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摄影)
专栏:

心里装着咱老百姓
——河南省宝丰县为民办实事见闻
  “群众利益无小事。”河南省宝丰县委、县政府心系百姓疾苦,从细微之处做起,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宝丰县西倚伏牛山,东瞰平原,自古为中州灵秀之地,是黄河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全县48万人口。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树立“民为至上、爱民富民”观念,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公路通,百业兴。该县投资1.6亿元,使全县154个行政村村村通了水泥路,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方便了群众生活。实施“科技兴宝”,“菜篮子工程”战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建起高科技示范园和洁康示范园区,温棚蔬菜3000亩、露地蔬菜7.69万亩,林果示范基地5万亩,花椒3.6万亩,烟叶基地4万亩。投资2100万元建起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园,全县生猪年出栏30万头,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吃上了放心菜、放心肉。
  情系困难群众,把冷暖挂在心上。该县发挥社区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再就业服务中心作用,为下岗职工和城市低收入居民送温暖,排忧解难,使3176名下岗职工走上新的就业岗位,1813户居民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为解决失学儿童的上学难问题,该县实施“春雷桥”活动,县领导和党员干部对口救助扶贫儿童,使301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实施城市化战略,为百姓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宝丰县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着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不断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两年来,投资1.1亿元,建成四路(人民路改造、迎宾大道绿化、南二环路修建、龙兴路北延)、三园(生态园、玉带河花园、洁石花园)、一河(玉带河治理)、一场(新世纪广场)、一街(万寿步行街)。对人民路、迎宾大道、南大街、西环路进行美化、亮化和街景改造。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景观路;建成了大寺农贸市场、群英市场等6个专业市场和一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着重生态建设,启动了“亲水工程”,加大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力度。玉带河城区段,过去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臭水河。2001年11月,该县动员社会力量,投资800多万元对其进行彻底治理。如今这条长2430米、宽50米的玉带河,两岸青石护堤,河水清澈见底,垂柳拂堤,绿草绕岸的城中绿色长廊,成为县城的一大游乐景点。同时,投资860万元,实施了龙兴路北延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绿化硬化城区背街小巷,完善了排水设施。按照“田园城市”理念,调整了城郊种植结构,加快多元化绿地工程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水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绿地率达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13平方米。宝丰城市品位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宝丰在省内外的地位,而且带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今日的宝丰县城,已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乐土。 张向明 李民强摄影报道(附图片)
  为营造城市“绿肺”,宝丰县建起占地面积51800平方米的生态园,园内设置18个景区、100余种花木,是集生态园林、景观、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游园场所,吸引老年人、青年人、儿童休闲娱乐。
  宝丰县建立再就业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信息和就业岗位,使三千一百七十六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图为宝丰县焦化厂下岗女工在再就业中心重新找到工作岗位后的高兴情景。
  宝丰县实施科教兴宝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定期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图为城关镇科技人员正在给农民讲授科学养猪技术。
  今年宝丰县投资860万元,实施了龙兴路北延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县城西北部的交通环境,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图为县委书记王小平(右二)在建设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程建设。
  宝丰县领导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冷暖,经常深入到蔬菜基地和菜市场调查研究老百姓吃菜问题。
  图为县长严寄音(右)在农贸市场了解蔬菜销售情况。
  蓬勃发展的宝丰县县城一角。


第5版(摄影)
专栏:

张老太庆贺新工程
  10月4日山东省沾化县富国镇薛巴村一招商引资工程开工。许多当地农民都自发到场参加典礼。记者见薛巴村农民张贵芝显得格外高兴,随手抓拍照片数幅,配打油诗一首。
  张老太,好福气,
七间瓦房崭崭齐。
  县里电厂要扩建,
  瓦房推倒成平地。
  九月初九办典礼,
  电厂工程来奠基。
  老太走上主席台,
  满脸喜悦笑嘻嘻。
  记者纳闷提问题,
  这桩事情挺稀奇。
  本是您家宅基地,
  拆掉新房不生气?
  老太挥手哈哈笑:
  国家需要俺愿意!
  招商引资大发展,
  全村乡亲共贺喜。
  舍小家,顾大家,
  老太风格人人夸。
  开工典礼留个影,
  山东沾化传佳话。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影并文(附图片)
  张贵芝老太太生平第一次登上开工典礼的主席台。
  张贵芝老太太(右一)与村民们一起兴奋地庆贺村里的新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