭华东说,“组委会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次大会筹备期间,正遇到SARS流行,理事会曾两次提出取消会议。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遏制了SARS蔓延的势头,在跟新生疾病的斗争中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大会组委会和秘书处克服SARS盛行给筹备工作带来的巨大困难,使准备工作最终顺利有序地进行。9月7日,第三世界科学院执行主任哈桑在考察和了解大会的准备情况后对组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深表钦佩,并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谁不来参加这次大会,就让他后悔去吧!
  来到中国之后,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更是给许多与会代表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些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家对郭华东说,你们正在召开党的中央全会,发射飞船,国家领导人又要参加APEC会议,在如此紧张的日程中,胡锦涛主席仍坚持出席开幕式,接受第三世界科学院颁发的“主席奖”并向获奖科学家发奖,这从一个侧面充分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对科教兴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中国这些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事实上,20年来,第三世界科学院从一个人数很少、规模很小的组织发展到一个由666位院士组成的重要国际科学组织,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本身就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对科技的强烈需求和日益重视。”郭华东说,第三世界科学院北京大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大会、友谊的大会和难忘的大会,希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事业以此为新的起点,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今年年初,河北农业大学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计划从全省每个村选拔28周岁以下、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接受大专教育,毕业后回乡服务农村(见本报1月21日第十一版)。
  前不久,来自河北省160多个村的279名青年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首批大学生正式迈入大学课堂,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图为来自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的农民程振安在上“农村社会学”课。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蒙牛成为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本报讯 日前,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公司被中国航天基金会正式授权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同时蒙牛纯牛奶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中国航天事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严格。要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必须是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社会形象好,企业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蒙牛公司有幸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是因为蒙牛纯牛奶是中国航天员受训期间唯一选用的奶食品。经过多次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分析,以及航天员们的品尝选择,蒙牛纯牛奶成为中国航天员每天必不可少的食品。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说,中国航天员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蒙牛公司愿意为航天员们终生免费提供牛奶。(张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亚洲国际邮展下月举行
  本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中国二○○三年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将于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目前筹备工作已经就绪。据介绍,亚洲集邮联二十八个成员组织中,有二十四个将派代表参展,展品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七位评审员组成。邮展分为竞赛和非竞赛两类,以竞赛类为主。参加竞赛类的邮集共二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框、集邮文献九十九部,其中中国邮集一百一十六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央电大成为金融人才“摇篮”
  本报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办学二十年,共为我国金融系统培养了三十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绝大多数已成为金融系统业务骨干,在基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校的金融专业学生达十六万人。(丁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首届沙产业博览会准备就绪
  本报讯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由全国防沙治沙办公室、三北防护林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和绿色时报共同主办的首届沙博会已准备就绪,将于十一月五日至八日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沙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也将同时举行。首届沙博会包括中国五十年防沙治沙成就等三大类十八项内容。(梁子)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青年文摘》评选青年关注的杰出人物
  本报讯 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青年文摘》(人物版)近日开始评选“青年关注的二○○三年杰出人物”,目的是宣传今年以来中外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弘扬进取拼搏、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候选人物中有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抗非典英雄钟南山等,选票将刊登在该杂志的二○○四年第一期,最终评选结果由专家和读者投票决定。(晓白)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一周回放
  (10月13日—10月19日)
  10月13日第十八届世界宇航员大会在东京举行,主题是“宇航与教育——迎接全人类文明”,来自14个国家的64名宇航员出席大会。
  10月14日国内首枚自主设计开发的微显示芯片在南开大学研制成功,从而在IC芯片设计、液晶封装等关键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起飞重量479.8吨。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4艘无人飞船送入太空。
  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在太空遨游21小时23分钟后,杨利伟接受了多项医学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目前,他身体状态良好,精神饱满,原计划7天的恢复期可缩短为2天至3天。
  10月17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被正式移交给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0月18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开舱,搭载物品在京亮相。
  10月19日由上海《年轻妈妈之友》杂志组织的庆祝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活动,在上海望源现代艺术馆举行。其中的儿童绘画活动吸引了100多名6岁以下的宝宝参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