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德国增加就业出新招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在三年内将400万失业人口降低一半。有评论说,这是施罗德执政后最具革命性的内政举措
  今年8月16日,受德国联邦政府委托,以大众汽车公司负责人事问题的董事会成员彼得·哈尔茨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在经过长达半年的讨论之后,正式向德国政府提交了题为《劳动市场上的现代化服务》的报告。这个包括13章、长达300多页的建议书,就职业介绍机制、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措施等,提出了广泛而且具体的改革意见。有评论说,这不仅是以施罗德为总理的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政府执政四年来在内政上采取的最具革命性的步骤,也是德国战后劳动市场政策一次规模最大的改革。根据施罗德政府制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要通过这个计划在3年之内把现在的400万失业人数降低一半。
  老式管理部门改为服务机构,力争将向失业者介绍一个职业的平均时间从33个星期缩短到22个星期
  战后的德国联邦劳动局始终是居垄断地位的劳动管理机构,这一机构不仅独家享有职业介绍权力,而且管理着失业金。但过去一向偏重于管理,而不是服务,职业介绍的效率不是十分理想,为一个失业者成功地介绍一个新岗位平均时间为33个星期,而且其雇佣的工作人员中只有10%专门从事职业介绍工作。但在奥地利,劳动市场服务局有70%的人集中于职业介绍,平均介绍时间为15个星期。因此,“哈尔茨委员会”建议书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把现在的劳动局网络改造成以服务为中心的职业介绍网络。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把目前介绍一个职业的平均时间从33个星期缩短到22个星期;
  ——保留设在纽伦堡的联邦劳动局,但撤消各地的劳动局,改设181个“就业中心”。“就业中心”应该成为所有失业人员和领取社会救济金人员服务中心,负责一切有关失业人员的问题,涵盖了现在的社会福利局、青年局、职业再培训等机构的有关功能,甚至包括对失业者的债务处理给予指导,对失业者进行心理辅导等等。对于“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失业者今后是他们的“顾客”。而每个负责介绍职业的工作人员今后负责200个失业者,而不是目前的700个。“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的收入要与其职业介绍的业绩挂钩。另一方面,每个雇主都在“就业中心”有一个固定联系人。
  ——设立“人事服务介绍所”。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目的在于使失业者以其他方式留在劳动市场内,以便很快过渡到正常就业行列中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一个失业者都可以作为临时工在该介绍所得到一个位置,介绍所进而把失业者借给各企业或对其进行再培训。失业者在头半年所得净工资相当于其失业金,以后另行商定。如被借出的临时工成为该企业的正式工,他将重获正常收入。
  失业者也必须调整心态。从机制上保证既帮助失业者获得就业机会,又不能养懒汉失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像德国这样的福利国家中,由于优厚的福利制度,一部分失业者实际已经丧失工作兴趣,心甘情愿凭着失业金、社会救济金等过着水平虽不高,但却无衣食之忧的生活,他们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名为“幸福的失业者”的组织,对这种生活方式沾沾自喜。
  “哈尔茨委员会”针对这种懒汉意识提出:
——每个失业者必须在失业一开始,甚至已提前得知自己即将失业时,就向“就业中心”报到,以便加快介绍新职业的速度。失业者每拖延报到一天,将根据其原先的收入水平,受到失业金削减7至50欧元的惩罚。
  ——通过“就业中心”和“人事服务介绍所”或个人途径,为失业者找到新的各种方式的工作或培训机会。失业者在头3个月必须接受比原来水平低20%的收入;接下来的3个月,必须接受低于原来30%的收入;半年之后,他必须接受相当于其失业金的收入。
  ——失业者对就业机会不能挑肥拣瘦,必须准备到较远处通勤上班。单身失业者还应准备易地就业。如失业者拒绝接受“就业中心”介绍的工作,必须提出理由。如无理拒绝工作,根据情况轻重暂停或削减失业金。
  ——每个失业者将立即得到“就业中心”发给的计算机统一管理的个人数据卡。这张卡片记载着他或她过去的就业、收入情况,并储存在中央数据库里,“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凭卡可以很快计算出其应领取的失业金水平。这一措施旨在减少管理费用和管理时间。
  ——改革事业保障。失业金分为两类,或称两个阶段。一类失业金最长领取32个月,根据失业者在失业前的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这个期限完结,失业者领取二类失业金,无期限。一类失业金的实质和水平与现行制度几无差别;而二类失业金则将目前的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救济领取者也包括进来。这里的区别在于这两类失业金都由“就业中心”发给,即是靠失业者在就业期间上缴的失业保险金中支出,而非靠地方财政。只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才能领取靠地方财政支出的社会福利金。据“哈尔茨委员会”估计,从长期效果看,这些改革每年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130亿欧元。
  鼓励企业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企业雇佣一位失业者,可获得贷款10万欧元的权利。但这一做法也招致了新的忧虑
  “哈尔茨委员会”建议书中提出了若干鼓励企业扩大就业的措施。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项:
——鼓励措施。企业如多雇佣失业者,雇主法定的为雇员上缴的失业保险金负担可减轻。
  ——每个在“就业中心”登记的失业者都有10万欧元的企业贷款指标。一旦他被雇佣,该企业自然获得可贷款10万欧元的权利,既用于增加自有资本,也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
  8月21日,施罗德政府迅速通过了实施这个建议书的有关决议。施罗德总理在内阁会议上表示,这个建议书是得到参加“哈尔茨委员会”的各社会团体的一致同意的,因此不是一个一般的专家报告,要立即付诸实施。9月10日,施罗德总理又表示,他将亲自挂帅,担任新的领导小组组长,监督建议逐项迅速而准确地落实。8月22日,联邦劳动局局长提出了改革劳动局方案,预计在两年之内完成改组计划。
  但是,在德国经济界和学术界也有人提出批评意见。一些经济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建议的实质不过是更加有效地进行职业介绍,从财政角度看无法实施。有人认为,这个建议没有准确诊断出目前失业的原因,因此治疗方法“无法理解”。德国联邦银行行长维尔特克担心,就业和贷款指标挂钩的做法很可能会最后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等等。西欧的失业问题是经年历久的社会问题。德国的失业人数徘徊在400万左右已有数年之久。“哈尔茨委员会”的建议既有新鲜之处,也有尚未触动现行体制的一面,如失业保障水平。这一套建议能否在3年之后把失业人数降低一半,人们还要看事实。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就业状况也是如此。因此,一个国家的促进就业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失业,也是值得考虑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西企业不甩包袱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卫中
失业和治安是巴西人最担心的两个问题,而治安问题往往又与失业有关。巴西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一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减少了雇员需要,使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到今年7月,巴西主要城市的就业率恢复速度相当低,其中圣保罗市近3个月来的失业率仅从18.8%降到18.1%。由于巴西绝大多数就业人口居住在城市,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只有20%的农民年龄小于45岁,加大了城市就业难度。因此尽管同期圣保罗创造了9.8万个工作岗位,对失业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是,由于巴西全社会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措施,巴西就业状况没有进一步恶化。首先,企业不甩包袱。对被合法解雇的职工,巴西企业认真承担应有的责任。除支付法律规定的费用外,还为被解雇的职员的再就业提供信息。
  为加速被解雇人员的再就业,巴西一些大公司,如大众汽车公司,凯撒啤酒公司和巴西电信,创立一项“再就业支部”服务项目,在这些“支部”中,被解聘人员可以得到再就业咨询,安排再就业,或建立小企业服务。尤其在被雇人员数量较大时,这种服务成果尤为明显。凯撒啤酒公司在今年关闭3家工厂时曾解雇了504名工人,但凯撒公司在与巴伐利亚啤酒公司合并7周后,有将近一半的工人转往其它同类生产企业。巴西大众汽车公司今年3月曾裁员近千人,到8月28日,65%的专业技术人员重新接受了培训,70%的人已重新安排工作,20%的技术人员安排也近尾声。在700名自愿离职人员中,242人参加了专业培训,144人又有了新的工作,他们有的是重新受雇,有的创建了自己的事业,并吸纳新的雇工,形成良性循环。
  1999年,巴西电信公司解聘了5000名员工,“再就业支部”分析了每个员工的情况后,将他们有的转向其它行业,有的进行职业再培训。一年后93%的原职工得到重新安置,离开巴西电信公司的绝大多数原职工现在开设了自己的企业。
  在再就业工程中,网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圣保罗大学开设的“知识城网站”向社会提供各种求职信息,在圣保罗周围地区有170个终端,免费向公众开放。不仅节省了求职的各种费用,更缩短了再就业时间。上网人员中,50%为求职人员,各种求职信息经整理后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一些失业人员经2次上网就找到了新的工作。
  其次,从政府部门看,为协助国民创业,政府办公部门如卫生、环境、税务、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巴西中小企业协会圣保罗分会设立了“简便服务”中心,申办公司营业执照只需15天时间,比一般程序时间缩短了1/3。申办人只需个人身份证和税号复印件,24小时内“简便服务中心”就将所需证件通知申办人,15天后便可领取营业执照。“简便服务”站不收取服务费,很快让你尝到“当老板”的感觉。巴西全国拥有400多万家企业,每年发生众多的劳务纠纷。一些企业为避免有雇佣官司在身的职工,在司法部网站下载有劳务纠纷的职工名单,将其列入“黑名单”。司法部认为这损害了职工利益,因此要求企业停止这种做法,并从网站撤出有纠纷的人员的名单。
  第三,巴西人的就业观念多样。巴西持劳动部门承认的工作卡人员为777万,失业人口为118万。但近年来,有工作卡的人员从53.7%降至44.9%,表明非正式就业增加。若泽·萨罗芝今年50岁,替人卖热狗,每周挣100雷亚尔(合40美元)。他认为非正式就业不是什么大问题。
  从长远看,巴西需每年保持5.5%的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增加就业人口的需求。今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1.3%。由于巴西当前的金融动荡还未结束,明年新政府将依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增加初级财政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这势必进一步减少政府投资。但由于政府投资减少,投资者对巴西也缺乏信心,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仍是大难题。私营企业在重税之下发展受限,也严重阻碍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去年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滑坡,失业率不断攀升。图为在纽约举办的一次工作招聘会上,寻找职业的失业者排起了长龙。(图片由国际劳工组织提供)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既帮助30岁以下的青年就业,又防止45岁以上的人失业
  比利时在两方面用力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比利时失业率不断下降。1999年比利时的失业率是8.6%,2001年是6.6%,下降了2个百分点。对于长期受到失业问题困扰的比利时来说,在其劳动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如工资制度不灵活、税收过高、劳动迁徙率低等)没有得到解决以前,减少失业人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两年来,比利时失业率不断下降,其原因除了比利时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之外,比利时联邦政府采取的减少失业的一系列措施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萨尔·凡德普拉森女士是比利时联邦政府劳动和就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目前比利时联邦政府的就业政策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帮助30岁以下的青年就业;另外一个是防止45岁以上年龄比较大的人失业。
  这两点构成了比利时联邦政府制定各种减少失业措施的出发点。
  应该说,比利时的就业政策首先是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青年人在比利时的失业大军中人数最多。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字,在比利时的失业人口中,15岁—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17%,超过比利时的失业率2倍多。
  萨尔·凡德普拉森女士介绍说,目前,比利时联邦政府采取了多项扩大青年就业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鼓励青年人完成学业。这是帮助青年人找到工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次是政府颁布一些硬性规定,要求企业在雇佣工作人员时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青年人。第三是政府对那些希望独立创业的青年提供一些优惠贷款,帮助他们实现其梦想。当然,这些青年人在向政府申请贷款时,必须符合政府规定的一些条件,必须证明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只缺乏资金,而且在使用贷款时也需要按规定不时地向政府有关机构汇报他们的经营情况,从而避免政府的贷款被滥用。第四是适当缩短55岁以上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例如,将55岁以上还没有退休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每周减少几个半天,但不减少他们的养老金,以此鼓励5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让出部分岗位,这样不仅符合年岁比较大的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而且也为青年人腾出了一些就业机会,对双方都有益。
  如果说对于青年人来说,比利时政府的职责是帮助他们就业,那么对于45岁以上的人来说,比利时政府的职责就是防止他们失业了,因为45岁以上的人年纪比较大,一旦失业,找工作也不容易。比利时联邦政府劳动和就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4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的失业人数近10年来迅速增加,1993年45岁以上的失业人数才6.4万多人,到2000年就增加到15.5万多人,进入2001年又进一步增加到16.1万人,对于人口才1000万的比利时来说,这已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对于这部分人,比利时政府就业政策的重点是防止他们失业。
  根据萨尔·凡德普拉森女士的介绍,比利时政府最近采取的一项防止用人单位解雇45岁以上工作人员的办法是增加这些单位的解雇成本。
  萨尔·凡德普拉森女士介绍说,比利时政府建立了“就业安置基金”。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增加用人单位的解雇成本。如某用人单位要将一位4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解雇,那么这家用人单位就需要向“就业安置基金”提供一笔钱。这样一来就增加了用人单位解雇员工的成本,使他们在解雇工作人员时需要更慎重一些。另外一个是为培训和安置遭到解雇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
  对于那些遭到解雇的4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比利时政府最近还专门为他们制定了一项新的再就业计划,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为他们的再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解决比利时45岁以上失业人员日趋增多的问题。这些针对性措施主要是要求用人单位出资为45岁以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各种需要的社会服务,如求职服务、失业心理咨询、劳动合同的草拟、新工作岗位的上岗前培训等,以帮助45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尽快重新找到工作或独立就业。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高科技为就业服务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华裔部长赵小兰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就是劳工部的职责,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我们的工作。”
  前几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失业似乎不成为问题。连年4%左右的低失业率曾是前总统克林顿每年国情咨文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自去年初美国经济滑入衰退以及“9·11”事件的发生,许多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失业率随之不断上升。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失业率达到了5.6%,第二季度又上升到5.9%,8月份形势有所好转,从7月份的5.9%回落到了5.7%。虽然说目前美国失业状况还没有滑入危险境地,但前几年“职员炒老板”的行情已经不再,人们时下关心更多的是如何保住今天的饭碗。
  尽管布什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如何反恐,如何打伊拉克,但对减轻失业压力,帮助失业者再就业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美国主管就业、劳工等项事务权力最大的是劳工部,去年上任的该部部长赵小兰开创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担任政府内阁部长的先例,可她没赶上好时候,上任以来,失业率是升多降少。不过,这位华裔部长干得还不错,赢得了不少赞誉。赵小兰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让失业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就是劳工部的职责,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就是我们的工作”。
  正常情况下,美国每年都要有至少330万人失业,经济不好的年景当然要超过这个数。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美国政府缓解失业形势方面主要走了这么几步棋。
  第一,向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险。这一项目是劳工部管理下的一个重要项目,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应付大萧条后的严重失业就创立了起来。如今失业保险业已完善,而且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机制。失业人员的情况只要符合规定,填写一定表格,向政府申请即可获得短期的失业保险金,以解燃眉之急。
  第二,帮助失业人员解决退休金优惠及医疗保险等事项。美国的退休金、医疗保险大都是由职员和工作单位共同承担。职员一旦失业,这两方面的保障自然就遇到了问题。政府预算中每年都有一定拨款留给这两方面的用度。失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如果符合条件,一般都能得到救济,以使自己继续享受正常的退休和医疗保险计划。
  第三,向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咨询和培训。这是劳工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就业、劳工市场信息以及收入保证等多方面的服务。就业与培训部开设有各种各样的项目,诸如:成人培训、失业人员培训、青年培训、学徒培训、印第安人项目,等等。就业与培训局于2002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算拨款107亿美元,其服务功能之大可见一斑。
  第四,利用先进技术向失业人员提供服务。随着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劳工部在向失业人员提供服务方面不断增大科技含量。美国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都设有热线电话,全美还有几家大型网站,专门提供劳工市场、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信息。“美国就业库”网站是美国最大的网上就业市场,失业者可以将自己的简历和要求贴上去,需要职员的公司也可将其聘任通知贴上去,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通过网络自动搜索,最终找到需要的工作或职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站求职中心”。这是一种由联邦政府出资,劳工部与各州、地方、劳工组织等合力经办的一种帮助失业人员求职、接受职业培训,帮助企业寻求合适职员的机构。顾名思义,就是让失业人员、需要职员的企业在这里一站解决问题。目前全美共有1800多个“一站求职中心”,是各类提供求职、职业培训机构中最红火的一类。在“一站求职中心”,求助者既可免费利用电脑网络设备查询信息,也可直接向工作人员咨询寻求帮助。
  目前来看,美国整体经济的复苏力度并不乐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充其量也只是温和复苏,失业率很有可能还会升至6%以上。因而,美国政府在自身加大提供求职、职业培训服务的同时,也动用社会各界力量:企业、信用卡公司(每月交少量费用,失业后可得到保险补偿)、保险公司、非营利机构、教会、社区等组织,向失业者提供帮助,尽量减少失业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压力。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国际资料库
  ●据国际劳工局今年6月10日公布的数字,全球失业或就业不足者已达10亿多人,这种状况影响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导致约1.2亿劳动者举家迁移。该机构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仍须提供约5亿个新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在里斯本,欧盟各政府已决定,2010年之前要在全欧创造20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使就业率达到70%,而现在该目标已改为将失业率降至7.7%,约134万人。为此,15国政府在2002年4月5日召开的巴塞罗那会议上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措施就是要建立更富弹性的劳动政策。 (文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解决就业要重视教育
  美国一直重视教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届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迄今美国教育经费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年度教育经费超过60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居第一位。据统计,美国全体职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从1948年的10.6%增加到1998年的14%以上。在美国25岁以上的年轻民用劳动力中,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比例从1948年的58%提高到1999年的约90%,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所占比例从14%提高到58%。
  美国的工资待遇与职工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紧密相关。从1979年到1999年,大学毕业的男工平均周工资从833美元提高到975美元,增长17%;中学毕业男工平均周工资从648美元降到568美元,降低12%。近20年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因而其工资增长快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光荣与梦魇》一书的作者指出,从1979年到1988年期间,在25岁至34岁的工人中,没有念完高中的白人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大学毕业生工资的比例从68%下降到54%。 (长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