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本色大姐
  杨学锋
  党的十六大开幕第二天,我就收到山东小鸭集团党委书记李淑敏大姐从北京寄来的一张《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纪念封,使我感到非常亲切。
  结识李淑敏大姐之前,虽然已经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看了有关她的大量报道,也曾被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平凡事迹所感动。但那多是出于对一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先进典型人物的赞许和崇敬,总有一种“距离感”。一次出访澳洲的机会,使我有幸与这位书记大姐从相识到相知,那种对“名人”的隔膜感立刻化为乌有。在代表团里,论年龄她是名副其实的大姐,身体又不是太好,本应是大家照顾的对象。可是在大家面前,她总是那么精神饱满,那么乐观豁达,就好像疲倦与她无缘。一路上,她招呼这个,嘱咐那个,讲故事,说笑话,给大家带来了笑声和欢乐,被大家高兴地称为“随团书记”。和大家在一起,她完全是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掩饰和做作,使我们对这位“书记大姐”的本色有了深刻的了解,真正明白了她何以在企业职工中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李淑敏是个事业型的人,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她每天就像上紧了发条一样,不停地忙于工作。她有一句名言:“人的生命就像一只蜡烛,有的燃烧快些,有的慢些,我追求的是光和热,而不是燃烧时间的长短。”为了给企业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她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大专院校,先后为小鸭集团引进二千二百多名大学毕业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出访澳洲期间,她不动声色地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家电市场,在很少看到中国产品的情况下,她却意识到了机会,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入澳洲市场,特别是小家电市场。过去还有所犹豫,这次更坚定了信心,回去后抓紧这方面的开发。”对于国外先进的东西,她表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两位职工到日本进修回来,向李大姐汇报了对日本企业职工的敬业精神和认真工作态度的深刻感受。李大姐嘱咐他们:“你们不要把这些挂在嘴上,不要让别人感到没出去两天就说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你们要把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工作的态度体现在你们今后的工作中,让大家感受到先进的工作方式。”
  每每说到小鸭集团,她总是说俺家里如何如何。她不仅自己把企业当成家,而且坚持教育广大职工爱企业如家。每当新的大学生分配到小鸭集团,李大姐都要求他们从第一个月的工资中拿出五十元钱寄给父母,不管家里需要不需要这钱。她是通过这样的小事来教育大家,一个连自己父母、自己的家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去爱企业这个大家呢。当然,作为企业的领导,她则处处让职工在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大到职工的住房、交通、就餐、婚丧嫁娶,小到职工子女的入托、上学,菜篮子、米袋子,她都挂在心上。企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集团买了四栋楼作为青年公寓。李大姐专门安排两名中年女职工担任大学生的“思想妈妈”和“生活妈妈”,为公寓配备了厨房用具和彩电,安装了电话,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使这些青年职工有了温馨的家。她还倡导设立“红娘奖”,亲自主持青年人的婚礼。职工或者亲属因病住院,李大姐总要前去探望。驻外人员过节回济南,李大姐率领人马,打着横幅,拿着鲜花,敲锣打鼓到车站迎接。在小鸭集团,三个方面最舍得花钱,那就是培训、慰问、表彰。这就是李大姐所创造的“情感管理法”,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启发人、关心人、激励人等环节,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李淑敏大姐是一个自信的人,她在企业公开提出“共产党员向我看齐”,说明她的信心和勇气。
  每次文艺联欢时,李淑敏大姐有一个保留节目:京剧选段《打虎上山》。那高亢洪亮的嗓音,让人难以忘怀。在生活中,她就是一个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人。遇到一些影响企业和职工利益的人和事,她都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她说:“在企业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说好话,该唱黑脸时就得唱黑脸。”为了加强对驻外销售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她让纪检室以组织名义下通知,叫他们到集团谈话,她亲自谈:“有什么问题,讲清。没有,好,签订责任书,出了问题自己负责。”李大姐成名后,有好心人劝她:“你现在是名人了,还是少批评点人吧。”李淑敏大姐听后一笑:“我不能因为出名就改变自己。”
  从一名普通的人成为名人难,成了名人再想保持普通人的本色更难。作为一位全国闻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典型,李淑敏大姐为小鸭集团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此,她从来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改变。她一如既往地上班、开会、工作,和大家一起聊天谈心,节日联欢照样与职工一起欢歌笑语,开怀畅饮。惟一变化的就是前来学习参观的多了,请她作报告的多了。只要是不影响正常工作,李淑敏尽量予以满足,每每都是抬脚就走。当听说一些人成名后,非常注重形象包装时,李淑敏大姐笑笑说:“别人怎么注意我不知道,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可注意的。不管怎么宣传,我还是我,我永远是我。”
  这就是李淑敏大姐可贵的本色。(作者单位:山东省新闻出版局)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解说曲艺
  肖乡
  曲艺是什么?曲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都包括哪些品类?它的本体形态与审美规律是怎样构成的?吴文科新著《中国曲艺通论》,作为迄今第一部全面阐述曲艺的本体构成及其基本规律的理论专著,对于这些问题的解析与回答,无疑会对广大的读者提供助益。
  正如该书指出的那样,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着与中国的曲艺形式相类的表演艺术样式。比如日本古代的“绘解”就类如中国唐代的“转变”,近代以来的“落语”和“漫才”则类如中国的“单口相声”与“对口相声”;又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形成,也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一样,是在民间“说唱艺人”表演传播的基础上,经由文人的整理加工才最后写就的。《中国曲艺通论》的论述范围,虽然是中国的曲艺,但在立论的背景上,因为有和世界范围相类艺术形式的比照辨析,所以,其对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世界性存在的学科界定,打开了我们认识中国曲艺的文化视野。
  “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口头语言”的材质和第三人称统领的叙述性“说唱表演”的方式,构成了曲艺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根本形态,也是贯穿全书的立论基点。同时,该书通过对中国曲艺几百个具体曲种的爬梳整理和分类观照,按照审美创造的功能特点,将其分成了“说书”、“唱曲”和“谐谑”三个大类,使我们对于曲艺的涵括范围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而书中辟专章对于曲艺的“曲本文学”、“曲唱音乐”、“说唱表演”、“舞台美术”和“曲艺导演”的专门讨论,让我们知道了将通常所谓的“曲艺音乐”称之为“曲唱音乐”,或者更为确切。因为,包括评书、相声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曲种,没有必然的音乐性构成因素,使用“曲艺音乐”的概念无法准确表述其实际情形,而以“曲艺中有音乐性构成的曲种所包含的‘说唱音乐’”来概括和定义的“曲唱音乐”,更加有利于我们对曲艺中音乐性构成的科学认知。尤其是对“曲艺表演”、“曲艺舞美”和“曲艺导演”等分支学科的特别关注和全新阐释,为同类著述所仅见。
  《中国曲艺通论》的立论标的虽然是曲艺的本体构成与形态特点,但透视的目光,始终交织于深远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将论与史相互结合,显得厚重蕴藉;又使理论的探索与创演的实际相互关联,从而远离教条。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参与主持国家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暨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大型系列丛书的组织编纂与指导审定工作,熟悉和了解我国各地繁花似锦的曲艺品种,掌握大量第一手的专业资料,故能在论著中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思想的宏阔、见解的深刻与材料的丰赡相得益彰。又由于作者长期勤奋地跟踪研究和关注评论当下的曲艺创演,并且所论大多远离流俗、敢于褒贬,常有真知灼见。
  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好的理论应当是绿色的。该书因所论多具针对性而平添了一种阅读的兴味,能够不时引发我们对于曲艺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中国曲艺通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正气之歌
许锋
正气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从工作、生活点点滴滴中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忠实体现,是入党宣言的严格履行。
我们有理由为正气而歌。一身正气,才能两袖清风,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一身正气,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把自己的得失看得轻如鸿毛。
只有行得端,才能坐得正。行就是一种姿态,面对困难冲锋陷阵,面对诱惑心如止水,面对名利泰然坦荡,只有这样,才能正视错综复杂的人际和现实,才能是非分明、洞察分毫,才能让阳光照耀心灵,才能时时刻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和人民的检验。
正气是一种凛然大气,它会让邪气无处躲藏;正气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会让居心不良者望而生畏。正气是赢得百姓信赖的基石,是开拓事业的航标,是建功立业的“法宝”,只有首先具备正气,才能依法治国,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才能切实为百姓谋福利,才能让中国这艘航船破浪前进。
为正气而奋斗,为正气而拼搏,为正气而牺牲宝贵的生命,无数共产党员在前仆后继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人民又何曾忘记过他们,中国前进的丰碑上镌刻着他们的英名。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因为一身正气才赢得百姓爱戴。
正气如山顶的青松,面对狂风暴雨笑傲江湖;正气如江海的舵手,披波斩浪百折不挠;正气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共产党员的座右铭。
让正气成为一首永远流行的歌谣,让每一位共产党人都来领唱。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良田的老街
  黄福高
  那是一个村,村是一条街,街是一条老街。
二十五年前一个迷人的夏夜,父亲坐在屋后葫芦架下的竹椅上纳凉,十岁的我站在父亲的背后,双手抱着他的脖颈,望着在云中穿行的月亮,求父亲给我讲讲关于老街的故事。父亲说:我们村很久以前不叫良田,而叫三百六十家。为什么呢?说的是从前有个财主,家中锦衣玉食,资财万贯,唯独子孙不兴,五十岁才娶一妾得一子,老财主娇生惯养,百般爱抚,将他儿子视为掌上明珠……转眼为父的老财主年事已高,而儿子却还是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老财主害怕自己死后儿子不会管理家产而受苦,于是绞尽脑汁为儿子打算未来的幸福。他花了百万资产在附近建造了三百六十家铺子,心想即使自己死后儿子不会营生也不要紧,只要一家铺子吃一天饭,一年三百六十天就过去了……
“后来呢?”我听得入了神,急着问父亲。
后来,铺子造好后不久,果然老财主就死了,儿子也就真的照父亲交待的去做。一家铺子吃一天,很快就混过了一年……后来,不肖的儿子又学会了赌博,每每输了钱,就用铺子作抵押,不到一年,三百六十家铺子就全输光了。最后,连吃饭的地方也没有了,饿死在野外。
  我对父亲讲的故事半信半疑。第二天,我从街口的“水星楼”(街的大门)开始数起,数到了街尾的最后一家,但没有三百六十家,只有三百一十二家……那天吃过夜饭,我和父亲照旧坐在葫芦架下纳凉,我冷不丁问父亲:“你骗人,我今早全都数了,我们这条街根本没有三百六十家,而是三百一十二家。”父亲先是语塞没有答话,稍隔一会,才说:“你数对了,现在这条街就只有三百一十二家,你知道怎么少了四十八家吗?”我摇摇头。他说:“你今天数到街中的那个大缺口,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后来成了十字街呢?那是当年老百姓为阻挡日本鬼子进村,将两头的街门关闭。日本鬼子进不了村,就从中间的一家铺子放了火,大火烧了一整天,这条街就被拦腰烧掉了四十八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那条老街上,商铺鳞次栉比,掌柜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都要出外谋活),那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厚道、友善、淳朴。而乡下人则把上街当成进州上省一样重大,是姑娘的一定要精心打扮一番,是男人怎么也要换上一双干净胶鞋才上街。逢上集日,整条街人头攒动,喧闹不已,俨然一幅生动的湘南民俗“清明上河图”。
  在我十六岁那年的岁尾,我从故乡走进了都市,表面算是离开了那条情深意长的老街——生我养我的故乡。但心灵深处却永远镌刻着父亲讲述的那个关于老街的传说……现在,父亲早已不在人世了,而那里还有我的母亲、大姐、小弟和众多乡亲们,他们还在那条老街上行走,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的脚步敲打青石板上的梦……十分欣慰的是,现在他们当中很多已经发家致富,搬出了狭长阴暗的老街,在政府规划的新城区建起了高大亮丽的新楼,过着丰盈幸福的生活。
  老街——早已不是一条街、一个村的概念了,它已经从一条街、一个村升格为一个镇。如今,铁路京广线、公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均从良田镇纵穿全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故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当年一条小小的老街变成了拥有十多万人口的明星镇,相当于一个山区小县城,并连续五年被列为湖南省十强镇之一。
  这个地方叫良田。它是一个村,村是一条街,街是一条老街……故乡人懂得,老街不仅仅是老街,它是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大书,是精神的家园,让人怀想,令人思虑,给人智慧……老街今天依然存在,她就像一艘希望的船航行在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大海上……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奇兵”罗乖林
陈方宝
年轻共产党员罗乖林第一次被称为“奇兵”,是在他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硕士毕业,被特招到空军某研究所飞机研究室任助理工程师六个月的时候。那时他主抓的一套可在几分钟内准确计算出飞机飞行性能的工程计算程序,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呱呱落地。这个程序令老科研专家目瞪口呆:它太神了,一下子把研究室整个空气动力组从长期的繁琐手工计算中解放了出来。老专家们纷纷向他伸出大拇指:“奇兵,奇兵啊!”
  罗乖林“奇兵”的称号真正被叫开,是在一次真枪实弹的生死考验课题中。罗乖林入室后干的多是些“纸上谈兵”的活儿,科研人员称之为“软件”。科研人员最看中的不是“软件”,而是“硬件”——就是真枪真炮磨砺空中神剑的大课题。机会来了。这个大课题名叫“某型强击机首次高原试飞”。试飞进入了关键阶段——加挂多种武器全载起飞。按计算结果,全载起飞所需滑跑距离的富余量很小,飞行员操作稍有误差就可能飞不起来;一旦飞不起来,不仅飞机难以保住,飞行员的生命也都难以保住,后果不堪设想。
  方案讨论会上,许多专家认为风险太大,没有把握。有的说:“前面飞得挺好,见好就收吧。”但是作战部队的同志不甘心,说要“打赢”,就不能怕风险,表决心一定要飞。最后他们将科研人员的军:“只要你们计算结果正确,我们就有把握飞成功。”矛盾集中到了“计算结果”上,空气顿时凝重起来。因为“计算结果”是当时年龄最小、资历最浅,还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青年助工罗乖林依靠计算机推导出的。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罗乖林平静地说:“计算结果不必怀疑。但我有三条建议:一、起飞方向应为东向,这样净空条件好;二、不能顺风、带侧风起飞,这样所需跑道长;三、挂弹量分为多级逐步增加,以减轻飞行员心理压力。”听着这“老到”的建议,与会的首长、专家和部队指挥员们一个劲地点头。试飞圆满成功。
  罗乖林最“奇”的,莫过于留学当教员了。
  1998年,罗乖林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到西方一发达国家留学,时间一年。他很高兴,自己牵头的CAD工作站初见成效,正好可以利用留学机会多掌握一些国际前沿技术。留学期间,校方发现这个中国学生很特别,他的知识面非同一般,对新知识的感悟力极强,就安排他给硕士研究生们讲课。罗乖林谦虚地说自己是学生,怎么能讲课呢。校方的回答是:“试试看,试试看。如果你不行,便不会有人听你的课了,自然就不让你教课了。”就这样,罗乖林被洋人推上了讲台,由学员一跃而为教员了。几次课下来,竟很受学生欢迎。
  为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罗乖林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前提下,抓紧分分秒秒查阅资料,学习新软件,钻研最新的航空机械课程,几乎成为校园最繁忙的人。留学结束前夕,系主任斯坦福教授专门拜访罗乖林,对他说:“你是我们这里最优秀的访问学者。我们希望你留下来继续任教……这里可以实现你金色的理想、美好的追求。”罗乖林婉言谢绝,如期返回。
  罗乖林回到研究室走上了室主任的岗位。他带领研究室奋力开拓,仅三年时间就获重大科研成果十三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走到了全军研究室的前列。去年6月19日,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通令,为他们记了集体一等功。
  (作者单位:空军第一研究所)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改天换地又一年
盛大林
  2002年12月27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东线、中线、西线)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逐步构成宏伟的“四纵三横”的“中华水网”,总投资将达到五千亿元。它的开工兴建,把中国2002年的改革建设大业推向了高潮。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2年,还有很多大工程堪称气势恢宏。7月4日,“世界水利史上最大一次人工试验”——黄河调水调沙开闸放水,这是治黄史上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从传统治黄迈向现代治黄的里程碑。就在同一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兴建,一条长达四千公里的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将从新疆的塔里木延伸到上海的白鹤镇,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传输大动脉。11月6日,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这是世界截流史上综合难度最大的一次截流!
  绝对的大气魄、大手笔。读着那一个个“最”字,不能不让人“心潮逐浪高”!几年前,投资预算达一千五百亿元的三峡工程上马时,不少人觉得它可能是“绝后”的,至少这个纪录会保持很多年。没想到,三峡工程尚未竣工,它的“纪录”就被南水北调工程打破了!
  黄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了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却也不绝于书。由于泥沙的含量太大,黄河中下游的河床以平均每年十厘米的速度在抬高,使之成了高出两岸四五米的“悬河”。它就像是“悬”着的一把剑,时刻威胁着两岸的人民。而回想一下1998年长江洪水,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是的,它俩太“任性”了,赐福是福,降祸是祸,人们只有逆来顺受——几千年来,莫不如此。
  但情形在公元2002年发生了大的改观。有了小浪底这个“中控站”,多少年来只在理论上存在的“调水调沙”终于在黄河中下游得到了实践,并获得了成功。而在三峡数百里的大峡谷中桀骜不驯的长江水,再一次服服帖帖,并按照人的安排穿过大坝。有了三峡工程,不仅可以发电,更重要的是,像1998年那样的、一波接着一波的七次洪峰所带来的巨大威胁,将有望得以化解。
  上苍的赐予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即为一例。东部人多资源少,西部人少资源多。华南常常有水患,华北吃水却发愁。对大自然,古时的人们除了烧香拜佛、祭天祈雨之外,就只有长途迁徙,极力寻找风调雨顺之处了。但当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东部繁衍生息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西部的地下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
  不可能让上苍重新“安排”,人类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有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壮举,但实践教会我们“胜天”或“征服”不可能,“改造”却是可能的。实际上,就说改造,又谈何容易。“南水北调”?隔着千山万水!“西气东输”?数千公里之遥!古人怕是连想都不敢想。在当年,“高峡出平湖”还是一种诗人的浪漫,谁承想,仅仅是五十年后,这些“大胆设想”就要变成现实了。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窗台上的香雪兰
  魏修良
  对于养花,我几乎一窍不通。窗台上有几盆附庸风雅的,都是些“敢死队”、“仙人掌”之类的,出发半个月没人浇水,照样活。像那仙人掌,出差前从窗户上掉下去,被人踩了一脚,成了仙人饼子,没人理睬,我回来后又把它插到盆里,浇上水,它竟然又焕发了青春。至于那些名贵的诸如梅花兰花牡丹芍药杜鹃君子兰之类,我自然是不敢问津的。
  对于赞美花,我似乎也很不在行。只会用一些鲜艳夺目洁白无瑕香气扑鼻等等单调枯燥的形容词,从来没有从感情上去体味花的热情大方、伟大坚强。
  去年春天,我一位即将离职的老朋友把他莳弄的一盆即将开败了的香雪兰端到了我办公室的窗台上,说是送给我作个纪念,并说对待花要细心呵护,即使盛期已过,也很有些看头,即便暂时凋零了,还有来年,把那疙瘩保存好,到秋天再把它栽到盆里去,浇浇水加加肥,春节时,又会开得红红火火,芳香四溢,也给新春添些喜气。听了老朋友的话,等这花开过了,叶子也枯萎了,我就把那花疙瘩从盆里扒了出来,放进了一个信封里,顺手放在了窗台上,心想到时候再说吧。谁知这一放就把它给忘了,直到春节前打扫卫生,擦窗台时又看到这个信封,才想起了这几个花疙瘩。我愧疚地打开信封,心里直念叨着千万别干死,那可是老朋友的一片心意呀!“奇迹”竟然发生了,那三个香雪兰疙瘩在信封里竟冒出了嫩绿的芽,鲜活鲜活的。顿时,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冲击着我。我赶紧小心翼翼地把这三个可爱的小精灵捧到花盆里,埋上土,加上花肥,浇上干净的自来水,放到窗台上,让阳光尽情地照耀着它,让它快快长大,长出好看的花来,以便了却我的一块心病。
  我就这么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可总不见它长。一天一天过去,它像是怄气一样不急不慢地不见动弹。叶还是那么小,颜色还是那么嫩。时间一长,加上春节放假,便把这几棵小芽儿给淡忘了。春节后一上班,我打开办公室的门一看,这花的叶子已长得好高,直挺挺的,翠翠绿绿的,看上去是那么茁壮,那么喜人。再细一端详,在绿叶的肚子里,还包裹着鼓鼓的花茎。我那份高兴劲儿呀,甭提了。又一个月过去了,那花茎全都长大了,高擎着头,向着阳光弯曲着,一个一个的花蕾排着队站在花茎上,全都向着太阳看齐。我数了一下,每一棵上有近三十个花骨朵。
  清明节前十日,一大早我打开办公室的门,就闻着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我抬头向窗台一看,简直惊呆了,只见我那可爱的三棵香雪兰两棵开出了红红的花朵,另一棵则开出洁白的花朵,尽管只开放了几朵,已让我心醉了,何况还有那几十朵正在含苞欲放呢?望着或嫣红或洁白的花,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我不禁有了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更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我要感谢香雪兰,不,应当感谢我那已经离了职的老朋友,是他给我送来了芳香,送来了力量,让我懂得了对待花应当像对待人一样。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百花齐放(中国画)
唐建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牵手
杨国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