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桑植农行倾力支持“绿色产业”
本报讯 农行湖南省桑植县支行,倾力支持地方“绿色产业”。近几年来,累计投放贷款2亿多元,帮助25家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引进设备和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每年创产值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共为农民增收近亿元,走出了一条银企农三赢的新路子。
  桑植地处湘鄂渝黔边界,绿色资源丰富。县农行瞄准优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信贷拉动扶贫,支持了张家界九天食品有限公司、永丰农产品有限公司等绿色民营企业增加山野菜等12条加工生产线,产品畅销全国多个省市,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陈功平 田仲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盼成立订单监督机构
编辑同志:
眼下正是玉米收购季节,许多农民在销售玉米时,有些公司却没有按“订单”价收购,有的压级压价,有的甚至拒收,造成不少损失。为此,农民盼望成立订单监督机构,以保护切身利益。
  近年来,各地订单农业迅猛发展,但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保护机制却远远落后,使个体老板或公司在签订订单时,有的设置订单陷阱,使订单开始就具有不公平性。针对这一情况,农民希望政府成立订单监督机构,一是引导农民科学签订订单;二是督促双方公正履行订单;三是与有关部门配合对破坏订单的行为进行处罚。
  江西省信丰县委 钟玉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村支书的试验田
孙茜
  这几年,河北省南宫市秦李村村民靠种植优质高效农作物,走上致富路。每当人们谈起自家的增收致富,都要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张金钟的试验田。
  在张金钟的“试验田”里,笔者看到,辣椒、棉花、花生、玉米、小麦、金银花、泡桐等农林作物,生长茂盛,管理精细。
  张金钟今年54岁,已担任了8年的村支书。他把自己的9亩责任田改为试验田种植管理。棉花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前几年,该村棉花效益一直不好,棉花品种退化,棉农收入普遍降低。针对这一问题,他走遍周边十几个村子,找棉花效益好的农户交流经验,并订阅了多种报刊,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第二年,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种起了棉花优良品种,秋后亩产达到250多公斤籽棉,并且卖上了好价钱。
  他把种优质棉的成功经验,及时传授给该村村民,并在选种、栽培、间苗、田间管理、施肥用药等生产环节上做了重点讲解。第二年春天,全村都种上了这种优质棉。他顾不上自己的田地,经常围着别人的地边转,传技术、传经验、传管理。这一年全村共种棉花1650亩,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人均增收300多元。
  张金钟也有种“栽”了的时候。前两年,邻村种油葵效益很高。他去年也在自家田地里种了3亩向日葵。因为没有经验,到打籽的季节,葵头中无葵花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还荒废了3亩地。但张金钟认为,自己受点损失,能给大伙儿提个醒,还是值得的。他召集全村人,在他的油葵地里开起了“现场会”。在今年的油葵种植中,这些农户都避免了张金钟的失误,油葵长势很好。当问起这件事时,他笑笑说:“这叫三亩失败,百民受益。”
  今年,他又在自己的试验田里搞起了创新,在4亩小麦地里栽上了泡桐树苗,搞起林粮间作。在3亩辣椒地里全种上了金银花,搞起了辣椒药材间作,望着这一片冒出嫩芽的泡桐树和金银花,他兴奋地告诉笔者:“这玩艺抗旱,好活,不影响其它农作物的生长,约摸六七年泡桐树能成材吧。金银花第二年就能见到效益。如果搞粮药间作、粮林间作成功的话,我想在全村各家进行推广,那样村民们就会大大增收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平山:五个月退耕还林五万亩
  本报讯 如今,在河北老区平山县滹沱河北岸5000多亩的河滩地上,白杨树苗迎风挺立,杨柳树沿河柔摆;昔日风起沙满天、雨来洪水流的景象已成历史。自今年2月份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该县通过机制搞活、政策优扶、内筹外引,5个月退耕还林5万亩。
  今年该县要完成退耕5.5万亩,匹配4.5万亩,占全市任务的近1/4。该县林业部门下派23名技术人员常驻各乡镇,给农民讲技术、讲形势、讲效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该县注重规模化造林,规范化管护。为鼓励大户搞开发,实施水利配套工程,县上规定,凡承包成片造林地500亩以上,无论集体、企业还是个人,县财政无偿提供水利配套设施。截至目前,该县已调拨水利配套资金300万元,为70多个造林大户解决了水利问题,吸引150多个大户投资开山造林。(张纯莹)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忙是农民 农闲是工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农村不少农民“农忙是农民、农闲是工人”。图为草海镇新华村的白族姑娘在利用农闲时间加工青稞盒,销往青藏高原的农牧区。杨世全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近日举行的北京平谷精品仙桃展示会推出了“城乡人手拉手平谷情结对子”活动。农家迎来城里的朋友、文化和信息;城里的朋友走进农家体验生活,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图为桃农王来宝(左一)与市民寇琛(右一)结对后亲切交谈。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解决农民增收要有深层突破
山西省运城市市长 王守祯
运城是个农业大市,近几年农民增收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趋势。1997年和1998年农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和8.7%,1999年则又下降了12.2%,2000年虽有回升,但增幅仅为4.9%。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必须立足于更深层次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
  一、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运城市农业产业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一批“龙头”企业崭露头角,如粟海、忠民、维之王等企业集团。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增加值4.2亿元,上交税金近6000万元。这些企业在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初步显示出了龙头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在市场引导、“龙头”牵动、基地支持、利益联接上下功夫,其中突破口是“龙头”企业,所以应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集中力量打造农产品和流通的“航空母舰”,培育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对那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集团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带动力和辐射力。
  二、以搞活流通为重点,推进农业市场化步伐。在加强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载体,尽快完善和提高现有批发市场,适度扩大市场规模,通过完善服务功能,延伸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辐射带动功能。同时,进一步大力培育农民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各种中介组织、代理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
  三、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加快城市化步伐。小城镇要把人口聚集起来,必须有产业支撑才行,兴镇要先兴业,只有工商业发达了,才能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因此,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要注意把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和新产品的开发中心。目前,运城城镇人口仅占总人数的21%。为此,我们要以中心城市建设辐射带动12个县市所在城镇建设,同时带动5个省级中心镇和10个市级中心镇的建设,尽快形成以城带镇、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程,力争到2005年全市城市人口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60万人,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
  四、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要把区域经济布局“调优”。以加快把运城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优化一产、强化二产、扩张三产,切实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二是把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调强”。着力培育10个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建设10个专业化强、区域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扶持20个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50个亿元以上潜力产品项目;发展10个高新技术企业。从而把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把所有制结构“调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力争用3—5年时间使民营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50%以上,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幅度。四是把第三产业“调快”,要靠发展旅游拉动三产发展,靠发展商贸促进消费,只有人气旺了,才能促进繁荣和发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开江:特色农业打造强县
本报讯 四川开江县委、县政府推行富县裕民、振兴区域经济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双十亿工程”,(即以生猪质量工程为龙头的畜禽产业化“十亿工程”和以油橄榄、银杏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化“十亿工程”;)拉动了经济的跨越增长。
  开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农业县,总人口53.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7.5%。目前,全县建成4大畜禽基地和一个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创税2000万元以上。油橄榄、银杏加工利用产值3亿元以上,创利税5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约90元。(张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社旗:农民减负受欢迎
  本报讯 河南省社旗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接受群众监督,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大大增强了群众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到8月中旬,全县农业税完成3038万元,占任务的74%。
  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他们从有关部门抽调1000多人,组成200多个工作队,深入到村组现场指导,并将农业税通知单发放到户,由户主签字认可。由于政策落实到位,税赋确定合理,全县农民负担由2001年亩均84元下降到48.1元,纳税积极性空前高涨,税收确认书入户率、签字率均达100%。(郭金发 郭建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让农村金融血脉畅通
  ——福建省南平市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调查
  林军 江宝章
  笔者最近走访了福建南平市农村,惊喜地发现,这里金融血脉畅通,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三三两两的农民手持信用证,非常方便地从信用社贷取所需的生产资金。
  农村金融机制要创新
  长期以来,南平市农村及县域经济严重“供血不足”。“九五”期间,南平市农村存款总额为79.87亿元,而同期农业贷款总额却仅有18.53亿元,只占农村存款的23.2%。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多条渠道被“抽”走,仅“九五”期间南平市就有60多亿元农村资金被转移到城市。
  与此同时,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也陷入了资本运作的困境。一方面大量农村资金外流使农信社吸纳农村闲散资金的渠道和力度弱化,造成农民“贷款难”。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年存款增幅逐年减缓,农村资金每年至少被分流3000万元以上,信用社的存款净增额度大大低于农村生产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社会金融信用环境差,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使得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发放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农村信用社“难贷款”。去年一年,南平市农信社依法提起诉讼的债权金额达9725万元,虽然都胜诉,但最终依靠法院收回的仅3500万元,而为此垫付的诉讼费则高达550万元。
  面对这种现状,“实力不足、个头矮小”的农信社要想重新使农村金融血脉畅通,真正扛起支援“三农”发展的大梁,就必须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创新上寻找突破口。
  风险防范诚信为本
  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信社“难贷款”?今年初,南平市委市政府、农信社、金融主管部门通过多次磋商,终于就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达成共识:农民以信用担保融资,农信社以信用作为风险防范机制;守信的人以较小成本获取较大利益,不守信的人将为背信付出代价;以诚信和资本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农信社和农民“双赢”。
  接着,一系列相应措施随之出台:
市政府制定了引导资金流向、降低抵押登记成本、减轻信用社税费改革负担、制止逃废信用社债务等若干规定,为农信社创造改革和发展的优质环境。
  大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建立信用评定制度。各地农信社依据农户个人品质和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四个方面,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并张榜公布,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核发小额信用贷款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在授信有效期内需要贷款时,只需凭贷款证随时可取款或转账,无须附加其他条件。
  向镇(乡)、村派驻金融助理。从基层农信社中选派优秀主任和信贷员担任乡镇长及村主任金融助理,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法规宣传,在政府和农信社之间建起信息平台,让农信社在建设诚信农村中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南平市已向113个乡(镇)和77个村派驻金融助理,全面提升农信社支农水平。
  此外,南平市还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和村支书,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抓好党建的同时,努力培育诚信文化,把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与建设农村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诚信效应
  初秋时节,笔者在浦城县九牧镇采访时见到正在烈日下劳动的吴墩村村民王书桂。他开心地对记者说:“以前贷款比登天还难。现在好了,有了小额信用贷款证,我向镇信用社贷款2万元种起了槟榔芋,5亩地年收入1万多元。如今不但还清了旧债,还盖了小洋房。”在九牧村的竹山上,村民祝紫珠指着身后茂密的竹林满意地说:“现在有了信用证,什么时候要买肥料了,就到信用社那儿取钱,很方便,我这竹山因为肥足多赚了一倍。”
  浦城县九牧镇是全市惟一的信用乡镇,全镇2725户农民,390多户拥有信用证,现有贷款总额1000多万元,其中支农贷款近90%。
  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优化了农村社会的信用环境。如今,讲诚信成了一种风尚,拥有信用证成了一种光荣。政和县铁山镇高林村农户汤昌涛,1986年贷款2000元发展种养业,因种养失败贷款未还。今年5月该村试点评定信用村,为了翁婿同时评上信用户,汤昌涛的女婿主动帮岳父分三次归还了2000元贷款。人行南平市中心支行统计数字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共收回不良贷款123万元,收回陈欠贷款7414万元,落实悬空债务178万元。全省信贷资产最好单位延平区王台镇的存款比去年增加了579万元,不良贷款只占1.06%,支农贷款1237万元,同比增加451万元。
  人民银行南平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敏说:“诚信的效应促进了农信社强身壮体,也加大了农信社支农力度,初步实现了‘双赢’。今年上半年,南平全市农信社的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了13590万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2.12个百分点,支农贷款余额120798万元,比上年增加17371万元。”
  诚信体系的建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瓶颈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60%以上的村民从事武夷岩茶的加工销售,380户农户有354户被授予信用户,今年已获得信用贷款63万元,预计全村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村民人均净收入可望达到3000元,比上年增加500多元。
  截至6月末,南平市已评定60个信用村、1个信用镇,培育信用贷款户81336户,比上年增长47.1%;有88个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占信用社总数的80%,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78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农户贷款面达14.6%。上半年,南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增幅居全省之首。
  目前南平市已初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企配合、村组响应的综合推进、良性互动的农村社会信用格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注重“打响品牌”
  张偶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农产品品牌,不少原有的牌子正在叫响,一大批新的名牌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品牌比较混杂,特别是一些地方追求村村创牌、户户创牌,致使品牌规模偏小,形不成整体合力,不但优势得不到发挥,还给农产品营销带来一定的负作用。
  给农产品注册商标,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这种超前意识是好事,但要避免品牌偏小和过于分散。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各地的农产品品种将会越来越多,没有必要每个地方的每种产品都注册一个商标,更没有必要一种产品注册数个商标。如果注册的商标过于混杂繁多,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创牌,且有可能自毁生路。时下已有不少农产品,由于分散经营,加工滞后,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为战,往往是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恶性竞争、相互残杀。质量好的不多卖,质量差的不少卖,虽然大多也能卖掉,但都做不大、做不强,不能获取最佳效益,更难获得大发展。
  俗话说得好:张开五指难伤人,攥指成拳易致命。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洋快餐,之所以能以攻城略地之势占领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就是品牌整合统一的力量在起作用。我们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一经济规律。只有注重整合,才能把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才能攥紧拳头,形成合力,成为气候,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只有注重整合,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和节约经营成本,真正凸显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也只有注重整合,用市场的力量逐渐把强势品牌做得更大更强,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帮助农民尽快地增收致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豆深加工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本报讯我国大豆深加工推广工作进展顺利。据国家大豆深加工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荣和教授介绍,去年底由姜浩奎博士发明的在一条生产线上,从高、低温豆粕中连续提取大豆异黄酮、皂甙、核酸、低聚糖、蛋白等功能因子的技术,通过国家鉴定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据悉,到9月中旬,全国已有80家企业前来洽谈大豆深加工推广合作项目。(华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小城镇建设铺就致富路
  汲佩庄 王家习
  近日,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的中心街道上响起了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农民赵金成新盖的三层门店开业了。满面红光的老赵对笔者说:“镇里的乡亲都知道我手中攥着百多万元,过去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经营场所,只好沿街搭篷摆摊经营小百货,耽误了不少生意。如今,俺们镇完成了道路拓宽改造。我通过竞标买到了沿街土地使用权,盖起了漂亮的三层楼房,生意做得排场多了。”他感慨地说:“是小城镇建设为我铺就了致富路。”
  大店镇历史上就是鲁东南的三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后,全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国内著名的磨料、磨具和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拥有两万多居民的城镇只有一条主街道和一个集市,没有完整的道路体系。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急剧膨胀的人流、物流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以大店镇党委书记孙利为首的镇领导班子在调查后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必由之路。
  自2001年始,大店镇从理顺道路框架、调整优化布局着手,实施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截至目前,共拓宽道路6710米,修建中型桥4座,铺设地下管道7000多米,彻底改变了“千年古镇一条街”的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五纵六横”的城镇道路结构;对新辟道路的沿街宜商用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收储,并统一规划为上居下店的综合用地;接着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实行了公开拍卖。
  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初具规模。上半年,大店镇新增企业67家、工商业户350户,合同利用镇外资金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7.9亿元,增长51%。党委书记孙利表示,全镇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为目标,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争取把大店建设成为鲁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强镇、交通商贸重镇和旅游观光名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