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既要知惑,更要解困
  赵相如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高质量的健康的饮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医学科研人员在对群众日常起居饮食方面的指导,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杭州市有关专家发布两个信息。一个是说:浙江人十分爱吃的烤鸡、烤鸭、熏鱼、叉烧、咸肉、火腿、霉干菜等熏烤、腌制、发酵食品,经检验后发现有致人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浙江的消化道癌症病人较多,即是佐证。
  但是,这些都是传了几百年的食品,特别像臭豆腐、腐乳、虾鱼卤之类,价廉味鲜,老百姓又十分爱吃,并且代代相“爱”,令不少医学专家觉得困惑与为难,即使发出了多次同类警告,仍未能让人们与它们断绝往来。是啊,已经“糊涂”很久,岂能一朝便可“解开困惑”?
  这些传统的食品易致癌,专家讲过之后大家似乎明白了,但是因为它们鲜美,价廉,又不是一吃便得癌,所以人们也就掉以轻心了。但是,倘能做到既放胆吃,满足了食欲,又不易得癌症,岂非两全其美?
  杭州的医学科研人员似乎了解民意,他们并不停留在单是发布警告上,他们相信大自然里一物降一物、一物克一物的道理。经过三年的研究,他们又同时公布了一个信息:已经找到了几种能明显降低上述食品致癌危险的食物,效果极佳。一是大蒜,可把亚硝酸盐(致癌物)百分之百消除。二是叶绿素铜纳盐,有较强的抗诱变性,可促使体内排泄多种致癌物质……
  应该说,单是发布上述传统食品容易致癌的信息,自然是起到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但仅止于此,就会出现两种后果:要么使人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如临大敌;要么是不理不睬,我行我素,管他会不会得癌只要能解馋就行。这两种后果都对健康不利。现在提出了解困之法,人们品尝上述传统食品时,不必再担心得癌的危险,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人们现在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关键康的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现在各种渠道发布的养生保健的信息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都不能说有错,但往往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有的甚至留下一团迷惑。比如,有的专家说一天吃盐不宜超过六克,有的专家说夏天出汗多,菜须咸点才好,甚至喝水时要加点盐,这么一来显然会超过六克。有的说每天清晨喝杯盐开水大有益,一杯盐开水得加几克盐才合适又没细讲,就算加三克吧,那一天吃盐肯定也会超过六克。怎么办?又比如,有的说爬山爬楼有益身心,有的又告诫这样爬会伤关节;有的说清晨锻炼身体好,有的又说清早空气混浊,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的空气最适合锻炼……众说纷纭,叫人不知怎么办才合适。
  世上没有两片一式一样的树叶,也很少有完全一样的身体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健康指导方面,恐怕既要考虑有体质共性的一面,也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个性的一面,而且往往在每个个体之间还差异甚大。如果只顾及一点,不及其余,或者只讲共性,无视个体,或者只重视个体,忽略群体,都会叫人无所适从,甚至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提供种种保健的信息固然十分重要,可以引起重视,但是不光要让人知惑、知其然,更要善于解困,知其所以然,多提供各类行之有效的答案,就像杭州科研部门那样,既严肃指出一些传统食品容易致癌,又科学地指出可以消除癌症危险的办法等等,这样比较好,让人可以操作,对大伙来说似乎更为实用因而也就更为重要。
  对人身心健康的事是这样,其他领域里的事,只要是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又何尝不是这样?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名家新作

  万亩榴园一枝独秀
  程树榛
  峄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位于山东南部,四周环山,一条大河在身边蜿蜒而过,风景优美,名胜甚多。青檀寺沐浴于山林之中,匡衡墓巍立于平原之上,东临名山孟良崮,西接名城台儿庄;钟山川灵秀,蕴无限风光,美不胜收,诚鲁南之佳境也!
  但是,令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万亩石榴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峄城的山水,就特别适合于石榴的生长。漫山遍野,到处都种植着石榴树,号称万亩。这些石榴树有的高可数丈,有的刚刚过膝;有的枝叶繁茂似碧伞,有的老干盘曲如虬龙,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现在正是开花结果的季节,因品种不同,树龄长幼不一,故有不同的形态。有的花蕊初绽,艳红似火,有的果实累累,压弯枝头。远远望去,只见万绿丛中,红烛点点;走进园内,则见浓妆艳抹,花团锦簇。据当地文友介绍:到了秋天,石榴熟了,则另有一番奇特景色,个个果实饱满,红皮的像一只只红灯笼,隐在绿叶中,白皮的犹如一个个圆圆的小月亮,挂在枝头;熟透了的石榴,有的抿着小口,如少女轻启朱唇,微露玉齿;有的似新妇开怀,亮出红宝石缀成的项链,真是美艳绝伦。如此景象,真不愧是鲁南一绝,来此观光的人,无不觉得赏心悦目,因而流连忘返。
  这石榴不仅为峄城带来美轮美奂的无限风光,而且还给峄城的乡亲带来了富裕和美满幸福的生活。王府山村的庭院开发便是最典型的例证。我们有幸亲身领略了这个小小村庄的动人情景。
  王府山村处于万亩榴园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就像绿色海洋中的一座隐蔽的小岛,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名字和位置。全村共有二百多户人家,九百多口人,拥有耕地面积一千五百多亩。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年代,由于我们政策的失误,不允许人们发家致富,谁要在房前屋后种一棵石榴,养几只老母鸡,便被扣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帽子,要割你的“尾巴”。这样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老百姓所追求、所向往的幸福乐园。幸亏这不幸的一页,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过去了,新的富民政策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开发万亩石榴园的同时,王府山村的每家每户,也在大力发展以石榴生产为主的庭院经济建设。他们的口号是:依托三尺小庭院,巧做致富大文章。其特点是:男劳力从事集体种植大石榴园,家里以妇女为主,进行庭院开发。她们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的角角落落等空闲之地,栽植各种石榴树。这样做投资少,风险小,但却见效快,不仅能够增加个人的收入,同时又美化了环境;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生态效益;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处绿树成荫,榴花似火,配上新盖的白墙灰瓦的小楼,构成一幅独具风格的瑰丽画面。目前,全村共开发庭院石榴二百余亩,新上养殖加工项目二十余个,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五百余元,户均收入二千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大田集体劳动的收入,就更为可观了)。为进一步提高庭院经济开发的整体水平,增加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他们最近又推广了以实用沼气、石榴、太阳能和节能灶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开发格局,使他们的“小日子”更上一层楼。另外,该村还利用独特的榴园风景优势,大力发展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农业庭院经济,让远来的游客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更加提高了庭院经济的综合效益。正像俗语所说的,他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在参观山村时,我们曾应邀到一户普通人家作短暂的停留。进入大门之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一条碎石铺成的小道旁,参差不齐的石榴树,被果实压弯了枝桠。头紧脚俏、面容娇好的中年女主人告诉我们,这些石榴树是她和自己的先生精心选择的新品种,它们开花早,结果也早,粒圆味美,可以优先上市,卖出个好价钱。看得出她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理家能手。院的中央是一座中式二层小楼,造型简洁朴素,走进楼门,只见室内处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沙发和茶几摆放得恰到好处,衣物放置得齐齐整整;现代化的家电如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女主人对我们说:全家共有四口人,丈夫也是一个农民,现在到大石榴园干活去了,大儿子正在济南上大学;正说到这里,从楼上下来一位年轻的姑娘,约有十八九岁年纪,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她笑着向我们大大方方地点了点头。女主人连忙介绍:这是我们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正在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呢。我心想,这真是个幸福的家庭。过去农民所长期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梦想。这样的住宅,比起我们这些北京来的官员、专家和学者的宿舍,要远胜一筹呢!看来,在这里“城乡差别”,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这都是我们党总结了过去许多年沉痛的教训,制定了改革开放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幸福生活图景啊!对比那些贫困的岁月,不是恍若隔世吗?
  我们依依走出王府山村,参观者的心里无不充溢着愉悦的感受。
  回到住地,同行的文友们,一个个诗兴大发,纷纷挥毫泼墨,抒发对万亩榴园的赞美;深受感染,我这个一向缺乏诗情的人,脑子里也突然冒出了一首并不合辙押韵的短句,现不揣愚陋,抄录于后,供读者一粲:
  齐鲁多佳境,峄城最奇绝;万亩石榴园,芬芳冠中国。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回来!回来啊……
  林墉
  我一直不相信钟增亚走了!
  他留给我的最后印象是:他还带着一群俊男美女到广州来参加交谊舞比赛,而他,就是舞得很好的一员!他还来过广州,陪我们的老师关山月去过湖南张家界,画了不少画。他还打电话给我,说他做了手术,好了!我已病了四年多,在病中知道钟增亚好了,真高兴!毕竟我们是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时的老朋友,而且是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的同学!我们在美术学院附中时,恰正是天灾人祸的时日。后来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三年苦读,就又下乡搞“四清”工作,学院五年,白白过去了二年,加之“文革”中又有二年空过,可以想想,我们的学院生涯是怎样过来的!我之所以提起这十年日子,是因为钟增亚我们这批朋友都一起度过来可叹的年月!人生毕竟没有多少好时光啊!
  然而,几十年过来,我敢说,钟增亚没有白过日子,他是勤奋用功的,尤其创作,一件件一张张,画了再画,改了又改,精益求精。他这人,很有韧性,很能吃苦,常人一小时的工夫,他可以三四小时来细做。同学多年,我至今还是时时念及他的韧性,并以为是我们同学辈可学的所在。
  钟增亚为人很热情,是一个不甘平静的热心人,他一生不是静波,不是死水,而是一浪过去又一浪,此山登过又一山。勇于前行,一步又一步,步步留脚印!如果说,艺术需要的是不息的话,钟增亚是做到了,做好了的!也许有人会说,他朋友真多,我看说对了,他真的朋友多。当然,要知道,他一辈子为朋友做了多少好事!天公有眼,我信!
  钟增亚为艺术下了十分的力,别人做的,他一直在做,不论在深度、广度、高度、厚度,都下了功夫。他的书,路子宽手法多,实践深。就题材而言,他不放过早年的广东积累,也不放过历史题材的更深入,这题材的宽,一直使他的路子越走越广。又何况,他的笔墨给他的路子有了更大的空间。
  钟增亚是个难得的中国画人物画家,尽管他的画路很宽,但他之难得,正是人物画家的虚少,更又何况能坚持一直画人物画的,画历史题材的更少。因而我十分看重钟增亚的实践,更十分看重他的业绩。难能可贵!
  如果,钟增亚不走,他还会画出更动人更感人的好作品。
  如果钟增亚不走,他的作为与影响会更深更大!
  我总不相信他走了,毕竟,他活在我心中。我要叫,大叫,钟增亚!回来!回来!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青花瓷(油画)
  孙宝林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猜想万绿湖
  王玉芳 尹智博
  水,为什么那么绿
  来河源之前,已经听说万绿湖以“绿”取胜,但当我们身临其境时,还是被它的绿惊呆了。那是新丰江从天穹引来了瑶池之水?不然怎会有梦幻般的颜色,它清澈、纯净、亮丽、秀美完全与高原湖媲美;它又有高原湖没有的四季温润宜人的天气。城里人看过这样的水,一定会对“水”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
  湖面绿得满眼发蓝,极目远眺,落日熔金,轻风漾水光,似从天边扯下来一幅幅波动的绿绸。我们不顾一切上山登临送目,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湖水碧透之中浮出几百座如云朵般凝重的绿岛,又被群峰逶迤出一种灵动的葱绿围裹,让人想到西王母的天池、海底龙宫、翡翠、玉、粉瓷、彩碟……不,比工匠、画家笔下的绿可美多了,因为湖水由近到远是:墨绿、深绿、浅绿、淡绿,还有茶绿……层层碧波叠翠。我们看得凝神发呆,想不顾一切地触摸那份绿。湖面广而阔,水深如海洋,水面却静得完全是古诗中澄江似练的意境。乘船在天空和云朵映射的湖区穿行,既像在湖中划行,又像是在空中邀游。一时竟分不清人在水中还是天上。远山绿色的林莽,近水绿色的岛屿,绿色的水面,绿色的天空……真的是无法说清,谁映绿了谁?谁濡染了谁?
  更无法说清的是绿,这种生命的原色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里变得那么陌生,那么渴求,那么不可想象,不免纷纷猜想。有的说是天空的蓝和四周山的植物及湖中岛的树木绿映照在湖里;有的说是湖底水藻衬出来的;还有的说,也许是湖水含有某种矿物质……然而,最让我们深感惊奇的是它并不在荒蛮偏远之地,养在深闺无人识。它就在京九铁路边,距河源六公里,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还能保有这么一湖纯洁无瑕的绿水,真是太难得了。别说城市中那几处覆盖在尘土中的人工绿了,就是远离城市的水光山色,又有多少怡情的绿啊!尤其是在这个日益干枯、粗糙、需求润滋的世界真是一种福分。难怪河源人的名片上都有“绿色请柬———万绿湖”这样一行字。能有如此丰美的绿,的确是河源人得天独厚的骄傲。为了这份自豪,勤劳、善良的河源人几十年细心呵护。就在全国经济建设的高潮中,为了这份绿,河源人也把湖区仅有的一座水泥厂迁走了;为了这里的水,能始终保持国家一类地表水,湖区人还挈妇将雏移民十几万,因为,他们懂得“珍视水,就是珍视生命”,才换来了那种久违的迷人的醉人的绿。
  酒,为什么那么醇?
  未到万绿湖之前,朋友就说,到那里一定要吃客家酿豆腐,喝客家娘酒。
  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客户”身份的一群居民,后来逐渐形成今天的客家民系。
  岭南的河源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儿繁衍了几百年。他们有很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风俗、客家饮食。来河源做客的人都被热情好客的客家人请进了客家围屋,一盘镶着鲜红肉丸的白豆腐块引起大家好奇,那豆腐滑嫩、细腻还裹着一股鲜肉味,决不是北豆腐和南豆腐那种口感。吃这样的豆腐就想到万绿湖,想到水质之澈、之妙、之无污染,连用这水做的豆腐,都格外特别,也许客家菜里少不了酿豆腐,正是源于此呢?客家娘酒就更让人惊奇了,明明就是黄黄亮亮的黄酒,可为什么称“娘酒”?仔细一品确实感到了一种母亲般的温暖,因为它需加热了饮才更有那甜润、醉人的暖意。当地人说,这是他们用糯米自家酿造的,过去是客家妇女产后喝的酒,能驱风、散淤、强身,难怪度数不高,却有点绵长悠远的后劲儿。不由得使人想到头顶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扶犁耙的客家妇女,贤慧、勤劳、善良……这酒之所以叫“娘酒”该是指人类那种醇厚育人的母爱吧!
  歌,为什么那么美?
  我们正从湖边山岭的红颜洞、女儿国钻来钻去看树看竹看花,突然身后传来优美的歌声:岭岗顶上一株梅,手攀梅树望郎来;阿妈问涯(我)望脉介(什么),涯望梅花几时开……原来是客家女在愿望岛对山歌。悠扬、甜美的歌儿被青山绿水浸润得更加婉转、动人,我们的神情立时跌入镜花水月之中……突然有人喊:“镜花缘!”只见三个鲜红大字闪入眼界。其实熟悉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的人对河源并不陌生。书中第六回写道:“那百花仙子降生在岭南唐秀才之家,乃河源县地方。”第七回里则把所属州郡也点明了,“话说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祖籍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大家顿时都“噢!”了一声,有人说,怪不得这岭这么秀,这洞这么奇,这歌儿这么美,原来是百花仙子的故乡,是镜花缘中人……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在北京看雪
  郭文斌
  在北京
  我看到雪用它的温柔
  把树压折
  把灯光压垮
  把一个人的心压成故乡
  无言的故乡
  在雪中成长
  渐渐地
  我觉得眼前飘飞的其实
  不是雪
  而是一群回家的游子
  脚步匆忙得有些跌跌撞撞
  如同相思
  伫立雪中
  我才明白
  雪的姿态其实就是相思的姿态
  雪的道路其实就是怀念的道路
  面对这群扑向大地的飞蛾
  我的心是一床翼羽的被子
  以她准备了整整一年的盛宴
  洁白的盛宴
  等待自己
  走失多年的孩子
  以一种站着的姿态
  躺在这床
  温暖而又寒冷的被子里
  我终于看清了雪纷乱的心思
  也懂得了雪为什么要以
  一种舞蹈的方式
  走进拥抱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瞻拜杜甫草堂
  孙扬
  由尊崇带路,
  踏进诗歌博物馆,恭敬站立
  简陋书桌前,不见
  蘸墨声。草堂走在前头
  跟踪磨深的印迹,同
  诗圣相遇,进入茅草的
  历史,容纳结缘的火焰
  平静和激昂了自己
  民间和天堂的差别,都在
  酿造茅草生活。于是
  喜怒哀乐,幸福和疾苦
  搭建了草堂的古老形象
  瞻拜的心情,同样
  收获山南海北的水土
  笔到句成,丰盛了境界
  构筑朴素的草堂。更坚固
  感动,沿着唐诗的命脉
  仔细寻找草堂,不是自己
  那间茅屋,残留了桩基
  只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尊重和脚步,同无声发言
  走在一起,层迭草堂的
  幽静。尔后告别柴门
  回身倾听诗歌,明朗生命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味斋

  白鹭擂茶香
  陆伦源
  江西赣县的白鹭村,是赣南著名的客家古村。
  从当初钟世昌在这里梦见白鹭,并领着儿孙们就此开基扎根起,白鹭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四围的青山仍然青翠,曲折流淌的鹭溪依旧潺潺不息,那些古老而完整的深宅大院,平静幽深的古巷,仍然是白鹭人劳作收获、休养生息的安宁家园,也是四方游人流连观赏、感受历史岁月变迁的所在。
  每次来到白鹭,漫步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中,总会闻到擂茶的香气。这种香气似乎从白鹭村的每一个家庭里飘出,然后涌到小巷,就像涓涓小溪汇成河流,使走进白鹭的人会产生优游在独特氛围的感觉。古老的小巷里,氤氲和流荡着白鹭人的生活气息。这种醇厚而绵长的气息,不仅可以让人品味到这里独有的一种生活情调,也能够使人感受到生活本身具有超越漫长岁月的力量。
  在数百年的岁月中,白鹭人的许多习惯都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擂茶却一直情有独钟,擂茶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在家家户户的重要日子里出现。办喜事的人家,“结婚擂茶”是必备的,亲友们聚在一起,喝着醇香的擂茶,谈论着有滋有味的日子,祝福着新人的结合,谁的心里不会涌起生活的暖意呢。哪一家要是生了孩子,当然就更要准备擂茶了,像什么“三朝擂茶”、“新人擂茶”、“满月擂茶”,在一个月里,主人家随时都有擂茶待客,不分亲疏远近,让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能喝上一碗自己精心制作的擂茶,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悦。在白鹭人的年俗里,正月初一这天,大家都不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总是一家人在一种轻松平静中度过,甚至饮酒的事情都可以不谈,而擂茶是少不了要喝的。全家老小,品着热腾腾的擂茶,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悠悠地谈论着过去的岁月,憧憬着新的一年,那擂茶的香味自然会越发醇厚,越加绵长。
  白鹭的擂茶,是很有些讲究的。一般而言,茶叶、姜米、芝麻、花生,是不可少的原料,具体制作时,人们根据不同情况会加上莲子、桂花、栗子、杏仁等,放在擂钵里精心擂捣成末,再用滚烫的水冲泡,就成了香喷喷的擂茶。
  白鹭人喝擂茶还会因时因事因人的不同,或加入有特殊作用的原料,或注入一些新的意思。秋冬时节干燥寒冷,或加入润肺去燥的菊花、金银花,或添上祛寒的姜末、桂圆;春夏湿热,或加入逐湿升阳的艾叶,或加上清凉解暑的薄荷。至于产妇所喝擂茶,自然少不了加入暖身补气血的料。白鹭人平时的擂茶,也始终具有生津解渴、祛暑驱寒和提神消乏的作用,而畅脾和胃、润肺养颜的保健效果,以及借茶传达思想、情感的功用,自然也是白鹭擂茶的久远生命力所在。
  或者漫步在白鹭的古巷,呼吸着飘香的空气,或者走进白鹭人家,喝一碗醇香的擂茶,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白鹭人的生活智慧,感受到一种古老风俗里质朴而深长的馨香气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