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大夫信箱

  脂肪肝宜早治
  问:我今年32岁,身体也还不错,但前不久单位体检,我被查出有脂肪肝,心里很害怕。请问什么叫脂肪肝?对人能造成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防治?
  答: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的。如果脂肪长期在肝内过度蓄积,有可能发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十分必要。据资料统计,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10%,肥胖者与Ⅱ型糖尿病人脂肪肝发病率为50%,嗜酒者为58%,50岁以上者为2.5%。而且,在中国发病人群还在日趋年轻化。
  判断脂肪肝的标准有两项:一是肝脏中脂肪与其本身的重量之比;二是肝细胞脂肪性变与肝细胞的总数之比。正常人肝脏中脂肪含量占肝总重量的5%,其中60%是磷脂,其他还有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等。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10%或组织学上肝细胞半数以上脂肪性变时,即为脂肪肝。
  脂肪肝一般分为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后者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肥胖、高脂血症、不良饮食习惯、肝炎、糖尿病、药物中毒以及遗传因素等。临床上,轻度脂肪肝没有明显不适,中度脂肪肝可有食欲不佳、恶心、腹胀、肝区隐痛、右肩背疼痛发胀、易疲劳等。体检时可见肝脾肿大,肝功异常。当肝脏脂肪达到30%时,B超即可查出。如病情进一步严重,到了脂肪肝造成肝硬化的后期,还可出现蜘蛛痣、腹水,个别患者会发生脂肪性栓塞,甚至出现急性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脂肪肝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去除疾病及其他导致脂肪肝的药物、化学、毒素的继续伤害,以及戒酒、减肥降脂、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运动等。有相当多的脂肪肝是由过度饮酒造成的,对这些病人来说,必须戒酒。因为95%的酒精由肝脏解毒代谢,在代谢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辅酶与细胞色素,过度的消耗会引起肝细胞坏死。据统计,连续10年每天饮80—120克烈性酒,90%的人会出现脂肪肝;连续10年每天饮酒在160克,60%的人会发生肝硬化或出现肝硬化前期表现。另外,脂肪肝病人要注意减少脂肪的摄入,防止肥胖。对过度肥胖者,应当减肥,因为减轻体重有助纠正脂肪肝。据临床观察,糖尿病人中约有50%的人患有脂肪肝,对这些患者治疗原发病,降低血脂十分必要。
  脂肪肝患者由于脂肪代谢障碍,体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伴有高脂血症,故需要保肝降脂治疗。中药护肝降脂胶囊、脂肝泰等,对各种类型及程度的脂肪肝病人均有良好的降脂、减肥和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同时还可配合胆硷、氮氨酸等抗脂肪肝类西药。此外,脂肪肝常伴有维生素缺乏,因此需及时补充。
  脂肪肝病人饮食必须讲究,还要注意锻炼。高蛋白、控制脂肪及糖的摄入,是脂肪肝病人的饮食原则,要尽量做到低热量饮食。有研究证明,每周吃一次海带、三次紫菜,每天饮绿茶,对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均有良好作用。同时,应坚持每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运动,注意控制体重。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耿兰书答,刘燕玲整理)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抗生素的出现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划时代胜利,然而今天,抗生素的滥用却让人忧心忡忡——
警惕滥用抗生素
叶依
青霉素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有了既能有效杀灭细菌,又不损害创伤组织的抗生素,从而远离了疾病和死亡,寿命得以明显延长。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有度的把握,曾被认为是天使的抗生素,由于人们的滥用,如今竟也令人忧心忡忡。
  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抗生素?
  致病的“疑凶”第一个故事。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的文丽(化名)女士:我身高只有1.5米,今年初,我听说国外有关含氟抗生素药物可以造成儿童骨骺早期闭合,影响身高发育。我想起妈妈说,我小的时候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医生给开的一种叫氟哌酸的药很灵,一吃就好。也许我的身高就与吃氟哌酸多有关。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王银叶教授说:乱服氟哌酸是不对的,医生和患者家属都不可以给12岁以下及骨骺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使用氟哌酸,一旦使用可能导致孩子骨垢早期闭合,影响身高的发育。
  第二个故事。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的李妍(化名)女士:我因妇科不适,前往医院就诊,这时已临近医院下班,医生说已来不及做检查了,就先给我开了一种西药栓剂,说是杀菌很有效。没想到用过药后,我的病情迅速加重,外阴起了很多水泡样的小包,疼痛难忍,自那以后,我的外阴感染极易复发。前不久,医生诊断后说,我患上了严重的宫颈炎,再不好好治疗,就有患宫颈癌的危险。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王银叶教授说:妇科问病开药是不可以的,因为妇科用药,必须要有针对性,需根据细菌的培养,查明患者属哪一类感染,要考虑个体的差异,还要看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否则一时不慎难免延误正确治疗,发展为慢性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妇科病患者应正确对待自己的健康。
  谁开了滥用的“闸门”
  一位患肾病的老人,出院时,医生为巩固疗效又给她开了需继续服用数日的抗生素和一些针剂,由于胃肠反应比较严重,老人问医生可不可以光打针,就不服药了,医生说可以。老人不禁疑惑:既然可以,为什么开出这么多高价的药片?老人心疼地将药片收起来:留着吧,万一再犯病,还可以接着用。如此这般对待抗生素的病人又何止这位老人一人?
  多年以来,医生对给病人超量开药,已司空见惯。问题在于医生为患者每每超量开出的抗生素一旦成了患者在家中的“收藏品”,其后果将如何?尤其是那些被患者视为极有“疗效”的抗生素类药物,当患者旧病复发,就会随时取出服用,至于疗程、耐药性如何却考虑得很少。
  患者一住院,医生就会告之:您患的是什么病,病情如何等等。然而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却很少征求患者的意见,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同意使用将产生耐药性、疗效更加快速的抗生素。
  一位医生告诉笔者:有的危重病人住院后,家属总是一味要求医院给病人用最好的药,其实他并不了解该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程度及副作用。抗生素的滥用后果是明显的,那么,医院应如何防止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
  采访中,一位病房医生告诉笔者:医生之所以在病人一入院就使用见效快、同时也可能是高价的抗生素,目的是使病人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正是这个“合理”的理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升级。采访中,一位医院的院长对记者说:我们喊了这么多年“患者是上帝”,但患者的病用几角钱一支的青霉素就可以好转,却偏偏给用100多元一支的菌必治,理由是菌必治更有效。如此用药,连口头告之都可以省去,被动用药的患者,对抗生素可能造成的后果又如何提防?
  抗生素切莫滥用
  有这样一组数据,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20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是链球菌,到了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耐青霉
  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
  51.85%—100%。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我国某医院
  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
  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一种药物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症来给患者开药,不应该是哪种药物最新最贵就给患者开哪种药,因为有时候这些药物是没有必要的。常见菌的感染用普通的抗感染药就行,只有耐药菌株感染才需要用最新最好的抗生素。作为患者,不可在不明其毒副反应的情况下服用抗生素,更不可自行要求用最好、最强的抗生素,否则容易助长抗生素的耐药性,给感染治疗带来困难。
  滥用抗生素就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这不仅是患者要面对的,也是医生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只有慎用抗生素,它才会造福于人类。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致读者

  致读者
  过去的一年,从大量的来电和来信中,我们感受到读者的关爱。今年,本版将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新闻性和与读者的互动。欢迎您来稿,或提出宝贵建议、提供新闻线索。
  另外,“读者留言台”栏目拟推出“我的就诊经历”征文,旨在通过患者亲身经历,以小见大,反映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欢迎来稿。——编者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名医风采

  赵旭东:精神病学的探索者
本报记者 张帆
  听赵旭东谈论医学,给人的感觉他更像一名社会学者、人类学者,总之与人们心目中身穿白大褂、胸挂听诊器的医生有所不同。但赵旭东确实是一名大夫,他所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精神病学博士学位的医生,对现代医学与传统社会、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精神病学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8年,16岁的赵旭东走进了昆明医学院的大门。而
  大四时一堂普通的自然辩证法课,最终使赵旭东走上精神病学的研究道路。当时,讲课的老师刚刚参加了国内的一次医学心理学研讨会,讲课时顺带提及医学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这个领域像磁石一样把赵旭东吸引住了。
  赵旭东开始收集和阅读国内所有能找到的心理学、精神病学的书籍,并迎着周围怀疑和不解的目光,到离昆明
  20多公里外的精神病院开展研究。从昆明医学院毕业后,
  赵旭东又在华西医科大学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在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赵旭东跑到川西大凉山蹲了2个月,当地彝族同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特征变化,引起了赵旭东的注意,一个新的问题从脑子里蹦了出来,“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能否进行跨文化研究呢?”
  带着这个问题,1990年,赵旭东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那里是德国人文、自然学术界的重镇;德国人严谨的学风和讲求跨学科研究的传统使赵旭东获益匪浅。在海德堡,赵旭东每天坚持工作11个小时,除专业外,他广泛涉猎西方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3年后,赵旭东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博士论文《在中国移植系统家庭治疗的跨文化研究》得到了导师极高的褒奖。
  中国人口众多,精神病医生却只有1万名,而13万人口的海德堡,精神病医生就有600人,赵旭东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差距之大,他的事业在中国。
  1993年回到母校昆明医学院后,赵旭东就忙开了。8年
  来,赵旭东带头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建成国内首个标准心理治疗室及影像资料库;其中家庭系统治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赵旭东领导的精神病科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并积极为国内各大医院培养专门人才,1997—199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个达到国际标准的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
  在昆医附一院内,赵旭东已经建立起开放式的精神病房,开展联络会诊精神病学业务,向各科患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他的理想是建立生物—心理—社会的新的医学模式,实现自己的医学探索。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读者留言台

  医生工作时应严禁打手机
  最近,在一家正规口腔医院,看到这样一幕:医生在为一名患者拔牙时,腰间手机响了,他急忙放下手里的器械,接手机电话,一打就很长时间。患者含着满嘴血水,耐着性子听他跟人聊天。
  类似情景,并不少见。报上曾刊载,某医院一医务人员因在手术室内接听手机,使得心电监护仪上跳动的小圆点几乎成了一条直线,而且让主刀医生受到影响,将病人的血管划了一道口子,致使病人出血不止,差点酿成大祸。
  病人动手术,心理负担本就很重,再看到医护人员打手机,更加忐忑不安。由此应立一条规定:不仅要严禁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打手机,还应倡导非医务人员不要在医疗区内使用手机,为病人创造安静的环境。
(谢贵芳)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跷二郎腿会引起腰痛
常坐办公室、习惯跷二郎腿的白领王女士,近来总感到腰部不适,后来发展到疼痛不止,到多家医院检查咨询,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现象。医生针对王女士的腰痛部位,开了一些口服药和外用药,并嘱咐她在家休息一段时间,王女士在家看看电视、读读报纸跷着二郎腿,很是清闲。
  王女士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一直没见好转。她到医院挂了专家号就诊,专家仔细询问了王女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后,认为王女士久治不愈、原因不明的腰痛,都是久跷二郎腿惹的祸。
  医学专家介绍说,腰痛是久坐上班族女性的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她们在上班时喜欢跷二郎腿办公,极易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从而引起原因不明的腰痛。此外,跷着二郎腿久坐,由于双腿互相挤压,还会妨碍腿部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腿部静脉曲张,严重者会造成腿部血液回流不畅、青筋暴突、溃疡、静脉炎、出血和其他疾病。
  有关医学专家告诫广大坐班族女性朋友,每天上班时要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双脚平放地面办公最好,以保持全身血液流畅。同时,要隔一段时间放下手头工作,活动活动腰部和腿部。
  同时,有关医学专家提醒广大坐班族女性患者,如果患有此类腰痛的患者,只要保持良好的坐姿,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一些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坐班族女性患者,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外,要坚持穿戴紧腿长筒袜,这样不至于使病情发展。当然,严重者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接受手术治疗。(钱勇)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台

  心衰患者诊治状况不容乐观
  专家称:一级预防、扭转用药观念刻不容缓
  近20年来,我国心衰患者的发生率没有降低,治疗仍以传统老药为主而疗效并不理想,心衰死亡率虽逐年递减,但明显高于同期心血管病病死率。中华心血管病学会最新公布的中国部分地区慢性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治近况不容乐观。为此,著名心内科专家、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吴宁教授认为:干预心衰发病危险因素,扭转用药观念,广泛进行防治和宣传教育刻不容缓。
  心衰是一种自行进展、不断恶化的疾病,医学界已把它列为本世纪心脏病要解决的两大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解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治状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中华心血管学会对国内42家医院
  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三个年段的10714人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心衰患者
  60岁以上的占50%以上,同属中老年疾
  病,其中男性多于女性。20世纪80年代导致心衰第一病因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现已下降,而冠心病和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衰却明显上升。住院期间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传统老药为主,而经临床试验证实,对心衰确有疗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三个年段使用率逐步上升,但远不及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60%—90%的使用率水平。住院期间心衰死亡率虽呈逐年递减趋势,但8.9%的总死亡率仍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总死亡率。心衰患者病死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死亡心衰患者。
  据吴宁教授介绍,多数循证医学的资料证实,既往常规药物不但不会延长心衰患者生命,甚至会使之恶化。20多年来,心衰治疗的概念已有本质性转变,从改善血流动力学观点进展到生物学调整的观点。但我国临床用药观念依然陈旧,与国际治疗要求有差距。
  吴宁教授认为,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许多减少心血管病病发危险因素的普及教育,大大缓减了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衰的发生,但仍然不够,今后还应以一级预防为主,采取强有力的健康促进措施,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要提高临床医师正确使用药物的认识。(匡远深)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不确诊岂能乱开药
  嘉新
  前些天,不到3岁的女儿有点咳嗽,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买点治咳嗽药让她吃。然而,几天过去,咳嗽却不见好,于是带女儿去了附近一家儿童医院。专家号早挂完了,只好挂了个排在20多位的普通号。居然很快就轮到女儿了,只见医生低头一边写字,一边问了几句,拿听诊器听了听,便开了几样药。
  抱着怀疑的态度带孩子回了家,女儿吃了几天药仍不见好,这下我们急了。便又去了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挂了个特级专家号。只见医生细心观察询问后,用听诊器在女儿的前胸后背非常认真地听了听,即在“印象”栏里写上了“支气管炎”
  4个字,并开出一张血液化验单。结果出
  来后,大夫开了几样药,女儿回家一吃,不到5天,咳嗽就全好了。
  女儿看病的前后两个过程让我感慨良多。普通医生看病的速度很快,3分钟不到,就叫“下一位”了。如此速度,两个普通大夫一天能看上百个病人,又怎能保证给病人确诊呢?胡乱确诊开的药自然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而特级专家看病的速度很慢,诊断当然准确。从8点到12点,一上午只有20个号。虽然女儿看病前后只花了不到5分钟,但那天有一个病人她就诊断了半个小时。显然,女儿的咳嗽在这位专家眼里是“小菜一碟”。
  俗话说,“对症下药”,确诊,是医生开处方的基本前提。是药三分毒,病人吃了那些不对症的药,无异于雪上加霜。不能确诊,岂能胡乱开药?
  依我看,导致医生不能确诊的原因不少。其一是医术水平有限;其二是看病过程太草率;其三是责任心不强。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咳嗽都治不好,都得让病人最后去找专家,岂不害了病人,挤占专家资源,乱了医疗秩序?
  毕竟大多数病人患了小病是要去看普通门诊的,我们的普通大夫不能因为看的是普通病就大意,更不能因为病人太多就加快看病速度。确诊是第一位的要求。如果自己不能确诊,最好建议病人去看专家,千万别胡乱开药!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安徽省合肥市卫生防疫站日前在该市清溪路垃圾处理厂集中销毁伪劣药品百余箱。新华社记者 程华芳摄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曹文忠 熊德编制(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