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重建柏林宫的启示
  ——普鲁士三百周年随感之五
  江建国
  巴黎有凡尔赛宫,伦敦有白金汉宫,圣彼得堡有冬宫,维也纳有霍夫堡宫——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首都的市中心都有一座历经时代沧桑留下来的王宫,它们既是当年王权的象征,又是建筑艺术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化身。然而,在柏林中心地带的亚历山大广场上却没有这样一座王宫。按照历史的逻辑,柏林应该有一座王宫,也确实曾经有过。来去匆匆的游客大概以为这是二战炮火造成的恶果,这并不错。但是,把它彻底抹平的却不是二战猛烈的炮火,而是战后的民主德国政府。完全拆除它的理由,是要“彻底”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霍亨索伦王朝“划清界线”。柏林宫的命运,再清楚不过地反射出战后两个德国和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对普鲁士态度的变化。
  柏林中心的这座宫殿奠基于1443年,在1640年到1658年间,由当时执政的“伟大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主持,柏林宫扩建成他的住所和全部政府机构集中办公的地点。1698年到1716年间,由巴罗克式风格建筑大师安德列亚斯·施吕特主持改建,其外墙立面改建成巴罗克风格。又过了100多年,在1845年至1853年之间,建筑师奥古斯特·施蒂勒和阿尔伯特·沙多又给它的西大门增建了一个圆顶,柏林宫的外观终于定型。
  柏林宫不仅是柏林的中心标志性建筑,而且与旁边的老博物馆、歌剧院、军械局(现德国历史博物馆)等,由菩提树下大街牵线,与勃兰登堡门相连接,构成一个和谐的纪念碑式的中心地带,显出欧洲国家首都中少有的黄钟大吕般的气势,成为普鲁士和德意志地区的骄傲,人们甚至用这样的语言称赞它:“不是柏林有一座宫殿,而是宫殿本身就是柏林。”柏林宫的内部装修由历代最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设计,达到了欧洲建筑艺术的一流水平。从流传下来的照片看,它华丽却不失之于轻浮,庄严而不流于古板,雍容而不造作,正是普鲁士上升过程中眼界开阔、兼收并蓄、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的写照。
  1945年2月3日,当反法西斯盟军的炸弹倾泻在柏林大地时,柏林宫受到严重损坏,但是,它的基本结构还在,许多精美的雕塑和浮雕也在,完全具备修复的基础。然而,在战后重建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的规划中,它却被列入拆除的名单。1950年9月6日,民主德国政府不顾国内外的非议点燃了炸毁柏林宫的第一根导火索。12月30日,柏林宫终于被彻底炸平,集500年建筑艺术于一身的杰作化为一堆碎砖烂瓦。在“普鲁士是万恶之源”(丘吉尔语)的思想指导下,不仅柏林宫被炸毁,民主德国政府还于1950年拆除了菩提树下大街的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青铜策马雕像,1960年拆除了普鲁士的“陪都”波茨坦市中心的宫殿,1968年又炸毁了曾作为弗里德里希大帝葬身之地的兵营教堂遗址。
  对普鲁士的不公正认识不仅影响了民主德国,也影响了西德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在战后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两国都鲜有学者敢从正面去评说普鲁士。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两个德国的政界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差,开始公正地看待普鲁士这个德国历史的“主要事实”。西德有人大胆地提出“我们应该向普鲁士学习什么”,而民主德国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也于1980年6月正式作出决议,恢复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青铜雕像。替希特勒受过几十年的普鲁士终于摘掉了“反动”的帽子。
  既然给普鲁士平了反,柏林宫的命运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德国重新统一后,重建柏林宫的呼声日渐高涨。力主按原样在原址修建柏林宫的人们组成促进协会,奔走呼号;而反对的人也不少。有人认为重建只会造出“赝品”,有人主张为民主德国保留一点纪念(民主德国在该址修建了“共和国宫”),有人则主张以现代建筑风格修建一个全新的代表性建筑。双方唇枪舌剑达12年之久。去年7月4日,德国联邦议院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决定接受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基本恢复柏林宫的巴罗克风格外表,只在其临施普雷河的一面修建现代风格的外墙,以体现昔日的光辉、今日的风景和未来的曙光。
  崛起于17世纪、灿烂在18世纪、衰落于19世纪、终结在20世纪的普鲁士,在21世纪初以柏林宫的重建为象征,重又返回德国,当然它只能是部分地重新返回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德国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曾经说,他对普鲁士的爱和恨同样强烈,此话再生动不过地反映出“普鲁士精神”这份遗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份遗产值得人们以普鲁士的国家哲学家里格尔发明的一个绝妙好词“扬弃”去总结、回味和继承。应该说,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德国的当代人能以自信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普鲁士这个老祖宗,说明这个民族的智慧成熟了。而只有成熟的人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幼年和青年时代。(全文完)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骆驼趣话
本报记者 黄培昭
骆驼素有“沙漠之舟”和“沙海之王”的美誉。虽然它长得其貌不扬,但其憨厚朴实状却远在许多动物之上。骆驼行走时不紧不慢,一步一个脚印,给人以踏实、坚韧之感。由于不断地迁徙和奔波,驼背上隆起了驼峰,用来储藏脂肪,使其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不吃不喝也照样行走。我国和中亚等地的骆驼多是双峰驼,中东、北非和印度等地则产单峰驼。
骑骆驼与骑马不同,骆驼太高,骑时要先让它膝盖跪地,骑上后再用脚磕它的肚子,示意它站起。骆驼站起时,俯仰起伏很大,因此要注意抓紧驼辔。看别人骑骆驼,优哉游哉的,待自己骑上去就会发现并不轻松,尤其这家伙猛地发力前蹿时,还真有被甩下来的可能。不过当你在驼背上适应后,就仿佛荡舟水上,船轻不胜桨。同时由于高高在上,视野开阔,还会升腾起一种天下任我行的豪迈感。
古时骆驼是沙漠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它虽已被汽车取代,却仍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比如骆驼肉和奶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其中小公驼肉更是阿拉伯人推崇的一道美食,味道类似粗牛肉,但营养价值极高,驼奶比牛奶脂肪和乳糖含量低,却含有更多的钾、铁和维生素。我国唐代大诗人岑参在描绘边塞野炊情景时曾留下“金铛乱点野驼酥”、“浑炙梨牛烹野驼”的诗句,可见将骆驼肉作为菜肴,中外皆然。
盛行于阿拉伯海湾国家的骆驼比赛,场面非常刺激。骆驼的主人都很富有,参赛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押赌。赛手都是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这些孩子为生活所迫给有钱人充当骑手,所经历的艰苦训练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不久前阿联酋已明令禁止驼主雇用未成年人充当“骑手”参赛,并对参赛选手的身高和体重做了规定。
比赛时,选手们个个装扮一新,头戴帽盔,身着漂亮的骑手服,显得精干麻利。发令枪一响,众驼奔驰,犹如离弦之箭。别看骆驼平时四平八稳,慢条斯理,但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它们却一反常态,拼了命地疾步健跑,平均时速可达五十至六十公里。赛场上沙尘滚滚,热闹非凡。跑道旁,主人驾驶高级轿车尾随着跟踪赛事,有的主人甚至懒得到场,委托代理人到场跟跑,他们自己则在舒适的豪宅里通过电话遥控着赛场的一切。汽车的外围,簇拥在两旁的观众熙熙攘攘,他们用力鼓掌喝彩,纵情呐喊助威,场内场外沸腾一片,像过节般欢腾。
在阿联酋总统扎耶德的家乡艾因市附近,还有一种婚姻仪式上的骆驼赛,它更多体现的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似乎更代表阿联酋的传统文化。比赛由新郎家出资,邀请亲朋好友及街坊四邻参加,获胜者将得到一笔丰厚的奖赏。比赛的路程十到二十公里不等,参加者数百甚至上千。比赛一开始,众驼载着选手奋力前奔,待骆驼冲刺时,等在终点的拉拉队员们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香水洒在前几名选手和骆驼的身上,并向他们献上鲜花表示祝贺。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印度春节“迪瓦利”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每年一进入印历昴月(公历11月前后),印度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擦玻璃、扫房子,清扫家中的神龛。人们在院子里摆上一排排小瓦罐,罐里灌满灯油,并在油面上撒满花瓣,一些殷实人家还在屋顶挂起串串彩灯。熟悉印度习俗的人们知道,印度教中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到了。
  “迪瓦利”一词在印地语里是“一排排燃放的明灯”之意,因而“迪瓦利”节也被称为“灯节”。传说中,印度教财神罗其密将在这一天遍访寻常人家,为各家送去祝福和财运。印度地域广阔,各地庆祝“迪瓦利”的方式和时间长短各有不同。首都新德里的人家连续5天打开家中的门窗,并在门口点亮一排排油灯,取引领罗其密女神进入家门之意。一些家庭还通宵达旦地播放乐曲,祈求神的护佑能够在来年为家人带来好运。就连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穷人也要尽其所能,弄上一盏小油灯或点上支蜡烛,在希望中度过节日之夜。
  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的春节有许多相似。几个月前,记者赴新德里上任,正赶上“迪瓦利”节。离过节还有一周多时间,城里已到处张灯结彩,支起大篷,一派喜庆气氛。开车随便停在哪个路口,都会有小贩把手中的彩色气球举到你的车窗前,按照当地习俗,即使你不想买他们手中的东西,也得塞些零钱给他们,“让穷人也能过节”。
  节前是各种生活用品的销售旺季。商家们借用公园、空地办起各类临时性商品展销会,那情景很像北京春节的庙会。展销会上卖的东西物美价廉,从而引得十里八乡的人前来采购。场地的角落里,妇女们坐成一排,请艺人按照传统风俗在她们的掌心画上精美的线条图案,男人们则提着大包小包,站在一旁耐心等候。最开心的是孩子。男孩儿拉着父母在市场为他们挑选成捆的鞭炮,女孩儿则叽叽喳喳地守着首饰小摊不肯离去。穿行在人群中,不时有孩子手里举着一串东西边走边吃,那东西看上去很像中国的糖葫芦,但是颜色不同。印度不产山楂,所谓“糖葫芦”,就是用面粉、奶酪、糖、果料和蜂蜜等制成的圆球,外表裹上“金粉”,其味道甜得发腻,不习惯的人很难享用。服装摊多为儿童设置,因为逛市场的人很多是奔着为孩子添新衣来的。
  “迪瓦利”节是印度穷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有权向主人或他们曾为之服务过的人请求付给节日小费。这时,曾经给我们记者站送过报纸、修过电话、送过煤气的人,都会找上门来理直气壮地要钱,即使他们当中许多人从未谋过面,你也不好拒绝。印度人相信在“迪瓦利”节里积德行善,可保一年平安。
  节日的高潮在夜晚。天刚擦黑,四处已亮起五颜六色的彩灯,一排排、一串串,宛如天边不落的彩霞。当家家户户还在享受节日的晚宴时,孩子和年轻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到户外点燃起烟花和爆竹。在印度人的心目里,过去一年中所有的郁闷、不快都可以随着这震耳欲聋的声声爆竹和灿若祥云的朵朵烟花飘散而去。天亮之后,人们迎接的又是崭新的一天。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异国他乡喜迎羊年
  ①韩国以多种方式迎接春节。图为年轻人在跳板上嬉戏。
  本报驻韩国记者 徐宝康 供稿
  ②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在悉尼唐人街舞龙贺新春。
  杨滨源 摄
  ③法国巴黎老佛爷商场在中国春节期间举办“中国展览”活动,商场内高挂从中国采购的大红灯笼,一片喜庆气氛。
  本报驻法国记者 张祝基 摄
  ④泰国华人华侨举行丰富多彩的迎春节活动。图为曼谷唐人街的华裔小朋友在做歌舞表演前的准备。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 摄
  ⑤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华侨春节文艺晚会上,台上台下齐声高唱中国歌曲《大中国》。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陈特安 摄
  ⑥春节前夕的日本横滨中华街张灯结彩,在日华人华侨用中国传统方式迎新春。
  本报驻日本记者 管克江 摄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神奇的珊瑚海
本报记者 李学江
  小时候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大闹龙宫的一幕,水晶宫那玉树锦簇、珊瑚叠彩的迷人景象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成为心驰神往之地。没曾想,游龙宫的梦想竟在澳大利亚外交部新闻中心的帮助下实现了。
  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海,被誉为世界第五大自然奇观。它的大大小小近3000座珊瑚岛礁,时疏时密地镶缀在澳东北海岸外,绵延2300公里。从空中俯瞰,只见这一带水面的色彩犹如画家的调色板,不时幻化出天蓝、宝石蓝、孔雀蓝等不同的色彩,近岛的水面渐又转为墨绿、鸭绿,间杂鹅黄。这光谱一般的海面被称作泻湖,它像覆盖于珊瑚上的轻纱,使这一带海水变得如此多彩而又神秘。套上脚蹼,戴上潜水镜,再含上一根吸管,浮于海面向下俯视,水晶宫的景色尽现眼前。
  大堡礁的珊瑚有400种之多,五光十色,千姿百态:那蘑菇形的如绸伞开张;碟状的则似彩盘层叠;扇形的似蝴蝶亮翅;枝状的如玉树琼林;那脑状的花纹纵横,硬如牙雕;指状的则似观音玉指,柔弱纤细;带状的像是几条红绸在随风起舞;发状的如数缕彩丝逐水漂流。另有几丛红珊瑚,像是燃烧的火焰,在水流中飘忽摇曳,拂在身上滑如丝绸。而另一片鹿角珊,就像是布防在海岸边的水泥鹿砦,碰上它就会皮开肉绽。它们或你拥我挤遍布于礁盘之上,或你登我攀错落于危崖之侧,层层叠叠,争奇斗艳,构成了海底世界中的琼楼玉宇。
  珊瑚海还是热带海洋生物的乐园,各类生物达1500种之多。那些热带鱼条纹纵横、色彩斑斓。它们在珊瑚孔隙间嬉戏追逐,倏而钻出,又倏而隐没,让你体味到什么叫“游刃有余”和“悠然自得”。更令人惊奇的是鱼群的集体行动,原本像一团缓缓游移的云影,蓦然间,却“刷”地一下转向而去,其整齐胜过受阅部队的方阵或做特技表演的机群,它们为何如此神速和整齐划一,还真是个难解之谜。
  向更深处探秘,则可以潜水,也可以乘船。船有以玻璃为底的,也有以玻璃为壁的,随船半潜入海下,蜿蜒于珊瑚谷间,船移景换,虽左顾右盼,还是感到目不暇接。那体态滚圆的儒艮,在水下钻来滚去,憨态可掬。海龟呢,在陆地上是何等的笨拙,此时在水下,它却是那般地从容优雅,只需前肢轻摆,便像滑翔伞般地飘然远逝。1米多长的海蚌嵌在岩缝间,蚌壳微张,露出一道雪白的蚌肉,两边各张着一个碗口大小的圆孔,一为进食,一为排便。正当你恐惧着怕被它夹住大腿时,它见阴影临近却蓦地将蚌壳合拢。这时你由水下向上望去,海面像一张有着美丽波纹的巨幅丝绸,在你的头上轻舒漫卷,所有海洋生物都被罩于这淡蓝色的帷幕之下。
  由于炸鱼、滥采和海洋污染,全球26%的珊瑚已经死亡,2/3的珊瑚面临生存危机。大堡礁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要归功于政府为这片海洋公园制定的严格保护法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组建的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将整个公园划区管治。整个海域不许炸鱼,也不许使用拖网;有的海区则仅供科学考察,他人一概禁入;有的区域则不许船只停泊,也不能抛线垂钓;更不许采集珊瑚和捡拾贝壳。对旅游公司的发展、旅游设施的设立,游人和船只的数量等也都有极为严格的限制,连沿岸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都受到不少限制。
  这里的人环保意识很强。在沿岸城镇游览,无论是露天街市,还是高档店铺,根本就看不到有珊瑚或贝壳出售。而游客上船伊始,船上便发放各种文字的说明书,电视则播送环保须知,诸如不可投食喂鱼,乱弃垃圾,不能站立于珊瑚礁盘上等等。最醒目的提示标语是:请关爱珊瑚礁和海洋生物,保护它们的家园;除美好记忆外,请莫带走一粒贝壳,一枝珊瑚。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旅行,当我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时,频频回首,心生感触:大堡礁,你确是世界最美丽的海洋景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你的瑰丽。人类可以是你的守护神,也可以是你的破坏者,只有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细心呵护才能让你的美丽得以世代长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