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
  主要观点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是党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理论武器,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的时代课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新经验,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创新自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成果。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各项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是党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经验时曾深刻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没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党,就不会有真正的伟大的革命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革命的理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又与本国的革命经验和实际相结合的革命理论,“不如是,政党无法存在,它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亦无法胜利。”因此,工人阶级政党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党的指导思想能否与时俱进,事关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需要,及时解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在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人们的认识必须不断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它所从事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其指导思想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答时代课题,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党的指导思想能否与时俱进,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方面要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理论适应并正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还要能动地、自觉地以此指导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就谈不上新的发展。80多年来,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特别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从而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格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它不是僵化的教条,不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禁锢。否则,党就难以客观地、科学地观察和处理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实质也是在倡导党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党的理论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使之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紧密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这种结合的成果,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
  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准备条件,这是民主革命过程中解放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利益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围绕这些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探索,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第一个伟大成果。这种发展和创新的伟大贡献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这条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使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幼年的党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党,使党更加坚强有力,从而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进而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又一伟大成果。它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的时代课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任何新的时代课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的产物,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的伟大成果。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面对新的时代,解决新的课题,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思想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发展的本质要求,强调了发展在党执政兴国实践中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胜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高度,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执笔:武国友)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与实践

探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李晓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以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群众这个主体,运用丰富多样的载体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在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不仅为了娱乐,还希望从中学习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天下大事。因此,基层文化工作应从群众的要求出发,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卫生知识等有机地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以丰富的内涵、健康的格调促进人们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活动的形式应与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坚持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搞好基层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空间,基层文化队伍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二者都是基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水平落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搞好图书室、文化站、广播站等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对标识性宣传设施、简单体育设施、传统文化活动设施等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其具有娱乐休闲、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等功能。在建设方式上,可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民办以及租赁等多种方式,努力形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搞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应抓住三个环节:抓好专业文化队伍特别是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重点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发建立的文化社团的发展,积极发挥其生力军作用。
  探索机制,加强引导,保证基层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任务,应注意引导,加强协调,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领域、总结新经验,切实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开展。一要坚持分类、分层指导,增强针对性。由于各地经济情况、文化基础、生活习俗不同,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搞一刀切。河北省衡水市提出了“结合实际,区别分类,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的工作思路,根据各地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确立不同的建设目标,宜高则高,宜低则低,分类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活跃。衡水市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三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领导机制上,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考核机制上,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基层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王学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勾画了我国本世纪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我们党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实践中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始终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就是要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自觉做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云南作为欠发达边疆民族省份,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云南要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破除五种旧思想,树立五种新观念,即破除长期自然和半自然经济状况下形成的小生产习惯和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观念;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破除守摊子、无所作为、当“太平官”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新观念;破除公有制经济比重越高越好的思想,树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通过解放思想,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
  实事求是,发挥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胸怀全局,立足省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使各项工作措施符合客观实际。由于历史、自然及社会的原因,云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较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在清醒地看到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良好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云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正在构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将进一步开拓云南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具体来讲,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三大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云南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六位,人均资源总量是全国的两倍。二是民族文化优势。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堪称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三是区位优势。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通道,是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结合部,有望建成经由云南从陆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大陆桥”。针对这样一种实际,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精心组织,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贫困地区要尽快脱贫,实现温饱的地区要加快迈向小康的步伐,较富裕的地区要积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于云南而言,是否具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结合起来,把发扬革命传统与创造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增强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坚决扫除一切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性束缚,振奋精神,知难而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就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领导水平、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新解放·新发展·新创造
蒋金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深刻论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党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博大胸怀和恢弘气魄,进而明确不断前进的方向和途径,获得开辟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是共产党人不断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先导。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带来了党的事业发展的飞跃。但在事业顺利发展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同志容易满足于已有的思想解放,而在新事物面前陷入僵化和停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客观世界和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思想解放也不能一劳永逸。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原先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的合乎时宜的观念会变得不合时宜,又需要继续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坚持这一精髓和灵魂,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物都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用过去在某一问题认识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代替现在和今后在别的问题认识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是共产党人不断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立足于客观世界不可止息的矛盾运动,承认自身不是最终的绝对真理,而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进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历史。坚持与时俱进,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要与时俱进。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首先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是科学理论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我们的事业始终充满活力的决定性因素。
  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是共产党人不断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原动力和落脚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客体连接起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自身,推动历史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不断创造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人民群众创造和推动历史的崭新天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不断有新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前进,创造也没有止境。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畏惧艰险,都是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格格不入的。
  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动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链条。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为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和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提供了有力的牵引作用和重要的生长点。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又为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和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提供了科学的武装和正确的方向。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则为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和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提供了力量的源泉和衡量的标准。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生动体现,也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内在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群众抒群言
  让劳动爆起火花 让行动发出光彩
  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当代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精神产品的生产等,已经成为劳动的重要形态;劳动者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的劳动者、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劳动者的身份越来越具有多重性。为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必须确立新型的劳动观,尊重、保护、吸引、留住各类人才和劳动者,激活、调动、引导、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巨大活力,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让一切行动都发出光彩。
  ——姚柏林(广东)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创造未来
  学以求道,学以立德。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是人们为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在精神准备和智力储备上的一种选择,是人们为获得全面发展与不断完善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思想上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能使智力、人格、情操等方面都得到和谐而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吴步根(江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 现社会公平和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为此,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替代技术等,使物质生产由“原料—产品—废料”的线形体系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的循环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因奢侈浪费而导致的“纵欲污染”和因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草而牧所带来的“贫穷污染”,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孙家驹(江西)
  完善保障体系 提升国民生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优越的社会制度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一方面会使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直接目的是使失去或暂时失去收入的劳动者从社会得到经济帮助和生活服务。社会保障旨在使社会中的困难群体也得到生活保障,使国民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举措,能保证人道主义和互助共济的实现,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
——刘俊哲(河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