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美丽亲民的女市长
本报记者 李学江文并摄影
  认识她纯属偶然。那是在一次中国旅游介绍会上,主宾席上坐着一位身材颀长、金发披肩、明眸皓齿的女士,一颦一笑光彩照人。人们以为是哪位时装名模光临了呢!接到名片时吃了一惊,原来她就是颇有名气的澳大利亚史卓菲市市长弗吉尼亚·佳智。她告诉记者她正学习汉语,并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她的辖区看看。
  史卓菲的市政厅是开放性的,记者昂然直入。一位老年女秘书将记者引到市长办公室,正伏案办公的女市长立即起身相迎,引领记者参观她的市政厅。佳智爽快健谈,边说边笑还边打手势。她是两年多以前当选的,不久前连选获胜。她说,她一上任便改革了市政厅,精简了机构,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效率,贴近了民众。她指着一间大厅说:这原是一间很少使用的会议厅,我将它改成了市长接待室,听取市民的意见,以直接了解民情,为他们排忧解难。那里是图书室,里面配备了电脑、杂志和报纸等,以便老年人和儿童来这里活动,我要让市民们感到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她又带记者走进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大厅,衣着整洁、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解答着两位老妇人的问询。佳智说,这是新装修过的市民服务中心,每天市政厅都有3位咨询员在这里服务市民,解答各类问题。在她的倡议下,每周凡愿意到市立图书馆活动的老弱病残市民都有专车接送,所需的只是提前给市政府打个电话,登记姓名与住址,司机都是本市的志愿者。
  走出门,她请记者上了她那辆宝马车,车座上堆满了文件和资料。她抱歉地一笑:实在太忙,几乎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十多个小时,很多时候公函文件要带回家里去看,找不出时间好好清理车子。我问她丈夫和孩子是否有意见,她说刚开始是那样,但后来见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也就不再抱怨了。两年来,三个女儿也都学会了自理自立。她说自己现在尽量争取把星期日空出来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又问车子是不是政府配的,她连连摇头。她说政府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为节省开支,她将4位高薪经理精减到两位。市长的年薪也减到仅2万澳元(约相当于11000美元),她自愿不用公车,开自家的车,连汽油费都是自己掏腰包。她说丈夫是医生,收入不错,所以生活还过得去。2万澳元年薪在澳属低收入阶层,图的什么?她笑了:为公众服务,给社会留下点儿什么,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还有成就感,人是需要成就感的,那样才活得有目的,有意义。
  她带记者在所辖城区里兜了一圈,边开车边用手指着路旁的住宅,告诉记者主人是谁,职业是什么,祖籍国在哪里,房屋是否经过翻修或扩建等。她指点着告诉记者,哪里是新铺的人行道,新设置的坐椅;哪里是新疏通的水渠,新栽种的花木园林,熟得像是在自家的花园里。前方火车站前的喷水池喷出了美丽的图案,四周游人如织。修建水池的费用来自一位华人。他本是将钱捐给市长本人的,但女市长说还是用来修个喷水池吧,让大家多个赏心悦目的去处。不久前,街灯也换成了太阳能的,节约了不少能源。她笑着问:你看,女市长就是比男市长想得更为细致周到,是不是?
  我们步行前往餐馆吃午餐,过路人不停地和她打着招呼,亲切而又随便,就像是碰到了左邻右舍。经过一家大连锁店的前厅时,她说每两周的周六便在午餐时间来这里站上一两个小时,回答市民们的提问。这也是她本人的一项新发明。随后,我们来到一家新开张的中餐馆,她说她上周来剪的彩,老板是香港人。里面人很多,我们只好挤在门口的一张小桌子边坐下,点了几样茶点,吃了起来。她仍然是不停地说,讲她在本任期内的计划和未来打算。她说做满两任后,就去竞选州议员,只要当选她就争取出任小企业部长,她的目标是帮助更多的人走上就业和致富的道路。这时,华人老板经过时发现了女市长,说是他请客了,叫服务员不要收费,但女市长还是坚持由自己掏了腰包。
  佳智喜欢中餐,也喜爱中国。她去年秋天应邀到访过北京和青岛。开会之余,她为了了解民情,有意“开了小差”:自己一个人挤公共汽车去了故宫和长城,由于不懂中文而闹出了不少笑话。但她说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使她认识到,中国前景光明,中文将大有用场。回来后,她下决心学习汉语,还让女儿也跟着学。她庆幸自己刚刚找到了一位名叫卫杨的好老师(题图为佳智与卫杨。),说她是位来自中国大陆颇有才华的教师。女市长说,自己的汉语进步很快,她的一个心愿就是下次出访中国时,能用汉语与中国同行交流并作一个精彩的演讲。临别时,记者笑着预祝她早日成功,她满有信心地说:会的,在中国见到你时我将会用中文同你交谈。(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现场即景

感受西点军校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西点军校,这所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军校,创建至今已经200年了。最近,纽约外国记者中心组织记者到西点军校采访,使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它的风采。
  西点很大,除了开放让人参观的教学区外,旁边还有不对游人开放的训练演习基地蒙哥马利堡,它占地1.6万英亩,比教学区大得多。教学区内几乎所有的教学楼和学员宿舍都是用青色的花岗岩砌成的哥特式古堡建筑,其雄伟壮观,体现了美国的国家富裕和军力强大。建校之初的西点很小,第一届毕业生只有两名,经过200年的经营才发展为今天拥有4000名学员、700名教职工的规模。
  西点人最感自豪的是它对美国历史的贡献,他们甚至宣称“我们教的大部分历史是由我们所教的人创造的”。在校园里,一位历史学家向我们介绍的西点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国史。当初,华盛顿在带领美国人民抗击英国殖民军的进攻时,就是选择了西点这个战略要地,建立了西点要塞。战争中,美国领导人深感军中工程专业人才的缺乏,由汉密尔顿提出了建立西点军校的建议,华盛顿立即表示支持,在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任内通过法案建立了西点军校。可见美国的革命也是靠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后,军队对国家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那场维护国家统一的内战中,领导北方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就是西点毕业生格兰特将军,后来他当上了美国总统。西点还出了另一位美国总统,即在二战时任盟军司令的艾森豪威尔。至于西点毕业生在美军中担任高级将领的更是灿若群星,数不胜数。直到今天,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首先也是表现在军事上的强大。
  西点军校与美国其他大学有很大不同。这里的男学员剃平头,女学员留短发,着装整齐,举止规矩,没有美国一般大学里那种自由放任的风气,连教学楼内也远比一般大学干净整洁。我们参观时,入学不久的新学员正进行队列和持枪训练。回营房的路上,排长带队喊口令,边走边唱行军歌,那场景与我们国家军队的操练几乎相同。西点的学员早晨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熄灯,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一位高年级学员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旁边就有一个小镇,但低年级学员却很少敢请假外出,到高年级时才可以去咖啡馆聚会。西点比一般大学更重视思想教育,这些教育主要体现在爱国教育、忠诚教育、荣誉教育等方面。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西点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在校园中竖立巴顿将军等人的雕像则是为学员树立荣誉感的榜样。教官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说,西点对学员品德的要求是,自己决不撒谎、欺骗或盗窃,也决不容忍有此类行为的人。学员能够做到这样,其忠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记者曾观摩过西点的一次毕业典礼,1000多毕业生戎装笔挺地排列在操场上,校长逐一大声点名,学员一个接一个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气氛庄重感人。校长在演讲中列数西点以往的杰出人物,激励学员成为同样的国家栋梁。典礼结束,所有的学员将军帽一起抛向天空,庆祝毕业。这样的场面西点的毕业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西点的教学更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它对学员有三方面的要求:学术、军事、体能。其成绩分别占总分的55%、30%和15%。西点必修的核心课程不仅包括数理工程的科目,还有社会科学和公共事务科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有专业的特长,还有广泛的社会知识,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具备强健的体魄,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好于同龄人。难怪西点的毕业生中,不仅有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有不少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甚至艺术家。而要塑造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记者观摩了西点二年级学员一年一度的夏季野战军事训练。这种训练为期6周,包括实战和培养野外生存能力等项目。当天的主要训练科目是背着45磅重的武器装备急行军一英里半,男学员必须在38分钟内完成,女学员42分钟完成,然后进行100多米的武装泅渡,上岸后背起装备再跑100来米到集合地点。还有徒手攀越湖面上10来米高的钢索,到湖中心掉下水面,泅渡上岸,再做10个俯卧撑,然后跑步到集合地点。完成这些科目都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对一些女学员,经过急行军和泅渡之后,体力已经消耗极大,湿漉漉的装备也使分量加重。有人试几次都背不起来,但她们还是在同伴的帮助下顽强地扛起装备,跑完最后的行程。这不仅是一种军事和体能的考验,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炼。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将会是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咬牙坚持的意志坚强者。
  “9·11”对整个美国的冲击是巨大的,西点当然也不例外。以前一般游客可以自己开车进入西点校园随意参观,如今,游客的汽车已不能自由出入,参观者须乘坐专门的游览车。这一次记者自己开车去西点,不仅要事先通知,到门口还要检查驾照。到里面路口,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检查汽车底盘和行李厢。这些士兵虽然礼貌友好,但却给人戒备森严的感觉。西点的学术副教导主任在给记者介绍情况时谈到了他们为适应新形势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设立了针对反恐战争需要的新课程,增加了国际法、国际安全、核与生化武器等方面的反恐内容。西点还招聘了一些伊斯兰法律专家、南亚问题专家作为教师,并增加了信息技术反恐和近距离格斗方面的训练。为了实地了解反恐战争的特点,西点还特别派了4位教官到阿富汗作实战考察,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9·11”之后西点学员选学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外语等科目的人明显增加。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垃圾山的变迁
——汉城世界杯公园揽胜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文并摄影
  韩国举行世界杯足球赛,让世人知道了汉城上岩洞有个世界杯体育场,也知道了它的西侧有一个由垃圾山变成的世界杯公园。
  世界杯公园位于体育场的西南方,总面积约有350万平方米,实际上是由5个公园组成的,分别叫和平公园、蓝天公园、彩霞公园、兰芝川公园和兰芝汉江公园,其中蓝天公园和彩霞公园是由垃圾山变成的。
  盛夏8月,蓝天公园绿荫一片。若不是公园管理员说这就是原来的垃圾山,你会认为它就是一座自然的山。顺着山脚下的柏油路或者木制的阶梯缓缓而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那里坐落着一块刻有“蓝天公园”的石碑,算是公园的标志。站在眺望亭上放眼北望,可以看到世界杯体育场坐落在绿荫和高层建筑之间(见下图),也可以看到正在修建的新型公寓楼和未来科学公园的基地。据前来参观的人讲,自1998年起,这里就被命名为“新汉城的中心”,要把它建成东亚的信息产业的中心。
  公园的山顶平缓,那里种植着芦苇、荞麦和向日葵等,阳光下显得格外茁壮和葱绿。自2000年起,汉城市先后7次共放生了3万多只蝴蝶,即便是盛夏,也可以看到花蝶在草地和路边飞舞。这里还有一个别致的景观,那就是高耸蓝天的5架“风车”。公园里的200多盏路灯和游客服务中心的空调用电,有一部分就是由这些风力发动机供应的。
  彩霞公园与蓝天公园比邻,是一个比蓝天公园几乎大一倍的垃圾山公园,据说,要到今年年底才会完全竣工,但现在也是绿树成荫。那里将设置一个多用途的草地广场,建造一个生态莲花池,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
  如今的世界杯公园和世界杯体育场一样,正在变成汉城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免费乘坐环行大轿车,沿着“山路”去游览蓝天公园和兰芝川公园。大轿车用的是天然气,不排放有污染的尾气。车中用韩、英、日、中等4种语言介绍世界杯公园的由来。在和平公园里还建造了一座世界杯公园展示馆,游客可以在里面详细地听一听有关“兰芝岛”和“垃圾山”变迁的故事。
  原来,世界杯公园是建设在“兰芝岛”上的。“兰芝岛”曾是汉江畔的一个美丽岛屿。20世纪70年代中期,河川清澈透底,天鹅和野鸭在这里栖息,还生长着兰花和灵芝。但自1978年以后,随着急剧的工业化进程,这里成了全汉城倾倒生活和建筑垃圾的主要场所。垃圾越堆越高,形成了两座高达90多米,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的没有山峰的垃圾山,垃圾大约有9200万吨。自1994年起,汉城市政府开始对垃圾山进行改造。为了防止垃圾堆积场上雨水的渗入,在山上铺置了胶膜,填埋了新土,年复一年地在山上种草,在山坡和山脚下植树。为了利用这里产生的沼气和净化被污染的水质,环绕着这两座垃圾山共修建了6公里多长的隔水墙,31所积水亭和106个沼气孔道,在两“山”之间建造了渗水处理厂和热力供应站,成为世界杯体育场和附近楼房的取暖热源。经过净化的水从山脚下缓缓流出,形成了一条新的人工“兰芝川”。透过车窗,看到有水鸟在那里栖息。可以说,世界杯公园里的一草一木、片土块石,无不浸透着汉城人的智慧和汗水。
  垃圾山的改造和“新汉城中心”的建设,大约要到2020年才能全部完成,届时,这里将会以一个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这里可以追寻往日兰芝岛的旧踪,观赏世界杯公园的新颜,从中体会到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改天换地的力量。(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韩国报纸很重视发行工作。韩国《中央日报》在其办公大楼门口为发行员竖起了雕像。本报记者 吴杰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钟情汉语
刘文剑 钟鸣
  巴平博士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文系主任。日前,她应邀出席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报告:经济全球化中汉语的作用。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讲汉语在全球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对她产生浓厚的兴趣。会间休息时,我们采访了她。
  我们提起刚见她时,还以为她是一位华裔学者。她笑着说:“其实,泰国人和中国人长得很像,因为好多泰国人的祖先就是明清时期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来的中国人。我的祖籍是汕头,我们家里人现在还都说潮州话。”
  巴平全名是巴平·曼诺麦维卜尔。她19岁时进入朱拉隆功大学学习泰语,6年后获得了泰语言学硕士学位。之后,她转而研究起自己家族里的语言———汉语。1967年,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进修中文,1975年拿到亚洲语言与文学(中文)博士学位。巴平女士不无遗憾地说:“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对外开放。”
  “我1982年才第一次来中国,在北大进行了6个月的访问。1983年随同许多中国的老师一起,到中国的西北部进行了一次考察。从此以后我就经常来中国了”。除了北京,巴平还去过上海、广州、山东和云南等一些地方。“去年我还作为交流学者,来过北大。我也常常回汕头老家,不过只是去游玩”。
  巴平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汉语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大约有2000万人在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学习。“在泰国,年轻人如果掌握了汉语,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找到比国内好很多的工作;而就算在国内,也极具优势,因为很多大企业都是华人投资或经营的”。泰国有6家华语报纸,都是由华人创办的。她引用她报告中的数字来说,在被调查的750名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中,23到30岁的年轻人占到1/3;而从职业比例来看,商人、白领职员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学习人群。“大部分人是为了经商,跟中国人做生意;还有不少人是当地华人的子女,为了把中国的文化流传给自己的后代,他们的家长要求他们一定要学汉语;当然也有因为喜欢汉语和汉文化而学习的。他们认为汉字非常美丽,像图画一样”。从她的微笑里,看得出她对汉语有一份深爱。
  不过,汉语的确不是一门容易掌握的语言。巴平说,香港和台湾是用繁体字,中国内地是简体字,所以学生要学两套文字系统。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和教师们的积极性。巴平从事汉语教育已经26年,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成长和中文的变化。巴平高兴地说:“现在,在泰国可以上到很多中文网站,泰国学生们也有机会经常和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了。”
  采访结束时,巴平指着休息室盘子里的点心忽然问,“这个怎么说?味道还不错,以前没有吃过呢。”我们一看:“哦,这是萨其马。”“萨——其——马。”念了两三遍,巴平博士高兴地点了点头:记住了。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动物天堂
  澳大利亚大陆在历史上长期与外界隔绝,其广袤的土地成为动物生存的天堂。在全国250多种土生哺乳动物中,约有一半为有袋动物,像世界闻名的袋鼠、考拉、袋熊、袋狼等等。光袋鼠的种类就多达50余种。袋鼠繁殖很有意思,你若看见袋鼠在清理袋内杂物,就说明母袋鼠快临产了。母袋鼠分娩后,未睁眼的小袋鼠会从袋鼠妈妈的尾巴上向育儿袋里蠕动,绝不会迷失方向。
  因为袋鼠繁殖力特强,澳政府每年都要有计划地捕杀一批,皮做成皮箱等物品出售,肉做成各种佳肴食品。现在去澳国的人都喜欢买一两样袋鼠皮件做纪念,或到餐馆吃顿红烧袋鼠肉,其味道很是不错,跟红烧牛肉差不多。
  澳大利亚最珍奇的动物要算鸭嘴兽了。它属于当今世界极稀有的单孔动物,是介于爬虫类与哺乳类中间的一种动物,与哺乳动物共同之处是用肺呼吸,且是热血,可是它又以产卵繁殖,保留了一个爬虫类动物特征。它长得也很奇怪,既像兽又像鸭。英国动物学家刚见到标本时简直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这种奇特动物。鸭嘴兽像鸭,像獭,像蛇,又什么都不像。这是澳大利亚独存的动物,始终处于过渡阶段,给动物进化提供了活的研究资料。
  澳大利亚有500多种土生的禽鸟,其中以被命名为国鸟的鸸鹋体格最大。鸸鹋是鸵鸟的一种,属于陆地飞禽,身高1.5米,体重约40多公斤,棕色羽毛,善于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是陆地禽鸟中著名的飞毛腿。经过训练可以看门、骑玩。
  澳大利亚的琴鸟招人喜爱。它像中国的孔雀一样,浑身长满了美丽的羽毛,高兴时尾巴羽毛展开,向人展示它的美丽身姿,还会发出许多悦耳动听的声音。据说琴鸟可以发出40多个音节。(木子)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环球漫笔

圣心教堂的幽灵
蒋元明
  从德国到意大利,沿途看了十几座教堂,总体印象是大同小异,属“尖顶派”;唯有巴黎的圣心大教堂,算是“另类”。
  巴黎北部有一片高地,名叫蒙马特,上边矗立着一座大教堂。它不单地势高,而且还是巴黎建的最后一座教堂,1876年动工,1919年落成。后来者居上,它的洁白的大圆顶,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风格,也就是吸收了东、西古罗马的建筑特点;中间的大圆顶还被四个小圆顶所簇拥,颇有东方情调;外形又有巴黎“小白宫”之称。因此,这“大圆顶”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同为巴黎的象征。
  远远望去,高高的圣心大教堂,洁白壮观,气势非凡。但导游的一句话,让我顷刻失去了敬畏。他说这座教堂,是血洗巴黎公社的刽子手们的杰作,其目的,一是为了纪念被革掉命的他们的同伙,二是要将公社的英魂永远镇压住。蒙马特高地,是巴黎公社起义战士坚守的最后阵地之一。起义发生在1871年的春天,恰似一声春雷,震撼了当时的世界。
  沿着台阶往上走,我一路想的却是杭州西湖的雷峰塔。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向往人间,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自嫁许仙,追求自由、幸福,也就是要点“人权”罢。可法海和尚却打着佛门旗号,口念慈悲,横加干涉,屡挑事端,最后竟将她的丈夫藏匿金山寺。忍无可忍的白娘子不顾六甲在身,奋起反抗,“水漫金山”,不料动了胎气,支撑不住。法海反败为胜,将白娘子收在一个小钵里,埋在地下,造一座塔压在上面。后来白状元祭塔,情感天地,塔轰然倒下,母子得以相会——这本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但在蒙马特高地却演化成事实!事实上,130年前,生活在巴黎最底层的一群赤贫,除了双手,一无所有,为了起码的生存权利,为了最低的“人权”,挣断身上的锁链,起来抗争,何罪之有?!而麦克马洪之流不但凶残地屠杀了公社社员,还要造一座高高的“大圆顶”将他们永远镇住,这比可恶的法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到教堂大门,面对那些大圆柱,那些浮雕,那些塑像,我只想知道,对于“巴黎公社”一案,公正仁慈的上帝是什么态度?关于“水漫金山”案,东方的上帝——玉皇大帝则深怪法海没有请示报告,下令通缉、捉拿。法海闻讯仓皇出逃,亡命天涯。据鲁迅先生“考证”,这个逃犯最后躲到螃蟹壳里去了。我读《论雷峰塔的倒掉》已是30年前的事了,至今难忘鲁迅先生的慈悲情怀!
  进入教堂,我总觉得有些异样,脚下似有动感;周围又隐约有声;抬头望那大圆顶,更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据一名中国记者回忆,20年前,曾经有两位“蒙马特自由公社”的老人,指着教堂顶部的一个巨人形影对他说:那是歌者勃鲁昂复仇的幽灵;他每天晚上来这里历数凡尔赛匪帮的罪行!在巴黎还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名叫《圣心大教堂的秘密》,书中描写一位勇者,在上个世纪初就策划如何炸毁这座蒙马特高地上的“大圆顶”。看来,死者并没有被遗忘。当年,著名的法国大作家、大诗人雨果就赞颂过公社起义,战士欧仁·鲍狄埃的“英特纳雄耐尔”更是唱遍全世界,“千年思想家”马克思发表了千古名言: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当圣心教堂的第一声钟声还没有敲响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就送来了捷报!
  出了教堂,才发现这南山坡原来是一个大花园。它几乎是与教堂同时落成的,后又以画家阿道夫·维莱特的名字命名。这位画家有一幅素描,题为《公社万岁!》,画面上的小战士牺牲的背景,就是这南山坡!
  走出老远,回望蒙马特高地,维莱特花园就像献给高地的巨大花环……(附图片)
  玉皇大帝:你的案子怎么判? 徐鹏飞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