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约巴商讨推动中东和平
  巴官员将出席日内瓦协议签字仪式 美特使对实施“路线图”表示乐观
  据新华社安曼11月30日电(记者蒋少清、操风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30日在这里与来访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库赖举行会谈,商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和恢复巴以和谈等问题。
  据约旦媒体报道,库赖在会谈时向阿卜杜拉介绍了巴政府为恢复和谈所采取的步骤,其中包括巴勒斯坦人将履行实现全面停火的诺言。
  库赖指出,巴勒斯坦的一系列设想和建议将有助于巴以双方恢复会谈,但是恢复和谈应在巴以双方共同履行下述诺言的条件下进行,即巴方努力制止袭击活动、以方停止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和修建隔离墙。库赖强调,隔离墙威胁着巴勒斯坦的未来。
  阿卜杜拉国王在会谈时强调,巴以双方应履行各自的承诺,恢复安全,推动和平进程。他还指出,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和修建隔离墙将阻碍恢复会谈,威胁和平进程。
  据报道,阿卜杜拉近日将出访华盛顿和伦敦,分别与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加快执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据新华社加沙11月30日电(记者周轶君)以色列电台报道,4名巴勒斯坦主流派别法塔赫官员30日晚获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批准将前往日内瓦,出席非官方巴以和平协议《日内瓦协议》的签字仪式。另外,阿拉法特还特派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拉朱布前往日内瓦。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30日电(记者明大军)正在以色列访问的美国中东问题特使伯恩斯30日说,他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施表示乐观。
  伯恩斯在结束与以色列外长沙洛姆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敦促以巴双方恢复执行“路线图”计划。他说,在与以方会谈时他也表达了美国对以色列正在修建的隔离墙的关注。
  在访问以色列前,伯恩斯在约旦首都安曼与库赖举行了会谈。库赖要求美国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停止兴建隔离墙和定居点。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和平的呼唤
  ——以色列纪行
  本报记者组
  46岁的奥斯曼是一位生于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本报记者在约旦采访期间,就是他驾车四处奔波。正逢斋月,那天太阳落山后他主动请我们到他在首都安曼的家中做客。在那间虽不大但很整洁的客厅内,墙面上赫然挂着一长幅耶路撒冷地图。“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我被迫离开耶路撒冷,从此后就再也不能回去……”奥斯曼忧郁的话语令人再一次感到,仍在白热化中的巴以冲突不知将多少人抛入痛苦的境地。
  两天以后,记者来到了以巴冲突的焦点地区耶路撒冷,也因此对以色列在安全问题上的格外谨慎有了真切的体验:飞赴特拉维夫的航班安检仪是如此敏感,即使解下腰带、脱下鞋子,通过那道安检门时仍“嘟嘟”作响。想来想去,身上唯一的金属物件或许只是裤子上的那只小挂钩;在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已经通过海关安检后,一位女警官又走上前来将护照收走另外进行一番盘问;当晚想在一家意大利餐馆用餐时,除了餐馆外有一名保安外,餐馆的大门还严严实实地安着一把密码锁。10月31日是斋月后的第一个星期五。记者正在耶路撒冷老城中采访。中午12时前,当潮水般的穆斯林群众涌向圣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做祷告时,大批以色列军警正在附近“哭墙”的一侧严阵以待。“我们已经习惯了走到哪里都要接受安检,”作为向导的罗恩先生说,“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3000年来曾历经37次被占领或遭战火蹂躏,18次重建,也因此累积了太多的仇恨、隔阂和禁忌。现在,一道引起争议的隔离墙又在耶路撒冷的四周伸展蔓延。“我们不将其称为隔离墙,而称其为障碍物,”在耶路撒冷一处被称为“裂缝地带”的隔离墙边,罗恩解释说,“看看墙里边那些犹太人的住房吧,装的都是防弹窗户。有些地段的障碍物是修到了巴勒斯坦的地界里,但那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谈及巴以冲突,罗恩说,“巴勒斯坦方面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学校教育。他们教育孩子仇杀犹太人,而我们却是在教育孩子寻求和平。”耐人寻味的是,仅仅一天之后,记者在向两名十几岁以色列男孩询问他们对巴勒斯坦人看法时,他们同时做出的第一个反应竟是一个砍头的动作。“杀死他们,”两个男孩争相说道,“我们想要和平,但他们不感兴趣。”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亚科布·达拉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从奥斯陆协议谈起,进而指责巴方“不管我们做出多大让步,他们也不愿放弃冲突,意在用暴力冲突向以色列施压。”他还说,统计数字表明,以军方不断加紧的军事打击行动导致了国内安全形势的好转。“但也有一种看法认为,以军的打击恰恰造成了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话题,亚科布说,“当然,这里确实有一个分寸的问题。”实际上,许多以色列人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备感困惑。“4
  个人中起码有10种看法,”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杜鲁门研究所一位学者说,“问题在于双方都应努力妥协。”“这个地区的形势与整个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另一位学者说,“以色列似乎还处在19世纪。极端的民族主义使人们不了解其他民族的利益以及如何与别的民族相处。巴以矛盾的深刻之处并不是领土问题,而是严重的互不信任。”
  这种长期的紧张冲突使得以色列经济状况愈发堪忧。“4年前到以色列旅游每年400万人次,而现在一年只有4万人次,”一家旅游公司执行总裁罗恩说,“原来我雇用十几个人,现在公司成了夫妻店。犹太人尚且如此,巴勒斯坦人状况更糟。”10月31日的《耶路撒冷邮报》报道说,以色列全国保险研究所的年度报告表明,去年有33.9万个家庭,即相当于以色列全国人口21%的人们生活在贫困线下,这一数字较2001年增长了近13%。在严重的社会矛盾之中,以色列全国工人工会11月3日举行了为时4小时的大罢工,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面临关闭威胁,本报记者组也因此被迫改道而行。
  饱经忧患的以色列人民呼唤着妥协与和平。就在“裂缝地带”的隔离墙上,人们用稚朴的笔触画满了向往和平生活的图画。耶路撒冷老城一条狭窄石道旁的三幢房屋中,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互为邻居。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犹太妇女告诉记者,他们在那里“过着好生活”。有影响的以色列《国土报》总编辑哈诺奇和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教授米切尔·爱因斯巴赫几乎异口同声:“只要双方领导人更加理智,和平就有希望。”11月1日晚,10多万以色列人聚集在前总理拉宾于1995年11月4日遇刺的现场举行纪念集会。8年过去了,人们更加缅怀拉宾为和平献身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和平”成为那个闪动着点点烛光的集会上的最强音。(附图片)
  耶路撒冷“裂缝地带”的隔离墙。(本报记者 温宪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军重创伊武装人员
  打死四十六人 打伤十八人
  新华社巴格达11月30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驻伊美军发言人30日说,当天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10公里的萨迈拉市发生3起伊拉克武装人员伏击美军车队事件,美军进行了还击,打死46名武装人员,打伤至少18人,并逮捕另外8人。
  美军第四步兵师发言人迈克唐纳中校说,当两支美军后勤补给车队从萨迈拉城东和城西两个方向进入这个城市时,分别遭到伏击。武装人员引爆了埋设在路边的炸弹,然后发射了迫击炮和火箭助推榴弹,并对车队开枪射击。在其中一支美军车队通过的道路上,武装人员还设置了路障,并从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顶部和小巷中向车队开火。
  美军立即进行还击。美军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也向武装人员开炮,摧毁了被武装人员用来发动袭击的3座建筑物。在战斗中,5名美军士兵和1名伊拉克平民受伤。
  大约1个小时后,美军一支运送军事技术人员的车队也在萨迈拉遭到4名武装人员袭击。在交火中4名武装人员均被打伤。美军随后在武装人员使用的一辆小汽车中发现了数支冲锋枪和榴弹发射器。
  迈克唐纳称,这是伊拉克武装人员采取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袭击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协调,而且许多袭击者身穿“萨达姆敢死队”制服。
  另据报道,数名韩国工程师乘坐的一辆民用小汽车30日在巴格达西北160公里的提克里特市附近遭到袭击,两名韩国工程师被打死,另两名韩国工程师被打伤。这些韩国工程师当时正在提克里特附近从事铺设电缆的工作。
  又讯驻伊拉克美军12月1日说,一个美军车队当天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西80公里哈巴尼亚遭伏击,一名美军士兵伤重身亡。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敦促美早日接受一揽子方案
  据新华社平壤12月1日电(记者姬新龙)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1日刊登评论,重申朝鲜在核问题上坚持“以同时行动原则为基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敦促美国早日接受这一方案。
  评论说: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是朝鲜的终极目标,因此朝鲜在8月底举行的北京六方会谈上提出了以美国放弃敌朝政策换取朝鲜放弃核计划、在同时行动原则下分阶段走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0月25日还表示,将在实行“同步走、一揽子”方案的前提下考虑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书面安全保证”。
  评论说:朝鲜的“同步走、一揽子”方案,指明了美国转变对朝政策、朝鲜放弃核计划、朝美关系正常化等分阶段、一揽子解决核问题的路线图和同时行动的顺序。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再次与俄磋商火灾善后
  俄教育部长等接受传讯
  据新华社莫斯科12月1日电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与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工作组1日同俄罗斯有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再次磋商俄人民友谊大学火灾事件中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善后事宜。
  联合工作组组长岑建君在会议结束后向中国驻莫斯科媒体通报说,中方向俄方再次重申了三方面要求,并敦促俄方尽快查清失火原因,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中方。他说,中方要求俄方严惩火灾肇事者,给中国老百姓尤其是给遭遇火灾的中国留学生及家属一个正当的交代。中方还要求俄方积极考虑并尽快拿出赔偿方案。
  俄方表示将最大限度地考虑中方的要求。
  本报莫斯科12月1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据此间媒体报道,为调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的恶性火灾事件,莫斯科市检察院上月28日传讯了俄联邦教育部长菲利波夫。此外,友大代校长比利宾等校方领导也接受了检察机关的讯问。
  11月24日凌晨发生在友大6号学生宿舍楼的重大火灾已造成38名外国留学生丧生。


第3版(国际)
专栏:

  针对政府坚持向伊派兵政策
  日本民众集会抗议
  本报东京12月1日电 记者曹鹏程报道:11月29日两名日本外交官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提克里特附近遇袭身亡后,日本外务省成立了紧急对策本部,负责调查事件过程并制定具体对策,同时派外务省官员赴伊处理后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1月30日向记者表示,日本政府不会向恐怖主义妥协退让,将继续坚持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和派兵政策。
  又讯12月1日中午,部分议员、宗教界人士和当地市民冒雨在东京首相官邸前举行集会,悼念死去的日本外交官,抗议以小泉为首的日本政府不顾本国国民的意愿,一意孤行派遣自卫队奔赴伊拉克的政策。
  集会者打着“小泉首相终止派兵”、“不要杀戮,不要战争”等标语在首相官邸举行了近两个小时的抗议活动。集会者指出:日本政府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坚持以美国为核心的日美同盟,而是避免使用武力,通过国际协调实现和平。日本至今还没有抚平战争的创伤,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战争受害者的谢罪等工作也没有妥善处理,这种时候再次准备战争,走向武力是不能允许的。
  两名外交官在伊遇袭身亡之后,日本国内反对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呼声再次高涨。(附图片)
  十二月一日,日本东京首相官邸前举行集会,抗议小泉政府执意派兵伊拉克。图为集会人群打着“小泉首相终止派兵”的标语在听演说。
  (本报记者 曹鹏程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科军人要求军队领导人辞职
  本报阿比让12月1日电 记者赵章云报道:一批科特迪瓦军人昨晚在科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要求军队领导人在48小时内辞职、要求法国维和部队离开。
  这些由下级军官和士兵们组成的全副武装的军人们昨晚突然进入国家电视台,电视节目被迫中断。他们自称代表科三军,有在48小时内解放北方占领区的能力。这批军人要求法国军队在48小时后撤离“信任区”,让他们解放目前由“新生力量派”控制的占领区。他们一再声明这不是政变,并要求人民支持他们解放整个科特迪瓦。
  当天晚间,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十分平静,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在这些军人们离开后,科电视台继续播放。
  据报道,法国维和部队与科政府军11月29日在科中部非军事“信任区”发生冲突。大约200名科“爱国青年”当晚在政府军士兵护送下,打算穿越非军事区,前往反政府武装大本营布瓦凯“示威”,但遭到法国维和部队的阻拦。法军向科政府军士兵开火,击毁科方一辆装甲车,造成6人受伤。在冲突中,科政府军没有还击。科总统巴博获悉此事后,于11月30日搭乘法军直升机赴出事地点,以平息事态。


第3版(国际)
专栏:

  摩首都爆发大规模集会
  反对俄将摩“联邦化”方案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1月30日电(记者周荣子)基希讷乌消息: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11月30日爆发5万人的集会活动,抗议俄罗斯提出的有关摩尔多瓦共和国“联邦化”的新方案。
  这次集会由摩议会反对党摩人民基督教民主党和布拉吉什联盟组织,摩作家协会、法律工作者协会、美术家协会负责人和基希讷乌市长分别在集会上发言。集会者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摩局势,要求摩总统沃罗宁辞职并提前举行大选。
  11月17日,俄罗斯提出了一个解决摩境内德涅斯特河左岸问题的新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摩尔多瓦将成为一个由基希讷乌中央政府和两个联邦主体“加告兹”(摩南部土耳其族自治区)和“德河左岸”组成的联邦国家。新方案出台后,摩总统沃罗宁表示原则上接受,摩反对党则认为它有利于德河左岸分裂势力立足,并多次组织游行示威。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阿指责巴反恐不力 巴警惕阿与印接近
  巴阿摩擦再起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11月28日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专访时说,塔利班精神领袖奥马尔10天前曾在巴基斯坦西南地区的一个清真寺内做祷告。卡尔扎伊同时指责巴政府对危及阿富汗安全的恐怖分子打击不力。此前,卡尔扎伊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采访时对巴提出批评,认为巴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以打击恐怖主义,并希望巴政府逮捕在其领土上的塔利班领导人。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卡尔扎伊一周内两次对巴基斯坦政府在反恐问题上提出批评,表明摩擦不断的阿巴关系又出现了新的裂痕。
  自今年8月以来,阿富汗安全形势有恶化的迹象,包括美军士兵、阿国民卫队、警察、国际援助人员与平民在内共有300多人在恐怖袭击中丧生,许多袭击事件被认为是塔利班残余武装所为。尽管巴基斯坦与阿富汗都是美国的反恐盟国,但由于巴曾支持过塔利班政权,阿国内始终有人对巴怀有敌对情绪。一些阿富汗人认为,塔利班残余势力之所以能够在阿频频得手,很大原因在于巴政府对躲藏在与阿接壤的边境地区的恐怖分子姑息纵容,使他们能够越过阿巴边界进行袭扰破坏。
  再过半年多阿富汗就要举行全国大选,卡尔扎伊过渡政府对全国的控制力本来就十分有限,接连发生的恐怖袭击更使其形象严重受损,为他竞选增添了更多的荆棘。卡尔扎伊指责巴基斯坦政府反恐不力,既可以把恐怖袭击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巴政府对边界地区控制不严,又因顺应了国内对巴的不信任情绪而可赢得更多支持,可谓一石双鸟。
  面对卡尔扎伊的两次指责,巴基斯坦方面均立即作出反应。巴外交部发言人马苏德·汗11月24日在每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阿富汗领导人能做和必须做的事是先处理好自己国内的问题,应该少说些话多做些事。马苏德·汗称,阿富汗领导人应首先解决自己国内的军阀割据、武装冲突和毒品生产等问题,并对巴阿边境阿富汗一侧的非法贸易进行干预。11月29日,巴基斯坦情报部长拉希德向媒体发表讲话说,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重建工作中一直发挥积极的作用,卡尔扎伊在指责巴基斯坦问题上应该小心谨慎,并希望阿富汗领导人不要再发表没有根据的言论,否则会给两国关系造成误解。
  阿富汗指责巴基斯坦“反恐不力”,而巴基斯坦对阿富汗最近与印度接近也极为警惕。自卡尔扎伊过渡政府建立后,巴基斯坦一直希望能与阿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睦邻关系,除了向阿提供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外,还对阿国家军队的建设给予帮助。巴基斯坦致力于发展巴阿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使阿富汗不会“完全投入印度的怀抱”,以免造成地区间战略失衡,使自身腹背受敌。然而,印度最近承诺帮助阿富汗在流经巴阿两国的喀布尔河阿富汗一侧修建一座80米高、150米长的拦河大坝,大坝建成后将使流入巴境内的河水减少16%,此举除会对巴基斯坦靠喀布尔河水灌溉的1.6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外,更使巴方担心印度在阿的影响日益扩大,从东西两线对巴基斯坦实行包围。
  巴阿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阿富汗面临着反恐和重建两大任务,离不开巴基斯坦的配合与支持;而巴基斯坦也希望与阿富汗保持良好关系,保证“西线无战事”。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杜兰线”边界争端和普什图尼斯坦问题,错综复杂的巴阿关系一直纠葛不断、阴晴不定,近年来出现的反恐信任问题和贸易纠纷更使两国关系充满变数。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阻碍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这些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巴阿关系就难以稳定下来。
(本报伊斯兰堡12月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