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如何打造“清水廊道”
  ——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总报告负责人夏青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与南水北调的中线、西线工程不同,东线工程最大的‘拦路虎’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污染治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总报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向记者开门见山,“污染治理既是东线工程能否通水的先决条件,也是确保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务必要把东线输水渠道建成‘清水廊道’,确保受水区人民喝上干净的长江水。”
  治污总投资238.4亿元,与主体工程几乎是1∶1“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环保、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三大原则,并把治污规划作为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青介绍说,东线工程将穿越淮河、海河两大流域,而这两大流域都是目前我国七大流域中污染较重的地区。“九五”期间的治理尽管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现在要达到饮用水源地标准,即二级保护区的标准。2000年的数据显示,东线全年的废水排放量为29.51亿吨,入河为21.1亿吨;COD的排放量为94.1亿吨,入河量为65.3亿吨;氨氮排放总量为13.5万吨,入河量达9.36万吨。其中,既有工业污染,又有农业污染,还有城镇的生活污染。
  据夏副院长介绍,要想达到治污目标,必须要采用“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工程体系。其中,沿线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27个,使全线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0%至90%;对工业企业或改用清洁生产工艺,或进行结构调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至2005年,全线的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2.9万吨,消减44%;COD入输水干线量控制在10万吨,减少84.7%;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6.8万吨,消减50%,这样可保证输送的长江水达到国家饮用水的标准——三类标准。
  “预计东线治污的资金将达到238.4亿元,与主体工程费用比例接近1∶1(主体工程为250亿元),这在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中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环境保护的关心和重视。”夏青先生告诉记者。
  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东线工程的污染治理分两个阶段:2008年之前,治理黄河以南地区,2008年以后治理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治理的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
  为什么这样讲?夏青先生解释说,黄河以北和南四湖以南地区虽然污染也很重,但由于地势较高,均可在工程两侧采用“截污导流”等措施,把污水挡在干渠之外。而南北狭长的南四湖地势低洼,既不可把输水干渠建成“地上河”,也很难采用“截污导流”。这就是说,长江水必须流经南四湖,清水和污水必须“见面”。而在南四湖周围,有53条像蜘蛛网一样的河流注入,几乎全是超五类水。按照规划,南四湖的水质要在5年内提高2—3个类别,而该地区又是山东的欠发达地区,治理起来谈何容易!
  “令人欣喜的是,山东省的党政领导站得高、看得远,决心大、动手早,各项治理工作紧锣密鼓,进展顺利。”据夏副院长介绍,早在去年9月,山东省就拿出了本省治污的具体规划,有的工作此前已经展开。去年山东彻底关掉了40条3.4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工业污染负荷减少了70%。按照规划,南四湖流域要建7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在落实资金和招、投标。至于农业污染,山东省正在制定综合治理方案,计划通过综合防治,把这一地区变成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有机食品基地。针对治理难度大的南四湖,山东省制定了治污新招:在南四湖输水干渠两侧100米种养具有稀释污染物功能的水生生物,建成两道防污生态屏障;在53条入河口建设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强化处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现后,不仅可以打造千里‘清水廊道’,而且使工程沿线区域的环境整治提前了5到10年,将为该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因此,有关省市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迎难而上,确保如期完成治污重任。”最后,夏青先生如是说。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治理剧毒急性鼠药要抓源头
  本报北京1月7日讯 记者陈祖甲、蒋建科报道:一批专家在今天举行的“禁用剧毒急性鼠药座谈会”上呼吁:治理剧毒急性鼠药要从源头抓起。
  近年来,随着食品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食物中毒的病因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专家指出,毒鼠强属神经毒性灭鼠剂,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及早控制抽搐,适时使用利尿剂加速毒物排泄等。治理剧毒急性鼠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重点治理生产和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急性鼠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
推动环保创新 削减污染总量
本报北京1月7日讯 记者赵永新、刘毅报道:今年国家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将比2000年削减6%以上,北京全年的好天气力争达到60%,酸雨控制区、三峡库区、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的天空将更蓝,水将更清。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得到的信息。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会议上强调,创新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认真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借鉴世界环境保护的新成果,不断拓展视野,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把促进发展模式转变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削减环境污染。
  今年,我国将对以下环境难题重拳出击:全面深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和淘汰污染重、效益差的小企业和落后工艺,进一步降低污染负荷;把好新建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关,切实做到增产减污;督促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促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城市生活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轻面源污染;着力解决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
  督促检查重点地区污染防治工程,逐步减轻湖泊和海域富营养化;确保三峡水库、南水北调污染防治工作按期完成各项任务,使库区和调水工程水质达到要求;启动7省市碧海行动;切实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环境管理,改革城市环境考核制度,深化创建环保模范城工作;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为明年实施欧洲二号标准做好准备;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贯彻《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启动中东部生态功能区划,开展生态保护编制试点,创建生态省(市、县),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开展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试点;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继续做好放射源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建立、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切实加强环境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抓紧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的配套规章;加大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继续做好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舆论监督推动环境与资源保护
10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
  本报珠海1月6日电 记者白剑峰从今天在此间召开的中国环保世纪行10年总结表彰会议上获悉:舆论监督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10年来,我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新闻作品达15万件,建议和敦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
  中华环保世纪行是由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14个部门联合发起的。该活动针对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环保先进典型,勇于揭露违法行为,走出了一条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人大监督的臂膀,政府工作的参谋,人民群众的喉舌。
  10年来,中华环保世纪
  行先后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辽宁本溪市大气污染治理、晋陕蒙“黑三角”污染问题、小秦岭金矿乱采滥挖问题等进行了报道,推动了这些环境难题的解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中华环保世纪行还对海洋、长江、黄河和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关注,为国家制订环保政策提供了依据。如2000年的“西部开发生态行”活动中,记者们提出的《关于西部大开发几个生态问题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推动了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塔里木河生态调水等措施的出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为会议发来贺信。他指出,中华环保世纪行是开展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一项创新,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中草药农药为何受冷遇
  苗文新
  在目前造成农产品不安全的诸项因素中,农药残留排在首位。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应首先解决农药的问题。近来的农药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门类———中草药农药。据查询,目前我国已有40多种中草药农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也有一些中草药农药通过了认证。以中草药为原料研制的农药,最大的特点是不仅生产过程不污染环境,而且本身也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产品,很多农民却信不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据说是“喷下去以后看不到虫子往下掉”。
  事实上,中草药农药杀虫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问题是农民们过去用惯了那种“立竿见影”的高毒性农药,却不管那些残留在蔬菜瓜果上的速效杀虫剂会对人体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中草药农药受到一定程度的冷遇,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依然迷信农药的“洋配方”,总觉得中草药农药是“旁门左道”,登不了大雅之堂。殊不知,不少国外人士也看好中草药农药的前景,在国外,中草药农药同样是“洋货”,不仅不“丢份”,甚至还很“神奇”。
  当然,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中草药农药也存在药效不够稳定、见效较慢、原料来源受局限等缺点。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草药农药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也是中国农药业迈上新台阶的难得机遇。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改变过去由来已久形成的一些陈旧观念,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推动这一新事物的发展。与此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中草药农药发展战略和具体技术工艺的研究,力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开展试点,重点扶持几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带动我国中草药农药产业尽快成长。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健康快车”送“红包”
  本报记者 王淑军
  “为了给更多贫困的失明者带来光明和希望。”1月7日,一家慈善基金会在春节临近之时,向首都各界人士派送印有金色“福”字的红包,正式启动一次有意义的“献爱心吉祥包”筹款活动,“体操王子”李宁带着他的儿子李小宁专门为活动做形象大使。
  这家慈善机构是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它从事的慈善项目叫“健康快车”,专为身患白内障的人免费做复明手术,扶助对象为内地生活贫困的农民。项目运行6年来,已投入善款1.3亿元人民币,有两列快车奔驰在大江南北,使2.7万名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在此次“献爱心吉祥包”活动中,您只要捐出10元钱,就能得到一个喜气洋洋的“红包”,但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红包”,而是装有甜饼的“吉祥包”。前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殷大奎说:“您献了爱心,再吃掉里面的爱心甜饼,还会给您带来新的一年的幸福吉祥呢!”
  “筹集更多的基金,是为了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得到光明。”“健康快车”项目的主要组织者、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副主席方黄吉雯女士表示,第三列“健康快车”将于今年3月份开始运行,将惠及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附图片)
在“健康快车”的关爱下,上图中的这位小姑娘已经重见了光明。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10兆瓦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
  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成功并网发电,这是中国在核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图为1月7日,技术人员在密切关注反应堆运行发电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科教前沿

  军训网披上“防毒面具”
  本报北京1月7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防病毒系统网站今天通过专家鉴定,标志着困扰军事信息网的电脑病毒问题有了解决手段。
  为防止一些病毒在军训网上大面积传播,总参军训部决定,采用先进有效技术,建立防病毒系统。承担任务的军训网华北信息中心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选择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瑞星公司作为合作方。去年2月,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防护的反病毒系统建成。经过国防大学、炮兵指挥学院和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试用后,效果良好。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送科技到果园
  1月7日,陕西省洛川县农技人员王建峰(右一)在为富县群众讲授苹果剪枝技术。
  延安市农牧局近日组织40名苹果生产骨干技术员分赴全市主要苹果生产区,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果农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