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特刊·幕后英雄)
专栏:

  可敬的幕后英雄
  乔聿
  雄健的“神舟”腾空,英雄的航天员凯旋。在耀眼的烈焰和如潮的鲜花背后,是全国的航天科技人员几十年艰苦奋斗,甚至隐姓埋名。载人航天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投入这一事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难以计数,仅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研制中,就有100多家科研院所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当中。
  今天我们介绍的,仅仅是这诸多幕后英雄中的几个典型。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内,还有一大批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尚不为人知,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许达哲、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长征二号F”载人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中国“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施金苗、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徐克俊、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逸东、着陆场总设计师赵军……还有许许多多在火箭、卫星研制、发射过程中的后勤人员,人们不仅听不到他们的名字,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祖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后英雄,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第10版(特刊·幕后英雄)
专栏:

  张庆伟:年轻的领军人
  张春雷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着研制“神舟”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重要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一家有着光荣历史、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你也许想不到,如今这个神奇单位的领军人,是一个年仅42岁的年轻人,他叫张庆伟。
  张庆伟27岁与中国航天结缘,之后15年间中国航天的许多重大事件,可以说都有张庆伟参与其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他更是先后担任了“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和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等要职。在一次次攻关与成功之中,张庆伟尽情抒发着自己的青春豪情。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长期的、需要创新的大型工程,组织上决定给予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早已崭露头角的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二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在当时航空航天部里他是最年轻的副总师。他亲自动笔,编写了《长二F火箭设计准则》,制定了长二F火箭的研制流程,对火箭研制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给出了规范性要求。
  2001年11月,在张庆伟刚满40岁的时候,党中央把一个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是中央企业中最年轻的总经理。
  在担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同时,张庆伟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便是将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2年12月3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艘无人飞船“神舟”四号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年之内两次发射飞船的“奇迹”。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返回地面,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无人试验阶段的圆满成功,即将实现载人飞行的伟大梦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庆伟说,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创立47年来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工程,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为今后数十年逐渐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张庆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瞻望漫漫征程,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奋斗目标定得很高的张庆伟,心中想的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创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附图片)


第10版(特刊·幕后英雄)
专栏:

  黄春平:为神箭三次落泪
  杨虹
  北京南苑,是中国的航天城,长征火箭的诞生地。在这座日渐现代化的航天城里,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工作、生活了已近40年。
  在黄春平的记忆里,航天事业是一项大喜大悲的事业,火箭发射的成功与失败都令他不能忘怀。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他也曾为“神箭”三次落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1999年,在第一次发射“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动员会上。从1992年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以来,7年中,他和大家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而为之苦苦奋斗的目标在即将变为现实的时候,他的心怎么能够平静。那一次,他流下的是激动的泪水。
  第二次流泪是在“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现场,黄春平又落泪了。“如果发射不成功,我们就是全国人民的罪人!”那一刻大家格外紧张,黄春平的兜里备着救心丸,那是他怕万一承受不了发射时的紧张而备下的。装有450吨燃料的火箭一旦点火离开发射台就再也无法控制了,出了问题无可救药。这一次他流的是紧张的泪水。
  第三次流泪是1999年11月20日。这一天,“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当目睹箭船顺利分离时,心弦绷得紧紧的黄春平,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动情,他说自己流下的是高兴的泪水。是呀,背负了7年的压力,积聚了7年的酸甜苦辣,一旦释放,能不像决堤的水?
  黄春平常说,作为火箭总指挥,每临大战,决不能乱了方寸,否则队伍也会受到影响。每遇重大发射试验,黄春平很会自我调节。他的解压之道就是:邀上几个牌友,来一场“拱猪”大战。他说:“对待质量问题要一路否定,才有在关键时刻的肯定。”因此到了临发射前,他比谁都踏实,“到这个时候了,我这个总指挥就该心里有数了”。“相信群众”、“相信产品质量”是黄春平的名言。(附图片)


第10版(特刊·幕后英雄)
专栏:

  袁家军:天河之舟掌舵人
  文新
  袁家军玉树临风地站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前,指挥科技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五星红旗喷涂在飞船的整流罩上。此时,飞船已进入奔赴酒泉发射场的倒计时。
  望着这艘即将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天河之舟,袁家军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7年前,在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时,他将职能工整地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内心庄严地立下一个誓言:这辈子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无遗憾了!
  从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到2002年发射“神舟”四号,他的心随着四艘飞船而放飞,放飞的每艘飞船都在不断加重中国在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中的分量。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们的飞船研制工作在风口浪尖上乘风破浪,就是为了给航天员铸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天上之家。”回忆起7年前,带领试验队员打造第一个“神舟”飞船返回舱时的情形,袁家军至今仍难抑内心的激动。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回家的日子。17时05分,一听到这个激动的报告声,许多人都欢呼着蹦了起来。袁家军火速乘上直升机,10分钟后到达现场。当他站在摇晃的飞机上,从200米的高空中看到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返回舱时,顿生如释重负之感。
  袁家军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事事都沉稳地冲在最前。为了吃透飞船技术方案,为下一步载人飞行和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活动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原本从事结构机械研究的他,从承担任务伊始就致力于成为飞船专家。凡是对项目有重大影响的环节和系统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并且力争做好每个环节的协调。
  在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飞天之日到来时,袁家军对航天员说,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飞行中沉着冷静,为“神舟”安全再加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接你光荣凯旋。(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