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小说选刊》颁奖纪念二百期
本报北京1月7日讯 走过20周年、创刊200期的《小说选刊》,今天在北京评选出新世纪第一批“仰韶杯”优秀小说奖。张洁的《无字》、阎真的《沧浪之水》、毕飞宇的《玉米》、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方方的《奔跑的火光》、陈世旭的《救灾记》、漠月的《湖道》、苏童的《伞》、阎连科的《黑猪毛白猪毛》、荆永鸣的《外地人》共11篇作品榜上有名。
  这批获奖作品题材涉及的领域广阔,从乡村到都市,笔触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关注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存困境,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百态人生;折射社会转型期种种心理现实,已成为近年来作家们的写作自觉。参与评奖的专家、评论家认为,这次《小说选刊》的优秀小说奖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当前小说创作的艺术趋势,足以代表近年来小说创作的实际水平。传统的叙事方式,现代的观念和精神,是近年来一批最为活跃的实力派作家们创作的特点。如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阎连科的短篇小说《黑猪毛白猪毛》等,都是在质朴沉实的叙事语境中包容着开放的人生人性感悟和对国民性的冷峻思考。长篇小说《无字》是近年来长篇创作领域里难得引起普遍关注的一部作品。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一举成名的作家张洁,在这部规模宏大的史诗体小说中,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心灵醒悟,因而具有了思想文化价值。
  《小说选刊》创刊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文学巨匠茅盾先生题写发刊词:“披沙拣金,功归无名英雄;名标金榜,尽是后起之秀。”《小说选刊》200期,从新时期文学到今天,多少作家从这里成长为驰骋文坛的骁将;《小说选刊》提倡的“好作品主义”,涵盖了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审美标准。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小说奖和90年代后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大多作品出自《小说选刊》。此次《小说选刊》奖,又一次为新世纪的开端奉献出一批优秀作品。
  (晓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中国歌曲榜”将展示10年收获
  1月18日和19日,北京首都体育馆将集中展示1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歌手和最流行的音乐作品,总结2002年令人目不暇接的内地歌坛。这是“中国歌曲排行榜”开播10周年的庆贺演出,由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及北京音乐广播联合主办,北京歌华太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歌曲排行榜”是国内目前历时最长的“歌曲榜”之一,由16家省、市卫星直播电台联合打造,自1993年创立以来,以“发展中国内地原创音乐”为明确追求,赢得了业内人士和广大听众的热情支持,拥有4亿听众。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舞剧《大梦敦煌》第六次进京
  敦煌,一个神奇的地方,向来是艺术家汲取灵感的源泉。由兰州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舞剧《大梦敦煌》第六次进京,将于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这部富于传奇色彩的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大梦敦煌》调用了120多位演员,阵容整齐,力求用今人的视觉去审视敦煌艺术,感怀那辉煌成就背后的一个个故事。强大的创作班底是这部舞剧的一大特点。陈维亚、张千一、赵大鸣、高广健、沙晓岚等群策群力,为这部舞剧付出了心血,男女主角分别由近年来在中国舞坛上享有盛誉的青年舞蹈家刘震、田青担任。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大梦敦煌》的创作者们在结构舞剧时充分调动了戏剧性因素,全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感情经历曲折波澜,矛盾冲突集中而激烈,舞台美术气度不凡。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一家之言

  新一轮武侠热应降温
刘玉琴
  这几天,武侠剧热浪滚滚,热度不断攀升。先有电影《英雄》上市,继有电视剧《新射雕英雄传》准备开播,小说《英雄》的走红更不必说,连剧场里武侠话剧《英雄》也已在台上打成一片。《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萍踪侠影》、《四大名捕》、《书剑恩仇录》等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影视剧也将于近期开播或已经开拍。一时间,但见银屏舞台飞刀扬叶,杀声连连,热闹非凡。
  拍摄武侠剧,是要雄厚资金做前提的。名导演、名演员必不可少,特技效果、大场面的制作等也要黄金铺道。有人说,当今的武侠剧,拼的就是想象力和特技,特技是武侠剧的杀手锏,这杀手锏尤其费钱,再加上服装、置景等等,耗去成捆成捆的钱才能把片子堆出来。《英雄》的投资是
  3100万美元,42集《新射雕英雄传》的投
  资是3680万元人民币,计划于近期开拍和准备播出的《萍踪侠影》、《四大名捕》等投资也不会少于几千万元。
  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能赢来多少喝彩?《英雄》到现在众口不一,毁誉参半。《天龙八部》的导演说武侠片的拍摄已陷入绝境,没有什么新招数。《新射雕英雄传》也自说自话,认为剧作的重心只是“煽情”。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侠”,大多会吟风弄月,精通音律,潇洒飘逸,打打杀杀,痛快淋漓。他们不受任何道德约束,没有法与理的羁绊,这倒使不少人无拘无束的心境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寄托。于是,有人看,有人投资,武侠剧变得越来越多。但这对观众有多少积极的引导?面对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一轰而上的武侠剧对生活又有多少现实的观照?且不说我们把资金都使用在同一类题材上是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需要提升,银屏舞台太多的刀光剑影,无法满足人们丰富多采的文化需要,也与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吻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武侠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太多太滥,不然,也会让人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疲劳”。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在岁末年初的音乐季,请你与我一起——
  倾听罗大佑
  金兆钧
  一场卡拉OK的岁末狂欢,一场怀旧和宣泄的盛宴,一次用歌声环绕的青春祭典,一个音乐可以标志时代的证明。这就是我对罗大佑2002年12月31日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围炉”演唱会的观感。
  一个音乐人的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成为一代人的代言,是他本身价值的衡量标准。罗大佑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批判和解剖,伤感和柔情,浪漫与严峻,讽刺与无奈,借助于动听的旋律和入心的歌词交织在一起。
  流行音乐有两种,一种是时代的快餐,经济实用却没有任何品味的价值;另一种是时代的符号,由于凝结了足够的信息而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力量。罗大佑的音乐属于后者,你不妨从《光阴的故事》中定位青春,从《童年》中回望童年,从《恋曲1990》中领悟生命和爱情,更可以从《之乎者也》中宣泄叛逆,借《未来主人翁》发表宣言,从《追梦人》中思考生命的价值,从《鹿港小镇》中审视“现代化”的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一代人的接受上,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音乐人的发言当然是音乐。对于接受者来说,常常不会意识到作者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深度,对于漠视者来说,最悲哀的是无从理解为什么某种音乐最终成为了时代的潮头和日后的经典。
  全场的演出中绝大部分听众或许是太沉浸在往事月明中了,或许是终于有了而立之年的沉稳,柔情犹在,曾经的“少年狂”似乎收敛了许多。这或许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罗大佑现象———无疑他已经成了一个现象。
  怀旧潮从来没有像近年来那样席卷所有的人群,其实,怀旧潮的风行常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人们对罗大佑的倾慕中,隐含了对新的代言人的呼唤。有了怀旧,创新也就不远了。
  不仅如此,从广州音乐人的集体北上,到台湾音乐人的北京落户,北京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亚洲最大的音乐工厂已经无需怀疑。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高速发展,是中国拥有几乎尚未被开发的丰富的民间民族音乐资源,是中国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传统正在迎接历史性复兴的深层趋势。
  在这个意义上,罗大佑现象是一个隐喻,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中国音乐文化全面崛起的大潮。(附图片)
罗大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此时此刻的开始
  文化新闻版今天正式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人民日报》今年改版以来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道文化大餐。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设的任务,适应日新月异的文化建设的新需求,在保留和强化传统副刊文化品位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文化新闻的报道和文化信息的传递,探讨文学、艺术、出版、文物、旅游等文化各个广阔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追踪热点、焦点问题,评述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揭示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希望您以一如既往的热情继续给我们以关注和鼓励,而我们则将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充实您的阅读。(附图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2002的怀念:文坛走了几位老人
  在过去的2002年,有几位曾经投影于我们心里的老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代国学大师、民间文学界泰斗钟敬文,享年99岁。
  组诗《黄河大合唱》、歌曲《五月的鲜花》的作者张光年,享年89岁。
  以一篇《荷花淀》确定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开创了“荷花淀”派的著名作家孙犁,享年90岁。
  《思痛录》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韦君宜,享年84岁。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享年79岁。
  以小说《小英雄雨来》、歌词《我们的田野》闻名于世的管桦,享年81岁。
  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电影剧本《羊城暗哨》的作者陈残云,享年89岁。
  文坛一代才女、《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享年83岁。
  每一颗文坛巨星的陨落,通过传媒的全情介入,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好在斯人已逝,作品永存!(附图片)
钟敬文
孙犁
曲波
张光年
韦君宜(左)
林海音
管桦
陈残云(右一)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今年我们读什么?
  ——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揭示新亮点
  本报记者 李舫
  将显示今年图书整体趋势的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天在北京国际展览馆拉开帷幕。
从1987年开始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到今天已经是第十六届,十多年来,每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都被人们认为是引领当年图书风潮和趋势的揭幕式,是当年出版情况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其16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将显示今年图书整体趋势的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天在北京国际展览馆拉开帷幕。在北京持续的严寒和图书市场的低迷中,今年的图书订货会却以一路飙升的热情表达了对图书出版未来的执着信念。
截至开幕前,报名参展的出版社已有512家,已订出展位1310多个。与图书出版相关的如印刷业、纸张材料业、网络软件业等产业的公司、厂家近50家也将在订货会上“搭台唱戏”。由于今年图书订货会首次租用两大展馆,预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品牌将从2003年之后扩延,订货会已不仅是单纯的图书产品交易,已演进为多元功能的出版产业的全新展示、信息交流的大型商务活动。
  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黄国荣认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这种变化,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众多出版社参展的热情与全新的面貌,不仅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风光”依旧,一些中小规模的出版社也跃跃欲试地凸显锋芒。从中国出版集团的86个展位的统一设计展示,到中信出版社36个展位的预订,以及新华书店总店首次以主办单位身份参展,23个发行集团的参加,都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新趋势。
  从1987年开始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到今天已经是第十六届,十多年来,每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引领当年图书风潮和趋势的揭幕式,是当年出版情况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其16年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今年图书订货会的多元功能愈来愈崭露头角,出版社已经不仅将图书订货会单纯当作订货工具和推销渠道,更作为展示品牌、交流信息、联络关系的重要渠道。
  对未来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强调,由于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出版零售商将会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一直是一统天下的图书发行市场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局面,图书零售市场连锁也许是唯一的可行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书店总店首次作为图书订货会的协办单位之一进入现场。
  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
  会将具有六大亮点:——中国出版业改革动向。本届图书订货会是党的十六大之后第一个大型出版文化活动,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与贯彻落实中,中国的出版业将有更大的飞跃。
  ——我国出版行业的全新形象展示。无论是参展出版社、发行单位,还是出版产业单位,都在下气力,展示品牌、形象、实力,是中国出版行业的又一次展示。
  ——新书的选题、品质与装帧。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主要功能是图书产品的展订,在中国出版业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图书选题的定位、图书品质的提升、图书装帧的变化,将直接影响2003年的图书市场。
  ——图书流通领域的新举措。新华书店总店参与协办,23个发行集团参会,各种图书流通渠道在订货会中的融汇,都将预示新的一年图书流通领域的一场变革。
  ——中国书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本届订货会的扩招,出版相关产业的介入,都将在此次会展中显露“芳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出版产业的相关技术将有变化与更新。
  ——中国出版业新年新趋势与相关政策。北京图书订货会也将在“信息的升值”中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专家们就此分析,由于去年年底十六大的召开,影响当代中国的几件政治大事的发生,必然带来书市中的时事热,时事读物将会是今年图书的主要卖点,与1997年时事图书市场火爆一时的状况相比,今年的时事读物将少些浮躁,多些凝重。
  同时,得益于中国eBook及数字版权保护联盟日前成立,160余家出版单位、图书馆、阅读器厂商等全力发展eBook,到2002年底,已经有400余家出版社全面进入网络出版,7万本正版电子书面世,各种款式的阅读器也已相继上市,eBook也许会在今年的销售中升升温。
  一段时期以来,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产生良性互动,形成畅销书,一直是市场热点,出版商今年仍在此大做文章。教育和再教育图书仍然是各高校和各教育出版社的优势。由于《新华新词语词典》对新词语修订工作的开展,汉语工具类图书有可能保持2002年图书订货会商务版《新华字典》一枝独秀的局面。原创图书乏善可陈的局面希望得以改善。(附图片)
  题图摄影:张旭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相声讽刺力度仍然不够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让喜爱相声的观众过了一把瘾,相声新人和相声名家汇聚一堂演出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有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可是综观本次大赛,作品包袱虽多,但是深层次内容欠缺,相声内容脱离生活,没有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发挥相声讽刺和针砭时弊的特长。而且相声演员缺乏鲜明的个性,很少有令人难忘的精品。现在时代变了,观众要求高了,欣赏角度不一样了,别看大家笑了,鼓掌了,大多数观众心里并不满足。方澈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负面语汇进词典体现语言变迁
  据报道,不久即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收录了“包二奶”、“三陪”、“泡妞”等指代不良现象的词汇,有人担心会对社会风气产生误导,笔者认为这种担心纯属多余,这只是客观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并不代表社会舆论的态度。如果翻开一本词典,全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谓正面词汇,读者能不感到语言的贫乏和虚伪吗?不管词汇所表达的意思是正面还是负面,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都是需要使用的,如果词典中查不到“负面词汇”,那我们使用词汇时以何为依据,又如何实现规范呢?况且,词典编纂者通过对词的释义已经表达了某种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严肃科学的精神。冯新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何必“文化”作标签?
  现在一些传媒“文化”的“出镜率”很高,什么事什么活动都贴上文化的标签,这使得文化一词用得有点滥。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还说得过去,可是把赛马、赛狗之类也说成马文化、狗文化,甚至还有什么青楼文化,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说足球就说足球,谈游泳就谈游泳,不必非得说成足球文化、游泳文化,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玷污了文化的名声。刘艳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热播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推出大型系列片《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第一辑共选择了10位作家刘心武、张贤亮、李杭育、方方、何立伟、阿成等加盟,该片拍摄历时一年,规模宏大,制作精良,是一次对“作家电影”模式的尝试。制作者试图通过个人的叙述视角,集中展示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杭州、成都、哈尔滨、大连、银川、贵阳10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该片共分17集,每集30分钟,已于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纪录片栏目中播出。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采访考古活动先交钱?
  近两天,考古工作者正在江苏泗阳发掘一座大型汉墓。这座汉墓墓室非常庞大,修筑规模很高,考古人员推测它有可能是汉代江苏泗水国的王级陵墓,这个消息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就在当地媒体准备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负责该汉墓发掘工作的南京博物院日前作出决定,将此次考古发掘报道权进行“拍卖”,说这是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同时力争将考古的新闻报道做得更深入。这一做法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购买体育转播权有法可依,而“拍卖”考古报道权没有。对于“拍卖”一事,学术界、法律界面临着如何对此进行限制与规范的问题,使之既不妨碍大众知情权,又不妨碍大众传媒的客观、公正、及时和全面性。比如哪些类型的新闻信息可以进行“买断”、未获得买断权的新闻媒体还具有哪些采访报道的权利等等。许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