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首次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举行
一点七万多人参加考试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 记者施芳报道:首次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今天在全国33个考区举行,来自各出版社、期刊社的1.7万多名在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初中级两个级别的考试,成绩将在2个月内公布。此举标志着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正式启动。
  今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人事部下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从今年开始,在出版行业建立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后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即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全国通用。
  新闻出版总署还制定下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对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继续教育、考核登记、违纪处罚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二届中西医结合大会召开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第二届中西医结合大会今天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为大会题词:传统与现代医药结合,服务人民健康事业。
  包括我国15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将与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的1000多位同行,就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临床观察和新药研发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等出席了开幕式。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长江口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通过验收
  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 记者原国锋报道: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水运建设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今天通过了由国家计委组织的竣工验收。经国务院批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也正式启动。至此,长江口航道通航水深由7米增加到8.5米,航道通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据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完成,预计工程总投资约120亿元。一期工程疏浚航道51.77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约31亿元,原来单向航道变成了双向航道,每个潮水船舶通过量由原来的最多27艘次提高到47艘次。二期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长江口航道由现在一期工程的8.5米水深、底宽300米增加到10米水深、底宽350米至400米,形成一条更为通畅与安全的水上高速通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9月22日上午,首届北京精品花卉展在莱太花卉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及境外的百余种名花异草供游客欣赏。图为市民在观赏名贵兰花。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阜新如何“复兴”
本报记者 郑有义 张毅
  本期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有“煤电之城”美称的辽宁省阜新市,昔日因煤而立市,也曾因煤而辉煌。如今,阜新因煤资源枯竭陷入重重困境。阜新如何转型?阜新如何复兴?严峻的课题摆在阜新的决策者面前,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久旱的辽西,迎来了几场透雨。记者近日在阜新郊区的碱巴拉荒村看到,路旁整齐地排列着数百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大棚内,水果飘香,香菇茂盛,鲜花滴翠,红红绿绿中涌动着勃勃生机。陪同参观的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告诉我们,这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开发现代农业,是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措施。
  阜新“老了”、英雄迟暮,成为阜新决策者面临的严峻课题
在中国能源工业的功臣榜上,阜新赫赫有名。它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煤电生产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底,阜新共发电1500亿千瓦时,累计生产原煤5.3亿吨,用装载60吨的运煤卡车排列起来,可绕地球4.3周!阜新,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荣。
  然而,辉煌已成过去。记者登上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高台,立刻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俯瞰面积30平方公里的露天矿,车如叶,人如蚁。这座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可开采的年限不长了。雨雾中看矿区,有一种阜新“老了”、英雄迟暮的感觉。
  资源型城市共同的规律是因资源而立而兴,却注定要因资源的枯竭而衰落。近20年里,阜新14座煤矿相继报废,依靠矿山生存的职工及家属成建制、规模性地失去“饭碗”。78万人口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达15.6万人,到2005年将超过20万人!全市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有19.98万人,已占市区人口的1/4。2000年,阜新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1%,全省平均水平的30%。
  艰难的抉择:创造符合阜新特点的转型之路
  面对资源枯竭,怎么办?为了生存和发展,阜新的经济必须转型。问题是怎么转,转向何方?阜新市委书记王琼对记者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阜新市领导已经认识到资源枯竭问题的严峻性,他们为阜新的经济转型奔走呼吁。他们着手结构调整,建纺织城、电子城、化工城。然而,投资3亿元的化工城,由于建设周期太长,产品被市场淘汰,投产之时成了倒闭之日;围绕煤炭的“因厂转厂、因产品转产品”的调整,往前冲了一段,也没了出路。
  谈起转型,王琼说:“让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投资,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阜新必须立足自力更生,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从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创造一条中国特色、符合阜新特点的转型之路。”
  阜新的决策者们把转型的方向瞄准了现代农业。阜新现有的工业规模远不能解决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就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新上项目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无法解决成建制的规模下岗问题。而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则有独到的优势:阜新农民人均耕地6亩,居辽宁省之首,百里矿区有大量适宜农业生产的废弃地。据国家有关部门监测:这里的气候土壤光照适合发展绿色农业,潜力很大。
  经过反复论证、艰难抉择,阜新市决定:进军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用生产工业品的方法生产农产品,做强一、三产业,解决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阜新资源枯竭后的经济转型。
  由“黑”转“绿”,由“传统”到“现代”,不是简单的转换
  由黑色的煤炭转向绿色的田野,由传统的耕作发展为现代农业,迟暮的矿区重现了生机——尽管只是刚刚开始。
  阜新创造了下岗职工转向现代农业、进入农业园区的三种模式:一是村里出资包建棚舍,由下岗职工租赁;二是由民营大户出资,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由下岗职工自己出资,自建自营。在阜新市周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大棚整齐壮观,有的已投入使用,有的正在紧张施工。目前,有数千名下岗职工在这些园区租赁了棚舍,到年底,14个园区建成投产后,将解决1万个就业岗位。
  32岁的孙克难成了阜新经济转型中的“排头兵”。他1997年从阜新发电厂电建公司下岗,做了几年花卉生意。
  去年10月,他在四合镇碱巴拉荒村的农业园区租了5个大棚,扩大了养花规模。他说,现在大棚里的这批花是为迎国庆的,从早春到“十一”,一年能卖50万盆花。他聘用了14个人,忙时要招100多名季节工。
  39岁的李莹原来是新邱煤矿的团委书记。在他的发起下,160多名下岗职工成立了阜新绿色田园发展有限公司。下岗职工张玉琦说,从厂矿走进农田,开始心里没底,成立公司之后,规模大、实力强,有利于快速发展。面对这番崭新的事业,下岗职工们充满了兴奋和憧憬。
  为了保证园区良性持续发展,阜新市狠抓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与上海大江集团共同投资1亿元建设年屠宰肉鸡1500万只的现代化屠宰场,并建立与之配套的20万套种鸡、20万吨饲料等产业化项目,建成肉鸡产业链条;引进了河南双汇、北京顺鑫等猪肉加工企业,同时还建成了肉兔、牧草、花卉等产业链条。
  王琼的心情并不轻松。他说,阜新的转型只是刚刚开始,许多事情还在探索和完善中,但我们有决心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两个转变促复兴
  竞 若
  资源枯竭,经济转型,阜新历经多年探索,渐渐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从这些年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变。
  一个是从领导破除“等靠要”思想,到全民破除“等靠要”思想的转变。作为能源功臣,国家理应扶持的思想,在阜新曾带有普遍性。但是,在发展中,从全局看问题使这里的领导层有了全新的认识:全国资源型城市400多个,像阜新这种状况的占20%,长期积累的负担一下子集中起来让国家扛,不现实。找寻优势,主动调整,发挥政府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才是大方向。今天在阜新,处处可以看到经济要转轨的标语,要主动转轨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从等待到主动转变,使这个城市有了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另一个转变是从计划经济式的整体转轨到市场经济式的分步转轨转变。要转轨就有一个怎么转的问题。期待国家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再上大项目,再作高投入,建设一个新兴的化工或纺织城市,曾是这里复兴的梦想。而现实给予的否定回答,使这里重新调整思路。分析地方资源优势,分析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依托市场发展,阜新在新的定位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作为转型试点城市,阜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用市场机制运作、把解决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借鉴。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姜春云在新疆调研时指出
创造良好开发环境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本报乌鲁木齐9月22日电 记者傅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时指出,新疆应充分发挥巨大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加强内引外联,搞好资源加工转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9月的新疆,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田野里呈现一派丰收景象。9月14日至21日,姜春云在新疆考察了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吐鲁番地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科研单位,访问了居民,与各级干部和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还看望了自治区人大机关的同志。
  姜春云在调研中,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新疆幅员辽阔,资源极其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疆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做好资源加工转化这篇大文章。在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新疆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他完全赞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资源优势转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对西红柿、葡萄、牛奶、棉花等资源进行加工,一般都增值一两倍、两三倍,进行精深加工,增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一举三得。在发展种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产销连成一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
  姜春云指出,新疆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遇到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技术、人才不足。这就需要大力改善优化经济环境,更多地吸引外地的生产要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这样。哪里市场环境好,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相反,哪里市场环境不好,各种生产要素就要往外流,流到效益更好的地方。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以说,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拉动力、竞争力,最终表现为生产力。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下大力改善市场环境。
  姜春云说,市场经济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生态建设等“硬件”,更包括政府管理服务、政策和法律、社会治安、市场秩序、人文道德等“软件”。这些环境都要全面改善和优化。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离不开法制。法制环境在经济环境中的作用更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西部大开发,法制要先行。西部大开发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引进,要靠法制引导和保障。西部大开发需要加强对各种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靠法制来规范和引导。西部大开发需要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也要依靠法制来维护。
  姜春云强调,创造良好开发环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应当以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抓好以下关键环节:把依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日程;依法整顿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及时搞好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优化经济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法保护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强化法制教育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文明守法的人文环境。
  陪同考察的有: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王乐泉、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阿木冬·尼牙孜、陈德敏,有关方面负责人曲格平、于友民、乔晓阳、肖万钧、顾二熊、程湘清等。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逾二百家
本报北京9月22日讯 记者龚雯报道:据外经贸部日前发布的信息,目前跨国公司共在我国设立投资性公司218家,注册资本总额达128.63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出资额为120.84亿美元。
  据外经贸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近400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中,有一半以上是投资性公司设立的。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吸收转化,同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技术与管理人才。现有的部分投资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