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侦破题材电视剧误区种种
赵家新
  惊险的悬念,刺激的镜头,扣人心弦的曲折爱情,难以取舍的人性冲突……这一切使得侦破题材电视剧大受欢迎。但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侦破题材电视剧损害了社会良知和警察形象,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
  缺乏常识 荒唐可笑
一些编剧、导演,既不熟悉侦察工作,也不了解公安民警,缺乏起码的公安常识和法律知识,又不肯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所以,什么样“生动”的情节和故事都敢胡编乱造。比如,公安机关为诱使急于获得武器的逃犯上钩,竟印制大量出售黑枪的广告,化装后在大街上散发。公安机关采取如此拙劣的手段抓逃犯,这不是在扰乱治安、诱人犯罪吗?稍有公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事绝不可能。
  公安工作与法律密切相关,不懂法律常识的误导作用尤甚于不懂公安工作常识。《绝不放过你》中女主角吴梦被陈一龙软禁后,多次目击陈一龙的重大犯罪事实,但她在警方调查取证时作伪证,还心甘情愿忍受陈一龙及其团伙成员的凌辱,蜕变成陈一龙犯罪的工具。在警方付出了许多无谓牺牲后,她良心发现投案自首了,最后竟然不负任何刑事责任,还以一个正面形象出现。这种践踏法律常识的情节编排,与其说是取悦观众,倒不如说是在嘲弄观众。
  细节过细 犯罪指南
现在,一些影视片违法犯罪情节过细,暴力凶杀场面太多。我们常说,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可是,现在一些侦破题材电视剧简直就是教人怎样对付警察的电视剧。比如,将麻醉药物投入食品、饮料或香烟中实施麻醉抢劫,这是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段,但是,电视剧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女骗子将麻醉剂掺入口红中,勾引大款接吻,昏迷后实施抢劫,这无异于传播新的犯罪手法。
  最为可怕的是,一些电视剧在使观众领教了犯罪分子血腥的同时,也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而犯罪分子通过影视剧中案件的“真实再现”,着实“学”了不少“知识”,也派上了不少用场。2000年11月13日,一伙蒙面歹徒抢劫了河北省赤城县万泉寺乡信用分社,抢走大量的现金、黄金、白银制品,并致一死两伤。几天后,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他们的供述令人吃惊——他们看过很多侦破题材电视剧,因而对银行的监控手段、防范设施以及怎样毁坏监控设施、破解技术秘密等很熟悉。抢劫之前,曾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
  美化罪犯 误导观众
在表现警察与罪犯的斗争时,罪犯常常是主体。那些大毒枭、走私犯和黑恶势力的后台人物,不仅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而且他们的内心似乎都有一种无奈的隐衷,有的甚至遭遇过非常大的不幸。他们温文尔雅,谈吐不凡。人们在荧屏上只能看到其冠冕堂皇的表象,却窥不见其贪婪、阴险、奸诈、残暴的本质。《黑冰》中多次刻意描写毒枭郭小鹏人性的一面。作为孝子,他多次给母亲洗脚;为了接回母亲,他冒死潜回海洲。特别是郭小鹏临刑前的一个晚上,对汪静雯的一番慷慨陈辞,哪里像是大毒枭?虽然犯罪分子也是人,但是如此表现,极大地误导了观众,爱谁恨谁是非不清,弱化了公安机关的震慑力,伤害了现实中每天都战斗在打击犯罪第一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人民警察的感情。
  追根溯源 加强管理
造成侦破题材电视剧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编创人员急功近利,不深入生活,急于成名、获利。二是影视制作机构受利益驱动,过分看重商业回报,想方设法招徕观众,寻找卖点。三是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协调不够,在内容审核和项目审批两个环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影视制作机构往往绕过省级公安机关宣传部门,到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办理拍摄许可证,然后利用基层公安机关的热情,直接到那里拍戏,拍完后不经公安机关审看就流向社会。
  为了扭转侦破题材影视剧出现的不利局面,去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公安题材影视节目制作、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拍摄电视剧,即使剧中某一部分涉及公安民警形象或公安工作的,都要将剧本送公安机关审查。我们相信,只要有关部门管理到位,侦破题材的电视剧必定以它的丰富内容、高品位、新形象占据荧屏有利位置。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与梦同行》——
赞美生命的尊严与辉煌
  5个人5条腿,10根拐杖一条心,5位截肢演员以雄鹰展翅的优美造型,震撼了世界舞坛,在国际大赛中与世界级健全人舞蹈家同台竞技,获得了唯一的最优秀奖;先天愚型儿的舟舟,站在世界顶级的音乐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风度优雅、神采飞扬地指挥美国国家剧院的大师团演奏交响乐;邰丽华、朱蓉等12名聋哑姑娘以变幻莫测的高难度舞姿,舞出了莫高窟壁画的千古绚丽……
  这些都是残疾人,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之梦。他们的梦震撼了世界大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5年来,在国内义演数百场,出访亚、欧、美、大洋洲30多个国家,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如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承载着残疾人梦想所走过的15年辉煌的历程,被艺术地再现为系列电视片《与梦同行》。日前,这部系列片的序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与梦同行》不仅仅是纯粹的舞台艺术片,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部探讨特殊艺术发展历程的艺术专题片。它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的发展经历和神奇魅力,真实地记录了孙岩、邰丽华、舟舟等一大批残疾人演员的奋斗经历。同时,该片把中国特殊艺术的发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15年的经历放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下,用真实、生动的故事来表现,不仅让人们激动、感动,而且带给人们深刻的思想启迪。
  《与梦同行》电视艺术专题片已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全国500多家地方电视台和海外电视台将在近期播出这部由谢晋执导的电视片。
(边文)(附图片)
  聋人舞蹈家邰丽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带着乡情相思回家
  9月1日,一个带着浓浓的乡情、相思和文化意味的节目《回家》将伴着金秋时节的清风,出现在电视观众眼前。由吉林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回家》每期30分钟。通过节目中心人物“回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往事来充分反映生命的多彩。通过记录人物的情感故事来表达对家不同的理解,“家”不仅仅是家庭、故乡,还有对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说具有情感归宿意义的背景,都可以称为家。比如:真挚的友谊、钟爱的事业、曾经就读的学校、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只要它可以给一个人的内心带来安宁、抚慰,就可以称之为“家”。《回家》正是通过实录节目中心人物“回家”、“寻找家”、“讲述家”的过程,或清淡雅致、或厚重浓烈地表现了人间真情的可贵。
  目前,节目已经拍摄完成的人物有台湾诗人余光中、漫画家丁聪、书法家黄苗子、画家黄永玉、画家郁风、作家冯骥才、音乐教育家金铁林、香港歌手张学友、歌手那英等。从已经拍摄的人物来看,节目既关注了具有文化历史感的艺术家,也关注了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尚人物。
  《回家》力求蕴涵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意味,做到大众文化表象的深层体现和平民意识的有机结合。既是市井人生平凡生活的真实体现,又是文化之旅的探寻。《回家》节目将从9月1日开始,每周日晚8时40分在吉林卫视播出。
  (东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平实而神奇的“誓言”
  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20集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已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誓言无声》讲述了一段20世纪60年代的隐秘往事:一个旅居欧洲的舰艇动力专家,取道香港,回国协助海军制造新型潜艇,却险些遭到台湾特务机关暗杀。
  于是,一场智慧和勇气的较量在若无其事的外表下展开了。我反间谍专家许子风与他的小组成员蓝美琴、骆战,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识破了敌方的一个又一个圈套与陷阱,采取各种反间谍的战术和手段,最终成功挖出了潜伏在我内部的台湾特务。
  《誓言无声》具有扑朔迷离、推理严谨、引人入胜的情节。它突破了此类题材的传统模式,用悬疑推理和精神的历程来带动戏剧行动。在日前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该剧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一种朴实、真切的特色,凸现了一种平淡见神奇的特点。本剧的创作人员用当代的观念来还原历史,把历史所蕴涵的忠诚与牺牲的品格重新构建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段当代史,这对于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该剧从正义的角度进行正面地讴歌,是一部特殊题材领域弘扬主旋律的成功之作。
(向文)(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从《走进新时代》说开去
缪新华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应该说《走进新时代》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抒情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质朴简洁,朗朗上口,亲切感人;它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它有别于那种直白的口号式的空洞说教,也有别于某些浅显的表白,更有别于那种语言贫乏却故意声嘶力竭地叫喊“今天真高兴”之类的无病呻吟。其实歌曲除了旋律可以表达一种情绪之外,更有歌词传递一种社会文化。在表达方式上,人们口头那种“很高兴见到你”之类的话,有时候只是一种口是心非的客套,接受的人无须惊喜,更别当真,我们的歌曲创作更不能落入这种“假大空”的窠臼。“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两句歌词虽不新颖,但用在这首歌里,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十分准确和到位。
  歌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能迅速而广泛地流传开来,我以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摒弃了一个“隔”,歌曲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和真诚的声音缩短了人民对祖国、对党的情感距离。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新歌不少,但好歌不多。歌唱祖国和家乡的歌曲很多,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藏羚羊的传说》及业余组那首《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些特色,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外,其余大多数歌曲都“跟着歌手走”了,这是为何?
  评委尖锐地指出:不少作品的旋律和歌词难以承受过于宏大的主题,出现了“大而无当”的现象,有些“西部”、“爱国”等大主题歌曲,歌词语言,口号式的内容堆砌,豪言壮语连篇,缺少具体形象,很难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歌词所表现出的文学素质的贫瘠,甚至比歌手答不出问题更可怕。
  由此,忽然想起两年前中央台“明月耀香江”中秋文艺晚会上,我第一次听到歌曲《月牙泉》,歌中唱道,“在天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大漠深处,月牙泉的苍凉、纯净和美丽,诗意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令人无限向往。还有,前些时候听到一首新歌《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者把群众口头流传的语言信手拈来,鲜活生动,也十分感人。
  一首优秀的歌曲往往令人回忆起一个过去的时代,一首优秀的歌曲也常常能鼓舞人度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歌曲作为先进文化的“轻骑兵”,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时代呼唤优秀的艺术作品,人民需要好歌。我们的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要少一些故弄玄虚的“花拳绣腿”和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积极地深入到群众中去,在生活的沃壤里,采集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心灵与心灵合唱,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女骑士和她的“咪多”
章海霞
  “我是一个受尽各种苦难和创伤的人。”眼前这位艺术家平静地对我说。她头上顶着的是这样的光环:著名法籍华人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文化艺术军团勋章的获得者,“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会”主席等等。20世纪70年代末,她只身前往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这一去就是20多个春秋,等到她回来的时候,带回了满腔的爱国热忱,也带回了她的“咪多”。她就是艺术家周勤龄女士。多年来,她为培养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咪多”比赛是由“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会”创办的一项国际性比赛,该“交流会”的宗旨是促进中法两国音乐、艺术教学和演奏方面的经验交流,选拔人才,发现新作品。
  1995年“交流会”在北京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中法咪多”钢琴比赛。比赛获奖者在“交流会”的安排下到法国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艺术学习,接受法国各大电视台专题采访并作现场演出,得到了巴黎各界人士的好评和法国各大报刊的高度评价。从此,该项比赛被纳入中法两国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同时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教育规划。1999年,“交流会”再度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法咪多”钢琴比赛,同时又开展了“中法咪多”小提琴比赛。第三届和第四届钢琴比赛都是在法国巴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而今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将在北京举行第五届“咪多”钢琴比赛,并举行“咪多”长笛比赛。
  关于“咪多”,周勤龄女士说:“当第三届、第四届比赛时,在联合国演奏厅,由欧洲小钢琴家们演奏的《四川民歌》、《卖报歌》、《春江花月夜》等中国作品,得到热烈的掌声和各种赞扬。听着孩子们不断地演奏中国曲子,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想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能让中国的曲子在欧洲演奏,这是对我的最大回报。”中国作品的演奏在法国音乐界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们纷纷索取乐谱,以继续推广演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她强调说,“咪多”的比赛是普及性和鼓励性的,意在激励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从中发现一些艺术人才作为培养对象。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长诗《扶贫丰碑》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诗歌协会主办的长诗《扶贫丰碑》研讨会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同志认为,这部由黄承基创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诗,升华了“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的光辉事迹,是一部很好的主旋律作品,生动地宣传了“三个代表”,也是诗创作的可喜成绩。(南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王明远书法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近日,在民进中央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祝贺中国东方书画院院长、书法家王明远先生获美国北弗吉尼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受聘担任客座教授。与会者充分评价王明远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以及捐资助学的善举。王明远在会上介绍了美国文化教育的情况,同时表示要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明生)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演奏家肯尼·G10月来华演奏
  美国萨克斯演奏家肯尼·G10月将来华举办4场演奏会。肯尼·G是当代广受欢迎的演奏家和音乐家,曾获得格莱美奖、美国音乐奖等奖项。他的《回家》早为中国听众所熟悉。肯尼·G表示:“我一直盼望着能来中国演奏,中国独特的文化令我着迷,相信此次中国之行将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钟艳)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谁主沉浮》揭示明末清初历史
  由中央电视台、昆明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东方传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一部反映明末清初兴亡更替的长篇历史传奇电视连续剧《谁主沉浮》最近开镜。该剧以凝重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明清两朝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多尔衮、孝庄皇太后、吴三桂、鳌拜等,通过他们的进退升沉、悲欢离合,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明亡清兴的诡异而震撼人心的历史。(胜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歌剧守望者的新世纪思虑
  2002年哈尔滨歌剧音乐剧发展理论研讨会概述
乔邦利
  在第二十六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期间,由文化部主办、哈尔滨市政府承办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理论研讨会”于2002年8月12日至14日在哈尔滨同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名代表,就新世纪中国歌剧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歌剧应反映人民心声
  与会者认为,目前歌剧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原因是我们脱离了群众,没有深入到群众内心,观众不买账。在表现时代精神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把时代精神单纯理解为政治口号和流行观念,这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歌剧就应该把中国观众内心的所思所想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的好作品。大家一致认为,考虑观众和尊重作曲家的艺术追求及创作个性并不矛盾。问题是我们的许多创作者不了解歌剧剧本的创作规律,旋律不够感人,缺少个性,对民间音乐掌握和加工能力不强,难以打动观众。新时期歌剧应以多样化为主流,多样化探索成功与否,判断者是观众。
  剧本应加强时代性
专家们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歌剧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歌剧剧本创作需要加强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社会整体的潮流趋向。我们的创作应该反映这一时代无比丰富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很多剧作家在剧本创作当中,没有正确理解歌剧剧本的创作规律,常常认为歌剧剧本就是要淡化情节,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恰恰是中国歌剧的特点和优点,欧洲经典歌剧也不是不讲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只有作家和作曲家们联手合作,才能扎扎实实地写好剧本。与会者认为应当清除对音乐剧的误解,在音乐剧剧本创作时要充分重视音乐剧思想的深刻性。(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央视4台改为中文播出
  为了进一步适应海外观众的需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将从2002年9月2日起全面改版。改版后,原4小时英语节目全部从CCTV—4移到CCTV—9,半小时法语节目停办,CCTV—4将变成全中文的对外电视频道。新版节目表共有栏目39个,新闻节目滚动播出。专题类和文体类栏目按8小时为一单元进行编排,首播一次,重播两次,以方便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南北美洲地区和欧洲及非洲地区等3个华侨华人集中的主要时区的观众收看。
  改版后的CCTV—4将推出《整点新闻》、《财经时讯》、《走遍中国》、《两岸万事通》、《名将之约》、《同乐五洲》和《体育在线》等栏目,借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海外观众面前。
(向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莫把“星”闻当新闻
  时下有些报刊的娱乐新闻,实在让人有些看不懂,所谓的新闻都是“星”闻,大凡“星”们的吃喝拉撒睡,“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星”们的劣迹也被美化成“星”闻,读到这些以丑为美,指鹿为马的所谓新闻,实在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知这样的“星”闻为什么也能登出来?
  报纸杂志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不应该让那些乌七八糟的“星”闻充斥版面。安徽省芜湖市杏园小区 班景涛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娱乐报道莫媚俗
  当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专门反映影视娱乐圈动态的娱乐报道节目,企图以此提高收视率,然而节目的内容却大有媚俗之嫌。不少娱乐报道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节目中除了反映日常的娱乐圈动态外,不惜以低级趣味去满足少数人的猎奇心理,常常将那些在影视圈“名人们”身上发生的诸如某歌星不爱在外小便结果憋出了膀胱炎、某某又闹绯闻了、谁又撒酒疯打人了等低俗得根本不值一提的琐事、丑事甚至坏事,作为卖点大肆渲染和报道。这种做法无疑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只能是自贬身价,并让观众生厌。
  江西省资溪县委宣传部 章晖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军人怎会“见死不救”
  俗话说“救人如救火”,意思就是救人是丝毫不能耽误的。但在日前播出的《导弹旅长》一剧中,却有这样一个“见死不救”的情节:营长石志雄在接到旅长电话后归营途中,遇到刘云拦车,要其将一患急症的老乡送往县医院抢救。但石志雄以医院与营房方向不一致为由拒绝刘云请求,而一溜烟将车开走了。后来石志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返回时,刘云却赌气不上车,而是抬着担架往前走。后经石志雄好说歹说,连拉带拽才将病人抬上车送往医院。
  作为军人,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应该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但石志雄却“见死不救”。而后刘云明知病人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反而因个人问题而赌气不上车,这岂不更加延误救治时间吗?导演安排这样的情节,是为了在石志雄与刘云之间的相遇、相识制造一点曲折,但这样的安排却严重影响了军人形象,实在是一个瑕疵。
江西省赣县县委宣传部 黄石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科学问题要严肃对待
  近日,在观看福建东南卫视的娱乐节目时听到这样一段对白:主持人问:“鱼为什么会在水里游?”嘉宾答曰:“因为岸上有猫。”我们经常能从电视上看到类似的场景:为什么春天花会开?答案是:春天有蜜蜂来采;中国处于世界的什么位置?答案是:课本第十五页。把科学问题当成搞笑来回答实在是太不严肃了。这种做法不但失去了电视舆论宣传的科学性,还极易误导观众,对年轻人的成长很不利。
  电视作为群众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舆论工具,如不注重对观众正确的科学引导,只为一时搞笑,失去了科学宣传的本意,就会误导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去动脑筋思考严肃问题、不愿努力去学习科学知识,而变得对科学一无所知。江西省大余县委宣传部 钟小刚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双喜杯天地一瞬

润 摄影:李长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