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大学经费的筹措与分配
  大学经费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召开哪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论坛,校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经费。因为绕开这个话题,对高等教育的讨论便是不完整的。请看本报记者在日前闭幕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这一专题发回的报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大学经费的筹措与分配
  大学经费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召开哪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论坛,校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经费。因为绕开这个话题,对高等教育的讨论便是不完整的。请看本报记者在日前闭幕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这一专题发回的报道——
  大学经费:难解的多元方程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几天前,在教育部主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关于大学经费的筹措和分配,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外校长坦诚的沟通、细致的分析,为我们列出了一道高难的“多元方程”:在经费筹措上,校长们各有取财之道,也各有酸甜苦辣;在资金分配上,又是“最易引起争端,最难摆平”。
  不同的方程同样的难解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情形是经费“处于世界性危机之中”。虽然各个国家的体制不同,但全球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使得经费成为中外大学校长的共同难题。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教授甚至将经费列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首要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给大学提供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结束了它躺在国家怀抱中完全靠拨款过日子的历史。对于中国大学校长来说,从上任的那天起,经费问题就如影随形地成为工作中最伤脑筋的一部分。
  如何筹措经费?在近百位中外大学校长中,恐怕要数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最解个中况味。
  当记者问及募捐这个问题时,陆登庭教授坦言,募捐不容易,要把它当作事业来做。在这项事业的长河中,他从不放过每一个可资开发的细流。听说美国西海岸有一位老妪有意捐献遗产,他便乘飞机赶往老人的住所游说,以后的日子里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健康,最终,老人把遗产捐给了哈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他从1991年至200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的10年间,共为学校募集了100亿美元。他说:“当然,哈佛募捐主要有赖于校友会。哈佛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30万名校友会成员,还有300多个专业筹资小组在世界各地为哈佛筹资。”
  在国际上,大学争取社会捐助已成为传统,许多大学都像哈佛一样,有自己的募捐机构。校董会的主要作用也是筹资,纽约大学选择校董会成员的原则是:“捐钱,找钱,否则请便。”
  而在我国一些大学领导者的观念里,募捐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从古到今基本上是“学在官府”有关。因此,我国募捐要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还需要观念上的改变、制度上的保证。
  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吴家玮认为,我们有“乐善好施”的美德,也有“施恩图报”的传统。但如果单靠捐款者的高尚动机,是无法最终走向制度化的。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的政策,并创立募捐机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让捐款人名利双收。
  募捐不是方程的唯一解
  众所周知,我国是以公立院校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费来源主要还是国家各项拨款,但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提下,如果经费的“瓶颈”不能突破,我们的大学无论创建世界一流还是走向大众化,都将十分艰难。
  国内的大学校长认为,除了积极吸引私人捐助,还要开拓更多的经费筹措渠道。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对记者说:“找钱不是校长额外的负担,而是分内的工作。过去我们的本事是向政府要钱,现在我们要学会到市场上去找钱。”
  大学是发明的场所,是知识创造的中心。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许多大学已经学会了用知识换取报酬,将科技发明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优势。如今专利转让不仅成为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一种形式,而且已经成为大学经济收入的一个亮点。大学也可以用发明开发产品,或建立公司,直接走向市场去创收。在这些方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作出了表率。
  在经费来源上,各国大学校长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互相取经,也是此次论坛的题中应有之义。外国校长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两点是值得他们学习的:在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经费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的情形下,中国反而加大投入;虽然加大了投入,中国的高水平大学经费大概也只相当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零头,但中国一些大学在许多学科领域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资金分配是方程最难的解
  用吴家玮校长的话说,经费如何分配是“最易引起争端,最难摆平的事”。
  当家才知柴米贵。中方校长最想了解的是外国大学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和管理状况。在小组讨论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乃芳教授等几位中方校长问陆登庭教授,哈佛下属各学院从社会渠道争取的研究经费,有多少比例交给学校统一支配?陆登庭介绍说,在研究经费方面,不同学院的直接和间接办学成本不同,交给学校的管理费也不同,最高达70%,最低只有10%。就像政府征税一样,学校收上来的钱,大多数都以各种方式返回到各个院系,只有少量花在学校的整体事务上。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经费投入很重要,但这笔钱如何分配更重要,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说,他们是把钱集中用在建设一流学科上,将“211工程”等科研上的几股力量整合起来,共建“理化科学中心”。初创阶段,有的教师指责这是“一种类似炒股的学术路线”。如今中心已攻克了许多世界难题,大家也统一了思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财力,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打好“成本与效益”的算盘,是校长们必修的功课。“要拿有限的钱做最有效的事情,”吴启迪校长说:“同济的土木工程等学科很强,我们首先得保证这些学科。另外我们地处上海,必须加大对汽车专业的投入,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陈乃芳校长的算盘是:从成本效益来看,北外投入非常大,要开32种外国语,又要小班授课,要挣钱不容易,就通过开展项目找钱,如阿拉伯语大楼,就是阿联酋的国王和王储捐助150万美元建起的。
  在这个论坛上,我们恪守的“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暂时被搁置一边。中外大学校长们达成的共识是:钱很重要,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哪一个政府能支付得起高等教育暴涨的经费,大学必须寻求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并加以有效支配。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高尚投入与经费优势
  竞若
  论坛最有意思的,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带来观念的变化。这次名流云集的中外校长论坛在经费问题上变化有三。
  一个是谈与不谈的变化。过去国内教育系统的大会、小会和研讨会,也总要说到经费紧张、教师待遇等问题,但只是原则上谈,极少听到各大学德高望重的校长们具体谈如何筹措经费,或者要谈也只是在私下谈、小范围谈,或者只做不说。“君子不言利”,传统如此。而这一次,大家充分地谈,贴心地谈,毫无保留地谈,既具体又深入,都想看看别人究竟是怎么做的。
  第二个是要谈和必须谈的变化。而同样令人大开眼界的是,原来经费不仅要谈,而且必须谈,甚至要放到头等位置来谈。国外许多名牌大学都是私立,因此,有效地筹措经费,是这些名校校长的一个重要职责。
  第三个变化是怎样谈经费。我国高等教育以国家投入为主,过去谈经费,更多地谈怎样争取国家多投入,地方多支持,政策多倾斜。而这次听国外名校的校长们谈经费,更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向社会向市场筹措。过去,对哈佛大学,人们常惊叹于它每年高额的经费投入,此次论坛上,关注了另一面:这些经费是怎样筹措来的?据介绍,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从学生学费到政府企业的研究经费,从出让专利、成立公司到向社会发行债券、接受捐赠,筹资渠道多种多样。一位校长诙谐地总结:“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美国哈佛大学十年接受的捐款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着实不是个小数字。
  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目共睹。而回顾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到,许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大学中完成的。因此,在不少社会捐赠活跃的国家,各阶层早有共识:资金投向教育,是一项高尚的投入,既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好渠道,也是流传美名的好方法。而学校也积极展开工作,提供渠道,让人们的这种理性认识,最大限度地变成具体的行动。
  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离不开经费的优势。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活跃,民间资金积累日趋丰厚,“高尚投入”如何能聚财有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教育部就今年招生录取工作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严格招生纪律 确保公平公正
  本报北京8月4日讯 进入8月,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在大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育部就认真做好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若干重要事项发出紧急通知,再次强调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严格招生纪律,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工作中要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在录取过程中,高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严格履行按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招生章程中各项承诺,维护考生的正当权益。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要对高校执行招生章程的情况认真负责地检查监督。
  通知强调,要严格执行招生录取工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高校党政一把手要对本校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对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妥善处理。要采取有效措施,从组织机构、制度和程序上确保“学校负责、招办监督”落到实处。
  教育部再次强调,严禁在录取工作中对考生进行同录取与否挂钩的任何收费行为。严禁任何教育部门为普通高校在计划外招收学生;严禁以“扩招费”、“赞助费”、“定向费”、“跨地区建设费”等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严禁任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招生。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仅由各地省级招办和招生的高校组织实施,任何所谓的“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违规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我对原产于日韩美和台湾地区进口苯酚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本报北京8月4日讯 记者龚雯报道:外经贸部日前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决定自8月1日起对原产于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苯酚产品正式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
  据悉,此次立案是按中国《反倾销条例》规定,依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中国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工销售中心、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的申请,经外经贸部认定符合反倾销立案条件,商国家经贸委后,由外经贸部发起的。
  据申请企业称,近年来原产于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苯酚产品大量增加,并存在明显的倾销,使中国大陆苯酚产业遭受到实质上的巨大损害。本次反倾销调查涉及的苯酚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号(2002年版)中列为:290711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外经贸部将从公告之日起对原产于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苯酚产品的倾销及倾销幅度展开调查,国家经贸委对原产于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苯酚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国内产业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展开调查。
  本反倾销调查通常情况下在一年之内结束,即于2003年7月31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到2004年1月31日。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留学中介有陷阱 出国学子要小心
  据解放日报报道,随着高考落幕,不少高考失利者选择了出国留学,连日来,留学中介生意又火爆起来。然而,一些没有认定资格的中介机构为了“争食”这块蛋糕,便为消费者“挖掘”了种种陷阱。今年年初,小王通过某中介公司到英国留学,到了才知所谓的“教学质量高,学历受国际广泛认可”的学院不过是所“黑学校”,“中介”安排的住地,既不供应热水又没有卫生间,小王只好回国,中介收取的18万元学费“打了水漂”。据介绍,从消费者投诉情况来看,中介公司大多存在乱收服务费、隐瞒真实状况等欺诈行为。专家提醒,出国留学手续不复杂,消费者可自行办理。
  点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由政府包揽的许多工作转给中介机构来做。而中介机构的失信,会使社会存在信用危机,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中介机构来说,最终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职能部门太冷漠 市民有事找市长
  据工人日报报道,每逢市长接待日,乌鲁木齐市信访局的大厅里就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一些市民为能当面向市长反映问题,天不亮就在信访局门口排队。然而,从大多数上访市民反映的问题看,均是职能部门责任范围内的事,是其应当解决也可以解决的,大可不必由市长亲自出面。虽然职能部门也公布过“服务热线”电话,但乌市群众却不愿意找他们。市民纷纷反映说,我们也不想大事小事找市长,但找职能部门反映,他们都不当回事,而且推来推去,互相扯皮,有的干部冷言冷语。因此,有问题不如直接找市长,市长批示后,事情很快就能解决。
  点评:市民大事小事都找市长,是有关职能部门失职的表现。要改变工作作风,转变服务观念,必须从根子上找原因,使职能部门建立起一种自觉主动为民办实事的效率机制。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电费下降一角钱 引来投资一亿元
  据福建日报报道,今年6月底,连江县电力公司决定,对所有投资连江企业的工业用电价从原来的每千瓦时0.62元降到0.52元。没想到,正是这1角钱,引起不少投资者的兴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外商到福建连江县投资的企业有5家,新引进的投资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有一家环美家具公司,总投资1342万美元加工生产木板材,每千瓦时电下降一角,企业一年的实际受益超过100万元。于是,该公司决定增资300万美元,扩大生产规模。
  点评:福建连江县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地方政府部门从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简政放权和合理让利,为企业着想,就必然会大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安徽实施医疗扶贫
  救助困难群众13.5万人
  本报合肥8月4日电 记者蔡小伟报道:安徽省休宁县的孤儿徐璇,前不久患了肺结核,但因家境贫寒,一直无法医治,病情加重。安徽省卫生厅得知后,对其实施医疗救助。经过治疗,目前徐璇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自去年下半年安徽省对困难群众实行医疗救助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开设助困病床2856张,救助病人13.5万人,减免各种医疗费376万元。
  为了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安徽省委、省政府致力解决特困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去年9月,省卫生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所有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设立“助困病房”或“助困病床”,对困难群众实行“特困救助”,在保证医疗质量和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前提下,把“助困病床”的单病种平均住院费控制在普通病床的75%以内,超过部分由医院统一实行减免。目前,全省17个市都开设了特困病房和病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170多家外资企业在深圳新设代表处
  本报深圳8月4日电 记者胡谋报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对深圳的发展前景和经商环境充满信心,今年以来,外商在深圳新设代表处达170多家。
  深圳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基地,不少制造业跨国公司在这里投资建厂、设立办事机构。服务贸易领域,如保险、银行、投资等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逐渐开放,这类跨国公司也纷纷到深圳设立代表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世界少年欢聚长城
本报讯 记者陈杰报道:为期6天的“2002天津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8月2日落下帷幕,3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少年儿童参加了此次盛会。这次艺术节活动丰富,其中有一项是攀登长城比赛。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在比赛中促进了友谊。他们那洋溢着纯真和爱心的灿烂笑容,让人们看到了促进未来世界和平的希望。(附图片)
  图①:在长城上挥舞着五星红旗,齐喊一声:“我爱你,中国!”
  图②:来自波多黎各的少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图③:“我登上了长城!” 曹彤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