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仍要加大
——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何勇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夏长勇
  去年国务院对外公布取消第一批789项行政审批项目
现行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行为不规范
改革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原则
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
仍有30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在研究、论证中,相当部分需要取消或调整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取消第一批789项行政审批项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何勇。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起因和背景。答:行政审批作为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比如,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要过101道审批环节,盖81个图章,交50多种费用,前后需要一年的时间。二是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不透明。甚至有的把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此谋取私利。近年来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都与滥用行政审批权有关。这些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两年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就强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朱镕基总理也多次就这项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和讲话。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2001年9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随后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健康有序地展开。
  记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工作重点有哪些?
  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突出抓好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落实。二是清理和规范有关经济管理事务的行政审批项目。据统计,在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关经济管理事务的,占50%左右。
  此次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记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自2001年10月部署以来,工作始终抓得比较紧,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截至目前,国务院65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共清理出行政审批项目4147项。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202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912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方面事务的215项。
  完成了第一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作出决定,取消第一批审批项目。这次先行公布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方面事务的62项。
  及时加强了政策研究和工作指导。按照国务院领导小组的要求,办公室对全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政策指导,先后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可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政策规定。2002年4月,确定了15个大中城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课题研究,此后又组织了国务院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目前,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不少地区和部门已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对省一级政府部门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一些地方已经着手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改革,将改革延伸到地(市)、县一级。
  记者: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看,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减少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而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需要强调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废除行政审批,而是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所谓强化,就是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创造有竞争力的经济环境。所谓弱化,就是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积极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所谓转化,就是把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职能交给市场,把可以由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
  记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下一步,要继续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切实做到“应减必减”。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对各部门其余30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论证,仍有相当一部分项目需要取消和调整。
  要继续认真做好改革的后续工作,重点是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规范中介行为,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随着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调整的审批事项,要按照依法设立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批准程序,形成制度规范。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后,要会同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方面,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情况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制定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有关行政审批责任追究的规定。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快递

  期待·希望·信心
  ——香港特区政府2003年施政报告解读
  本报记者 刘光金 王尧
  1月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向立法
  会提交了2003年施政报告,1万多字的报告集中阐述了2003年特区政府的施政主题———振兴经济,真正做到了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宣誓就职时的承诺———“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
  简明扼要一小时读完报告
  这是董建华第二届行政长官任期内的首份施政纲领,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一直在为走出困境而努力,市民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待,希望新的施政报告为香港经济复苏开出一剂良方。董建华不负众望,从报告推出的时间和形式、内容上都全力革新。时间上,将以往的10月发表改为1月发表,内容上确立重点和主题———振兴经济,从而使形式上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只用1个小时就报告完毕,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面向内地粤港合作具体化
  报告首次将推动粤港融合作为重要的施政内容,指出粤港融合是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最大出路,并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特区政府在珠三角融合上的政策和方向。
  如果说五年前,董建华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粤港融合概念时,还是“虚”的,那么这次就完全是“实”的措施和行动了。是“逼人”的现实国际经济形势,使香港、广东达成了加快融合的共识。董建华提出,两地除了在基建、产业和环保等传统领域合作外,应该加快从更高的起点,在共建现代化大型经济区域的总体目标下,研究和开拓新的亟待加强的合作领域,包括区域基建的进一步协调、强化国际级物流功能、开发珠三角西部、全面拓展服务业和金融合作的新领域、完善市场机制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香港各界人士都认为,这一施政重点和经济发展策略,是根据香港的经济特点和珠三角的发展趋势所作出的正确决定。
  直面困难同舟共济解难题
  在报告中,董建华没有回避困难,一针见血谈到了当前最受市民关注的两个问题———就业和财政赤字,并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鼓励更多海外人士以投资移民身份来港,增加投资,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为了消除当前经济的最大“心头之患”———财政赤字,董建华明确提出三大措施: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大力节省公共开支、适当增加市民收入。与此同时,节流和开源并举,在削减开支的同时,适当增加税收和一些政府服务的收费。为显示与市民共度时艰的决心,他和14位问责官员和其他主要官员决定由今年4月1日起减薪10%。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近日,武警四川总队攀枝花支队十六大宣传小分队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到傈僳村寨,为村民演出。
  上图:该支队参谋王正中为村民演唱《走进新时代》。
  右图: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傈僳族村民。
  胡发寿 陈勇军 温江华摄影报道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新风

  “双百”评选热周口
本报记者 王明浩
1月6日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寒气逼人。但在周口饭店礼堂,却是鲜花争艳,春意融融。来自全市200个普通家庭的孝顺儿子和孝顺媳妇,披红戴花,喜气洋洋地步入礼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全市“双百”评选总结表彰大会。
这次受表彰的“双百”典型,有农民,有工人,有干部。有的风华正茂,有的两鬓斑白。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和一颗金子般的心。
孝顺儿子代表、项城高寺镇的刘建堂,一人同时赡养4位老人,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孝顺媳妇代表、郸城吴台镇的常粉霞,为给公爹治病,背了一身债,她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们二人,还说出了孝子孝媳们的心声——我并没有做什么天大的事,孝敬父母是我应尽的义务。
地处豫东平原的周口,根据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的“市情”,选准农民家庭普遍关注的不孝敬老人、不善待父母问题,开展“评选百名孝顺儿子、百名孝顺媳妇”活动。
“双百”评选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评选中,全市村级评选出孝顺儿子、孝顺媳妇23134人,乡镇级评选出10718人,县(市、区)级评选出1429人,市级评选出200人。评选还拉长了教育链条,不仅村里组织候选人登台演讲,而且,各乡镇、县(市、区)也都组织了“双百”评选典型事迹报告团,到群众中巡回演讲,扩大了宣传教育面。
周口市长张海钦说,“双百”评选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符合农村实际,是吸引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举措。风依旧在刮着,气温还是很低,但周口人心中却荡漾着一股又一股的暖流。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改造质量
江苏监狱“双零指标”三连冠
本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江苏省监狱系统牢固树立以维护安全稳定为首任、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稳妥推进监狱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连续三年实现了无罪犯脱逃和无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双零指标”,这在全国监狱系统尚属少见。
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开展以来,全省监狱系统服从“严打”大局,通过腾、挤、扩、建等措施,圆满完成了“严打”收押任务,确保了“严打”整治斗争的顺利进行。“严打”期间,他们配合各地公安机关破获案件近百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查证有余罪罪犯近600人,有力地消除了社会安全隐患。
实现监管改造工作的科学化,不仅是遵循改造罪犯基本规律的需要,也是提高改造工作效能的客观要求。为此,江苏监狱系统逐步完善了监管安全的工作机制,根据监狱所承担的职能任务,以提高改造质量这个总目标统揽全局,确保监管安全,强化民警队伍素质,推进监狱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江苏监狱系统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改造手段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向现代化科技要质量的口号。通过大力推进文明管理、突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教育,充分展示现代监狱的文明与人道。近年来,先后有近4000人次罪犯通过心理咨询和矫治,主动消除了脱逃、自杀等心理危机。
为提高监狱行刑法制化水平,江苏监狱系统始终把公正文明执法作为监狱工作的生命线。首先突出执法执纪意识教育,通过全面系统的法规法纪教育,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广大民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其次通过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全面实行狱务公开,主动将执法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严防了权刑交易、钱刑交易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执法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基层传真

  给“政绩工程”设防
时下,少数地方领导为了“快出政绩”,不顾民情,不尊重客观实际和自然规律,打着“为民服务”的幌子,盲目、片面地搞一些“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追求昙花一现,劳民伤财,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对此,虽然党和政府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仍有人置若罔闻,照旧行事。何故?因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一旦蒙混过关,就能博得上级领导的好感,用于升官晋级。倘若这些“工程”露馅了,要追究责任,他们以为反正没有贪污和挪用公款,够不上违纪,只能算是工作决策上的失误。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上任前,若能签“过错责任书”,承担相应责任,可以有效地堵住这个“空子”,防止和减少劳民伤财现象的发生。其一,能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督促其认真谨慎,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减少决策失误;其二,一旦领导干部个人和或集体决策失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由相关领导自掏腰包,作出经济补偿,甚至要负法律责任,无疑是促使其谨慎行事,少搞“政绩工程”的有效措施。
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政府办公室 骆亚中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纵横

  云南筹措扶贫资金32亿
本报昆明1月8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记者从云南省计委获悉,云南省今年扶贫资金将达32亿元以上,重点抓好易地扶贫、贫困乡“三通”建设和扶贫安居温暖工程以及500个边境民族特困村建设。
据了解,云南省今年将以特困地区为重点,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大力扶持群众开展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县乡村公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种植经济林果、种草养畜为主的生产性扶贫开发,争取年内解决80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纵横

  随州济困帮扶暖人心
本报讯 日前,湖北省随州市唐县镇刘台居委会困难农户吴祖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市委书记吴超亲手送来的500元慰问金和新衣新被。这是随州市开展“温暖社会,奉献爱心”系列帮扶活动中的一幕。
入冬以来,随州市党委政府广泛开展“温暖社会,奉献爱心”系列帮扶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向贫困地区、困难家庭、下岗职工送温暖、献爱心。3000多名党员干部在党委的带领下与贫困农民和下岗职工,结成帮困、扶智、助学的“帮扶”对子。(罗毅 李长国)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纵横

  黑龙江困难老人获特殊关照
据新华社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陈兵)“我没儿没女,养老院就是我的家,在这我吃的香,睡的也甜。”生活在哈尔滨养老院的72岁“三无”老人鲁娜激动地向记者倾诉。
“三无”老人是指无法定赡养人、无固定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最近,黑龙江省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将“三无”老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保障范围。
据了解,黑龙江省的“三无”老人在4000人左右。黑龙江省人均可消费的支出每年大约在4000元至5000元,而以前国家对“三无”老人的财政补贴最高在3000多元,一般在2000元左右,所以远远低于当地的人均生活水平。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温暖的力量
建达
天寒地冻,雪花飘飘。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工会干部,带着资金和物资,带着春天般的问候,来到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里,为他们送去温暖。
扶贫济困送温暖,这是一个明确的号召。200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情况汇报,并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党中央的号召,赋予各级领导干部不容推卸的责任,促使扶贫济困送温暖蔚然成风,成为寒冬里的一股热潮。
扶贫济困送温暖,这是一个优良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倡导关心群众生活,要求各级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1年前,全国总工会根据党中央部署,发起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从此,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工会干部都和当地党政干部一起,深入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里,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慰问。11年的送温暖,成为社会上文明、进步、充满爱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扶贫济困送温暖,这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许多干部通过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加深了对基层、对群众的感情,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更加自觉地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浙江省宁波市市委书记黄兴国听说有“低保”户和下岗职工还未得到帮扶,便趁休息日,和市工会主席一起走访了三个困难职工家庭,看到了真实情况。回到办公室,他立即召开有关负责人会议,紧急商议对策,提出:“困难群众生活不解决好,办公楼不能盖,小汽车不能买,领导不能出国。”扶贫济困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困难人群的过程,也是生动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它能凝聚民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它能促使我们团结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纵横

图为近日北京牛街办事处领导向96岁的孤老刘淑珍送去慰问品。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