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共陕西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胡欣 叶帆 孟西安
  学习时间:2003年9月26日
  学习地点:省委常委会议室
  参加人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李建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进程。今天,我们学习的专题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请大家围绕这个专题,结合陕西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李建国: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三个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三个文明”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我国,建设物质文明,最根本的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袁纯清(省委副书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是由“三个文明”之间的互动性、对称性和共生性决定的。互动性是指“三个文明”相互依存、相互联动、相辅相成;对称性是指“三个文明”要协调发展,不能倾斜;共生性是指“三个文明”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辩证的观点。全面,就是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综合考虑“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协调,就是遵循“三个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诸方面的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互进共荣;辩证,就是既要看到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更要看到物质文明在“三个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导向和保证作用,使“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李建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陕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加快发展作为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依法治省,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坚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断推动全省新的思想解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李建国: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心,就在于物质文明建设能够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我们要立足国情省情,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贾治邦(省委副书记、省长):建设物质文明,对于陕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陕西是革命老区,又是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然而,我们要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信息化,在经济总量偏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规模化,在计划经济烙印较深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市场化,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陕西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思路。我省确定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要认真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工业强省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现代中药基地和陕北绿色果品基地;大力发展果业等六大特色经济,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等八个工业支柱产业。其次要深化改革。当前重点是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思路是有进有退,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中小整体推进,以大企业为主;整体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三级架构,以建立中间层次的营运体系为主。二是农村改革。着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建立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政府。第三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创新抓落实的机制和制度,着力抓好关乎全局的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的落实,及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陈德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陕西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从纵向看已有很大发展,但从横向看差距还在扩大。如何缩小差距,加快陕西物质文明建设?联系实际,关键是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全省的三大区域、四大基地和六大特色产业的规划就是基于省情提出的,应坚持分类指导,从各自特点和优势出发,加快发展。关中“一线两带”聚集了全省75%的经济总量和80%以上的科技实力,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产业密布,不仅应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且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中重要的增长极之一。我们要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开放水平。要统一规划,精心整合,错位发展,形成有关中特色的产业群和城市群。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栗战书(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起步和进行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考虑到我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近年来,西安市在发展民主政治过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党的领导方式从过去的“包揽一切”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二是重大事务的决策由过去的“权力至上”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三是干部人事制度由过去单一的组织考察、任命向差额选举、基层组织直选和公开选拔相结合转变;四是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依靠政策向依法治市转变。
  董雷(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以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我省在部分地方试行的警示训诫制度,是思想道德防线的延伸和党纪国法防线的前移,已成为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又一道重要防线,对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警示训诫,可以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遏制腐败现象,是强化对党员干部教育、监督和保护的有效办法;可以对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保护其积极性、创造性,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可以进一步落实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是创新反腐败体制的一条重要措施。
  艾丕善(省政协主席):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平等性和稳定性,只有坚持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会体现得更加充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十五大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更加明确了民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不实现法治,就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杨士秋(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担负着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提高党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只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三个文明”建设的更加丰硕的成果。
  崔林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对在人大工作的同志来说,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今年初,省人大和各县区人大都进行了换届选举,许多人是新进入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党组通过集中学习、举办法律讲座等形式,对省人大机关及全省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使大家提高了认识,掌握了基本理论,收到了较好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张保庆(省委副书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陕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键是要做到:一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坚持尊重文化的双重属性,运用两个规律。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发展活力。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扶持党和国家重要媒体和社科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对产业性文化要完善政策,培育市场,创造环境,培养人才。
  贾治邦: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陕西兴起了几次理论学习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在加快发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只要是建立在效益好、结构优、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增长,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在调整结构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要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全力推进市场化进程;要在扩大开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大力引进外资,加快陕西经济发展。
  马中平(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何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首先是深化认识。要从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其战略地位;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关键要素的高度,充分认识其紧迫性;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规律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其次是突出主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再次是扎实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密联系陕西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李建国:今天的专题学习会开得很好。大家围绕专题、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认识。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认真贯彻上取得新成效的要求,切实做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要用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实际行动,用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检验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成效。(际图片)
  图为会场。 祁鸿斌摄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度量也是一种力量
李全根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同样人也是要有点度量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不能没有开阔的胸怀、容人的气度。度量宏大,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贵的境界,也是具有力量的一种表现。
  宽宏的度量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会,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团结、干扰工作,而有的误会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当别人对自己产生误会而又一时解释不清之时,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对待,让事实来说话,最终使人在事实面前受到教育,有利于减少争执,避免内耗。这种度量所产生的感召力不可小觑,它能使人反躬自省,明察得失。在一定意义上说,度量是一种穿透力,可以把对方的心胸拓宽、照亮。
  宽宏的度量能够吸引和凝聚人才。大凡人才,不唯能力独具,而且往往性格独特,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善于独立思考乃至爱提意见,喜发议论,观念比较超前,行为不同寻常。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开阔的胸怀、容人的气度,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维护他们的自尊,尤其是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之时,更要多加理解,多加鼓励,使他们放下包袱。这样,领导干部自然就能获得一种人格魅力,对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从而有利于广纳群贤。
  宽宏的度量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度量者,容人之量也。一般地说,一个人度量越大,“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则其见识越高,涵养越好,因为他能够不被一时的矛盾所蒙蔽,不为些许的利益所束缚,看到长远,把握全局。战国时代赵国有一个“将相和”的故事,其中的蔺相如就颇有大家风度。他不惧声威煊赫的秦王,却甘受本国大将廉颇的羞辱。而他之所以一再忍让,倒不是怕廉颇,而是因为他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思想。也正是这种先公后私的远见卓识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才使廉颇感动得“肉袒负荆”,上门请罪,二人最终言归于好,协力抗秦,护卫了赵国的安宁。宽宏的度量,使蔺相如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为国家争志气,不为一己闹意气。这正是他的力量所在。
  宽宏的度量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胸怀大度成大事,小肚鸡肠难成事,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西周的周厉王视不同意见为坏话,闻过则怒,到头来落了个众叛亲离被流放的可悲下场;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结果自刎乌江,了结一生。而纵观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成就大事者,又无一不具有包容天地的广阔胸怀。春秋之时的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并尊为仲父,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他们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均有容人的雅量。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也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经常深入到士兵中去当面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以摸清部下的想法和情况。拿破仑一生打了许多胜仗,除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不能不说也得益于他有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的度量。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难免要发生一些矛盾、争执、误解。对此,我们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宽宏的度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着眼大局,善于团结,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我们的工作,发展我们的事业。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驾马车”共创中国名牌
——谈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创建名牌方面的作用
李迎丰
  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产品,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创建名牌,则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驾马车”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作用
创造名牌生存和发展的法制化、有序化的市场环境。要理顺政府与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健全和完善各类市场;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具体事务的干预,增强宏观规划、预测及政策引导等方面的职能;加强法制建设,严肃执法;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舆论宣传环境,使传播媒介真正成为宣传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揭露劣质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可靠阵地,成为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和畅通渠道。
  为企业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我国有些传统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影响不大,与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有着密切关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是催生名牌产品的根本举措。政府部门应在项目审批等方面向名牌产品倾斜,推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引导和扶持以名牌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大多以名牌产品为核心,把相关企业凝聚在一起,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尤其应树立大市场的观念,坚决打破部门封锁、行业垄断,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支持企业发挥名牌产品的效应,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吸收合作伙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创建名牌的主体。创建名牌,企业需要练好内功,建立和完善内在的创新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名牌产品较少,根本原因之一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缺乏创名牌、争优势的内在动力。企业如果产权关系明确了,各种激励和监督机制就容易形成,而这正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完善人才培养、流动与使用机制。发展名牌,人才是关键因素。无论开发新名牌还是维护老名牌,都离不开人才。企业必须创新育人机制和用人机制,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的凝聚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同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不断培养和吸收优秀人才,保持企业科技队伍的活力。
  注重营销战略。名牌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是靠优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为消费者择优公认的。因此,注重营销战略就成为企业创建名牌的重要环节。如果说产品的商标是形式,质量是内容,那么营销就是把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在市场上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企业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环节,也是企业间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就需要企业在广告促销、形象宣传、售前售后服务、价格对策等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提高产品知名度的营销活动中,要坚持以质取胜,以诚取胜,通过真实的宣传,使产品为消费者了解、接受和认可。
  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技术创新能赋予产品更新、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进而引导、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创造市场购买力;能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影响并创造新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
  重视名牌商标注册工作。一些企业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差,不注重名牌的商标注册工作,不少品牌不是被别人吞掉,就是被自己丢掉,甚至被他人抢注。因此,在创建名牌的同时,应注意商标注册,最大限度地保护商标权益。
  消费者的作用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名牌即民牌”——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最直接、最客观,最具有实效性。
  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观念。消费者对名牌产生信任感和愿意以较高价格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名牌在质量上有保证,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和需要。但是,也有不少消费者在消费时偏离理性判断,使社会消费需求失真,给社会供给以不真实的信息。另外,不少消费者由于购买力有限却又有较强的虚荣心,因此在一些日常用品方面知假买假,特别是买假名牌,这就刺激了假冒伪劣的产生,客观上损害了真正的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最终损害了消费环境。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强化健康的消费心理,用真实的消费需求信息来引导企业生产出质量优秀、价格合理并不断升级换代的名牌产品,让那些搅乱市场的假名牌没有立足之地。
  强化消费者权利意识,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应该自觉地、理直气壮地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形成正常的市场消费反馈机制,警示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争取消费者,抑制假冒伪劣的产生,进而实现优胜劣汰,使真正的名牌赢得市场、走向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