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就业之路千万条,寻找工作的途径可谓各具特色,各显其长。我们将部分高校和省、市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的一些新措施、新思路整理如下,但愿能生发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编者
福建 建造人才蓄水池
  2000年6月,福州市成立了人才储备中心,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主要是全国重点高校本科学历以上,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储备。凡进入储备中心的毕业生,一年内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每月230元生活补助费(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适时调整),免费提供集体宿舍,免费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和就业推荐服务,户口迁移不受限制。
  中心成立以来,共储备省内外100多所高校的各类毕业生1786人。到目前为止,已落实就业单位的1372人(其中考取公务员的70人),考取研究生的27人。福建省三明、南平、武夷山等市也先后建立了人才储备站。
  点评:这种由政府出面建造人才蓄水池的办法,主要为贫困家庭和山区农村的毕业生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为他们择业、就业提供了帮助,也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延揽了人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广东 以就业促教学
  2002年12月26日,广东省在《南方日报》上公布了全省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同时,要求各高校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校优先设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高校、专业,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直至停止招生。
  点评:根据就业率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根本之举。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北京大学 就业中心服务多
北京大学于1994年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中心设在一栋著名的古建筑——北阁里,总建筑面积1084平方米。中心设有就业管理办公室、信息办公室(包括就业指导报)、就业指导咨询室(包括就业信息资料室)、电脑查询室、洽谈室、信息发布厅等。就业中心有工作人员7人,多半具有硕士或以上学历,各院系都有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校系两级分工负责,共同努力。《北大学生就业指导》8年共编印56期,成为发布就业政策、介绍择业知识、交流应聘体会等的平台,深受毕业生的欢迎。
  点评:各地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服务中心,关键是要真抓实干。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上海交大 职业培训提高竞争力
  上海交大在2002届毕业生中组织了“为职业生涯插上腾飞的翅膀———毕业生营销职业培训活动”,邀请新加坡亚太客户关系管理学院为毕业生进行专题职业培训。
  上海交大中国宝洁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成立之后,先后举办了多场主题活动,例如2002年10月20日,邀请上海拓展训练中心的培训师,对于协会会员进行题为“企业家眼中的优秀员工”的拓展训练;12月18日,还开展了题为“成就人降落伞”的系统培训活动的首次培训。在指导中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切实提高毕业生整体的择业竞争力。
  点评:按照行业特点,针对毕业生组织专题职业培训是交大就业工作的又一创举。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石油大学 转变择业观念
石油大学划转教育部后,他们及时提出“重事业,轻地域;重发展,轻待遇;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指导思想,及时转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毕业生调整了就业期望,不少毕业生选择了石油石化以外的地方企业甚至是私营企业。毕业生严重依赖石油、石化的局面已经打破,毕业生资源市场配置的局面已经形成。全校连续8年保持95%的高就业率,与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点评: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是双选成功的基础,石油大学的学生观念一变,就业道路因此变得更宽广。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拓宽就业之路

东北师大 “内合外联”好就业
  2001年,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即“内合”东北18所高师院校,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把毕业生就业“连衡”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
  结果令人欣喜。2002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是东北高师首次联办的洽谈会,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
  11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洽谈会,提出需求信息2.2万余条,
  总体供需比例接近1∶2.8,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有70%落实了就业去向。
  点评:以规模造就市场,建设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东北师大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记者来信

  健健康康过寒假
  新华社记者 曾志坚 刘卫宏
  寒假开始了,记者近日在天津和重庆等地发现,假期对很多中小学生似乎并不意味着休整和轻松,要么仍然背着沉重的书包东奔西赶,要么就沉湎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
  1月23日上午,天津某学院的四层教学楼里,很多教室座无虚席,一个个娃娃正在这里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提高班、奥赛班、作文班等的学习。一名姓曹的初一男生告诉记者,他参加的数学班要到12时50分下课,下午2时则要参加英语班学习,中午只能简单地吃点,晚上还要参加一个作文班,回家还有各科寒假作业等着。据记者调查,今年的“寒假班”在天津和重庆等地比较火爆,但很多报名学习的学生并非都出于自愿,而是无法“抗拒”家长和学校的要求。即使不“报班”,有的也请了家教。
  相比“报班”的同学,一些沉湎于不当娱乐的学生则更令人担忧。记者分别走访了天津和重庆等地的一些网吧,发现里面娃娃脸明显多了起来,他们不是打游戏,就是网上聊天,很少有查阅资料的,而且一泡就是半天,甚至一整天,午饭都免了。至于呆在家里玩电子游戏、没完没了地看电视的也不在少数。
  寒假寒假,顾名思义,重在一个“假”字。它的主要目的,除了欢度我国的传统春节,还在于给辛苦了数月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充分调整、休养的机会,为迎接新学期作准备。这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寒假总共不过30天,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健康寒假。况且,在寒假里把愉快还给学生,应该更有利于他们在新的学期里愉快地学习。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一周谈

  把网吧建成学习化社区
  朱永新 沈宏志
  走进网吧,不难发现消费者呈现的群体行为:男性网民在聚精会神地打游戏,女性网民在感情投入地侃大山。有些黑网吧对色情等有害的内容大开绿灯、毫无防范;一些未成年人沉湎于网络游戏,许多母亲对网吧恨之入骨甚至组成了家庭抗网委员会。
  网络是工具,而工具本身的利害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因此,我们迫切要反思的是对工具的科学认识,即如何在网吧建设中做到趋利避害的问题,而不是丢掉工具本身。
  在坚决整顿不合格网吧,查处黑网吧的前提下,我们能否把网吧建成一个学习化的社区?游戏商们能否多开发一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寓教于乐的软件?我们的教育信息平台能否构建得丰富一些,让孩子在这里能创造、获取更多实用的信息?学校电脑房,能否成为校园网吧,让学生在这里接触游戏、制作贺卡、创作主页、交流思想?
  在很多网民的心中,网络就代表着游戏、聊天、打发时光。其实网络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普及起来,与它的人性化和工具性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一方面是宏观上信息大爆炸;另一方面,微观上优质信息匮乏。解决这一矛盾,在于信息资源先蓄后导。而当务之急是我们的软件基础,即优质的网络资源的蓄积、网络应用知识的普及和网络道德的形成。这几方面平衡发展,网络建设才能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鉴于目前我国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的局面,有必要由国家投资,建立中国的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蓄积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最终形成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面向全体师生和家庭免费开放。从长远来看,有了无限的信息资源被充分开发并分类管理,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之下,教育就可以统而不一,和而不同,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人尽其才。
  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平台,国家购买制是核心。政府可以出资将各种教育软件买下来,可以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国内外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及已开发的数字化图书等等引进来。国家投资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能保障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全民受益,避免地方、企业、个人重复建设;与此同时,如果需要,地方、个人和企业在国家教育信息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再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全国教育软件费用全国分摊,使国民都以较低的价格拥有最优的教育资源。
  同时,这样一个教育平台还是“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通过它,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掌握教育第一线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源,许多教师、家长直接向政府反映问题,提供一些真实素材,从而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在平台建设上倡导合作互助的大网络文化,使其成为信息时代维系我们民族文化的新的情感纽带。
  在国家教育信息平台上,可以形成一个完备的新教育体系,里面同样有明确的符合社会需要并不断调整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网络的特点,完全以网络的形式组织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再建立相应的评判体系和考试制度。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电脑的多媒体威力,使未来的教育体系完全能够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教材盗版为何如此猖獗
  本报记者 丁伟
  码洋,图书出版界的专用术语,指的是图书出版、销售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对出版发行单位来说,码洋越多,图书的市场预期就可能越高,销售情况就可能越好。
  “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但规律常常被打破。越是畅销的书,就越可能成为盗版的目标。比如各类教材和教辅读物的需求量大,自然也就成为盗版重灾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市场监管局局长范卫平告诉记者。
  “我们社一年的销售码洋有10多亿元,但盗版带来的损失高达3亿多元。”刚刚从“打盗”一线归来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务部高级主管曾敬一脸无奈。
  盗版无孔不入,连《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也在劫难逃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是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干部学习的实际需要,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等13个部门组织数百位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历时两年多编写而成的。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干部认真学习。
  中央的号召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而动。去年8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接到举报,称北京博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非法贩卖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国家版权局对此高度重视,部署北京市有关单位立即查处。办案人员经过5昼夜连续奋战,在海淀区四季青乡中坞村292号院当场缴获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6101册,总码洋近16万元。检查中,办案人员还发现大量销售单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向贵州省委组织部、吉林辽源市委组织部、江西赣州市委组织部、陕西宝鸡市委组织部邮寄盗版《全国干部培训教材》29366册,销售金额59万多元。
  “从大中小学教材、辅导读物到干部培训教材,从财会、律师、护士等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到考研、GRE、TOEFL等考试复习资料,盗版简直无孔不入!”据范卫平局长介绍,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受理的盗版出版物案件中,盗版教材、辅导读物的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去年8月初到10月底,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4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打击盗版教材专项治理行动,共收缴盗版教材、辅导读物1024.09万册。调查发现,全国许多地区均发现有盗版教材现象,个别地区甚至十分猖獗。
  “据我观察,近年来国内盗版技术好像‘鸟枪换炮’了。”科学出版社“打盗办”的郭晓正介绍说,原来盗版教材大多印刷、装订粗糙,错别字连篇,一眼就能分清;现在,有些盗版教材和真的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鉴别,很难下结论。
  “连老师都在贩卖盗版书,我们还能信谁!”
  老师贩卖盗版书?!这是真事儿。
  2002年10月初,河北省邯郸市有关部门接到学生家长举报,称孩子们交了相当数额的学费后,使用的却是墨色较淡、字体模糊、有的甚至只印半边文字的课本。全市大约有100万本盗版教材正捧在孩子们的手中,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些盗版课本大多是老师强行推销给学生们的。在这些学校的门口都有一个到几个小卖部,或者个体书店。当学校征订课本的时候,一些老师往往以多种方式暗示学生“自行采购”或集体到校外书店购买;有的学校在新华书店订一部分,再到个体书贩那里买一批;有的学校拒绝征订新华书店提供的正版教材,宁肯使用盗版教材;一些私立学校为了争揽生源,靠使用盗版教材降低收费标准。
  在此前后,河北、新疆、浙江、广东等地相继爆出老师贩卖盗版书的丑闻。一位家长在给新闻出版总署写来的信中说:“连老师都在贩卖盗版书,我们还能信谁!”
  是什么原因使一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贩卖盗版书?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盗版教材的高额回扣。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对学校或个别老师许诺的回扣额,竟是正版教材价格的
  50%。难怪出版界有人感叹:盗版教材
  有贩毒的利润,却无贩毒的风险。
  为应对盗版,降低损失,许多出版社专门成立了反盗版办公室,简称“打盗办”。在北京,高教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12家出版机构还成立了“打盗联盟”,可谓费尽心机。在上海,饱受盗版《大学英语》之害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竟派编辑直接和各高校联系,承诺凡通过正规渠道进正版教材的,出版社定期返还学校一定金额作为教学科研经费。电话采访上海外教社“打盗办”的一位负责人时,她告诉记者:“许多出版社都有类似做法,实属无奈。这是中国出版界的耻辱与悲哀。”
  没有多少人“拍案而起”,倒有很多人“自投罗网”
  前不久,河南郑州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每人领到了一本辅导书,说是对功课非常重要。学生们发现书籍印刷有些粗糙,便向老师反映。谁知老师却告诉他们,的确是盗版书,但内容与正版一模一样。正版定价25元,“这种书”虽然也印着“定价25元”,但实际上却只要学生交15元,而且是先领书,下学期再收费。“何去何从,你们自己选择。”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使用盗版书。
  盗版教材直接侵害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利益,给学生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也严重败坏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谈起这个道理,人人心知肚明。但没有多少人因为买到盗版教材拍案而起甚至投诉。恰恰相反,倒有很多人“自投罗网”,知假买假。在北京某大学,记者随即采访了几名学生和老师。在接受采访的7名学生中,有4名承认自己买过盗版书。一名学生说:“盗版书质量当然比不上正版书,但马马虎虎还能看下去,关键是价格便宜。”一位老师说:“我知道许多学生买盗版书,也给他们讲过保护知识产权的道理。我问学生:‘如果将来你们的著作被剽窃盗版,如果你们的孩子在读盗版教材,你们作何感想?’一些学生好像听进去了,一些学生好像不以为然。”
  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近年来,国家为保护知识产权可谓不遗余力,有关部门打击盗版教材的力度前所未有,一直将这项工作作为“扫黄”“打非”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的主要任务来抓,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盗版教材在一些地方仍然屡打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
  与此同时,还应该从教材的出版发行体制上找寻原因。目前,我国教材的出版发行体制还打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是表现在出版环节,除“教字号”的出版社谁也不许染指。二是表现在发行环节,教材由各级新华书店独家经营。政府规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出发点无非两条:一是保证教材的质量和教材的统一;二是控制教材的价格,保护学生的利益。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机构庞大,机制落后,运行成本难以下降;一些出版社凭借垄断地位,追求垄断利润。这势必造成教材价格居高不下,为盗版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也许,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价值规律说话。说白了就是适度开放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一位经济系的老师建议说,在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教材内容之后,可由所有正式出版社招投标出版。这样,教材的出版价势必降下来;允许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书店经营教材,发行毛利也可能降下来。“当然,严厉的打击和严格的市场监管不可或缺。”
  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已经将打击盗版教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盗版教材能否被赶出课堂,我们将拭目以待。(附图片)
  题图:查缴的盗版教材。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上图:湖南省绥宁县中、小学生远离网吧,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遨游书海,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图为县一中初中学生在阅览室看自己喜爱的书刊。 袁冰清 摄
左图:辽宁省鞍山市7岁的王译鹤小朋友在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内学习电脑操作。寒假里,很多孩子选择在图书馆里学电脑,与喜爱的书籍相伴。进入假期以来,装饰一新的鞍山市少儿图书馆每天都要迎来上千名少儿读者,接待量是假期前的一倍。
  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冬日求职忙
  1月25日,参加招聘会的一位女生趴在同学背上填写一份求职登记表。当日,2003年北京地区(国家机关、高新技术企业)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在农业展览馆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陈海通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