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国防部长认为
 美军在伊伤亡不可避免
 伊北方输油管道又遭破坏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2日电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日表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遭受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最终将赢得这场战争。
  拉姆斯菲尔德是在获悉驻伊拉克美军一架军用运输机2日被击落后对此间新闻界发表上述看法的。他说,今天对美国人来说是“悲剧性的一天”。在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争中,美国将会碰到“悲剧性的日子”。在伊拉克的工作很困难,也很艰苦,而且需要时间,但美国正在取得进展。
  拉姆斯菲尔德在对美军伤亡表示难过的同时强调,这些美国军人所做的事情很重要,美国将赢得这场战争。他说,美国总统布什已经申明,美军在伊拉克需要待多久就待多久,但(在完成任务后)也不会多待一天。
  驻伊拉克美军2日证实,美军一架大型运输直升机当天在巴格达以西60公里处被击落,导致16名美军士兵死亡,约20名士兵受伤。这是美军近半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伤亡。
  新华社巴格达11月2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负责从伊拉克北部油田向首都巴格达输送原油的一条主要输油管道2日因再次遭到人为破坏而发生大火,这将使巴格达的燃料供应更加紧张。
  遭到破坏的输油管道是从伊拉克北方石油重镇拜伊吉通往巴格达南郊杜拉炼油厂的主要输油管道,被破坏地点位于巴格达以北110公里的萨迈拉镇附近。
  杜拉炼油厂担负着向巴格达的发电厂和各加油站提供燃料的任务。因此,这次破坏活动将对巴格达的电力和燃料供应产生影响。到目前为止,巴格达电力和燃料供应一直没有恢复正常。市区经常停电,各加油站等待加油的汽车总是排成长队。
  自从美英军队今年4月占领伊拉克以来,伊拉克纵横全国各地的输油管道不断遭到破坏。伊拉克恢复经过通往土耳其的输油管道出口原油的计划也一再被推迟。
  又讯伊拉克警方2日说,位于巴格达以北225公里的伊北方城市基尔库克当晚遭到炮击,一名平民被炸死,8人受伤。
  当晚11时20分,数发迫击炮弹击中基尔库克市中心一居民区。有一发炮弹击中美军哨卡附近的一座民宅,一名居民被当场炸死。另外一发炮弹击中联合国办事处附近一所房屋,导致8人受伤。还有4发炮弹分别落在一所警察局、两座桥梁和一家旅馆附近,但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基尔库克是伊拉克重要石油产地。自美英军队占领伊拉克以来,那里多次发生武装袭击活动,当地石油设施也多次遭到破坏。


第3版(国际)
专栏:

  哈梅内伊称如面临过分要求
 伊朗将终止核合作
  新华社德黑兰11月2日电 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2日表示,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提出过分要求而使伊朗发展核能计划遭到破坏,伊朗将终止与其进行合作。
  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哈梅内伊对伊朗军政官员发表讲话时说,如果与伊朗对话的各方或国际机构提出过分的要求,使伊朗感到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受到损害,那么伊朗将毫不犹豫地终止这种(合作)趋势。
  哈梅内伊说:“和平利用核技术是我们的合法权利,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能予以剥夺,包括我们为自己生产核燃料的权利。”他还说,伊朗决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是正确的,挫败了美国和以色列的阴谋。
  伊朗10月21日宣布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加严格的检查、完全公开其核计划、暂停铀浓缩活动等,并于当月23日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了涉及其过去和目前核活动的所有相关文件。


第3版(国际)
专栏:

  布隆迪与反政府武装签署和平协议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1月2日电(记者王群)经过4天的艰苦谈判,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泽耶与该国最大的胡图族反政府武装“保卫民主力量”领导人恩库伦齐扎2日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签署了和平协议。
  根据这项协议,“保卫民主力量”将成为布隆迪的一个政党,其领导人及成员将在三周内加入过渡政府,其军队将编入政府的安全部队。同时,政府将对这个武装组织实行临时豁免。
  这项新协议是对10月8日双方在比勒陀利亚签署的和平协议的补充,当时的协议规定“保卫民主力量”将获得部分政府部长职位,其军队将按一定比例改编成政府军和警察。
  恩达伊泽耶和恩库伦齐扎在签字仪式上表示,希望协议的签署将使双方结束敌对状态,成为和平建设的伙伴。
  这次和谈的主要调解人、南非总统姆贝基对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他说:“我毫不怀疑这项协议会得到很好的执行,布隆迪将向前发展。”
  1993年10月,布隆迪首位民选总统、胡图族人恩达达耶被政变军人杀害,从而引发大规模部族冲突,造成近30万人丧生。在布隆迪和平调解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积极斡旋下,布隆迪各政治派别签署和平协议,并于2000年8月成立了过渡政府。但由于“保卫民主力量”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致使武装冲突持续不断,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大量难民出逃,成为地区安全的隐患。为结束这种战乱状态,姆贝基等非洲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做了大量的调停工作。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公布新宪法草案
  本报伊斯兰堡11月3日电 记者陈一鸣报道:由35人组成的阿富汗宪法起草委员会今天在喀布尔公布了新的宪法草案。
  这份草案共有12章,160条,将于今年12月送交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大国民会议)审议。根据宪法草案,阿富汗为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国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宪法草案还规定阿富汗议会为两院制,政府不设总理一职。如果大支尔格会议下个月通过了这份宪法草案,将为阿富汗在明年6月举行全国大选铺平道路。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尼延长在亚齐军事管制
  新华社雅加达11月3日电 印度尼西亚政府决定把在亚齐省实行的军事管制时间延长6个月,直至当地局势完全恢复正常。
  印尼媒体3日援引印尼司法和人权部长尤斯里尔·马亨德拉的话说,考虑到在亚齐采取的军事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政府决定把军事管制时间再延长6个月,即从今年11月19日开始至2004年5月18日为止。
  亚齐是印尼最西部的一个省份,人口410万。“自由亚齐运动”自197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同印尼中央政府对抗,试图在亚齐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了打击“自由亚齐运动”所代表的分离主义势力,印尼政府从今年5月19日在亚齐实行为期6个月的军事管制,并随后对分离主义武装力量进行军事打击。据报道,在过去近半年的军事围剿中,已经有近1000名叛乱分子被歼灭,另有1800多名叛乱分子向政府军投诚或被逮捕。


第3版(国际)
专栏:

  11月3日,一名叫汗·穆罕默德的阿富汗男子在喀布尔扛着门板准备重建房屋。为躲避战火而背井离乡的穆罕默德一家在巴基斯坦滞留10年后,终于回到了家乡。今年以来,近40万阿富汗难民在联合国的帮助下结束了在异国他乡的流亡生活返回家园。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印巴 调门缓和 分歧犹在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印度于10月22日提出改善印巴两国关系的12点和平建议后,巴基斯坦方面最初几天的反应似乎给人以冷淡和谨慎的感觉。然而,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巴方的态度逐渐变得缓和、积极起来。
  两国关系能否因印方12点和平建议的提出而得以改善,这些建议又能否因巴方的积极回应而得以落实,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猜测。
  巴基斯坦此次并没有立即对印度的12点和平建议作出积极的反应。巴外交部长卡苏里10月24日曾表示,印度提出的12点和平建议是在使用拖延战略,意在回避全面对话;巴新闻和广播部长拉希德26日也曾对记者说,巴已经准备好与印度进行对话或者开战。但是,巴外交部发言人马苏德·汗27日的谈话已透露出一些和缓的迹象,他说:“巴正在非常严肃地考虑印度的建议,我们现在还不准备作出回答,但在不久后的适当时机,我们将作出反应。”
  针对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10月25日发表的“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坐下来进行谈判,要么就到战场上见”的言论,巴基斯坦的反应也比较平和,总理贾迈利2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巴“希望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战争只是最后的选择,而且不会有任何结果”。在谈到印度的12点和平建议时,贾迈利表示,这些建议实际上是在巴基斯坦5月提出的巴印建立信任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印至今没有就巴当时提出的建议作出反应。但是他又说,尽管如此,巴仍在考虑印度的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充分讨论后将就此作出反应。
  10月29日,巴基斯坦外交秘书里亚兹·霍哈尔在伊斯兰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分析人士认为霍哈尔在发布会上的谈话标志着巴开始正面回应印度的12点和平建议。霍哈尔说,巴同意接受印所提建议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印度提出的在11月初恢复两国民航联系的谈判、恢复两国体育交往、允许两国65岁以上老人步行穿越瓦加边防哨卡,以及增加德里到拉合尔的公交车班次等。此外,巴还向印提出了恢复两国铁路联系的建议,以加强两国人民的接触并为离散家庭提供方便。
  不过,尽管巴方对待和平建议的态度开始转暖,但在原则问题上并没有动摇。从卡苏里到马苏德,从贾迈利到霍哈尔,巴方每一次表态都在不断强调,克什米尔问题是两国冲突的核心问题,巴基斯坦对印度和平建议中不包括讨论政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表示失望。霍哈尔在10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巴方原则上接受印方提出的在克什米尔地区开通公交运营的建议,但由于克什米尔地区是争议领土,因此公交联系应该在联合国的组织和监督下实施。
  对于巴基斯坦表示出的善意,印度并不满意,印外交部新闻发言人10月30日形容巴对和平建议的反应是“不切实际的和不相干的”。印方在一份声明中说,巴有关开通克什米尔地区公交线路应引入联合国监督的立场将有可能使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声明还表示,如果巴方“真诚关心克什米尔居民的状况”,就“应该采取断然措施结束边境渗透,拆除恐怖分子活动营地,并对那些受到恐怖活动影响的人提供补偿。”
  分析人士注意到,虽然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反应不甚满意,但仍对巴方“就和平建议中部分内容做出积极响应表示欢迎”。印巴两国之间复杂而长期的争端,显然不可能仅靠一些和平建议和积极态度就能冰释。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良好的氛围和相互的理解对实现南亚地区的和平有益无害。
(本报伊斯兰堡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普京会见沙龙时强调
 俄将积极参与解决中东问题
 以允许六千多巴人入境打工
  新华社莫斯科11月3日电(记者谢荣)俄罗斯总统普京3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到访的以色列总理沙龙时表示,俄罗斯将继续尽全力参与解决中东问题的进程。
  据俄塔斯社报道,普京在谈到俄以双边关系时指出,他与沙龙的会晤已具有定期性质,这对俄以政治、经济合作关系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沙龙在谈到中东问题时说,以色列愿意为换取真正的和平作出让步。他说,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打过败仗但愿意作出让步”的国家。这是以色列希望得到和平的证明。但他同时强调,以色列不可能在安全领域作出让步。
  沙龙是2日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进行为期3天访问的。访问期间,沙龙将与俄领导人讨论中东和平、伊拉克局势、伊朗核计划、国际反恐合作和俄以双边合作等问题。他还将同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和外长伊万诺夫举行会谈。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2日电以色列2日允许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进入以境内工作,以表示放宽对巴勒斯坦人的限制。
  据报道,巴勒斯坦一名高级劳工官员说,2日只有6200多名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件事。不过,3日进入以色列的人可能会多些。
  这对一个多月来没工作、没收入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是件好事。上月一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城市海法制造一起造成21人死亡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当局便禁止巴勒斯坦人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进入以色列境内。


第3版(国际)
专栏:首脑访谈

  坦然应对挑战
  ——访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
  本报记者 周泓洋 贺广华 吴刚
  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莫诺夫(见图),在博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对亚洲发展、塔国内局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拉赫莫诺夫对本国所面临的困难直言不讳,坦然表示:塔吉克斯坦政府正积极应对挑战。
  塔吉克斯坦国内因为战争、自然灾害和与不稳定的阿富汗相邻,经济发展比较困难。另外,它在苏联时期就是最不发达的共和国之一。拉赫莫诺夫说,尽管局势如此复杂,塔政府仍然致力于通过不断进行市场改革来解决贫困问题,最近几年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增长,从1997年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增长速度达到40%,但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还远远不够。数额巨大的外债,国内本已不多的资金还要用于偿还外债的利息,使塔吉克斯坦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这也抵消了塔政府通过自身力量解决最迫切的经济问题所做的努力。
  阻碍塔吉克斯坦国内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地理位置。它没有直接的出海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拉赫莫诺夫说:历史上几百年来,一些联系欧洲、非洲的交通路线,都是通过中亚国家的,其中也包括伟大的“丝绸之路”,“对我们来说,保证通常的洲际交通的建立,经过中亚直接的运输走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洲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亚洲也聚集了相当多的贫困人口,对他们来说,最需要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吃饭问题。拉赫莫诺夫认为,解决亚洲大陆存在的问题,就是为全人类维护和平、战胜贫困作出贡献。
  在拉赫莫诺夫看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各国的通力协作。他说,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状况不同的国家,如果不能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就不能应对我们当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如果相互孤立的话,就不能克服所面临的困难。穷国急需解决粮食、水资源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任何国家都不会感到安全。发达国家应采取措施,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通过经济增长来减少贫困。他说,亚洲是一个非常大的地区,而且这个地区是多民族的,除了与整个亚洲有关的共同问题,亚洲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在解决这些共同的和特殊的问题时,相互协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拉赫莫诺夫强调,中亚各国应做出切实努力。他说,如果中亚地区各国不能让国际社会相信我们有决心要共同努力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的话,那这个地区对外国投资者来说就不会具有吸引力。
  拉赫莫诺夫表示,“9·11”事件给了人们一个教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扩大贸易、符合世界潮流的措施和政策。相信亚洲各国,包括中亚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改变自身形象,中亚也会很快成为各国人民紧密协作、共同繁荣的地区。(附图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对美众议院通过对叙制裁法案
 阿拉伯议联表示不满
  据新华社贝鲁特11月3日电(记者潘立文)大马士革消息:阿拉伯议会联盟2日夜间在大马士革发表公报,对美国众议院通过对叙利亚制裁法案表示不满,强烈呼吁美国政府不要采纳这项制裁法案,以维护其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阿议会联盟在结束为时1天的紧急会议后发表的公报中谴责以色列上月初对叙利亚领土的侵犯行为。
  公报强调,阿议会联盟支持叙利亚面对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威胁和压力,支持叙利亚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保卫其领土和自身安全的合法权利。声明同时呼吁阿拉伯国家政府和组织机构完全站在叙利亚一边。
  公报还谴责以色列屠杀和镇压巴勒斯坦人民等野蛮犯罪行为,以及以色列有关驱逐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决定。
  公报还要求美英占领军对伊拉克目前局势恶化负责,并强调对伊拉克人民的支持和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联合国核心作用的重要性。
  10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对叙利亚实施制裁的法案,授权白宫对叙利亚进行广泛制裁。这一法案还有待美国参议院批准和总统布什签署后才能成为法律。


第3版(国际)
专栏:

  小泉声称要改变日本自卫队性质
 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队”
  新华社东京11月3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3日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日在富士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再次表示要修改宪法第九条,并要为自卫队“正名”,使日本自卫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队”。
  小泉说:如果日本采取非武装中立的国策,不拥有军队,那么一旦遭受到侵略,由谁来保卫国家?既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武装的公民能战斗吗?这是不负责的政治。
  小泉还强调,自卫队就是军队,这是常识。因此,日本要修改表达形式,避免出现自卫队违反宪法的议论。小泉的讲话再次表明了他要修改规定日本不保持战斗力的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想法。
  小泉的发言遭到了日本共产党等在野党的严厉批评。


第3版(国际)
专栏:

  11月3日,一辆加油车在耶路撒冷一个加油站供油。当天,以色列政府有关部门启动紧急措施,向部分加油站供油,以缓解因罢工造成的加油站缺油状况。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摄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打造美丽都市
  本报特派记者 孙力
  明净的天空下街市整洁有序,夜幕降临时灯火璀璨,它的恢弘气势与现代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西南部的内陆国家,面积为49.12万平方公里,约80%的国土被卡拉库姆大沙漠覆盖。阿什哈巴德位于卡拉库姆沙漠边缘的科佩特山麓,最早是土库曼人的分支捷真人的城堡,意为“爱之城”。1948年的地震使整座城市几乎毁灭,近18万人罹难。1958年重建。
  1991年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后,尼亚佐夫总统决意带领勤劳勇敢的土库曼人民把首都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色大理石城、水城和绿色之都。阿什哈巴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都市之一,所有新建筑都是由法国建筑大师设计、土耳其人承建的。建筑物表面被清一色伊朗产白色大理石覆盖,使整座城市显得洁白而明亮。
  行走在被誉为“中亚最好的街道”上,穿过喷泉扬起的薄薄水雾,你恍若来到了海滨之城。初到阿什哈巴德,没有人不为那些气势磅礴的喷泉所折服,它们喷涌在缺水的沙漠地区,自然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市区内著名的景点——中立门、独立柱、“八脚屋”和独立10周年前落成的“十匹马公园”等标志性建筑,都被各式各样的喷泉包围着。喷泉和白色大理石交相辉映,打造了阿什哈巴德一道亮丽的风景。
  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绿色工程”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善举。都市里绿茵茵的草坪随时随地提醒人们忘却沙丘,憧憬繁花似锦的绿洲。市区周围一株株郁郁葱葱的松树在强烈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土外交部一官员骄傲地对记者说,近年来,阿什哈巴德市民已栽种了600万棵松树,并且全部成活下来,建立了一条环首都的绿色带,大大改变了这里的干旱气候。
  蓬勃发展的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斯坦经济的缩影。近3年来,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独联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每年都在20%以上。今年头9个月,土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22.5%。其中工业增长了21.5%,农业增长了19.4%。近来,土政府还制定了“至2020年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为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12年来,尽管大多数土库曼斯坦人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普遍享受着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巨大好处:国家免费向居民供应天然气、水、电、住房等,实行免费医疗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最近,土政府决定将这些优惠政策延长至2020年。在阿什哈巴德,乘坐交通工具可以让你忽略它的“价值”,因为1美元可以让400多名旅客从起点坐到终点。人们不难发现,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的市民欢声笑语不断,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折射出土库曼斯坦美好的未来。
  (本报阿什哈巴德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