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睦邻边关行 中尼篇之一

  大山深处有明珠
本报记者组
  早就听说樟木是中尼公路上的一颗名珠,但却没料到路是如此难行。我们的越野吉普早上7时就从日喀则启程,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拔4300米—5300米的高山谷地间行驶,放眼两边,尽是些光秃秃不见树木的绵绵岩山。尽管还是炎炎8月,但车上的温度计显示,车外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在1摄氏度—8摄氏度间变幻。傍晚,车过聂拉木县城,进入了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景物也随之一变,群山都披上了绿装。一路上,车轮在石块上颠簸跳动。40公里的路走了近3个小时。晚10时许,记者进入樟木时天已全黑。同样想不到的是,这个边塞小镇在如此深夜依然灯火通明,恍如都市。
  第二天清晨,当记者在朝阳中打量这个小镇时,又多了几分惊讶:一条街市呈“之”字形在山壁间打了几个折,一侧紧紧贴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另一侧面临望不到底的深谷,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山,不见一方平地。远远望去,小城就像是悬在大山腰壁间几方摇摇欲坠的积木。地势虽然险峻,小城却是一派繁荣:各类店铺栉比鳞次,街上车水马龙。如织的人群中不仅有夏尔巴人以及藏族和回族等各族百姓,还可以看到来自尼泊尔、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游客,俨如一个国际小都市。
  边检站的康孟喜政委告诉记者,中尼公路聂拉木段于1965年建成通车,但樟木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1987年之后。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经济建设加快,各类商号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在口岸有银行、电站、医院、学校、宾馆、外贸等设施机构40多个。樟木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陈传凯关长介绍说,近年来中尼边境贸易不断增长,1966年口岸刚成立时,边贸货物总量只有几百吨,贸易额仅为15万元人民币。到2000年贸易额已突破10亿人民币大关,过境人数已达30万人次。中国从尼泊尔进口的主要是面粉、大米、植物油等。尼泊尔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服装、鞋帽、毛毯、玩具和小五金等轻工产品。
  樟木镇辖4个居委会6个村,常住人口仅1100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我国夏尔巴人,少数为藏族人。而这里每天的流动人口都在两三千人,他们多是来自甘肃、四川等地的经商者和国内外游客。“夏尔巴人”是藏语,意为“东方人”,有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他们有名无姓,名与藏族相似;能歌善舞,信佛教,也喝酥油茶。来自山区的夏尔巴人特征很明显:男的一般穿着镶了黑边的白色羊毛短外衣,腰间总是别着一把一尺多长的短弯刀。女性则喜穿彩色长袍,戴金玉耳环,多留一条长辫。夏尔巴人长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解放前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解放后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也有不少人以在山中采集贝母、冬虫夏草等草药出售为生。口岸开放后,又有不少人摆脱了苦力生涯经商开店,走上了致富之路。
  走在樟木的大街上,时时可看到夏尔巴人的身影。记者信步走进一家夏尔巴人商店。主人名叫旺堆,30多岁,黑黑的四方脸,总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那约100平方米店铺像是一个名牌专卖店:法国化妆品、瑞士军刀、日本照相机和印度佛像等琳琅满目。问其货源,旺堆说,这里离加德满都很近,才110多公里,打出租车只要50元人民币,他每月都要去那里三四次。然后同其他店主一起租一辆卡车将货物拉回来,900元人民币的运费由大家分担。问他生意如何,他笑了,说每月可收入一两万元人民币,一年赚上10余万人民币没问题。临了还没忘说一句,“我的很多同胞都同我一样,这都是借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光。”


第7版(国际)
专栏:

  小稻米成大课题
  ——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罗春华 吴迎春
  自古民以食为天,而大米是我们最主要的食粮之一,不少地区一日三餐中唱着主角。而对农业科学家来说,稻米却是他们研究的大课题。
  9月16日—20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津巴布韦等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数百位科学家聚集一堂,聚焦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理事会主席卡巴女士称,“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
  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养育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25亿),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粮食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全球有近8亿人忍饥挨饿。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对稻米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努力提高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各稻米生产国的重要课题。如何利用较少的土地和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是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与会的各国水稻专家、学者深感责任重大。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纳德·坎特莱尔对记者说,他们肩负的重大使命是不断提升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人类的营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水稻的高效高产、食品的安全保障和粮食的品质改善成了本次大会的重要目标。
  中国是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7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了种植稻谷等农作物。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0%,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三成以上,居世界第一,平均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并对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做出了贡献。与会代表和科学家对此一致肯定和赞扬。坎特莱尔说,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在世界领先,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并成功推广,获得巨大效益。中国在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农业专家格拉梅尔称赞中国的水稻技术先进,说中国优质水稻种子已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会人士认为,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召开意义重大,选址中国当之无愧。
  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全体会议、研讨会和午间会议外,大会还把各国农业部长带到了北京国际科技会展中心的圆桌会议上。部长们讨论了如何采取措施,包括开发新技术节水、节约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水稻可持续生产问题、扶贫及世贸组织对水稻贸易和价格的影响等政策问题,技术共享等科研方面的问题,并发表了圆桌会议声明。
  目前,全世界有122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其中发展中国家所产的稻谷占全世界稻谷总产量的95%。从地域分布看,90%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集中在亚洲,因此,这次国际水稻大会的召开,将对全球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大会期间,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透露,联合国将把2004年定为国际水稻年,希望通过发展水稻种植,使世界上广大的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壳、稻草、米糠节约能源,创造效益,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实现“与稻谷同兴旺”的目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贝加尔经济论坛开幕
中国代表强调中俄合作日益深化
据新华社伊尔库茨克(俄罗斯)9月17日电(记者黄慧珠)以促进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与对外合作为宗旨的第二届贝加尔经济论坛,17日在西伯利亚名城伊尔库茨克拉开帷幕。
  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米罗诺夫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盛会的目的是:形成国家关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的模式,在合理利用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能源、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该地区与亚太及世界其它地区之间的合作。因此,论坛的主题是“欧洲—俄罗斯—亚太地区:合作前景”。他特别强调,目前俄中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为双方发展国家间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俄政府和西伯利亚联邦区为举办这届为期4天的论坛作了精心安排,并邀请了中国、日本、朝鲜、加拿大等国家的代表与会。普京总统在贺词中说,俄罗斯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发展那里的生产潜力和基础设施不仅对俄,而且对亚太地区所有国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代表、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卢时彻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他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他强调,中俄两国在资源、贸易、产业发展和技术合作方面,都具有许多互补优势,因而有着十分广阔的经贸合作空间和领域;中俄已经有了长期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在高科技、能源、自然资源开发、运输、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化。
  首届贝加尔经济论坛于2000年在伊尔库茨克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东京股市大涨日元汇率大跌
十七日,东京股市日经股指大涨,汇市日元汇率大跌。日经股指以九千五百四十三点九四点收盘,比上个交易日大涨三百零二点,涨幅达百分之三点二七。另外,受海外市场日元汇率大幅下跌的影响,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的比价跌势加速。下午五时,日元对美元的比价跌至一百二十二点八九比一的水平,比上个交易日大跌三点○一日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埃及胡夫金字塔再添新谜
经过“金字塔漫游者”机器人近两个小时的探测,考古学家十七日在埃及胡夫金字塔王后殡室南通道内的石门后发现了另一扇石门。这一新发现使困扰考古学家九年之久的南通道再添新谜。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博士说,这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此前发现的石门并不是南通道的尽头,“新石门”后面可能会有更新发现。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一恐怖组织最高头目落网
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两名最高头目奥拉拉和穆希卡十六日在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法国境内一座住宅里被法国警方逮捕。据西班牙媒体报道,法国警方在西班牙警方的配合下十六日晚八时将“埃塔”的头号人物奥拉拉逮捕。随后又将该组织第二号人物穆希卡抓获。(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图为中国边防检查站战士正在查验出入樟木海关的外国旅游者。 本报记者 李学江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主张促进核能和核技术开发利用
  据新华社维也纳9月16日电(记者林川)出席第四十六届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16日上午在大会上发表讲话说,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核领域中最具权威的政府间组织,应当继续将推动核能和核技术的开发作为己任,充分发挥它在开发新一代核电技术中的协调作用。
  张华祝说,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不断优化能源构成,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核电目前已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它的使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华祝说,核技术的开发利用对广大发展中成员国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和医疗保健问题尤为重要。他说,中国根据国情实行“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今年又有2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其它在建的6台核电机组将在2至3年内也将陆续投入商业运行。新的核电项目目前正在规划和论证中。中国愿为保护全人类的“地球村”做出贡献。
  在16日上午的大会上还选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成员国为下届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国,并接受厄立特里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塞舌尔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新成员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