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棉花丰收 农民增效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受欢迎
本报讯记者 蒋建科报道: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在山东惠民县举行抗虫杂交棉现场观摩会。来自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近200人,实地考察了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抗虫杂交棉制种基地和示范田,听取了专家的专题报告,对抗虫杂交棉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喻树迅研究员说,惠民是最早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开展杂交棉科技合作的基地县之一。早在1989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就先后派驻几位棉花专家在这里开展棉花杂交制种工作,通过多年努力,棉花杂交制种已发展到6000多亩,居全国第一,走在了行业的前头,并创立了“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名优品牌”等一系列荣誉,为广大棉农提供了优质抗虫的高科技棉花种子。
  专家和代表们对“中棉所29”、“中棉所38”等品种的表现大加赞赏。江苏省射阳县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昌龙在会上高兴地说,我们1997年开始引进“中棉所29”,6年来全县共推广种植抗虫棉120余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真正达到了棉花丰收、农民增效的目标。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靖深蓉在专题报告中指出,“中棉所38”利用不育系制种很方便,不去雄只授粉,省工省劲,很受农民欢迎。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旧的体制曾经令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个大难题。当一种新生事物——各地7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陆续出现后,人们真切地看到了转化的希望——
化“两张皮”为“一条龙”
  本报记者 贾西平
  科研与经济严重脱节曾是我国科技体制的痼疾。由于转化机制上的缺陷,一些本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成果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变成了“展品”、“样品”、“礼品”。在科技资源大量浪费的另一面,是工业、农业、环保等国民经济部门对科技成果嗷嗷待哺。这种状况被形象地称为“两张皮”。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90年代起又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角色,得到了迅速发展。
  促进科学家与金融家的结合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事物。从1992年我国建立第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年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主要行业均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已达700多家,拥有各类科技人员近万名。
  上海浦东,我国现今发展力势头最强劲的地区,被称为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的桥头堡和高科技公司投资的热点。成立于1993年的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当地特点,搭建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定位在促进科学家与金融家的结合上。他们提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知识信息,请找生产力促进中心。实际上往往不是企业家、科学家和金融家找生产力促进中心,而是他们主动找上门去服务,而且一服务就是多年。要服务到点子上,首先要具备与科学家、金融家沟通的能力。浦东中心现有100多人,有许多都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专才,还有一些人是创办过企业的年轻人。留学美国十几年归来的常博士是山东人,他初到浦东时举目无亲,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送来了15万元的留学生创业基金。这钱体现了政府的关怀,使他至今感动不已。现在,常博士在浦东创建的微创医疗器械公司已形成上亿元生产规模,是亚洲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记忆合金医疗支架生产企业。近年来,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专业服务团队走进上海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筛选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项目165个,获得资助资金3240万元。
  为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支持
  江苏省有一家乡镇企业,过去做绳子,后来做电线,现在做光缆。这家企业的变迁,是曾在我国工业产值中占据半壁河山的乡镇企业变化的缩影。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同志说,现在我们这里的中小企业,已经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乡镇企业了,有的企业有外国专家,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有博士、硕士在领班工作,上亿元产值的企业不是少数。在江苏省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人们不会忘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贡献。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介绍说,过去江苏的中小企业都是“能人带技术的小作坊”,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种小作坊不适应了。为了帮助这些中小企业,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着重抓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重点是检测、标准化和大型仪器服务网络。为此,他们成立理化测试中心,检测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装修材料的污染指标,检测药物的各种含量指标,为企业提供定量服务。他们还针对大型仪器分散、利用率低的问题,成立江苏省大型仪器服务网,面向企业开放。有一家小企业要加工一种汽车化油器,工件形状比较复杂,由于缺乏人才和设备,按通常方法必须请人设计,制作模具,然后铸造加工,现在他们只要到生产力促进中心来,通过CAD设计,在快速成型机上一会儿就解决了问题。
  我们在采访时遇见一家企业负责人,他正在咨询有关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情况,为产品出口申办“绿色通行证”。他说,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方面解决了许多难题。
  应该看到,除部分发达地区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手段还比较落后,科技成果产业化比例还很低,在这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可以大有作为。
  逐步形成“一条龙”服务
  现在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里,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不愁买家。从成果、资金、信息到人才,“一条龙”式的中介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形成。这些由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和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服务网络,帮助我国700多万家中小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市场先机。
  雨后春笋般成长的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的化身。它的优势是船小好掉头,缺点是势单力薄。因此,中小企业生来就需要得到社会的扶持。社会化服务越健全,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越快。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体现了地区差别,特色明显,因而颇具生命力。目前一大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业务。如江苏省中心的企业诊断和CAD技术推广、山东省中心的信息服务、河南省中心的企业形象和品牌策划、深圳市中心的快速成型制造机械、机械工业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绍兴轻纺中心的印花CAD、辽宁省中心的人才培训和企业咨询等,都成为当地或本行业叫得响的主导业务。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成效卓著,截至2001年12月31日,为企业增加销售额407亿元,增加利税68.9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34.5万人,为企业、社会培训人员33.9万人次,提供企业诊断、技术咨询、企业策划、法律咨询、质量认证、协助企业申报计划等项咨询服务以及为政府、院所等提供咨询服务总计26905次,生产力促进中心已为企业增加销售额407亿元。
  从科技经济“两张皮”到科技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是1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巨变之一。促使这场巨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党和政府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今天,生产力促进中心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境外科技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而面临新的挑战。竞争将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会加速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科技部制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规划表明,到“十五”末期,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数量将达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基本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到那时,生产力促进中心将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珍爱自己的文化
乔兰
在过去的一周,许多北京人谈论的热点是天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在赞叹他所营造的魔幻世界的同时,他们也“不小心地”妄自菲薄,感叹中国魔术的惨不忍睹。这倒让我想起单位附近的朝阳剧场,每到周末,很多外国游客云集于此,观看中国的杂技表演,他们对中国人的精湛身手总是叹为观止,其迷恋程度并不亚于中国人对于大卫的痴迷。
  其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美国人看来,大卫在魔术中所运用的高科技还不如直接看好莱坞大片过瘾,反倒是中国的杂技更真实,更动人心弦。
  类似的现象还很多。我还记得在自己上大学时,相同年龄的学生们十分热衷于选修关于欧美各国文化法律的课程,一些介绍欧美政治经济形势的讲座也总是人满为患。而今年暑假刚刚从剑桥毕业回来的朋友说,在那里研习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外国学生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聚会上,总有人和他讨论传统的儒释道,而将他问得哑口无言的也大有人在。
  什么时候起,许多中国人将学好英语看得非常重,一些大学生更是把掌握这门语言看作是今后安身立命之本,而如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我的一些海外朋友凭着教当地的孩子学习汉语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以往在炎热难耐的夏季,人们往往选择到海边去避暑,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欧洲到美洲去消夏。在春节或者旅游旺季,走出国门的人更多。当然,在中国不论任何季节,任何地方,你也总能发现外国旅游者的身影。正是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在不经意间促进着不同文化的融合。
  人类文明的历史充满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东方的文明在源源不断地为许多西方人疗治失去家园的心灵,西方的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技术革新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古老东方的面貌,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不同的文化只有异同而谈不上优劣,应当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人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主体。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享受不同文化带来的快乐时,也有责任珍爱自己的文化,这样才能为传播自己的文化作出贡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寻找历史的路标
  ——随地质学家北极科考小记
  本报记者 李仁臣 杨健
  自然之神拿出一颗明珠,对青年说:这秘密被藏在几十亿层岩石和泥土之下。从今天开始,你要日夜奔波,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你要不避风雨霜雪,面对饥渴、孤独和种种艰险;你要背负沉重的行囊,永怀虔诚的心,不因任何打击而退缩和放弃;你要延续前人的血脉,代代传递,因为你无法凭一己的力量完成这宏大的目标,但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通向谜底的锁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当你穿越一道道大门,最后融入你终生叩击的土地,你才会看到这真理的明珠发出的永恒光彩,它让你的灵魂永得安息;你的后人才会在你的墓碑上镌下一行小字——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它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灯塔。——题记
储国强扛着20多公斤重的充气船,在冰川和砾石间的沼泽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他提着一口气,瞄准前方的一个目标,希望能尽快冲过去。充气船鼓鼓囊囊的,搁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都不合适。蒸腾的汗水在防寒服下乱窜,洇湿了内衣和夹衣,北极刺骨的山风从敞开的拉链口钻进来,湿衣服像一帖冰冷的膏药,随着体温的降低而逐渐失去粘性。
  离目的地还有3道山梁,储国强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盘算着3个小时能不能赶到。到17点下山前,他至少要在湖上打3钻,时间很紧。赶紧起身,不能歇得太久。储国强把大包裹重新扛上肩头,觉得自己和在川西北科考时雇的民工没什么两样,尽管拿到了博士学位,尽管导师是鼎鼎有名的刘东生院士,尽管怀揣着一个“伟大地质学家”的理想。事实上,正是这些“尽管”把他驱策到这离家万里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来的。艰苦的条件像寒风一样,剥去了可能存在的哪怕一点点虚华,在通往索雷尔脱蓬(SOLEIETOPPEN)湖的路上,储国强把自己从博士彻底还原成一个民工。
  从学校毕业,储国强在地质队干了整整8年。“那不是人过的日子,”储国强说。他决心考到北京去,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生活是全新的,但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60公斤重的储国强高高的个子,腰围不到一尺九,整个腹部像被往里削去了一块,这样的身材在38岁的中国男人当中已经很罕见,包括储国强常常自比的民工。身材瘦小,身子骨却很硬朗。在来斯瓦尔巴德的路上,大家都长衣长裤,有的连毛衣都穿上了,可他一条短裤一直穿到朗伊尔宾,像化了妆的脸上始终红扑扑的。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坐着,他蹲着,说这是最好的休息。
  一年来,储国强在全中国跑了二十几个湖,打了数以吨计的表层岩芯。每天早餐,他要吃两大盘东西,包括八九片奶酪、火腿和很多鸡蛋、牛奶。即使是这样吃,储国强还是觉得年岁不饶人,有一次和德国人在一个湖上联合钻探,人家吃几片饼干就顶了一天,储国强却筋疲力尽。“他们喝啤酒,一罐一罐地喝,那东西很管事,可惜我喝不了。”储国强为此感到很遗憾,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在任何方面输给外国人。
  拉船上湖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在同事的帮助下,储国强将自己设计的钻杆、钻头拧在一起,在接口的地方糊了好几层胶。把身体使劲塞进防水服里,3个人一同上船。小船一桨一桨地划向湖心,三四十公斤的钻杆在湖里放下去又提上来,反复了很多次,才找到可能合适的钻探点。这是一种重力钻,靠自身的重量往泥里钻,遇到比较致密的地层,需要抡起榔头一点点往下砸。50分钟过去,站在岸上的人已经冻得手脚发麻,储国强他们才取到一管湖芯慢慢地往回返。说是防水服,实际上并不怎么防水,爬上岸的时候,几个人膝盖和肘关节以下的衣服全部湿透了,手套上全是稀泥,充气船里也进了水。钻杆像冰柱一样,又滑又湿,拧了好几次都纹丝不动。前来帮忙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刘宇把浸满泥浆的手套扔在一旁,一边拿链条扳手一边发誓:将来生了孩子决不考博士,尤其是地质学博士。
  刘宇可以发发牢骚,虽然同在中科院,但他毕竟不是地质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的人;储国强不敢——他的副导师刘嘉麒研究员就在身边。用储国强的话说,“在学术上,他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长。”从早上到现在,61岁的刘嘉麒和他们一样赶路,一样下湖,一样拧钻杆、取湖芯,一点倦态都没有。他控了控靴子里的泥水,抽空还跟记者来一两句“科普”。刘嘉麒花白头发,两道寿眉已微微长出模样。他是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的理事长,国际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亚洲湖泊钻探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也是这次伊力特·沐林北极科考队地质组的领头人。从中科院地质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他把力量加倍投入到专业研究中。从热带玛珥湖到喀喇昆仑山,从可可西里到南极、北极,刘嘉麒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这些天来,他天天和储国强等人往返二三十公里,中午吃两片饼干,干起活来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只有回到驻地,他才悄悄把云南白药取出来,喷完脚喷腿,喷完腿喷腰。刘嘉麒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为了少花钱上了地质学院,1965年考上研究生。“文革”十年,研究生没念成,他在地质队干了10年体力活,1978年第二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后来又在刘东生院士的麾下念博士。这些年来,他七进长白山,四上青藏高原,新疆戈壁、黄土高原、横断山系、大兴安岭,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了,在南非开国际会议遇刺,算是拣了一条命。
  又一钻打下去了,这一次钻头漏水,只取上来四五十厘米长的一段。储国强一点也不沮丧,指着透明的取样管说:“你们看,湖芯的层次很清楚,很有研究价值。”湖底沉积物是记录地层历史的优良载体,因为湖面水体的保护,自然界的积淀在水底保存很完好,一层一层的很像树木的年轮,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反演出当时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状况。不过不是每一个湖泊都适合做研究,它要求水深15米左右,深了不好打钻,浅了波浪对湖底的扰动太大。
  到斯瓦尔巴德之后,刘嘉麒带着储国强跑了很多地方,才选中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湖。“不了解历史就不知道未来。”刘嘉麒告诉我们,一段1米长的湖芯大约记录着1600年左右的历史,层层剖析下去,这里1000多年来的气候和生态演变就会像幻灯片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与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人类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这是自然留给我们的路标。”(本报朗伊尔宾8月5日电)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将举行
本报北京8月6日讯 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将于9月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目前报名人数达到6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到212人。
  由中国科协和四川省合办的这届年会,无论是参会人数还是涉及学科领域都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科技部、教育部、外经贸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的主要领导将出席会议,大会已收到论文摘要3000多篇,将有1800多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上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协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将学术交流作为基本职能之一。各级科协和所属学会平均每年举办1万多个国内学术会议和70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年会将围绕“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西部开发为重点,反映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宁启文 任建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马兽医国际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由国际马兽医协会、香港赛马会和中国马业协会及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马兽医国际研讨会8月4日在京举行。来自世界有关国家的著名马兽医分别作了“马匹运输保健”、“马匹寄生虫的防控”等精彩的学术报告。(小江)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荒漠上濒危的朋友》出版
  本报讯 由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合作中心精心编制的科普读物《荒漠上濒危的朋友》及VCD《生命的呼唤》,近日出版发行。该书和VCD介绍的野骆驼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不足千头,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及蒙古共和国境内。(纪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极科考剪影
  ①由李乐诗博士带队,香港学界北极科学考察团抵达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宾城后,连日来跟随中国科学家上冰川,进山谷,观摩科考工作。图为植物学家武素功带领学生采集标本。
  ②61岁的地质学家刘嘉麒。
③科考队员储国强又穿烂了一双鞋。
④北极驯鹿不论雄雌,都长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每年更换一次,鹿茸上现有血脉,正在生长,到10月份鹿角的茸毛就没有了,角质化了。
本报记者 李仁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