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潘絜兹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原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工笔重彩画大师、美术理论家潘絜兹先生因病于2002年8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潘絜兹先生是浙江省武义县人,早年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学习,后从师著名画家徐燕荪。青年时期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壁画临摹工作,毕生为工笔重彩画的复兴而努力,对我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和美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第4版(要闻)
专栏:

  孙作宾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孙作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日17时在西安逝世,终年93岁。
  孙作宾同志逝世后,朱镕基、胡锦涛、曾庆红、宋平、薄一波、马文瑞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
  孙作宾是陕西西安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8年5月起,在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1932年5月,参加甘肃靖远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四支队司令。在战争年代,他先后任中共甘宁青特委军委书记,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和中共中央交通员,中共甘肃工委书记,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常委兼统战部长,中共甘宁工委书记,中共甘肃工委书记兼中共陇东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1958年5月,被错划为“右派”,后长期任青海省图书馆馆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2月任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作宾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常委。(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发牢骚与听牢骚
柳桂珍
《牢骚有害无益》(见本报七月八日四版)一文,对一些同志爱发牢骚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评,读后颇受启发。在此,想对问题的另一面做些补充。牢骚多半源于郁郁不平之感。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式各样的矛盾。一旦问题和矛盾解决不了,难免发些牢骚。牢骚有别于意见和建议,意见和建议多是从正面谈,牢骚大多从反面说,比较消极。发牢骚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牢骚还是越少越好。但牢骚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对领导者来说,对牢骚不能不听,也不能全听。被牢骚所左右,或者简单批评斥责,都不是明智的态度。对牢骚加以鉴别、分析和思考,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成分。
有的牢骚是对领导的批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有些牢骚怪话不足为奇,但如果发牢骚的人比较多,就很值得注意。好比风是雨的头一样,这是一个信号,一种提示。沿着这个线索,可以发现平常注意不到的问题。看一看自己在工作中是否有疏漏和不足,看看个人品质方面哪些需要检点,并及时加以改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领导者应有的胸怀。一般来说,牢骚确实偏激、消极,但有些牢骚还是有可以斟酌之处,其中甚至不乏好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是没什么道理,听听也无妨。该澄清的澄清,该解释的解释,该改进的改进,这也是在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做到家,牢骚自然就少了。牢骚多,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没有说话的地方。所以,要减少牢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下情上达。干部和群众之间要打成一片,保持经常的思想交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的牢骚是对社会生活中某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气不打一处来。对不良现象的气愤可以理解,但都化成牢骚怪话则于事无补。对这类牢骚不提倡、不鼓励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工作,帮助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区分什么是支流,什么是主流,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经过帮助,可以分清轻重是非,掂量大局和局部。问题是我们必须乐于并善于和群众交流思想,做思想工作。如果遇到尖锐一点的问题就躲,不敢面对面地做工作;或者做工作也只讲一般性的道理,不能把理讲明,把话说透,就不能掌握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总而言之,牢骚是消极的,发牢骚是不可取的,但牢骚往往“事出有因”,有些牢骚中还有此可取之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样,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第4版(要闻)
专栏:

  台湾民主团结联盟举行演讲会
批驳陈水扁“台独”谬论
  新华社台北8月10日电 (记者廖翊)台湾民主团结联盟今天下午在台北举行演讲会,批驳陈水扁在“世台会”上所鼓吹的“一边一国”、“公民投票”的“台独”谬论。
  与会者表示,陈水扁对“世台会”的讲话,清楚地表明他已经从“暗独”走向了“明独”,不仅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台海和平,并且势必给台湾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祸国殃民的“台独”宣告,“是可忍,孰不可忍?”
  台湾政治大学中山所所长邵宗海教授说,虽然陈水扁的幕僚们近日展开一系列的“灭火”行动,但是欲盖弥彰无以改变岛内及世人对陈水扁“台独”的认定。他们在进行了所谓的“弥补”后,认为两岸政策“回到了原点”,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不负责任的行为。邵教授表示,台湾当局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说,陈水扁口口声声说什么“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但此次首先想到的却是去美国作解释,充分体现了“买办”、“洋奴”的面目。
  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郭俊次认为,陈水扁的“台独”讲话引爆了近年来两岸最大的政治地震和国际风暴,余波难平。他说,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公民投票”论比李登辉“两国论”更毒,也更赌,这种明确的“台独”宣告,将使台湾走上战争之路、灾难之路、毁灭之路。
  台湾大学教授张麟征认为,陈水扁执政以来,两岸的前景、台湾的前途越来越不乐观,而“一边一国”论的抛出,更使台湾陷入严重的不安,这绝不是台湾人民的期待。她表示,所谓的“一边一国”论、“统合论”、“邦联”论等,都是“两国论”的变奏,都无法解决两岸的政治问题。她呼吁执政党和在野党以负责的态度严肃思考台湾的前途问题。
  台湾大学教授洪文湘说,从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有过多次的分分合合,但是,合是常态,分是变态,统一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主流心态;“台独”主张所对抗的不只是岛内支持统一的力量,而是对抗全体中国人民,这是注定要失败的。他指出,台湾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走过“自己的路”,这是历史事实。将来,台湾也不可能脱离中国而走自己的“台独”之路。从“大中国”意义上讲,国土不容分裂,国力不容分散;从台湾未来发展来讲,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台湾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两岸经贸关系的良好互动和“三通”的早日实现,有利于台湾社会的发展和安定。他说,如果台湾当局不能及时回头省悟,所谓“走自己的路”将走上一条死路。


第4版(要闻)
专栏:

  澳门知名人士指出
陈水扁鼓吹“台独”是倒行逆施
  新华社澳门8月11日电 (记者陈伯良)连日来,澳门知名人士一致强烈谴责陈水扁分裂祖国的言行,认为他如果一意孤行,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被历史所抛弃的可悲下场。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大学协调研究员杨允中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是“两国论”的翻版。实际上,陈水扁与李登辉是一脉相承的,自上台以来依然本性不改,倒行逆施,不断在两岸关系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充分暴露了他本来就是一个“台独”分子的面目。
  他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早已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公认。现在的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只能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办法去加以解决,这是最佳的选择,亦是唯一的选择,没有别的出路。这一办法已经充分考虑到了2300万台湾民众的命运和福祉。
  他指出,陈水扁鼓吹“台独”,必将导致两岸关系的紧张,影响岛内民心和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杨允中奉劝陈水扁不要数典忘祖,应尽快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上来。
  澳门归侨总会理事长陈健英说,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岛内绝大部分同胞都是从大陆移民过去的,其中福建后裔更占约八成,血缘相亲、血脉相连,是无法改变和否认的。他说,台湾的出路在祖国大陆,祖国庞大的市场是台湾未来的福祉所在。陈水扁违背自己上台时的诺言,公然抛出“一边一国”的分裂言论,完全罔顾台湾民众的利益。
  澳门街坊总会监事长陈景垣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的责任。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台湾的主流民意。陈水扁把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的图谋强加给广大台湾人民,受影响、受损害的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第4版(要闻)
专栏:

  多方筹资 强化服务
包头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本报呼和浩特8月11日电 记者吴坤胜报道:内蒙古包头市把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筹资、强化服务,使全市经济适用住房达到1300万平方米,占住宅总量的近50%,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2.4平方米,解决无房户、住房困难户2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包头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作为城市建设及环境改善工作的重点。一是千方百计降低住宅建筑成本,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二是拆迁改造原住宅建经济适用住房的,继续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新增用地的,以低价出让使用权形式供应。三是控制开发商销售价格及利润,维护中低收入者利益。
  招商引资建住宅,是包头市加快居民住宅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大连等地的房地产开发商云集包头,建成一批花园式住宅小区。世界银行及美、英、法、德、日本、阿根廷等国的城市投资商也投资包头,参与画匠营子水源地,城市煤气二、三期改造,污水工程,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包头市多方筹资,建设一批市政项目,为住宅区配套,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目前,全市自来水普及率99.9%,污水处理率75%,集中供热率80%,煤气普及率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累计投入1.5亿元改造了全市70%的旧住宅小区。全市60%的住宅小区推行物业管理,完善了人居环境服务功能。
  包头市还建立了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等多样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建立金融保障体系和房屋中介体系,提供住房抵押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全市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住房贷款8亿多元,市资金管理中心近年发放方便优惠的公积金贷款8000万元。对困难群众,市里在保证按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前提下,同时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包头市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成功实践,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国内及周边国家50多个城市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包头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房改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国家安居工程实施先进城市。2001年7月,包头市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项目而获得首届“中国人居奖”;在2000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的“良好范例”称号后,今年又荣获“最佳范例”奖,并列入联合国最佳范例数据库,向全球推广。


第4版(要闻)
专栏:

  南航备降关岛飞机旅客安抵广州
据新华社广州8月11日电 (记者陈冀)南航昨日一飞机因发生机械故障备降关岛,机上所有旅客已于今晨安全降落广州白云机场。
  根据机上启用的最先进的运行控制系统,增派飞机于昨日19时40分顺利到达关岛机场。由于南航方面与当地移民局的积极协商,飞机起飞时间提前到昨日21时26分,并于今晨2时26分准时降落广州白云机场。
  据广州白云机场工作人员介绍,抵达广州的旅客情绪平稳,没有发生一例旅客投诉事件,绝大部分旅客对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表示理解,对机组人员果断的处置表示满意。
  南航方面称,目前飞机故障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故障飞机机组人员留在关岛与技术人员一起对飞机进行排障,预计今天即可起飞返回广州。


第4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陕西大力推进再就业培训 安徽社区服务吸纳下岗职工
  本报西安8月11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陕西省把再就业培训作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突破口,先后制定、启动了两期“三年四十万”(1998至2000年,2001至2003年)再就业培训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再就业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有约30万名下岗职工参加了就业培训,再就业率达60%。
  陕西明确责任,实施“再就业培训伙伴援助行动”,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全省180多所大专院校、就业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已与2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结成再就业对子。西安、宝鸡、安康等地的党委、政府也迅速启动“伙伴援助行动”,紧贴市场需求,实施技能培训。陕西省妇联再就业中心、西安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西京电气公司结对子后,对该公司的近千名下岗职工进行计算机操作、摩托车修理、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的培训,400多名下岗职工熟练掌握了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实现了较稳定的就业。
  陕西积极落实经费,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对再就业培训的补助经费除按照“三三制”原则由财政部门、劳动部门和企业共同筹集外,陕西省还对进就业培训中心的下岗职工提供一次培训补助,标准为240元。4年来,全省财政共拨付1000万元用于补助再就业培训。
  本报合肥8月11日电 记者蔡小伟报道:安徽省社区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城市社区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省各中心城市均已建立起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直接吸纳下岗职工近30万人,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去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社区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省2万多个社区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实惠、快速服务。“社区服务110”、“社区救助110”、“特困群众援助中心”等遍布街道里弄。全省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对象已进一步拓展,各地先后开展了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的再就业及生活保障等系列服务,总服务项目达70多种,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红原川西北大草原牦牛文化节”日前在四川红原县举行。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经贸洽谈招商会”、“牦牛经济与文化洽谈”、“旅游发展恳谈会”、“藏族文化艺术与宗教艺术精品展”等活动。上图:两位牧民在交流饲养高原牦牛的经验。左图:藏族小伙子在表演“马上杂技”。 曾诗安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山东多领域开辟就业岗位
上半年城镇实现就业三十八万多人
本报济南8月11日电 记者宋光茂报道:山东省多领域开拓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多渠道谋职,就业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就业38.4万人,城镇从业人数比去年净增17万人。青岛、淄博、烟台、威海、莱芜、聊城、菏泽7市出现了就业人数大于新登记失业人数的情况。
  公益性事业是就业岗位的“新生带”,直接体现着政府在安置就业中的作用。上半年,山东省各级政府在公益性岗位上直接安置就业1.3万人,其中以安置自谋职业难度大的“4050”(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转岗职工为主,达9344人。民营和外资企业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之一。今年上半年,在这一领域就业25.2万人。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发挥出了较强的吸纳能量。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就业22.8万人,城镇职工在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已达到4∶44∶52。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在新的机制下重新安置部分富余人员上岗,也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山东电力集团在多元化发展中吸纳下岗职工3.5万人。
  在政府千方百计安置就业的同时,城镇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就业也显著增加。到6月底,自谋职业者比去年增加了4.4万人,全省自主创业带头人创办企业安置就业的,上半年达到74万人,比去年增加了6万人。灵活就业人员比去年增加15.3万人,增幅达35.9%。为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谋出路的能力,山东省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力度,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5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