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编者的话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去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一年来,经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和贯彻《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关心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道德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我们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这组文章。


第9版(理论)
专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笔谈

  为人民谋幸福的重大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瑛
人类的幸福从来就是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如此,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必然关注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必然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幸福,是人们在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为人民谋幸福,是指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千百年来,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幸福是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这些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经过全国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共同奋斗,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对于现在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幸福又有了新的要求和内涵: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幸福意味着不但要求实现小康,而且要生活得更加富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从政治生活方面来说,幸福意味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现廉洁高效的政治管理,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说,幸福意味着保持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实现,无不需要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支持。《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实践方法与步骤等等,就是这样处处从道德建设出发,以人民的幸福为归宿的。特别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但表现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生活幸福的深切关怀,而且表现了我们党正在努力地为人民的生活幸福寻求道德保障。
  也许有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会增进人民的幸福?特别是关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明明是规范我们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义务,怎么又会成了我们享受的权利,成了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呢?其实,只要懂得了人的本质,知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能明白,在一个平等的社会里,任何道德准则对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平等有效的,都有规范作用。以诚信为例,虽然它要求个人对所有的人必须讲诚信,这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义务,但是它同样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他人甚至全社会的人也应该对个人讲诚信。于是,个人在讲诚信的同时,也就有权利去要求他人甚至全社会的人都对自己讲诚信。这样一来,个人的义务自然也就转变成了个人的权利,规范个人的道德准则自然也就能够成为大家相互信任的保障,而相互信任正是人们精神生活幸福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或者将要看到,通过坚持不懈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到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必然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必然会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做到爱国守法,必然会使我们周围出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这一切都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一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发展,必将推动其政治文明的进步,进而推动其物质文明建设。实践将会证明,认真贯彻执行《纲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将带来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人民生活的更大幸福。
  公民道德建设必将促进人类的幸福,这个道理容易说清楚,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它不但需要全体人民付出艰苦的努力,花费无数的心血,而且需要改变自己及周围人的观念和习惯,有的甚至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尤其困难的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有时甚至需要牺牲许多局部的利益和暂时的快乐。然而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继续发扬不怕艰难险阻、不怕任何牺牲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谋求自身的更大幸福而不懈努力。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平和亲切 贴近实际
  ——读《公民道德格言》
  钟颉
  钟阳胜主编的《公民道德格言》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道德精华,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把对公民的道德要求浓缩在言简意赅的新型格言警句之中,以格言警句来凸现特色,展开内容,传输道德理念,构思和设计颇具特色。
  该书明确地把基点放在“怎么做人”上。作者首先提出了“人生在世,怎么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全书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半径,划出公民道德的范围,说明了作为一个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家庭、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等一系列问题,并以此构成了全书的框架。这种框架表明了作者对公民道德内容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也符合公民道德的内在逻辑和人们认知道德的实际。
  该书坚持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努力使公民道德的内涵与时俱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作者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根据今天我们国家积极倡导的新的道德要求,确定和编写了一些富有时代内涵的格言警句。比如,“社会权利我分享,社会责任我分担”,就体现了现代社会公民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思想;“扶危济困,人道精神;弱肉强食,野兽行为”,就反映了人道主义和人类平等的要求。至于“爱护自然”、“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格言警句,则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思想。
  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群众参与结合起来,是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该书运用格言警句的形式,注重从细处、微处、实处入手,使道德建设紧贴公民的生活实际,紧贴公民的思想实际。全书文字平和、亲切,没有教训人的架子,仿佛是在与人促膝谈心,因而比较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可以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道德素质 增强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罗国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又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都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不可缺少的。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越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应该始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既要看到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努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造成一些人理想信念淡漠和精神生活空虚。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但不应当削弱思想道德建设,相反,“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和克服这样或那样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
  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既重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也充分肯定精神力量和思想道德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高尚的道德来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邓小平同志把革命精神看成是我们战胜千难万险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必须使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江泽民同志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精神力量和思想道德的能动作用,是决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和道德能够变成一种“至大至刚”、“无坚不摧”的浩然之气,成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克服一切危险处境的重要精神动力,它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使一个国家成为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国家。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繁荣,是同这种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过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巨大作用更是人所共知的,没有这些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些精神都是需要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扬光大的。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我们更要自觉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郭丛斌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两个成语。前者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后者意为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其实,在领导工作中,“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还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它反映着领导干部不同的工作思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不同群体的人们在收入上逐渐拉开了差距。这无疑对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好处,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步入小康的同时,还存在着几千万贫困人口,城乡群众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这就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在谋划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处理具体事情时,怎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党的宗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分清轻重,兼顾各方,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关系的问题。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困难群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企业改制而下岗,有的是因机构精简而分流,有的是因天灾人祸而致贫,有的是因缺医少药而犯难,有的是因鳏寡孤独而发愁。这些困难群众,绝大多数都为我们的建设和改革付出过心血,作出过贡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困难群众,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不能嫌贫爱富,冷眼旁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高度重视,应当有一种责任心,有一种急迫感,分分轻重缓急,排排主次先后,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搞扶贫济困的义举,多办除忧解愁的实事。有时宁可晚扩一条街道,迟建一栋楼房,缓修一片绿地,也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饿汉子一口,饱汉子一斗”。“雪中送炭”有时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财和气力,但由于帮的是困难群众,扶在关键处,送在急需时,其社会效果却十分显著——使那些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雪中送炭”很重要,必要的“锦上添花”也不可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必然不断提高,人们要求居住环境更优美一些,生活质量更提高一些,精神生活更丰富一些。既然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既然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依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那么,“锦上添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比如,可以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完善一些服务功能,丰富一些需求品种。“锦上添花”的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有好处,对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有好处,对增加就业、保持稳定有好处。
  妥善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并不容易,它需要从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努力,克服顾此失彼、畸重畸轻的现象。一要了解实情。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本地区、本单位的底数搞清、情况弄明,才能清楚有多少人需要“雪中送炭”,有多少人应该“锦上添花”;才能知道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放前,哪个放后。这样,“送炭”才能送得及时,“添花”才能添得满意。二要量力而行。“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需要花钱,自然就有一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问题。如果不顾财力,超越能力,硬去“锦上添花”,不仅花添不好,而且会影响“雪中送炭”。如果财力充实,百姓富足,能添花而不添花,势必错失良机,延误发展。三要真心办实事。无论“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切忌图形式、摆样子、走过场。好事还要办得经济,办得科学,办得有效果,办得群众满意。否则,就很有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北京大学教授 阎志民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去年中共中央在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它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思想和道德,一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既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中的主旋律作用,又提倡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具有根本性意义。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遵循和探索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体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不断创造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的文化成果,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向前进;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有效地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和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正确地应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影响,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思想道德直接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有力武器。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人们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不断深化和拓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这种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有力武器。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局长 杨新力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党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纲要》的深入贯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基础性工程的重要意义。
  提高全民族素质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能动力量的综合反映,表现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道德作为民族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调节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健康文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从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它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为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道德建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些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善于运用道德的力量来克服和减少消极影响,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持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保证社会长治久安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保证社会长治久安,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社会公德方面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职业道德方面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家庭美德方面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具有极强的自律性、内在性、基础性和广泛性,它不仅适用于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个人行为,也适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行为,与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道德是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倡导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精神力量,平衡社会心理,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进基础性工程需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纲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所谓“知”,就是让人们了解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中央关于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了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所谓“行”,就是让人们看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又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应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舞台和参与机会,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完善道德人格,培养文明行为。在“行”的方面,既要强调自律,又要重视他律。应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具体政策,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市民公约以及发挥新闻舆论、社会管理和群众自我监督作用等多种手段,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