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贸发会公布全球百大经济体
 中国名列第六
  据新华社日内瓦8月12日电 (记者陈威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经济体实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前三名,中国排在第六,中国台湾排名第十六位,中国香港排名第二十六位。
  这份综合排行榜是对2000年全球国家和地区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国家和地区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而公司则是以增值价值为基础进行排名的。有29家跨国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这意味着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上榜的29家跨国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车企业,以石油产品为主体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排在第四十五位,实力介于智利和巴基斯坦之间。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壳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实力排名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
  贸发会议当天发表新闻公报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国企业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超过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体。1990年这些跨国企业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5%,2000年则上升到4.3%,这说明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正在增强。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新型客运列车在巴投入运营
 巴盛赞这是巴中友谊又一标志
  本报伊斯兰堡8月13日电 记者丁子报道:一列中国制造的新型铁路客运列车今天在巴基斯坦正式投入运营,上午,巴政府在旁遮普省拉瓦尔品第市火车站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
  在通车典礼上,巴交通部长阿什拉夫对中国厂商在设计、生产及安装调试过程中认真履行合同,严守契约给予高度评价,并称这一项目是继“中巴友谊路”(喀喇昆仑公路)之后巴中友谊的又一标志。
  这列由14节车厢组成的客运列车是新近抵达巴基斯坦的。列车制造由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承包,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根据中巴有关协议,中方将为巴方提供175节客运列车车厢。除已抵达的14节车厢外,另有26节将于明年到货,其余的将在中方技术支持下在巴国内组装完成。
  巴基斯坦粮食和农业部长居内久,文化、体育、旅游和青年事务部长特雷斯勒,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以及由中国交通部、外经贸部官员和中国厂商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通车典礼。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国家探明石油储量增加
 占世界总储量61%
  新华社阿布扎比8月13日电 (记者邢旭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言报》13日援引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机构联合发表的报告说,截止到2001年底,阿拉伯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上升到6508亿桶,比上年增长了0.6%,占世界总储量的61%。
  这份报告还指出,阿拉伯国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到2001年底已达40.7万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9.9%,占世界总储量的25.5%,这主要是因为卡塔尔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一年内从11.15万亿立方米大幅上升到14.61万亿立方米。
  据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官员最近介绍,在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间,阿拉伯国家将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资840亿美元,其中210亿美元将用于提升石油生产能力,36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开发和生产,70亿美元用于石油炼制,200亿美元用于发展石化行业。


第7版(国际)
专栏:

奥尼尔认为
 美经济不会“两次下跌”
  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12日电 (记者王振华)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12日表示,当前美国经济基本情况良好,他不认为美国经济会再次滑入衰退。
  奥尼尔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我继续相信我们的经济基本情况良好。”他说,他接触过各方面的人士,他们对美国经济前景所持的冷静态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近来,公司财务丑闻使美国投资市场发生信心危机,导致纽约股市大跌。最新公布的经济统计报告也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急剧放慢。为此,不少人对经济前景表示担心,认为美国经济会陷入“两次下跌”型衰退的言论也明显增多。就此,奥尼尔表示,目前他并未看到“两次下跌”型衰退的迹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贸易投资白皮书称
 去年世界贸易额锐减
  本报东京8月13日电 记者管克江报道:日本贸易振兴会今天发表2002年度贸易投资白皮书指出,2001财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比上年显著减少,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产品合同锐减,同时受到“9·11”恐怖事件的影响。白皮书说,2001财年全球商品出口总额6.08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3%;对外直接投资总额694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2.7%。但是,对中国贸易和投资两方面均有创纪录的增长。商品出口增加6.9%,进口增加8.2%,吸引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5.2%。
  日本2001年的出口总额下降了15.7%,为4052亿美元,下跌幅度为战后最大。进口减少7.9%,为3511亿美元。其中同中国的贸易稳定增长,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总额达到488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制成品进口国。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银针传友谊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张金江
  托马斯是墨西哥挺有点儿名气的针灸医生。到他的诊所采访时,他正忙着为他率领的一个即将赴中国的百人针灸学习旅游团准备资料。
  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针灸学习旅游团开始。托马斯说,这个团的成员都是他的针灸学校的学员,来自墨西哥各地。他们学习针灸,对中国也着了迷,渴望亲眼看看中国。他们将在中国呆一个月,参观著名中医医院和中医教学研究机构,参加关于针灸问题的讲座,观摩中国针灸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游览名胜古迹,所到城市10余个,包括首都北京和雪域高原西藏的首府拉萨。学习和旅游结合,可以达到提高医术和了解中国两个目的。
  托马斯今年50岁,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医学系。1980年毕业那年,他在墨西哥东南部的坎佩切州参加社会服务时,看到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用鱼骨针和草药给人扎针治病,就联想到中国的针灸,产生了解和学习中国针灸疗法的强烈愿望,下决心要“用银针为同胞治病”。就是那一年,他到了中国,开始学习针灸。从此,他就和中国小小银针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学针灸,首先要过语言关。托马斯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开始了“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他回忆说:“汉语真难呀!掌握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这是那时我心里的感觉。可是,要掌握针灸疗法,就必须学会汉语。”凭着一股钻劲儿,托马斯这个当时已经28岁的外国人愣是慢慢掌握了汉语,为他进入针灸这个奇妙的中医殿堂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深造,学习了中医理论,针灸、按摩疗法,还到一些著名的中医医院实习、观摩,求教名医名师。
  回国后,托马斯创办了针灸诊所。在他的诊所候诊室里,播放着悠扬舒缓的中国古典音乐,几十个病人在等候看病。从穿着看,中低收入者居多。同他们攀谈得知,他们大多都曾求医于很多医院,病没治好,才到托马斯的诊所来求救于针灸的。一些来过几次的病人说,经过托马斯用针灸疗法治疗,感觉好多了,对治好自己的病恢复了信心。
  到托马斯诊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墨西哥各地一些对针灸感兴趣的医生也经常登门求教。在临床实践中,托马斯体会到,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针灸对许多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成本低,不要求复杂的设备,非常受墨西哥人欢迎。他决定开办针灸学校,让更多的人掌握针灸疗法,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1992年,针灸学校成立,他自任校长,学生来自墨西哥各地,大多为西医医生。他还从中国邀请针灸专家到校讲学,传授临床经验。到现在,针灸学校已经培养了300多名针灸医师。在他诊所的墙上,挂着历届毕业学员的合影照片。
  当记者对他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时,他说,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越学越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托马斯从他的书架上拿出一本题为《黄帝内经素问注解》的书,说学习针灸,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不可不读。他说,从1985年起他就开始研读《黄帝内经》,边读边译成西班牙文。可以想象,一个外国人要读懂中国古代医学著作该有多难呀。在他的书架上,还有《中医内科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中国医学大词典》等中国医学著作。他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托马斯每天除了给病人治病、给学生授课外,其余时间就是读书。周六、周日从不休息。
  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他组织的赴中国百人学习旅游团。他说,几年来,他已经组织了5批这样的学习旅游团。第一个团只有十几个人,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已经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参团去中国了,人们对中医、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为组织好这次百人团,托马斯专门编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小册子,上面有关于中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的简介,有此次旅行中各个城市和景点的介绍,图文并茂,彩色印刷,美观实用。小册子的扉页上写着,这次中国之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旅行之一”,“您将参观中国的医院,欣赏中国美丽风光”。
  托马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掌握了中医针灸疗法,用小小的银针为自己的同胞解除病痛,也用小小的银针增进墨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本报墨西哥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埃玛的“中国世界”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力
  不久前,我们到阿拉木图的朋友埃玛家做客。进门的一刹那,我们简直惊呆了,仿佛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墙上挂着中国山水画、仿古折扇、古诗字画;几案上摆放着做工精细的景德镇瓷器,还有印着“福”字的工艺盘和各式中国小工艺品;书柜里摆满中文书籍和杂志。看到我们惊讶的神情,主人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中国世界’。”
  秋拉柯娃·埃玛是个典型的俄罗斯族人,热情豪放。今年4月,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举办的中国科技和文化日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在众多参观者中,埃玛的专注、内行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展览牵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这位戴着北京大学校徽的哈退休老人对中国充满真诚友善的美好感情,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埃玛拿着当年在北大燕园与同学的合影告诉我们,她1957年—1961年作为原苏联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专业学习。这是她有生以来一段最美好的日子。回国后,埃玛曾在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工作,随后任教于几所大学,1996年退休。1998年北大校庆之际,她作为外国留学生代表应邀重返北大,与老同学叙旧。她说,她真的非常喜欢中国,喜欢北京。
  多年来,埃玛念念不忘中国,关注涉及中国的任何事情,中国在哈举办的各种活动她每场必到,并将自己对中国的思念之情倾注笔端,让更多的哈萨克斯坦人了解日益富强的中国。她的退休金微薄,但写文章从不收取稿费,条件是不删改她的文字。她解释说,“因为文章里包含着我对中国的真情实感”。翻阅着埃玛保存40多年的照片、书信和各种文稿,倾听着她叙述在北大的4年留学生活,感受着她对中国的浓浓情义,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祖国。临别时,埃玛把我们带来的小礼物——京剧脸谱摆到书柜上,高兴地说:“我的‘中国世界’又添新成员了。”
(本报阿拉木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8月12日,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艺术节上,立陶宛艺术家在用立陶宛语排练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剧目《俄迪浦斯王》。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马来西亚
 华人创办第一所大学
  据新华社吉隆坡8月13日电 马来西亚第一所由华人创办的大学———拉曼大学13日在这里举行成立仪式。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出席了仪式并发表讲话。拉曼大学由马来西亚最大华人政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主办,并得到了马各华人组织、团体的广泛支持和赞助。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印楝”全身都是宝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得知一个中国考察团正在昆士兰大学考察生物农药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记者也正好按计划到昆士兰州采访,于是顺便采访了昆士兰大学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学院。来到那里,马科姆·韦格纳教授和拜伦·冉卢克教授正分别在向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杨崇汇率领的政府考察团介绍印楝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简况。接着,昆士兰大学研究员马德玲博士和研究印楝经济和政策的辛廷慧博士对印楝从引种、栽培到采收、提取作了详细的介绍。
  印楝,即印度楝树,生物学名为“AZADIRACHTA INDICA”,系1000多年前旅居印度的西亚穆斯林给起的名字,意为“高贵自由的印度树”。因其果实中的印楝素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印楝在印度被称为“乡村药店”。随着科技的发展,印楝除了继续发挥传统的医药作用外,还具有极高的生物农药等价值。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开发印楝生物农药、印楝肥皂、印楝牙膏等产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楝树在中国分布也很广,品种有苦楝、川楝、南岭楝等。但由于可以用来开发生物农药的楝素等主要成分大都含于树皮和树根,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无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印楝的开发利用也成了中国有关地区的主攻方向。
  印楝果实中含有印楝素A、印楝素B、印楝素D、苦楝三醇等成分。印楝素制剂可防治棉铃虫、三化螟、菜青虫、地瓜线虫、斑潜蝇以及烟草、茶叶和瓜类病害等200多种病虫害,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安全和保护生态等优越性。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全球每年约100万人因使用化学农药中毒,2万人死亡。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在农产品上大量残留,威胁着多种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要从根本上解决威胁生态和生存的问题,发展无公害生物农药无疑是一个方向。
  澳大利亚于100多年前开始引种印楝。1968年以后,开始规模引进,一方面用以恢复废弃矿区植被;一方面进行生物研究和开发。澳大利亚在印楝的选种、栽培、印楝素提取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行列。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积极开展与云南省在印楝技术方面的密切合作。经过韦格纳教授、马德玲博士、辛廷慧博士等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实地考察和试种,他们认为云南省种植印楝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省也不失时机地利用澳大利亚提供的引种、栽培、生物开发等全套技术,努力变生物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目前,云南的印楝种植面积已达10
  多万亩,还将结合退耕还林,继续扩大印楝种植,带领农民走向富裕。同时重点扶持从事印楝生物开发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印楝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云南还将在重视国内市场培育的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在与澳大利亚企业的合作中,以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走向国际市场。
  澳与云南在印楝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正在向前迈进,相信这一科技成果将为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一份贡献。
(本报布里斯班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预测今年谷物产量下降
  由于美国许多产粮区遭受严重干旱,美国农业部十二日公布的报告降低了对今年谷物产量的预测。今年美国的玉米产量估计只有八十八点九亿蒲式耳(约合二点二五八亿吨),比去年减少百分之七,是一九九五年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大豆产量估计为二十六点三亿蒲式耳(约合七千一百五十八万吨),比去年减少百分之九。小麦产量预计只有十六点九亿蒲式耳(约合四千六百万吨),与去年相比减产幅度高达百分之十四。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型乙肝患者增加
  日本国立医院两个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原先主要在欧美人中传染的型乙肝在日本乙肝患者中比例不断增加,有关专家警告说,仅通过注射疫苗防止母婴传染无法阻止型乙肝在日本蔓延。


第7版(国际)
专栏:

乌鸦竟能“制造”工具
  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贝蒂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亚力克斯·凯斯尼克做试验用的一只聪明的雌性乌鸦。在一项被称为“工具认知能力”的试验中,贝蒂展示了自己所具有的动物中非常罕见的一种能力:懂得某些因果关系。
  贝蒂将铁丝弯成钩子后,用自己的喙将其叼入直立的塑料管中,钩起了一个放有少量肉末的小桶。在研究人员进行的十次试验中,贝蒂九次成功地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获取了所想获取的东西。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