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撒渔网 执牧鞭 养名花 育佳果
阳信农民忙“改行”
  刘海新
  目前,山东阳信县40万农民中约有两成以上摒弃了原来的种植模式,或为渔民、牧民,或做花农、果农。虽未脱离土地,收入却截然不同。
  鱼虾满池塘
  阳信无江河湖海之惠,却唱活了平原渔场增收戏。该县农民对7.5万亩荒碱地和1万亩废窑坑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淡水养殖面积2.7万亩,罗非鱼等水产品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1亿元。
  自1998年以来,该县相继开发出了黄颡、鲶鱼、中华鳖、泥鳅等特色鱼品种,引进和推广了条纹鲈、大口胭脂鱼、罗非鱼、鳜鱼等高附加值的名优新品种。今年又推广了盐碱地池塘兑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形成了名优特和常规鱼类并举、精养和多品种混养并重的生产局面。
  农民马振光承包了200亩荒地进行立体开发,挖土成塘,塘上种植冬枣、苜蓿,塘下养鱼、养甲鱼。他拥有水面130亩,水产养殖收入20万元左右。
  牛羊闹庭院
  走在阳信农村无垠的田野,一块块“绿地毯”点缀其间,这是该县开发种植的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目前,全县苜蓿种植面积达12166亩,其中今年新增6720亩。
  为发展牧草业,该县专门成立了牧草开发公司,对牧草种植户实行“三包”服务,即包种子、包技术服务、包牧草销售。
  商店镇洼刘村张和庆在8亩责任田和承包的100亩土地上全部种植了紫花苜蓿,用来养殖肉牛。他一年养牛贩牛1500多头,纯收入达10余万元。
  花木靓大棚
  翟王镇,一个个温室棚整齐排列,里面养的全是名贵花木。该镇农民是全县最早发展温室大棚的,起先种菜,后发展大棚养鸭,“鼓捣”花卉是近几年的事,但收入却翻了番。目前,该镇发展花卉大棚200多个,品种达1300多种,畅销周边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翟王镇穆家村林守成老汉爷仨不仅养花而且贩花,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他家有5个花棚,面积2.5万平方米,光品种就有1000多种,年收入10万元左右。
  佳果挂枝头
  阳信鸭梨栽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经选优汰劣,发展成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鸭梨面积20万亩,年产量达1.8亿公斤。同时,冬枣这一稀世“宝果”也扎地生根,去冬今春,发展冬枣密植园3.01万亩。
  阳信镇魏湾村魏书恩种梨储梨销梨,一年到头发梨财,年纯入达15万元。劳店乡抱王村王宝果的6亩冬枣密植园,产量达3000公斤,收入5.8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特色农业呼唤特色金融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由于特色农业具有特定的生产周期和保管、运输、销售等特点,要求金融机构适时调整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开展特色服务。
  比如特色农业对地理、气候、时令等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许多特色农产品是新鲜瓜果、时令蔬菜之类,保鲜期短,需要适时抢种、抢收、抢运、抢销售,因此,金融部门在贷款发放上要及时调查、及时审批、及时发放。同时为特色种养殖户提供存款、取款、大小面额兑换、假币鉴别、代收代付、资金清算等服务。
  特色农业还需要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多方位提供供求、加工、选项等方面的信息,并提供一定的技术上的帮助。可以说,金融机构开展特色金融服务,既可帮农民增加收入,又可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
  河南安阳 邓志勇 熊德福 师青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里事

  别让“水稻长在药瓶里”
  顾仁
  最近在农村走访,不少农民反映水稻治虫频率过高。他们举例,水稻栽入大田才40天,上级已通知4次治虫,平均10天治一次虫。有两次治虫时间前后相隔一个星期。照此下去,水稻岂不长在了药瓶里?
  防治病虫害频率过高,势必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稻谷农药残留的可能,有害于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了避免“水稻长在药瓶里”的现象,农技部门要尽可能准确测报,做到单一病虫害防治与多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相结合,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第六届农交会将在廊坊举办
  本报讯 由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廊坊)农产品暨优种交易会将于10月18日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本届农交会以“绿色农业、优良品种”为主题,展品分10大类3000余种,由河北省名优农产品展示区、国内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交易区;外商、外企展销区等七部分组成,参展企业将达3000余家,预计有10万客商前来交易、洽谈和参观。有关部门安排了高层论坛、专家观摩等10余项精彩活动。
  位于北京以南40公里的廊坊市区位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23元,连续4年位居全省榜首。该市已成功举办了5届农产品和农技交易会,交易总额超过百亿元。(冬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疆兵团滴灌节水技术走向全国
本报讯 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大田膜下滴灌节水面积已推广到300多万亩,其中石河子垦区已达到140多万亩。新疆兵团已成为全国农业膜下滴灌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农业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价格低,效益好。新疆石河子天业集团生产的所有滴灌技术的系列产品、生产设备和相关的工艺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胡宗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中国农民首获世界烹饪大奖
本报讯 由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前不久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落下帷幕。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派出的农民代表队在比赛中获得团体金奖。农民获此殊荣,这在中国烹饪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届大赛有21个国家与地区的1000多名选手参赛。经过38位国际评委评判,中国选手共获得特别金奖34枚、金奖63枚,银奖36枚。(纪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兴平市,素称“三秦粮仓”。但近年来粮价持续走低,农民增收趋缓。在结构调整中——
兴平绘出七彩农业画卷
焦力
  辣蒜绘出丰收图
  陕西的兴平,不仅是旅游胜地茂陵的所在地,还是久负盛名的“辣蒜之乡”。
  早在20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蒜”,在古槐里县(今兴平)“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后,兴平辣蒜有较快发展,但变化最大的还是这几年。
  农村土地承包,农民一家一户种起了“绺绺田”,辣蒜难以形成大产业,市场份额下降。为了使辣蒜产业重振雄风,兴平市确立了“连大片,上科技,增投资,引新品”的路子。他们从西北农业大学“引椒换品”,赴山东引“苍山蒜”,跑上海引“嘉定蒜”。几年间,全市辣蒜全部更新换代,重新成为支柱产业。现在,全市辣蒜种植10万亩,总产值2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最好年份还出口3000万公斤。
  兴平人抓住发展机遇,设立“绿色通道”,在西宝中线两侧,设立了50多个专业市场,拉起千人农民远销队伍。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王堡村,500户农民走上辣蒜生产、加工、贩销专业化经营路子,全年吞吐量高达90万吨。尽管价格时有起落,但农民还是充满自信地说:“我们的辣蒜不愁卖。”目前,全市辣蒜储存和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年储存加工600万公斤,初步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玉米做出好文章
  在清代,兴平出了一位著名农学家——杨双山。他笔耕十三载编写《豳风广义》三卷书,在关中推广“种桑养畜”,介绍鸡、羊、猪、鸭饲养方法,备受我国农学界推崇和赞扬。今天,双山故里围绕玉米做出了新文章。
  兴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盛产玉米,年总产12万吨,但产值低,销路滞,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尴尬困境。兴平开始给玉米找出路。
  地处偏僻的晁庄村,利用玉米过腹转化,从养猪宰猪起步,几年工夫,赶走了饥饿与贫穷。全村高峰年宰猪27万头,产值过亿元,成为西北屠宰第一村。晁庄村一炮打响后,全市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星罗棋布,万只鸡、千头猪、百头牛场遍地开花。桑园村农民刘捍卫,自办玉米饲料加工,利用鲜玉米秆青贮饲料,专业化饲养奶牛15头,带动全村养奶牛280头,年纯收入50多万元。
  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带起畜牧产业腾飞。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2.3亿元,“四大”品种鸡、猪、牛、羊的存栏分别达到248万只、28万头、3.9万头和3万只。
  在玉米写出畜牧篇的同时,兴平还广辟加工增值新天地。没有畜牧优势的店张镇,自建起奶粉厂、创出省优品牌奶粉后,周边农民纷纷养起奶牛、奶羊,1万多人搭上龙头企业生产快车。原来亏损倒闭的淀粉厂经引资进行技术改造,去年消化玉米6万吨,占全市玉米年产量的一半,完成税金313万元。淀粉厂的“嫁接”成功,让兴平人看到了玉米产业化诱人的前景。
  蔬菜谱出致富曲
  马嵬镇因有贵妃墓而名扬神州。如今,站在贵妃墓俯视马嵬坡下,望不到尽头的大棚菜此起彼伏,宛如条条玉龙盘地。走进棚内,绿油油的枝条上挂满了黄瓜、茄子、西红柿……
  马嵬镇过去星星点点种菜,经济效益低下。为了实施“蔬菜富镇”的发展思路,南留村首先建起30个日光温室和50个韭菜大棚。接着添户村又投资50万元,建大棚50个,80万公斤反季节菜很快销售一空。全镇兴起“大棚热”,3年间,大棚蔬菜扩大到1.2万亩,年总收入4000多万元,马嵬农民奔上了大棚菜致富的高速路。四川省客商侯耀辉考察了这里发展蔬菜的潜力后,毅然投资百万元,在马嵬镇建起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走进正东村,一座座小山似的料堆,沿路一直排到田间地头。此刻,农民进入垒包上菇的大忙时节。自从宁毓华教授引进蘑菇富民项目后,全村蘑菇大棚发展到500多个,年收入500多万元。
  一花引来百花香。马嵬镇和正东村带给全市人的惊喜,坚定了兴平快马加鞭上大棚菜的信心。全市打响“菜上塬,瓜下滩,中部盖大棚”的攻坚战。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展示出“名、特、新、优、高”为特色的七彩农业画卷,形成“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冬生产”的四季菜格局。目前,全市发展日光温室3000亩,大弓棚1.5万亩,中小弓棚2万亩,年产值过亿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围封禁牧 收缩转移 集约经营
锡林郭勒的绿色革命
  刘红星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7个苏木实施全年禁牧,面积达545万亩,牲畜开始舍饲圈养。为保护现有较好的草场,这个盟在北部的乌珠穆沁草原进行了划区轮牧。
  面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加深,相当一部分牧民已失去基本生活条件的严酷现实,地处环京津沙源治理工程前沿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去年提出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即把生态恶化的草原围封起来,把牧民和牲畜迁出去,让草场得到自然恢复。
  实施“围封转移”战略,是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为保护草原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建设京津地区北部生态屏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具体目标是:用三年时间,休牧面积达到1.2亿亩,使40%的草原得到恢复,最终使3亿亩草场得到完全治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锡盟努力实现草场利用由超载过牧向科学利用转移;畜牧业生产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移;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劣质粗放向优质集约转移;经营方式由产加销分割向产业化经营转移;牧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继而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为保证“围封转移”战略顺利实施,锡林郭勒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各地相应建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按照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生态治理与千方百计提高牧民收入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发动全盟各族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空前的绿色革命。
  他们将全盟划分为“四区”、“四带”和“十二基点”:即荒漠半荒漠草原围封禁牧区、沙地治理区、生态较好草原围栏放牧区、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区;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两纵两横”绿色生态屏障;在12个旗(县、市)所在地城区周围,建设起生态防护体系。
  今年以来,“围封转移”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锡林郭勒盟将建设任务下达到各旗(县、市),并落实到了草场和牧户。安排专项资金8283万元用于禁牧、休牧,新上了113万亩的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全盟已有40个苏木、121个嘎查实行了春季休牧,休牧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0%,涉及牧民8199户,牲畜92.67万头(只)。生态移民工作也开始在生态严重恶化地区进行。目前,已有147户牧民迁出旧地搬进新居。苏尼特右旗新建的齐哈日格图移民新村,有20户牧民从游牧区迁了进来,政府为他们盖了新房,建了畜舍,投入60多万元架设了10公里的配电线路。移民定居后,家家安装了电视,还有了电动轧草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大田装灯两千盏 诱杀害虫十五吨
  揭明蓉 王政伟
  夏夜,漫步在位于江汉平原西端的湖北宜昌市草埠湖管理区的田间地头,只见田野里灯火通明,隔百把米一盏的频振灯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一只只金龟子、花蛾争先恐后向这“光明”的地方扑来,“砰”的一声撞在灯管上猝然死去,落入了下面的塑料袋中……这是该区在农田中全面推广的“灯光诱蛾工程”,一年诱杀害虫15吨,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畜中毒事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农作物虫害猖獗,人们为了抑制虫害,随意加大药量、滥用高毒农药,导致人畜中毒事故不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种田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草埠湖管理区广泛借鉴国内外采用物理方法诱杀农田害虫的经验,经过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后,于去年春投资190多万元,栽水泥电杆4115根,架电线434千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2300盏,高标准高质量建起了“灯光诱蛾工程”。工程运行一年多来,平均每天诱杀害虫成虫50公斤左右,使害虫产卵量减少了4/5,虫害大为减轻。仅此一项,为农民亩平节省支出100多元。杀死的害虫用来喂鸡、鸭、鱼,又创产值30余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洽谈展销会将举行
  本报讯 由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协办的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广西桂林)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在桂林市举行。
  据介绍,自1995年2月国务院批转农业部《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方案》实施以来,乡镇企业东西合作蓬勃发展,已举行的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活动,签约投资额大,项目交流活跃,合作对象不仅包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欧盟、日本、泰国等国家的客商。据了解,仅2001年,广西乡镇企业系统就引进区外项目1361个,投资46.8亿元新增产值40多亿元。
(肖雪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金坛生态农业好戏连台
  本报讯 去冬今春以来,江苏省金坛市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重头戏连台,不胜枚举: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总面积6万亩的蚕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和大辐射范围的特种水产科技示范园。
(潘文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特色,并非不可变
江夏
  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各地调整农业结构的共识。可是无论对什么地方而言,“特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陕西兴平和山东阳信的结构调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只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本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技术资源等进行重新配置、整合,完全可以形成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变,所谓的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辣蒜原本是兴平载入史册的特产,可是如果不是靠科技引进新品种,并解决了生产、流通中的诸多问题,这个特色产品怕是难以长存;阳信本“无江河湖海之惠”,但因为开发利用了几万亩荒碱地和废窑坑,又引进了名优特鱼种,渔业便成了当地新崛起的特色产业。如果一味守着祖宗的鸭梨,阳信的农民也用不着忙着“改行”了。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的气候条件独特,有的地理位置优越,有的经商传统悠久,有的海外乡亲众多……温州就曾在原料不足、交通不便的地方发展起闻名全国的纽扣市场、标牌市场。实践证明,每个地方都可以凭借独特的优势,在自己的产业和产品上凸现特色。
  发展特色农业也需打开眼界,放宽思路,既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好传统优势,又不能被它绊住了手脚;只有不断开发新领域,形成新优势,才能打出新的特色产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万亩柑橘着“睡袋”
张友亮 贺新初 袁志勇
  7月15日,骄阳似火,上午10时左右,湖南省石门县二都乡界牌村覃满双老汉还在脐橙园里忙乎着果实套袋,他家2亩脐橙树上缀满了上万个鼓鼓胀胀的纸袋。盛夏时节,石门县“万亩柑橘套袋保质行动”全面展开,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水果套袋技术兴起于欧美,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石门县2001年引进该技术,当年使用果袋400万只,在脐橙上示范推广1000余亩。
  果实在专用纸质“睡袋”中成长,没有阳光暴晒、鸟兽吸食,没有病虫侵害、环境污染,降低了果实农药残留量,能达到国际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去年所产3000多吨“睡袋果”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套袋脐橙销价比普通脐橙每公斤高出1元左右。
  为确保该项技术“推得开,效果好,能持久”,石门县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把果袋供应、技术推广、市场营销合理地整合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据估算,该基地今年可生产无公害果品3万吨,因应用套袋技术将新增产值3000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年以来,贵州省兴义市17个涉农部门、25个乡镇的农技、党政干部进村入户,举办高新科技培训班,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引导广大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了商品粮、优质烟、板栗、优质水果、草地畜禽水产、香料中药材、反季蔬菜、竹子、核桃等十大特色农畜基地的步伐,已形成5万至20万亩的规模,产品批量进入省内外市场。图为该市万屯镇磨盘山农场种草养鹅上千只。 雷文明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