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中心组学习实录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录
  本报记者 胡欣 范伟国
  学习时间:2003年11月5日—6日
  学习地点:市委办公厅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
  黄镇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文献,是加快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穿《决定》的一条主线。今天,我们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讨论的题目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请大家围绕这个专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黄镇东:《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高效益发展,就是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只有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始终保持高效益的增长,才能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际的利益。其次,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第三,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时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王鸿举(市委副书记、市长):“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对重庆而言,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城市,“三农”问题更为突出。重庆的城镇化率为3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97年的3.1倍扩大到今年上半年的3.9倍;全市还有93万多贫困人口。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全局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分类指导好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发展。2002年,重庆三大经济区人均GDP之比是2.32∶1∶0.63。解决三大经济区之间的不平衡,只能坚持协调发展,而不能用削弱一部分地区发展的办法来谋求另一部分地区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比过去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支持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直辖市以来,重庆在环保方面已投入144.9亿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今后,还要继续推进环保工作。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国内外开放。最近中央出台了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联性,必须用统筹的思路做好对内对外开放工作。
  马儒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五个统筹”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的发展观更加完善。这一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庆的实践,就要认真研究重庆的市情,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黄镇东: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刘志忠(市政协主席):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增长。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最终制约发展。
  姜异康(市委副书记):不同的发展观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互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十六大报告中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来形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针对这种现实,党中央将我国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滕久明(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而且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既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致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也是一致的。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黄镇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承担着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历史重任。我们要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能快则快尽量快,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坚持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共同繁荣;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王鸿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我们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总之,要坚持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重庆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用创新的思路促进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姜异康:贯彻落实好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渝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要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使之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切实加强重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探索在新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的新路子,把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人才聚集高地;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力争5年内把全市60万干部轮训一遍。
  聂卫国(市委副书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有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作保障。近年来,重庆在土地、流通、税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改革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村的土地制度不规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农村流通体制不活;农村税费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有诸多制约因素。从深层次看,这些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打破城乡壁垒,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同等的发展机会、同等的享受社会保障机会。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把握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大局,坚持有利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完善农村的各项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济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邢元敏(市委副书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制度,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事关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事关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建设“礼仪、诚信、知识、魅力重庆”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开展“健心健身强素质,诚信文明奔小康”系列活动,形成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社会风尚;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心组织和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山城百店无假货”活动,提倡承诺服务和规范化服务;通过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等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启动、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权威发布”的方针,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推动、规范、监督、服务作用。以打造诚信政府为龙头,塑造诚信行政形象;以诚信企业创建为主体,规范诚信经营行为;以诚信市民培育为根本,提倡诚信立身的教养,使人人争做德才兼备、明礼诚信的新时代公民。
  张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加强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理顺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以增强文化单位活力为着力点,健全微观运行机制,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搞活经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制定和完善确保政府投入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支持和保障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
  黄镇东:这次中心组学习会,大家围绕主题,联系实际,交流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级党组织首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照检查本地区本单位在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市委将召开二届四次全委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实现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季明
  问: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这对于全面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何重要意义?
  答: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就业、再就业的严峻形势决定的。这种严峻形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激增。在我国近13亿人口中,年龄在16岁—64岁的劳动人口2002年底约8.9亿。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1998年到2002年6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780万人,其中1850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7%。目前,全国需要重点帮助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约为1300万—14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的工矿区,集中在煤炭、冶金、森工等行业。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为35岁以上的人员、长期下岗失业者、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女性下岗职工群体。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具有紧迫性。就业困难群体的持续扩大,造成了失业率持续上升,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群众利益无小事。就业是民生之本。重视不重视这项工作,是不是摆上重要位置,是讲不讲政治的问题,是对人民群众有没有感情的问题,是干不干实事的问题。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是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对因下岗失业出现生活困难的群众,帮助他们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才能保障他们的生计。下岗失业群众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有事干、有饭吃,直接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党和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需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使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三是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减员增效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职工下岗分流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相适应;四是正确处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五是正确处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实行“两个确保”,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保障。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并提出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劳动就业体制指明了方向。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指向的深刻揭示
  廖奔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位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纲领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并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方略。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其“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重要特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党80多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因此,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整体驾驭 科学决策 综合协调 自我调节 依法行政
  提高领导干部的五种能力
  周古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税务部门而言,重点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驾驭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努力提高整体驾驭能力。整体驾驭能力,是指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行事,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对带有方向性、宏观性、全局性的问题和重大事项,能够高瞻远瞩,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科学决策,科学实施。提高整体驾驭能力,一要具有哲学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确定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工作计划;二要树立税收政治观,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握方向、看清目标、顾全大局;三要坚持税收大局观,自觉将税收工作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之中,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四要确立立体思维,不仅善于纵向思考,而且善于横向谋划,善于综合分析、通盘计划、全面应对,以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力认识和判断复杂形势。
  吃透“两头”,集中智慧,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上级精神的准确把握,对基层情况的透彻了解,对集体智慧的正确集中。只有坚持吃透“上情”,明了“下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一要深入了解上级精神,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二要准确把握基层意愿,为科学决策开辟有效途径。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三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保证。要自觉践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善于集中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
  明确目标,统揽全局,努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是指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能力。一是正确处理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的关系,走好每步棋。是否善于把总体目标分层次、分步骤、分主次地逐步实施,是衡量领导干部综合协调能力强弱的标尺。二是正确处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力创新特色。一方面坚持全面推进、平衡发展、整体提高;另一方面搞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是正确处理垂直领导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营造良好环境。处理好“条”“块”关系,赢得地方党委、政府对税务工作的支持,为税务部门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证。
  提高素质,健全机制,努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反映,也是领导干部人品和党性的体现。首先,提高素质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要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对待利益,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坚持多干实事、少说虚话,培养讲团结、顾大局的风尚。其次,“一把手”率先垂范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关键。“一把手”是领导班子整体合力的牵引者,对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负有重大责任。第三,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保证。一是强化制度约束。通过践行民主集中制、健全监督制度,促进领导班子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廉洁自律能力。二是强化纪律约束。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强化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注重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慎独、慎微、慎始。四是强化监督约束。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形成成员之间互相交心、互相提醒、互相批评的氛围。
  规范执法,高效服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不断提高我们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一是强化法治意识。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到税收领域,就是要依法治税。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二是强化程序意识。只有强化程序意识,依法规范各项职权的行使,才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促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建立新型的管理服务型税收执法体系,确保税收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作者为甘肃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