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国际社会纷纷表示
反对美英对伊动武
美高官指责伊制造核武器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美国总统布什与英国首相布莱尔7日宣称已有“足够证据”对伊拉克采取行动,并谋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此,一些国家纷纷发表讲话,反对美英对伊拉克单独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并呼吁以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8日在谈及对伊立场时说,俄罗斯反对以反恐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他认为这将对反恐联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意大利国防部长马蒂诺与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7日均表示,应该向伊拉克派遣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
  西班牙外交大臣帕拉西奥在接受西班牙《世界报》专访时表示,西班牙政府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伊拉克问题,因为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外交空间。
  芬兰外长图奥米奥亚8日在芬兰《卡莱瓦报》发表文章指出,与伊拉克政府难以相容不能成为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美国如果认定伊拉克与恐怖活动有联系,应该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
  约旦新闻大臣阿德万8日重申,约旦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他说,采取积极对话、执行安理会决议是全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唯一途径。
  也门总统萨利赫7日说,一旦美国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将导致中东紧张局势严重升级,并将危及本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7日说,土耳其不想与美国产生分歧,但也不希望本地区出现战争。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则于当天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避免战争,避免军事冲突”。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9月8日电(记者拱振喜)阿曼外交国务大臣优素福·本·阿拉维8日说,他认为避免海湾地区发生第三次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阿拉维当晚与叙利亚副总理兼外长沙雷举行了会谈。据报道,沙雷和阿拉维在会谈中都表示,不赞成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威胁。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8日电(记者王星桥)比利时外交大臣米歇尔8日在此间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表示,英国支持美国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的政策,使得欧盟不能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8日电(记者谭卫兵、严锋)美国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高级官员8日纷纷发表谈话,指责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积极和拼命地”试图制造核武器,并声称无论是否能够得到国际上的支持,美国都要推翻萨达姆政权。
  切尼说,美国已掌握的一部分照片表明,萨达姆正在积极和拼命地谋求得到核武器。他说,伊拉克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并在谋求获得用于制造浓缩铀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铝管,美国曾截获向伊拉克运送这种铝管的船只。切尼说,美国必须考虑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他说,尽管战争的代价可能很高,但如果美国受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承受的代价将远远高于美国预先解决问题的代价。但他说,布什政府还没有就是否使用武力推翻萨达姆问题作最后的决定。
  鲍威尔说,“9·11”事件之后,美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美国家安全战略已经发生变化。他说,即使萨达姆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核查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除非这些核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去任何地点进行核查。
  赖斯表示,“9·11”恐怖袭击事件表明,在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上,世界各国不能再等待了。


第3版(国际)
专栏:

  东盟议会联盟大会举行
  李道豫率我人大代表团与会
  据新华社河内9月9日电(记者张加祥、黄海敏)东南亚联盟(东盟)议会联盟第二十三届大会9日上午在河内巴亭会堂开始举行。大会将主要讨论如何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大计。
  越南国会主席、本届大会主席阮文安致大会开幕词。他说,和平与稳定依然是当前大趋势,是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出席开幕式并致贺词。他说,东盟必须进一步促进地区合作,提高东盟的竞争能力。
  据新华社河内9月9日电 正在这里出席东盟议会联盟第二十三届大会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团长、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道豫观察员9日下午在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方面将尽自己所能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李道豫说,自东盟议会联盟上届大会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快速发展,双方高层互访保持不断,政治互信明显增加,经贸合作继续加强。在双边关系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在议会交往方面,中国全国人大同东盟各国议会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往来,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双方议会领导人互访频繁。
  李道豫说,东盟是亚太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东盟最大的邻国,中国一直关心和支持东盟的发展,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
  李道豫说,当前,亚洲地区形势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地区合作进程明显加快,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东盟正在向一体化稳定前进。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取得新的进展,亚洲合作对话首次外长非正式会议成功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正式启动。各种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也为亚洲合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3版(国际)
专栏:

  李鹏会见印尼国会领导人
  本报雅加达9月9日电 记者蒋安全报道: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今天会见了印尼国会副议长托萨里和穆海明。双方一致认为,加强两国议会间的交流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托萨里首先代表正在国外访问的印尼国会议长以及印尼国会对李鹏委员长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他不久前刚访问过深圳和广州,深切感受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印尼能从中国的发展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经验。托萨里高度评价李鹏委员长访问印尼的意义。他说,这次访问必将进一步加深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李鹏委员长赞赏印尼国会领导人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他说,各国国情不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印尼人民协商会议和印尼国会都同中国全国人大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希望今后双方加强交流,为促进中国印尼关系的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李鹏还向在座的印尼国会议员介绍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与印尼人协和国会领导人建立和加强接触,推动双方议会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交流。
  李鹏还说,今年4月在中国举行的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是一次很成功的会议,体现了亚洲各国议会间的团结和友好。他感谢印尼国会支持中方主办这次会议。
  托萨里对李鹏委员长关于两国议会间应加强合作的观点表示完全赞同。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何椿霖等李鹏委员长的陪同人员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九月九日,正在印尼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雅加达会见印尼国会副议长托萨里(前左二)和穆海明(前左一)。这是李鹏委员长向托萨里和穆海明介绍赠送给印尼国会的办公用品。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伊拉克问题
  美英欲大动干戈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9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和刚下飞机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总统度假胜地戴维营举行会谈,商讨有关伊拉克问题。两人在会谈后表示,有足够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世界应联合采取行动,对付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消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两人还表示,美英不惜单独采取行动,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进攻。
  这是布什执政一年多以来,布莱尔第三次访美,第二次与布什在戴维营会晤。美英两国领导人指责萨达姆蔑视联合国决议案,并违反摧毁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承诺,称萨达姆是全球的“一大威胁”,对其姑息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美英两位领导人都援引国际原子能总署的报告,证明伊拉克并未放弃发展核武器。联合国提供的卫星图片显示伊拉克境内,有不能解释用途的建筑物。曾率领国际原子能总署小组进入伊拉克的鲍特说,卫星照片显示,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过去核查过的伊拉克核研究所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物。
  联合国曾授权国际原子能总署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伊拉克自1998年后,即拒绝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伊拉克。布什说,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被阻止进入伊拉克前,就断言6个月内萨达姆就会发展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不知道现在还需要什么证据,以证明美国要采取行动对付萨达姆的正当性。美英共同认为,必须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莱尔还说,人们应当相信,美国和英国会以谨慎的方式,在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解决如何对付伊拉克威胁的问题。
  近来,布什正在加大外交努力,以使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相信萨达姆是一个威胁。在过去24小时中,布什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和法国领导人分别通电话,谋求这些国家的支持。他还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进行了电话交谈,但霍华德并未明确表态支持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
  就在布什和布莱尔的会谈开始前不久,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重申了他们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单方面采取行动的立场。希拉克认为,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得到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批准。施罗德则表示,即便得到联合国批准,他也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攻击行动。
  布什下周将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向世界各国领袖解释美国解除伊拉克武装的理由,并将表示,如果不能说服联合国,美国将可能单独采取行动。
  此间舆论普遍认为,虽然美英领导人只会谈了几小时,但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显示英国在重大问题上都与美国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布莱尔是唯一明确支持美国对伊拉克问题立场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就在美英紧锣密鼓策划对伊拉克动武之际,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国政府目前仍旧没有最终决定是否对伊拉克动武。布什总统还在考虑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因素。美国国会包括不少共和党议员也对布什的“倒萨”计划表示质疑。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的两个民意调查显示,布什的支持率自今年夏天以来不断下滑。由《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以及《华盛顿邮报》的民意调查都显示,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布什本人对反恐战争没有清晰的计划。调查分析认为,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布什支持率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本报华盛顿9月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伊拉克问题
俄主张和平解决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近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和来访的伊拉克外长萨布里举行了会谈,双方着重探讨了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可能性。在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伊万诺夫重申了反对美对伊诉诸武力的原则立场,并宣布巴格达准备同联合国在武器核查问题上加强合作。
  其实,从美国扬言“倒萨”起,俄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就已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一方面是由于俄在海湾地区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它最近打出几张外交牌。
  8月中旬,伊拉克向新闻界透露说,巴格达和莫斯科正准备签署一项为期10年、金额达400亿美元的经济合同。俄外交部对此予以证实,并强调两国经贸合作不仅着眼于现实,而且对伊摆脱制裁后的一些项目作出安排。此事引起美强烈不满。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高官谴责俄同恐怖主义国家“交朋友”,并威胁说西方将因此减少对俄投资。
  就在《克里姆林宫向华盛顿叫板》等标题频频见诸报端之时,俄突然又派外交官同伊拉克反对派代表进行接触。一时间,俄“抛弃了萨达姆”之说又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俄副外长萨尔塔诺夫前不久在接受新闻界采访时用3句话概括了俄对伊政策的内核:首先,巴格达必须完全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其次,萨达姆政权的命运应由伊拉克人民自己决定;第三,确保俄的利益。
  根据安理会第687号决议,伊拉克必须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1998年从伊撤出后,该决议失去了监督机制。俄认为,巴格达要摆脱外交困境,就只能恢复同联合国在武器核查方面的合作,给国际社会一个“明确的保证”,这既有助于维护联合国地位,又会消除美对伊动武的口实。为实现这一目标,俄曾派高官到巴格达斡旋。伊万诺夫和萨布里2日会谈时又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伊同意邀请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领导人访问巴格达,并就恢复核查工作的技术性问题进行讨论。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大为改善。但俄之所以反对美对伊动武,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这场战争有可能引发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大爆炸”,从而可能给俄罗斯带来“灾难性后果”。俄当前外交政策的目标是“战略稳定”,而美国的“单边主义”对此构成最大威胁。第二,俄伊之间存在着传统的经济联系,近年来双方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框架内进行了密切合作。俄不仅希望尽快收回伊所欠的约70亿美元债务,而且对两国将来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合作抱有很大期望。俄担心,伊拉克政权更迭有可能损害俄巨大的经济利益。
  总之,无论是政治安全方面的“战略隐忧”,还是经济方面的“切肤之痛”,都令俄对美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深感不安;俄既缺少现实的制约手段,也不想因此而破坏与美关系。人们注意到,就在同萨布里会谈当天,伊万诺夫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肯定“俄美反恐联盟”,将其称之为俄外交的一大成就。基于现实考虑,俄已将“保障本国利益”确定为对伊外交底线。《消息报》甚至披露这样一条消息:根据华盛顿对莫斯科的承诺,如果美对伊动武“得到(俄罗斯)理解”,巴格达新政权将保护俄在伊的经济利益。此间舆论分析说,俄同萨达姆加强经济合作也好,同伊反对派进行接触也罢,目的都是提醒有关各方考虑俄经济利益。
  (本报莫斯科电)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西藏歌舞倾倒“欧都”
新华社记者 冯坚 刘塞军
“真是太棒了,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演出这么好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坐在记者身边的一对比利时夫妇观看着中国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演出,忍不住对记者低声地耳语着。他们同到场的许多观众一样,对来自中国雪域高原的艺术发出内心的赞叹和钦佩。
  9月8日晚,前来参加“西藏文化周”活动的中国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有“欧洲之都”之称的布鲁塞尔举行了抵达比利时后的首场演出。演员们用轻盈矫健的舞步、雄浑嘹亮的歌声、绚丽飘逸的藏装和铿锵有力的“世界屋脊”音乐,为观众撩开了西藏艺术的神秘面纱。无论是形式幽默诙谐、节奏明快的舞蹈《阿谐》,还是华贵典雅的女子群舞《朗玛》;无论是表现珞巴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双人舞《珞巴人的刀》,还是笛声悠扬、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寺庙组舞,都使观众亲身感受到高原艺术那独特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已经退休的科纳尔夫妇告诉记者,他们虽然听不懂演员演唱的歌词,但从他们高亢的歌声中,“完全能够领悟西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认为演出非常出色,如果他们再来比利时,我们一定还会再来欣赏”。由两名演员表演的双人舞《珞巴人的刀》动作优美舒展,男女演员配合默契。舞蹈以刀为中心,表现了刀在珞巴人生活中的作用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演出刚一结束,全场顿时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在比利时邮政公司工作的斯库尔在演出开始前对记者说:“我感到西藏无论在地理、文化、语言和宗教方面都很遥远,我以前只是从媒体报道中对西藏略知一二。我崇拜西藏艺术,因为那里的艺术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演出结束时又见到记者,他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赞扬。
  观众萨比娜女士认为,当晚的演出是西藏艺术较为全面的展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使她对西藏的文化艺术有了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
  整场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感谢中国西藏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他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在等待与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家们合影留念,有的争先恐后地购买介绍西藏的精美画册和纪念品。许多观众表示,希望有更多的西藏艺术团体来到这里,展现那块富有“神秘色彩”地域的艺术,使欧洲观众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中切身感受从那个遥远而神秘土地上飘来的艺术魅力。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前联合国核查小组一成员称
攻打伊将犯“历史错误”
新华社巴格达9月8日电(记者梁有昶)正在伊拉克访问的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里特8日在伊拉克议会发表讲话指出,美国策划攻打伊拉克使它已处在“犯历史错误的边缘”。
  曾在1998年以前参加过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工作的美国人里特说,伊拉克并没有对它的邻国构成威胁,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对其边界以外的任何人构成威胁,美国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指控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里特呼吁在伊拉克和联合国之间建立一种“诚实的中间人机制”,并由联合国框架以外的人士担任中间人,这样既能够使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同时又能保证伊拉克的主权、尊严和国家安全。伊拉克反对恢复武器核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核查人员会利用工作之便在伊拉克开展间谍活动。
  里特还强调,伊拉克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行没有障碍的核查工作,是避免美国发动战争的最好方法。
  联合国安理会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在国际监督下无条件销毁所有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并承诺不购买或不研制核武器。联合国核查小组从1991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7年的核查,后因多次出现核查危机而于1998年12月离开了伊拉克。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驻华大使盛赞巴中友谊
  巴基斯坦新任驻华大使里亚兹·穆罕默德·汗日前在京表示,巴中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这些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巴中友谊没有变。他说,“我要在任内继续为巴中友好努力”。
(吴迎春)


第3版(国际)
专栏:

斯解除对猛虎组织禁令
斯里兰卡政府9月4日夜间宣布取消对泰米尔猛虎组织实行了4年的禁令,以排除斯政府预定9月16日在泰国与猛虎组织举行和谈的障碍。禁令从当地时间当天午夜开始生效。据悉,取消禁令是猛虎组织同意与政府恢复和谈的必要条件之一。 (赵章云)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红十字会向朝赠送救灾款
中国红十字会9日向朝鲜红十字会赠送2万美元,以帮助遭受台风灾害的朝鲜部分地区进行恢复建设。中国驻朝鲜使馆临时代办田宝珍当天在平壤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将2万美元赠款交给了朝鲜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白龙湖。白龙湖在接受赠款时表示,在中国部分地区最近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国红十字会还向朝鲜赠送救灾款,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第3版(国际)
专栏:

尼警察遭反政府武装偷袭
尼泊尔反政府武装7日午夜至8日凌晨偷袭了东部辛图利格里地区的一个警察哨所,至少打死40名警察,打伤19人。这是5个月来尼反政府武装向政府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偷袭行动。4月12日,反政府武装发动的一次偷袭行动导致包括警察、保安部队人员和平民在内的54人丧生。(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挪威国王会见何鲁丽
  据新华社奥斯陆电(记者吴平)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日前在王宫接见来访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时说,从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中国进行的两次访问中看到和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希望能有机会再到中国去看看。
  哈拉尔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挪威人都对中国感兴趣,愿意到中国去发展。
  哈拉尔国王感谢何鲁丽副委员长带来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他的亲切问候,并请何鲁丽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
  何鲁丽说,中挪两国关系发展良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全国人大和挪威议会的交往和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她还向国王简要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她说,中国近几年来保持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势头,社会非常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而且中国的发展与稳定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访问期间,何鲁丽还会见了挪威外交大臣彼得森,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应挪威议会的邀请,何鲁丽副委员长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团于9月2日下午抵达奥斯陆,开始对挪威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