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塞总统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
 塞中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本报尼科西亚10月13日电 记者张亮、顾玉清、周鹤报道:塞浦路斯总统帕帕佐普洛斯今天在总统府接受本报记者组专访时表示,塞浦路斯愿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广阔。
  帕帕佐普洛斯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就,经济高速发展,变化惊人。他曾两次访华,所见所闻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帕帕佐普洛斯说,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向坚持原则,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关于双边经贸关系,帕帕佐普洛斯说塞中经贸合作是互惠互利的。虽然双边贸易额并不大,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塞浦路斯进口中国的钢材、纺织品和机械设备等。中国的几家公司还参与了塞方的公路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海运方面,两国也有合作。由于塞浦路斯地理位置优越,他希望塞浦路斯能够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桥梁。他还表示,欢迎更多的中国公司来塞浦路斯投资,开展互利合作,也欢迎中国游客来塞浦路斯旅游。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帕帕佐普洛斯说,塞浦路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迟早会实现完全统一。他还回忆说,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时,塞浦路斯顶住一些西方大国的压力投了赞成票。
  帕帕佐普洛斯最后说,他非常钦佩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和历史,希望塞中两国人民加强交流,增强相互了解,共同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第3版(国际)
专栏:

欧盟外长会议发表声明认为
 欧中应加强各领域合作
  新华社卢森堡10月13日电(记者张征东、冯坚)正在这里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13日发表声明,对欧盟委员会在题为《共同利益与挑战—走向成熟的欧中伙伴关系》的文件中对欧中关系的整体评价表示赞同,认为欧中应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
  会议指出,中国是欧盟的“一个主要伙伴”,欧盟希望与中国在包括政治、国际安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加强合作;欧盟与中国应当以“它们在国际上的突出作用和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分量”为基础,相互合作促进全球稳定、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声明说,欧盟应当更好地利用与中国业已存在的对话框架发展双边关系,加强在多边机构,特别是在联合国框架内在维和、预防冲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军控、反恐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欧盟对中国在经济领域,特别是扶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并对中国政府最近在推动教育和卫生事业以及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欢迎。
  声明还重申欧盟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声明还对中国的经济和体制改革表示支持,同时认为,在世贸组织坎昆会谈失败后,欧盟应当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保证双边贸易的顺利发展。


第3版(国际)
专栏:

土驻伊使馆遭袭击
 美着手调查美军自杀现象 萨达姆又回提克里特活动
  据新华社巴格达10月14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土耳其驻伊拉克大使馆门前14日发生自杀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袭击者当场死亡,并造成至少3人受伤。
  在现场的伊拉克警察萨拉赫·卡济姆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天中午,一辆白色小汽车企图冲进使馆大门时,遭到使馆安全保卫人员拦截,汽车在使馆门前的水泥隔离桩外发生爆炸。两名使馆安全保卫人员和1名平民被炸伤。使馆建筑物在爆炸事件中没有受到损坏。
  大批美军和伊拉克警察赶到现场并封锁了使馆附近道路,10多辆美军装甲车停在使馆门前的大街上。新闻记者和其他人员都被禁止靠近使馆。
  这是一周内在巴格达发生的第三起自杀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也是今年8月初以来在巴格达发生的第二起针对外国驻伊使馆的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13日电 据《今日美国报》13日报道,美国陆军已派出一个精神病学专家小组前往伊拉克,调查驻伊美军一系列自杀事件的原因。
  报道说,自伊拉克战争3月份爆发以来,驻伊美军中共有11名陆军士兵和3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自杀,其中大部分发生在5月1日即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作战行动结束以后。此外还有一些虽然迹象不明显但仍可能属于自杀的死亡事件。
  专家们说,心理压抑、艰苦和危险的环境、长时间驻扎海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疾患甚至自杀。自5月1日以来,已有478名美陆军士兵从伊拉克回国接受精神治疗。
  据新华社巴格达10月13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13日在巴格达说,美军一支车队当天在巴格达东北120公里的贾劳拉镇附近遭到伊拉克游击队伏击,一名美军士兵被打死,另有两名美军士兵受伤。
  这位发言人说,游击队首先引爆了埋设在路边的一个炸弹,随后用轻武器向美军车队开火。被打死的美军士兵隶属美军第四步兵师。
  这是在过去24小时内驻伊美军第三次遭到袭击。
  据新华社巴格达10月13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驻伊拉克美军第四步兵师战地指挥官史密斯13日向新闻界透露,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最近曾在巴格达西北160公里的提克里特市附近地区活动。
  史密斯当天在提克里特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有明确迹象显示萨达姆最近曾在这个地区活动”。提克里特是萨达姆的家乡,因此他很容易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这个地区已经成为萨达姆及其追随者的“最后堡垒”。(附图片)
  10月14日,几名美军士兵在土耳其驻伊拉克大使馆前守护爆炸后的汽车残骸。当天,该使馆门前发生自杀性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袭击者当场死亡,并造成至少3人受伤。 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石油并不等于一切
——访阿曼新闻部副大臣侯斯尼
本报记者 朱梦魁
  10月上旬,记者应邀前往阿曼苏丹国采访协商会议选举。其间,记者参观了首都马斯喀特、北部沿海的巴迪纳地区的苏哈尔州,中部内陆达赫利亚地区的奈兹瓦州等地。所到之处,但见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大量的访谈中,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由衷地称道阿曼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和成功的。10月5日,阿曼新闻部副大臣谢赫·阿卜杜拉·侯斯尼(见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重点介绍了阿曼的发展模式、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地区政策、中东和平进程等重大问题。
  阿曼作为海湾地区新兴的产油国,石油美元使国家迅速致富,国家的基础设施面貌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侯斯尼认为,石油资源和经济繁荣并不等于一切,也不能保证国家能应对难以预见的诸多挑战。因此,如何选择符合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对于阿曼和其他海湾国家都至关重要。为此,阿曼在卡布斯苏丹的领导下,制定了以石油生产为龙头、经济多样化的全面发展模式。在逐步实现石油经济从上游到下游的过渡之后,阿曼社会百业兴旺,从金融、投资、合营、自由贸易区和机场港口建设,到交通、旅游、渔业、农业和畜牧养殖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和远景规划。在近30年间,阿曼开创了现代化的新局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近9000美元,成为海湾地区经济最有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
  关于阿曼协商会议选举的意义,侯斯尼指出,阿曼的协商会议选举制是伊斯兰民族协商议事的优良传统与现代民主立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它下设法律、经济、卫生和社会事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和地方社会发展等5个常设委员会,与国家委员会联席,共同组成阿曼的最高政治咨询机构——阿曼委员会。这不仅便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广泛沟通,也有助于国家的妥善立法及政府的科学决策,体现了阿曼两院制政治协商体制的鲜明特色。侯斯尼强调,阿曼的现代民主进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尝试探索适合国情的体制,而并非始自今日,更不是迫于什么外界的压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他认为,大千世界应当丰富多彩,民族之林应当千姿百态,没有、也不应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此可以认定,无论是国家的发展道路,还是民族的传统服饰,只要人民满意和喜欢的,就是应当因循沿袭和发扬光大的。
  长期以来,阿曼在卡布斯苏丹的领导下,积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倡导建立地区合作机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湾国家借鉴欧盟的经验,创建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成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阿曼作为海合会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在地区合作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侯斯尼表示,善邻才能自安。自1970年卡布斯苏丹执政以来,阿曼对外奉行睦邻友好与和平共处政策,对内致力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阿曼在发展自身和参与地区事务的同时,不断扩大与其他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互惠合作。阿曼不仅保持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密切关系,也努力拓展与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区域的经贸往来。侯斯尼认为,睦邻是立国的根基,稳定是发展的保障,背离了这两个支点,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和平、安全与进步都无从谈起。
  记者在阿曼采访之际,正值叙以矛盾升级、巴以冲突激化,中东和平进程因此再度告急。关于地区暴力与恐怖活动,侯斯尼详尽阐述了阿曼政府的主张和立场,强调和谈是解决阿以争端和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途径,任何方面都不能企图依靠暴力或武力达到目的。他认为,恐怖活动事出有因,打击和压制其他民族,诋毁和歪曲伊斯兰宗教等,必然导致矛盾激化并催生恐怖活动。就巴以冲突而言,结束占领是根除恐怖活动的关键,否则,不仅和平进程没有希望,中东地区也将永无宁日。侯斯尼指出,自2001年“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活动威胁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警惕和关注。阿曼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国家、民族和宗教相联系。
  关于阿中双边关系,侯斯尼对记者表示,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求知吧,哪怕远在中国。”以阿曼苏哈尔仿古木帆船1981年驶抵广州、再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一幕的友谊之航为标志,阿曼举国上下珍视阿中友好,并将不断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以续写历史悠久的阿中友谊佳话。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国文物和时装展在法举办
  据新华社巴黎10月13日电(记者高津英)代表中国古老文化的“‘三星堆’文物展”和表现中国服装设计水平的“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展示会”13日晚分别在巴黎市政府和卢浮宫举行,在当地掀起了中国文化年开幕以来的又一高潮。
  “‘三星堆’文物展”的96件展品大多是1986年在中国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和2001年在成都的金沙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精品,同时辅以在四川出土的先秦时期的文物。热爱考古的法国观众大饱眼福。前来助兴的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法方主席昂格鲁米先生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这些展品他很熟悉,因为他已经在中国的四川先睹为快了。
  同一天,中国服装设计协会选派的中国当代优秀青年设计师武学凯、房莹、王鸿鹰、顾怡、梁子、罗峥携带作品参加了在卢浮宫举行的“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展示会”,给正在举办的巴黎成衣周带来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几位年轻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的丝、麻和羊绒等高等纤维面料,通过他们独具创意的设计和精工细做,以2004年春夏时装作品的形式将当代中国时装设计水平和衣着时尚展现给各国服装设计同行和法国观众。


第3版(国际)
专栏:

“四川青铜人”巴黎遇知音
本报记者 郑园园 王芳
  10月13日晚上,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在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陪同下,参观了设在巴黎市政府的“‘三星堆’文物展”,揭开了中国文物展的序幕。
  “‘三星堆’文物展”是中国文化年的重点项目,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巴黎市博物馆协会共同承办,在巴黎市政府800平方米的展厅隆重展出。展出的近百件展品是从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及2001年在成都发掘的金沙遗址这两次考古大发现中选出来的精品,年代跨度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这批文物均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面具和青铜立人像,辅以在四川出土的先秦时期的文物。这是1998年及2001年之后,中国在法国举行的第三个文物展,而将两次大发现的文物集中在一起展出,在我国考古界尚属首次。为筹办这个展览,中法双方承办单位密切合作,整整工作了两年。
  “‘三星堆’文物展”的法方筹划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阿兰·托德对本报记者说:“为了办好展览,巴黎市政府付出了许多心血。以展厅为例,这是一个19世纪的建筑,模仿16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与中国文物难以协调。筹展人员早在几个月前就把展厅的颜色改漆为深灰色,在石头地面上铺上一层黑色的地板面,再把入门处的展示墙改成土红色,尽量从色彩上营造殷商时期的氛围。”托德曾在中国学过美术与考古,在中国美术界与考古学界有不少朋友,两年来为布展奔波于中法两国之间。他不无自豪地说:“这也许是文化年中最能吸引公众的展览。”托德的父亲是退休教授,长期从事拉丁文化与希腊文明的研究,今天他也来参观。看到儿子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工作,他感到非常欣慰。
  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十分重视“‘三星堆’文物展”。他在为这个展览的编目图册做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公众可能知道四川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居民讲究生活艺术,但并不知道这块与法国面积相同的土地上,有如此惊人的考古发现。通过这个展览,巴黎人将了解到,各种文明走过不同的路,四川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过怎样的贡献。”德拉诺埃在参观过程中对眼前的展品赞叹不已,他对赵进军大使说:“巴黎市政府举办的所有展览都是免费的,市府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巴黎市民看到这样高水平的展览。”
  昨天,巴黎市府发出了4000份请柬。记者看到,天色刚暗,展厅门口就排起了队,参观者的长龙持续到夜色深沉。筹展人为这个展览起的名字是《青铜人之谜》。一位参观者说:“的确是谜,那样遥远,那样神秘。”今天出版的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以《四川奇特的青铜人》作通栏标题,刊出专文与图片,报道这一文化盛事。市府新闻官员也高兴地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昨天起到明年1月底,在4个半月的展期内,市政府将是巴黎最受瞩目的地方,他为巴黎市府与中国合作承办这个展览而自豪。(本报巴黎10月1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10月13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04年春夏成衣周上,模特们在展示中国设计师梁子的作品。当天在这里举行的“时尚中华”时装展,展出了6名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作品。本次“时尚中华”时装展是2003年10月开始在法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 陈立群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三星堆’文物展”10月13日在法国巴黎市政府开幕时,观众认真观看文物。 本报记者 王芳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以色列大肆驱逐巴勒斯坦人 阿拉法特任命代理内政部长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4日电(记者刘洪、聂晓阳)以色列军方14日下令,将15名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驱逐到被以军完全围困的加沙地带。这是巴以爆发冲突三年来以色列最大规模的一次驱逐行动。
  以色列指控这15名巴勒斯坦人为袭击以色列的“恐怖活动”提供了帮助,并称驱逐他们将能阻止他们发动类似攻击。据悉,这15人中有些是巴激进组织成员,一些则可能是他们的家属,他们一直被以军关押在约旦河西岸,但没有接受过审判。
  据报道,以色列还准备驱逐更多被其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新华社加沙10月13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3日任命法塔赫中央委员会高级官员哈卡姆·巴尔阿维为紧急内阁代理内政部长,行使内政部长职权。
  原先获得内政部长提名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高级将领纳赛尔·优素福因认为阿拉法特没有赋予他指挥安全部队的实际权力而拒绝出任这一职务。新任总理库赖12日决定紧急内阁在没有内政部长的情况下投入运作。以色列《国土报》评论认为,阿拉法特任命巴尔阿维是对库赖的一个“打击”。
  巴尔阿维曾任巴解组织驻突尼斯大使,被视为阿拉法特的忠实追随者。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本月内三次试射导弹
意在促印早开对话
  本报伊斯兰堡10月14日电 记者陈一鸣报道:巴基斯坦今天成功试射了一枚“哈塔夫—4”型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为700公里,可携带常规和非常规弹头。此次导弹试射是巴基斯坦本月以来的第三次。
  巴基斯坦军方当天发表新闻公报说,这次试射宣告该型号导弹一系列试射成功结束,也表明该系列导弹的技术参数完全有效。公报说,这种导弹完全是由巴基斯坦自主研发的,这次导弹试射的成功表明,巴基斯坦决心巩固自己所拥有的“最低限度威慑力量”。巴不久还会根据需要进行新的导弹试射。
  10月3日,巴成功试射一枚射程为290公里的“哈塔夫—3”型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8日又试射了一枚射程为700公里的“哈塔夫—4”型地对地弹道导弹,这两种导弹都能携带常规和非常规弹头。
  印度10日与俄罗斯和以色列共同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印度空军将购买装有以色列预警系统的预警飞机。
  伊斯兰堡分析人士认为,巴基斯坦最近连续试射导弹意在表明,巴无意与印度展开军备竞赛,但将尽力维持两国间的军力平衡,促使印度早日启动对话进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