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共重庆市委理论调研组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既要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全面把握其基本精神,又要从不同领域和各个方面深刻领会其具体要求,把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系统回答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就要把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来把握,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学习领会这一科学体系的丰富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一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内核。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既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必须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两个务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提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但任务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路子。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好“三农”这个根本问题,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尊重和保障人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等方面,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包括: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等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有感于“群众利益无小事”
梁衡
  7月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聆听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一句“群众利益无小事”,使我浮想联翩,心绪难平,有情感之动,也有理论之思。
  首先联想到的,是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一次讲话。他说:“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红军时期,现在似乎已觉遥远,那时我们党只是星火一点,正待燎原。靠什么?靠关心群众利益。当时最大的利益是给农民土地,所以称之为土地革命,一切服从革命战争。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也没有忘掉群众利益,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革命大目标是和群众利益紧紧连在一起的。每当有一批群众翻身,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根据地就扩大一片,革命就这样成了燎原之势。
  长征之后,我们党在陕北寻求立足,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边区政府。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一切为了抗日,但这也不能忘了群众利益。我又想起一个关于毛泽东同志的故事。一次陕北天降大雨,雷鸣电闪,劈死了一头毛驴。一农民说:“咋不劈死毛泽东!”边区公安局认为这真是反动之极,就把他抓了起来。毛泽东同志闻讯后却说:放人,他这样说必有其中的道理。问之,原来是边区农民负担过重。毛泽东同志就下令将公粮20万担减至16万担,又听从民主人士李鼎铭的建议,精兵简政。群众利益保证了,边区渐渐发展壮大,直至抗日胜利。
  这两个故事说明:要得天下,先得民心。这是社会历史之大理。不只有共产党如此,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如此。《三国演义》里刘备在曹兵紧追不舍时,仍携百姓同行;曹操则明令践踏庄稼者斩,他的马惊了,踏了庄稼,他就拔剑自刎,部下夺剑相劝,他就割了一段头发代替。有人说,曹、刘的举动是假意为之,是一种姿态。但这至少说明他们懂得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民利如山,寸土累积成其巍峨。赢得民心的过程,也就是成就事业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就看得天下之后能将这个理念坚持多久,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
  共产党是准备跳出这个周期律的,党的宗旨明确表明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共产党宣言》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这个理想实现要有一个漫长过程,其中还有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夺权靠民心,掌权也靠民心。政权之长短,是一种吸引民心的竞赛。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两个务必”的忠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不久,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掌权和夺权不一样。夺权是由无到有,天下之心,寸寸收之,日积其功,如履薄冰;掌权是江山在手,民心如海,日取一滴,不知其竭。所以,无数个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都“成也民心,败也民心”,跳不出这个圈子。只有共产党敢挑战这个怪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充满自信地对黄炎培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新办法,就是人民民主。邓小平同志说,办事之前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但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现在的干部多是接过现成江山的人,没有“寸寸收心,如履薄冰”的经历,倒易生“民为我用,用之不竭”的轻心。虽民心如海,滥取一滴,就起狂澜;纵权重于山,错施一寸,即无威信。为群众谋利益不是小事,如果损害群众利益,就更不是小事。
  不为人民谋利益,不可能得到政权;掌权后不继续为民谋利,不可能巩固政权。而共产党本没有什么私利要谋,它的夺权、掌权都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和政权兴衰存亡的根本性因素。这个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我们只能自觉地顺从它。


第9版(理论)
专栏:

执政党的根本任务
张洪训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必须承认,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最终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发展,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结我们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结论,即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实践党的先进性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真心实意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就会真心拥护我们党,党的执政基础就能更加巩固,也就能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发展首先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硬就硬在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产力这一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要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最终体现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发展,不仅仅是指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它还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就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并把它作为我们党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之一,提到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十六大所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发扬党内民主的方式、制度与机制,培育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作风,才使得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所肩负的历史重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统一全党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及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的迫切要求,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内民主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加上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党内民主受到严重削弱,这成为导致十年浩劫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内民主制度得以恢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十二大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五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正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顺利发展;反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无从谈起。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党员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党员思想空前活跃,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一些地方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党内民主生活状况决定着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必将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
  发展党内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辩证统一。党处于执政地位,发展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关节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并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具体体现。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的实践。我们党历来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倡导者、奋斗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之策,是实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
  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把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和国家集中统一这个大局;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坚持集中有机统一起来,在全党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发展党内民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只有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要求,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发展党内民主,全面落实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法工作,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必须把普法活动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现依法执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愿,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执笔:张建军孟昭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