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处女街头闹婚人
杨叙
夏季里,我们驱车到日德兰岛拜访朋友,在丹麦第四大城市奥尔堡市逗留了一个晚上。仅仅一个晚上,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呢?朋友不费丝毫踌躇地领我们去了处女街。
处女街不长也不宽,大概有点像北京隆福大厦旁边的步行街,却非常热闹,而且极有特点。这里找不到别的店铺,两边无一例外密密麻麻地排满了酒吧,更有许多酒吧把桌椅摆在店外的阳台上,再张起一支阳伞,显露着浓郁的欧洲风情。
时间已经是晚上八点来钟了,太阳仍高高地挂在天上,这是北欧特有的景致。冬天时,下午两三点钟天就黑了,人们不得不蜷缩在壁炉旁看书、抽烟斗;而夏天,时至深夜,太阳仍然流连不去,静静地,宛若一枚熟透了的红桔挂在天边。珍惜阳光的北欧人把一条小小的处女街舞弄得充满活泼的生机和人情。一簇簇蘑菇似的阳伞下坐满了手持酒杯的男男女女,这是丹麦人的习惯,并不多要什么饭菜,一杯啤酒在手便可打发半日时光。
我笑问朋友:此处何故称为处女街呢?似乎并无处女之羞涩纯情,倒有些吉卜赛女郎的热情奔放。
朋友说:你想得有趣,还真把我问住了。他搔首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青年人常来这里闹婚,告别他们的青春时代吧。
哦?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问:怎样闹婚?
这是丹麦和北欧其他国家的一种习俗,结婚之前,新郎和新娘的朋友会在周末把他们带上街头,强迫他们搞一些恶作剧,尽情嬉闹一番,以向独身生活做个了结。朋友对我解释。说话间,他兴奋地用手一指,说:巧了,你自己看吧。
果然,街头拐角处一群男青年正在拍手喊叫,还有人吹着口哨。凑近一看,一个小伙子被铁链拴在一截石桩上,他身上穿着不知从哪里找来的褴褛不堪的衣衫,胸前挂一纸牌,上写:“明天我结婚”几个大字,脚旁是一个大肚子水壶,里面装满了酒,他半是兴奋半是无奈地隔一会儿呷一口酒,看来不喝光那壶酒,他的同伴是不会开恩赦免他的。
没有想到,转过街脚迎面又碰上一伙闹婚的姑娘。我猜是那个小伙子的未婚妻,朋友说不是,因为他们通常不会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姑娘的确比小伙子要温柔浪漫些,她们给新娘套上一件古旧的衣裙,戴一顶窄檐软帽,大概是从哪位曾祖母的衣箱里翻出来的。新娘的任务并不比刚才那位新郎轻,她在伙伴的簇拥下正在推销一大口袋过期的刊物。口袋挂在脖子上,好似旧时老北京兜售香烟洋火桂花糖的小贩,她的左手还举着一个硕大的蛋卷冰淇淋,但是不把杂志销售罄尽,她是一口也不许吃的。没人要的旧杂志五个丹麦克朗一本,价格是贵了些,所以那个蛋卷冰淇淋坚持不了多一会儿就在夕阳下滴滴答答化了开来,弄得姑娘满手黏糊糊的,好不狼狈。但是肯出五个克朗的人也不是一无所获,那位新娘会给每位购买者送上一吻。陪我们前去的朋友为了凑趣,掏钱买下一本,却出于东方人的腼腆不好意思受那一吻,不料素以开放著称的丹麦姑娘们不依不饶,硬让二人接了一吻方才罢休。
在一片友好的笑声中,我们继续向前漫步,有好客的丹麦人向我们举起酒杯致意。在这样的气氛里,人们的心不能不陶醉了,夜晚的处女街像一个真正的姑娘一样天真烂漫地袒露在温煦朦胧的阳光下,充满了热烈、温情与喜悦。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艾斐
  作家因不朽的作品而不朽,作品因永生的人物而永生。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
  正是这个原因,使我对巴黎圣母院心仪已久,以至于在巴黎众多的文化胜迹中,我首先选择了观瞻和考察巴黎圣母院。2001年11月24日上午,当我真的站在塞纳河中心的“西岱”岛上,面对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我的心灵确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座世界上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已经历了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但其非凡的气势和精美的雕饰仍旧丰韵犹存,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虽然错落参差,但却庄严、和谐,倔傲与灵秀巧妙搭配,浑然一体,在宏大和巍峨的主体造型中透出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和神秘的奇幻性。整个建筑分为3层,从正面看,最下一层是一座尖形拱门,中间一层是3扇硕大的窗子,第三层是一簇排列有序的美丽的栏杆,栏杆上面是两座尖顶的钟楼,各高达69米。南钟楼悬一巨钟,重达13吨;北钟楼则匠心独运地特设了一个187级的楼梯。在两座钟楼的中间偏后位置上,半峥嵘半畏葸地露出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这钟楼和尖塔与分置于底层拱门旁的诸多圣经人物雕像、中层窗子旁的亚当、夏娃的雕塑像,以及那扇由37块玻璃组成的圆形巨窗前面所雕刻的“圣处女像”配合在一起,显得高深迷离,神秘莫测。
  巴黎圣母院不仅建筑时间早,而且建筑时间长,从1163年动工,到1250年完成,并在14世纪和17世纪分别进行过两次重大修复。它的建设,几乎牵动了全巴黎、全法国人的心。据说,南塔楼上那13吨重的巨钟,在铸料中所加入的大量金、银成分,就是用当时巴黎的妇女们慷慨而虔诚地捐献出来的金银首饰熔成的。另外,巴黎圣母院所在的位置为巴黎的核心,巴黎的先民高卢——罗马人,最早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巴黎的城市雏形,所以至今计算巴黎到法国全国各地的里程都是以巴黎圣母院为起点的。
  尽管巴黎圣母院以其建筑宏伟、历史悠久、雕塑精美、地理位置重要而赢得了永久的光辉和不衰的声誉,但真正为这座建筑物增色敷彩、投光注煌的,还当首推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由于这部长篇小说所涵负的积极的思想意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对理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与憧憬,而使巴黎圣母院远远超越了它作为“建筑”和“教堂”的意义,而赋有了全新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成为人们心目中革新与保守、拓进与妥协、正义与邪恶、美奂与丑窳进行抗争并战而胜之的试金石与分水岭,成为向上精神的圣地和先进思想的熔炉,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的象征和积极的向往。
  巴黎圣母院尽管是建在岛上的,但由于桥梁的连接,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建立在塞纳河畔。清澈的河水从圣母院的右侧缓缓流过,河水泛着粼光,频繁过往的船只不断地在河面上掀起层层涟漪,使两面建筑物投在河中的倒影充满灵动的神韵。圣母院正门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从正门进入圣母院后,只见坐椅上坐满了祈颂圣灵的人们,一位身着蓝袍的女唱诗人正在高声领唱,众人同声应和,显得肃穆和隆盛。大厅的左侧有一偏门,可直通圣母院的后花园。后花园长着整齐的树木和精心修剪过的花草,并矗立着巨大的雕塑。从后花园远眺圣母院建筑的全貌,比从前面看更错落有致、楚楚动人。若上到塔楼上俯瞰,则可将巴黎的著名古典建筑郎拜尔旅馆、圣·夏佩勒教堂、法院宫中的巴黎裁判所,以及稍远一点的先贤祠、卢浮宫、巴士底广场、索邦大学、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等尽收眼底。
  的确,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为这座声名远播的建筑平添了无限的活力与魅力,举凡来到这里的人,无不怀着对作家人格形象与精神旗帜的景仰与尊崇。《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为巴黎圣母院构筑筋骨、铸造灵魂,使其成为道义与良知的象征,成为纯洁与善良的所在,成为信仰与追求的寄托,成为对“恶”的鞭挞和对“美”的讴歌的形象化的见证,就因为雨果是一个非凡的作家。他的非凡,主要表现在积极、热情、顽强、坚韧,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充满了责任心,一往无前地投入社会变革,用无限的真诚和坦率,明辨是非和支持正义,不顾一切地追求真理。尽管《巴黎圣母院》是雨果青年时期的作品,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雨果还没有经过在根西岛上被流放18年的“炼狱”,他的思想的深刻性还远不如写作《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作品时那样炉火纯青。但即使这样,《巴黎圣母院》仍旧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次巨大和极富创新意义的突破。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美丽的吉卜赛女郎艾丝米拉达已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而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则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部永远耐人寻味和含义无穷的书。
  正因为如此,雨果不仅成了法国文学的“太阳王”,而且简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卓有成就的缔造者。雨果曾经说过“一切都是为了大家”的话,他进一步阐释道:“有一天我的全部作品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创作了一本《圣经》,不是神祇的《圣经》,而是人类的《圣经》。一部总结了百年历史的丰富多彩的书,一部我留给后人的书。”
  雨果虽然躺在先贤祠中已经116年了,但他依然年轻,依然为人们所崇敬和爱戴,依然是构建人类思想宝塔和精神高峰的积极参与者。正如法国公众所认为的那样:雨果,既是共和国的孩子,同时也是共和国的祖父。因为像他那样把使命和命运一齐倾注到作品中的作家,其价值和其生命同样都是永恒的。
  在全世界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自然会不期然地把目光投向巴黎圣母院,并津津有味地品尝这道无与伦比的文化大餐。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初识格列奇科
  刘波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着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离开地球,鸣响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声礼炮。从那时起,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壮举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俄罗斯人格列奇科·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就是创造这一人类壮举的一员。他先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5年3次乘飞船来往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累计在太空飞行达4个半月之久。
  初夏时节,在满洲里机场,我有幸见到了宇航骄子——格列奇科,他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宇航研讨会,回国途经这里,使我与他有了一次交谈的机会。
  年近七旬的格列奇科步履矫健,气质不凡,浑身充满活力。他告诉我,从小他就立志当一名宇航员,因为浩瀚神秘的宇宙对他有着极大诱惑力。为此他发奋读书,强健体魄,还曾通过参加汽车拉力赛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说到这里,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从前。“勇敢与执着孕育着成功,机遇不会青睐没有准备的人。后来,我当上了飞行员,并最终成为宇航员。44岁那年,我实现了人生第一次太空之旅。”
  此刻,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太空中,我就像展开羽翼的鸟儿自由地飞翔。我还在太空中望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1975年,当格列奇科进行首次太空飞行时,飞船中的仪器突然出现故障,突发事故使得飞船中的气氛变得格外紧张、凝重。关键时刻,格列奇科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毅力成功地排除了故障,从而使苏联在这项太空排障技术方面领先了美国7年。鉴于格列奇科对宇航事业的突出贡献,国家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誉,在银河系中,有一颗星就是以格列奇科的名字命名的。
  在讲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时,格列奇科幽默地说起用水的情形:“飞船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比如洗脸、洗手后的水经过处理还可以饮用。但我从不喝这样的水,把他留给‘外星来客’岂不更好。”
  如今,格列奇科已被中国有关方面聘为航天顾问,他对中国载人飞船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人有潜力,不久的将来,载人飞船一定会带着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踏访三文鱼故乡
  陈特安 张文英  
  有“大西洋门户“之称的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与大海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该省被称为“三文鱼故乡”的坎普贝尔顿村,我们看到了一座别具一格的三文鱼雕像。据介绍,加拿大渔民于1997年在加拿大东部米拉米奇海湾捕捉到一条长8.5米、重1吨的三文鱼,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条三文鱼。翌年,在米拉米奇附近的坎普贝尔顿村,按照鱼的原尺寸建造了这座雕像。
  整个鱼身雕像是直立的,鱼头朝上,水往下喷流,鱼的尾鳍自然弯翘着,形态栩栩如生。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色泽十分逼真。雕像下面是一个大水池,宛如一条鲜活的三文鱼刚刚腾出水面。雕像面对宽广的雷西特戈彻河,背景是一层一层的石阶,水顺台阶下泻,表示河水流入大海时,三文鱼顺流进入海洋,而当它3年后长成大鱼返回故乡时,却要逆流而上,经历跳跃一个个台阶的考验,才能回到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世界上最大的三文鱼的出现以及三文鱼雕像的落成,使坎普贝尔顿村有了“三文鱼故乡”的美称。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也为小村庄带来了滚滚财源。
  由此想到去年8月,我们在温哥华所看到的三文鱼洄游和产卵的景象。当时正值三文鱼产卵高峰期,在斯坦利公园的三文鱼孵化场,成群结队的三文鱼浩浩荡荡从太平洋进入加拿大西部森林中的卡皮兰诺河,逆流而上。我们亲眼看到鱼群艰辛地跳过一级级高高的“门坎”——小瀑布,最终来到它们出生的地方——温哥华市的卡皮兰诺河三文鱼孵化场。在那里,为了完成新生命的繁衍过程,它们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结束了壮烈的一生。全球只有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欧的挪威、冰岛等地可观赏到三文鱼洄游奇观。三文鱼洄游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然而,正是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忘我,才使其得以繁衍生息。
  在孵化场,我们看到储水槽里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三文鱼苗快活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它们将顺流而下,被一批批地投放到温暖的太平洋里去。广阔的太平洋,犹如小三文鱼的暖箱和摇篮,远离故乡的小鱼,在它们的第二故乡自由自在地生活。太平洋又像三文鱼的养父母,它以博大的胸怀抚爱着这些幼小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粮,呵护它们茁壮成长。
  三文鱼通常3年长大成熟,临近产卵期的三文鱼,蓦地想“家”了。据介绍,每一种不同年龄的三文鱼每年都洄游数百次,每年7月至10月更是它们回“家”的高峰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游历数百公里。由于独特的遗传,即使离“家”再远,三文鱼也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站在孵化场外面,远看卡皮兰诺河水湍急地从孵化场一级级的台阶上奔腾泻下,滚滚流向远方,最后注入太平洋。近处,急切进入孵化场的三文鱼,在高高的台阶前接二连三逆水纵身跳跃,有的不幸跌落水中,但却一次、两次、三次地高高跃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偶然也有幸运儿一次就成功的,但新的“门坎”还在后头等待着它们去征服。当它们跳过这一道道“门坎”进入孵化场时,已是全身红透,据说是因为用力过猛,崩裂了血管,殷红的鲜血浸透全身肌肤所致。这如同神话故事一般的情景,却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当它们跳第一层台阶时,我们看到这些三文鱼的身体还是青黑色的。
  当雌鱼产完卵、雄鱼射完精后,它们便安安静静地“撒手人寰”了。此时,它们已经遍体鳞伤,陈尸水面,鱼鳞浮动,河水也被映红了……
为了回家产卵,三文鱼经历了“逆水搏击”的艰辛、“跳高门坎”的磨难和“献出一腔热血”的牺牲,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三文鱼的伟大母性品格,千里迢迢寻根认祖的人格精神,令人难忘和赞赏。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湖中崛起石油城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刘宏文/图
  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的西部,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1499年8月,随同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探险的阿隆索·德奥赫达率船队由加勒比海驶入马拉开波湖,沿途发现当地土著居民为防御野兽和敌人的侵袭,把房屋建在露出水面的木桩上,这一湖面上村落星罗棋布的奇特景象,颇似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于是探险家便将这里称为“委内瑞拉(西班牙语意为‘小威尼斯’)”,委内瑞拉的国名也由此而来。
  位于马拉开波湖西北部的马拉开波市是委内瑞拉第二大城市,这里原来仅是一个出口咖啡和农牧产品的小型港口,1918年因在马拉开波湖中发现大量石油而开始崛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马拉开波已成为委内瑞拉首屈一指的石油城。驻足马拉开波湖畔,湖面上采油站、井架、磕头机尽收眼底,整个湖区有7000多口油井,年产7000多万吨原油,产量最高时可占全国总产量的2/3。当地人这样比喻,马拉开波湖的形状就像是个朝加勒比海开口的钱袋,湖口的10公里大桥是扎着袋口的绳子,湖底和四周埋藏的全是石油和美元。
  如今,在马拉开波湖上,也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石油总公司承包的英特尔坎波油田就坐落在湖的东岸。1997年,中国石油总公司参加了委内瑞拉边际油田的国际招标,结果中标2块油田,获得了20年的生产经营权。
  另一支活跃在马拉开波湖上的中国队伍来自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上海疏浚公司。该公司于1990年10月到委内瑞拉承包疏浚工程,目前已是在委内瑞拉疏浚航道的主要外国公司。10多年来,他们以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在大洋彼岸为祖国争了光。(附图片)
  题图为落日余晖下的湖中采油站。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从测谎器走俏美国说起
  刘爱成
  近日《纽约时报》报道:测谎器正悄悄介入美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保险公司利用这类器材揪出诈领保险金的不肖之徒,男女双方以之判断枕边人是否“红杏出墙”……报道还说,测谎器问世数十年来已经增加了各种新系统,可以通过对人的声音、脸红程度、瞳孔大小乃至脑波变化进行分析,测谎效果明显提高。对于上述新闻,一位美国朋友不以为然地说,这非常正常,因为大家身边的骗局和陷阱实在太多了。
  说来也是,远的不说,就拿美国的加州来说,欺骗、欺诈行为屡见报端。仅上个月警方在洛杉矶就一举抓获了28个诈骗汽车保险费的人,其中涉及多名作假证的医师和律师。造假不仅大有人在,而且离谱。在美国最发达的南加州高速公路“共乘车道”(专门为两人以上乘客开辟的快速线)上,有些单人驾驶者为了能在该道上行驶,以假人充数,或让狗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和眼镜,蒙混过关。有些人为了得到好的职业或职位,不惜制造假文凭和假经历。最近,因涉嫌炭疽案而遭联邦调查局调查的前美国陆军研究人员哈特菲尔就是一例。此人的假博士学位和假特种兵经历竟然欺骗了五角大楼和国家医学院等重要机构达5年之久,如果不因涉案炭疽,其真面目大概仍无人知晓。有些标榜“注重客观报道”的媒体惯于造假新闻,使得胡编乱造之事、无中生有之说屡见不鲜。
  以专门制造假新闻而出了名的乔伊·斯卡哥斯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此人制造的假新闻屡屡被美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新闻网、《华盛顿邮报》等许多权威媒体采用。上个月,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专访时吐露真言,其目的就是要证明媒体对假新闻没有免疫力,他做此举是要提醒公众不要轻信报纸和电视新闻。
  要说欺骗造假,真正让人触目惊心的还是近期来连连曝光的知名大公司、大企业主管们的欺诈丑闻。他们谎报业绩、制造假账,连本来应该最受人们信赖的财会公司、审计单位也同流合污。美国朝野为之不安,股市受重创,投资者信心大挫,媒体有“美国人不再相信企业家”之说,白宫、国会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丑闻满天飞,公司全害怕。现在许多公司在选择高级主管时慎之又慎,对他们过去的经历、生活细节,尤其是有没有欺诈记录查个底朝天。纽约一家专门从事“主管背景”调查的公司负责人日前说,该公司承担的调查应接不暇,调查一名公司准主管并写成一份报告,其代价达2万到5万美元。
  为了对付欺诈、打假防骗,美国政府借助法律规章;民间利用最先进的仪器、聘请调查公司……但这似乎很难解决最根本问题。因为它的孽根在于惟利是图,道德败坏。
  有关专家把这种现象定性为美国的“流行传染病”,并精辟地指出:“这已经不只是几个烂苹果的问题,是整个果园都出了问题。”此话算是点到了要害。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街头义工
  每逢假日,加拿大的一些画家便走上街头,义务为孩子们做面部彩绘。图为蒙特利尔街头的一名义工正在为一个法裔儿童化妆。本报记者邹德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