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革东风唤春回
——南昌市政公用事业系统扭亏增盈记
本报记者 余清楚 廖文根
有两件事让南昌市政公用事业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一九九九年,南昌市政公用企业在全国率先整体扭亏为盈;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短短五年,南昌市政公用事业的产值翻了一番,已经达到十六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不要政府一分钱补贴的南昌市公用事业,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向新一轮发展开始了新的冲锋。
穷则思变,实现以改革求生的市场运作
一九九七年以前,连续四年每年四千多万的亏损使南昌市政公用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自来水公司买不起水管,公交公司买不起汽车,煤气公司买不起煤气,公用企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穷则思变,但对于“变”,在市政干部职工那里一开始却有着几分恐惧。习惯了吃大锅饭,习惯于关起门来等政府补贴,习惯于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社会福利机构的市政公用事业,对于势在必行的改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改革可能带来的阵痛:工人饭碗丢了怎么办,干部位子丢了怎么办,影响了稳定怎么办?另一方面,对于带有垄断和专营性质,关乎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其改革不同于其他企业,前提是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市政公用事业如何走出困境,扭亏为盈?”一九九六年,当新任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胡国光到任时,这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我们决心很大,立志要探索一条公用事业在全国率先不亏损,率先不要政府拿一分钱补贴的路子,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是要改革,将公用事业与市场接轨。”
而在市政系统,“两个率先”并没有引来满堂喝彩。“全国都没有与市场接轨,我们为什么要接轨?接轨以后政府怎么给补贴?”领导班子内部传来了不同意见。“改革难就难在干部思想不解放,怕不稳定,怕丢位子。怕这怕那,就不怕我们的国有资产全部流失,就不怕企业破产!”胡国光对记者说。
思想解放是行动的先导。为使干部职工明确改革的思路,从一九九七年起,以市政公用系统市场化改革为主题的研讨会、动员会、交流会、学习会、报告会相继召开,用胡国光的话说,“每一次会议都是点了一把火,领导烧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职工烧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干部职工开始意识到:市政公用事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只有坚定信念,走与市场体制相接轨的路子,走向市场。
  转换机制,实现由难到易、由穷到富的质变
  从1997年起,以“基础化先行、市场化运行、产业化发展、行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法制化推进”30字为内容,南昌市政系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产权改革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市政公用企业的政府垄断局面被打破,股份合作、靠大联大,托管经营、买断经营,围绕产权实现形式的改革,南昌市政公用企业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市公交总公司推出资产经营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客运部分剥离出来,合资组建南昌公交有限责任公司;对远郊线路和市区内的现有分公司进行重组;而对市公交公司所属的修理、广告、印刷、技校等则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内部职工持股形式,或引进新机制实行国有民营。公交总公司的改革被南昌市政称为难度最大的改革,原来3000多人的机关大军而今只剩下40多人,绝大部分被充实到一线。改革后的公交总公司的国有资产卸下了承担无限责任的包袱,只承担了有限责任。市出租汽车公司开始与上海大众联手合作,实行资产重组,市液化气公司与香港金桥公司合资经营。“人不知道怎么办,钱不知道哪里来”,这个长期困扰市政系统的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局属小型企业,则全部放开放活,租赁、兼并、拍卖,哪样能解决问题就用哪样。
  在对市政公用企业大动手术的同时,市政管理事业也开始与市场结合,开始了以“建立资本金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变过去的责任承包为经济责任承包,由过去平均主义发放“人头费”转变成“做多少事拿多少钱”的取费制。在南昌,每条街、每座桥、每条排水管道、每盏灯、每项绿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完好率)以及维护经费都分解成量化指标,实行定额、定时、定量、定标管理,真正做到经济和责任人挂钩,利益和效益挂钩,国家资金名副其实地转化为资本金。
  投资体制多元化战略一改过去政府单枪匹马搞市政的局面,从改善投资结构入手,逐步建立了由政府投入(财政投入和土地转让投入),市政公用事业合理计价,引进外资(含银行贷款)以及法人投入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1997年以来,为破解市政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南昌市政积极盘活市政公用设施的存量资产,通过拍卖路灯广告等筹集资金用于城市路灯设施建设。
  “改革的关键在人,要有一流的懂经济工作的企业家和干部”,胡国光深有感触地说。为把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南昌市政系统首先启动了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着力建造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和市场选干部相结合的同时,南昌市政系统内对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实行了年薪制,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和利润风险情况直接决定着负责人的年薪。
  公用事业在发展,相关的行业管理法规也在改革中得到加强。这几年制定的行业法规,基本涵盖了市政公用事业各方面,为依法治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连年经济效益的突进中,我们看到了南昌市政前进的脚步。改革之初的1997年就减亏720万元,1998年减亏3300万元,而在1999年,南昌的公用企业率先在全国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77.37万元。到了2001年,局属公用企业实现利润23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职工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0%。在南昌最近的企业经济实力排名中,市政所属的公交和水业进入了南昌20强。
  在看得见的变化和实惠中,南昌市民对市政公用系统给予了98%的满意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务市民的行业新风尚在该局得到大力弘扬。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军垦精神促现代化建设
  本报评论员
  经过三代军垦人50年的奋斗,石河子市已经由一片戈壁荒滩变成中国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石河子市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以及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自治区文明创建的一个窗口。石河子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为西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石河子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几个结合。
  坚持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是创建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石河子市投资数亿元,绿化美化城区,建设文化设施,完善道路网络,为群众创造了一个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同时,石河子市更注重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就是城市的“精”、“气”、“神”。他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坚持不懈地抓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城市各项事业注入了巨大活力。
  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石河子市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抓文明创建,仅有领导班子的决心和决策是不够的,必须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使文明创建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他们发动群众为文明创建工作提建议,鼓舞群众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实践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工作路线,也是石河子文明创建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军垦精神是兵团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的奋斗中形成的,石河子人结合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把它概括为石河子精神,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团结奉献,争创一流”。这是军垦人用血汗凝成的宝贵财富,是军垦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他们注重把石河子精神融入和贯彻到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中,把每年6月作为“石河子精神”宣传月,还在全市开展“石河子精神如何与时俱进”的大讨论,从转变观念入手,积极营造开放、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石河子人不断奋进、开拓、拼搏和创新。
  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军垦人以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建设了一座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城市,也铸就了、升华了伟大的军垦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体现在文明城市创建之中,也体现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弘扬军垦精神,石河子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将更快更好。


第1版(要闻)
专栏:新疆石河子市创建文明城市(上)

  文明绿洲石河子
本报记者 张强 刘成友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它比共和国还小一岁。由于年轻,它充满活力;由于年轻,它朝气蓬勃。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它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并由军人建造。它是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建设新生活的丰硕成果。
  这是一座现代的城。经受了改革风雨的洗礼,迎着开放的春风,它正在披荆斩棘,乘风起航。
  这是一座文明的城。它环境优美,社区文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它,就是戈壁明珠、美丽的边陲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绿色的魅力
  第一次踏上石河子这片土地的人,都会为它大片大片的绿色感到惊讶。满眼的绿呀!如果这是在温润潮湿的江南,倒也罢了,但这里毕竟是大西北的戈壁滩。
  石河子的绿色,让它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徜徉在石河子宽阔笔直的街道,绿树成行,浓荫蔽天,街道两旁栽着不止两排树,更多的是四排、六排甚至更多,行走其间,宛若在绿色的长廊穿行;路边草坪齐整,翠绿欲滴,喷灌龙头的水悠扬地喷向空中,水雾四散;庭院里,树木花草欣欣向荣,高低错落有致,主人辛勤地浇灌、修剪;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男女老少闲庭信步,怡然自得……街边拐角,楼边空地,无不充盈着绿色。
  50年前,这里也有过绿,但它是丛生的荆棘,荒滩上的野草;这里也有水,但它只在地下涌动,在玛纳斯河里流淌。是石河子一代又一代军垦人用辛勤的双手披荆斩棘,拓荒植绿,引水灌溉,造就了今天的绿色家园。
  石河子人对绿有着极为厚重的情感。生活在绿色里的石河子人更加懂得植树栽绿的重要。市里每年有两次植树节,春秋各一次,春季主栽,秋季主移,政府发动全市每人种一棵树。今天的石河子,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0%,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形成了以30公里环城防护林为屏障,以行道树、绿化带为骨架,以庭院、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为中心的各种绿地交融渗透,点、线、面、片、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石河子三次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
  绿色意味着生机,代表着生命,尤其是沙漠戈壁上的绿色,更让人珍惜和爱护。石河子人懂得爱绿、护绿的重要。市里的每棵大树名木都挂牌保护起来,居民庭院里的树也都被安上了“临时户口”,乱伐将受到惩处。没有人去践踏草坪,没有人攀折树枝,石河子人引绿色为骄傲。引为骄傲的东西,谁不精心爱护呢?
  石河子第二小学校门中间偏左有棵大树,一棵树怎么植到门中间呢?这里有段故事。大树是原来就有的,只不过不在校门中间,而在大门左边。后来大门拓宽,树就挡在道上,碍事了。到底是伐还是留?有关部门没有急于决定,而是让大家讨论,并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最后树留了下来,虽然占了道,但它给人们带来绿荫和凉爽。石河子人由此更懂得了绿色对于生活和生命的重要意义。(下转第六版)
绿色,改变了人们对戈壁的看法,改变了人们对大西部的印象;绿色,为西部引来人气,为石河子带来商机。一些准备到石河子投资的客商首先是被这里的绿色打动,然后再果断地决定在此安营扎寨的。
诗意地栖居
绿色使石河子充满诗意。而石河子人的生活,更充满诗意。石河子有“诗城”之称。小小的一个戈壁城市,何以有这么浓的诗兴和雅兴,何以聚集了这么多文化人?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诗人艾青被下放到这里,石河子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艾青在此劳动、创作、生活16年,不仅给石河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造就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带动和感染了石河子的文学创作风气。
现在,文学与文化活动在石河子蔚然成风。为纪念艾青而建造的艾青诗歌馆,内设艾青生平介绍,陈列着诗人的一些遗物和文稿,成为该市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石河子市文联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艺成果丰硕,文学新人辈出。由他们主办的《绿风》诗刊是国内三大诗刊之一。文学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艺术灵气,增添了文化底蕴。
城市优美的环境,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市民走向街头,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当太阳升起照耀大地,当夕阳无限好的傍晚来临,城市的文化广场、社区活动场所,就成了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活动的盛会。市中心有两个相距不远的广场,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一个是音乐广场,来这里跳舞的多达几千人;另一个更大的是游憩广场,人们来这里散步、活动,锻炼身体。活动是自发的,舞步是自由的,身心是自在的。也许是受了边疆地区能歌善舞传统的熏染,也许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石河子人为自己营造了丰富充实的文化精神空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也成为石河子文明创建的一大亮点。石河子劳动文化宫是石河子又一个亮点。
这是一座投资6000万元建造的造型独特、典雅的建筑,集培训、科普、展览、文化娱乐和演播等功能于一体。里面歌声琴声飞扬,老少舞姿优美,娱乐健身活动多样。在不少文化宫都惨淡经营或被迫改为歌厅的今天,像石河子这样场馆利用率如此之高,各类活动丰富、充实、健康的文化宫,在全国可以说都不多见。
硬件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使社区居民安居乐业,文明和睦。石河子城内大都是三五层高的楼房,高层建筑很少见。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楼群里,居住着热爱生活、热心公益、老少共融、互通有无、代代和谐的市民。一位参加了老年协会合唱团的邮局退休女职工说:“进合唱团要考试通过才能加入。平时排演节目条件并不好,大家按照要求自备演出服装,排练时只有一瓶矿泉水。但我们热情很高,很有意思。”
石河子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军爱民、民拥军是光荣的传统,军民一家,鱼水交融。每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市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15所少年军校每年有近5万名青少年接受军训,有效地增强了市民的爱国热情、国防意识和纪律性。
石河子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这是一座有浓厚文化气氛、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城市。可以说,诗意不仅存在于石河子人的文化追求中,更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深入到每个人心里。这样的城市文明、和谐、向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现代的风度
走近石河子,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尽管地处西域一隅,你仍能从石河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感受到现代世界的脉搏和律动。
让我们来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8月,中亚五国经济论坛在这里举办,石河子吸引了半个世界的目光。在石河子这样一个地处偏远、交通又不很便利的西部城市何以能举办这样一个国际盛会?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沙漠比邻,远离市场,要发展,它的优势在哪里?
石河子是联系内地与中亚五国的最佳纽带,同时又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是各路商家东联西出的理想根据地。这是石河子的优势之一。其二是石河子开发区还是兵团的开发区,这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姓“兵”。当年兵团人让亘古荒原变成绿洲,今天他们使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信心和能力,这就是兵团人的豪情!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6.1平方公里,是西部地区唯一设在非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是石河子人同世界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世界上先进的信息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体现。成立10年来,从建区之初的10家企业,已发展到今天的324家企业;从建区之初8921万元工业总产值,发展到去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4亿元;从建区之初实现税收209.7万元,发展到去年完成税收5597万元。
落户于此的“康师傅”隐含着开发区人以热诚招商的一段动人故事。去年“康师傅”准备在新疆投资建厂,但没有考虑将厂房建在石河子。开发区员工向他们展示自己的优势,最后的关键时期,为了15分钟的会见,市领导亲自带队赴“康师傅”天津总部,与“康师傅”员工一起在食堂排队就餐,住集体宿舍。石河子人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向上、进取的团队精神,最终感动了他们,“康师傅”选择了石河子。
在石河子开发区,“官员就是服务员”、“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开发区形象”的横幅随处可见。开发区“亲商、惠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已经化为招商的实际行动。以美国普尔斯马特、日本三菱重工、台湾顶新集团为代表的45家企业相继在开发区落户。仅17个月的时间石河子就引进外资15亿元!
农八师副师长、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马新平对开发区和石河子的未来充满自信。他说:2001年石河子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6%,2002年经济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十五”末期,开发区将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照这样的发展态势,到那时,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城市容量,在开发区又将崛起一座新的石河子!
素质的提升
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没有生命,只有人,才赋予它们生机和活力。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创建文明城市,内容之一是提高人的素质。
石河子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50年军垦三代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把五湖四海的思想文化带到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以军旅文化为底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地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前两代军垦人主要由军人和上山下乡的知青构成,第三代所受教育程度则更高。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代代相传,造就了石河子人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康师傅”在石河子在建项目的老总讲述他对石河子人的印象:他们为人亲切、乐观、热情,工作上拼搏、进取、向上。发达城市的市民大都有功利主义的一面,石河子人身上却很少见这一点。
他还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小事:他从工地乘出租车到开发区办公室时,司机在当地电视上见过他,一下子把他认出来了,说作为石河子市民应感谢他来石河子投资,下车时执意不收费。老总最终还是给了他钱。这位老总说,他从这位出租车司机身上看到了石河子市民对外来客商的真诚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了石河子人的胸怀和素质。
石河子有一条著名的苹果街,整条街上栽的都是苹果树,而且品种很多。夏末初秋时节,行人头上硕果累累,却没有一个苹果被行人和孩子摘去。果子不得不摘了,才由园林工们统一采集。这让所有到这里来的人都印象深刻。这条街还被称作“文明”挂在枝头的一条街。
这样的小事例在石河子俯拾即是。
素质依靠教育。石河子市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石河子第二小学是一所设施齐备、质量上乘的小学,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教育等一应俱全。此外,学校还有民乐队、舞蹈队、游泳队等。游泳队训练用的游泳池就在学校内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来这里调研时,对此称赞连连。他说小学能拥有这样的游泳池,在全国也很少。第二小学的一角,正是石河子基础教育的写照。
坐落在这座城市里的石河子大学,则让我们看到它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1994年6月,当石河子市无偿把670亩土地划拨给石河子大学,这一切实支持高教事业的做法在全国教育界引来颇多好评。石河子大学没有围墙,这种开放式建筑的特征本身就可以作为昂首阔步迈向21世纪的石河子大学和石河子市的生动象征。学校现在在校生已达到1.4万人,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在全疆连居榜首。
重教育,爱学习,全市市民形成了一种进取、向上的氛围。某大牌影星到石河子演出,演出票30元竟没几个人买,最后不得不取消演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一位经济学家到这里作报告,门票百元,连讲5场,场场爆满。虽然石河子地处偏僻,但在文化选择上,他们却很有眼光,一点也不含糊。
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服务市民,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从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应有之义。石河子的文明创建,让我们认识到人的素质之于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刻涵义。
(附图片)
压题照片:“戈壁明珠”石河子鸟瞰。 胡继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挥比较优势 扩大境外投资
上海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本报上海8月11日电 记者吕网大报道:在上海青浦沪青平公路上有一家高压容器公司,这里曾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只无缝钢瓶。去年这家企业改制后,增添了活力,出口大幅增长。公司现正洽谈准备收购西欧一家同类企业,以扩大中国产品在西欧市场的占有率。公司董事长蒋自强说,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要主动出击,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与对手比高低。
  上海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开放战略,在吸引利用外资的同时,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鼓励优势企业带头“走出去”,使上海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上海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从1981年上海在国外成立第一家海外企业以来,目前,上海经国家批准在境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已达到580项,总投资4.65亿美元,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海在海外的投资目前已初具规模,行业分布也比较广,涉及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医药和化工等行业。今年,上海商品意大利贸易中心、上海圣彼得堡贸易中心开张,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建立了更畅的通道。
  上海一些企业集团在向海外实施转移、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同时,开始把目光对准了更高层次的合作研究机构。上海汽车、电气、广电等集团已在北美和西欧建立了一批专门从事设计、研究、开发的机构,这些海外研究机构和公司直接吸收、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对提升上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适应世贸规则 提高开放水平
广东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本报广州8月11日电 记者王楚报道: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机遇,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广东省上下正着力营造适应世贸规则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在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营造符合世贸规则的法制环境,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三方面狠下功夫,逐步形成广东“增创加入世贸组织先发优势”的特色。
  按照WTO对规范政府行为的要求,截至今年5月底,广东省已完成省直49个职能部门和单位的1651项审批事项的初审工作,其中19个单位的325项审批事项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预计将有90%的一般竞争性项目由审批改为登记备案制。
  目前,广东省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及40多个省直单位、21个市的网络基本连通,连接全省各市的电子政务专用平台年底实现内部办公信息共享;司法部门按照WTO对司法审查透明要求,实施庭前交换证据、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实行申述听证制度等。外经贸厅和海关等监管部门按照贸易政策透明度原则,不再以内部文件形式传达政策。
  广东省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它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积极营造符合世贸规则的法制环境。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清理省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845件;清理其他政策措施方面,仅省政府直属各部门政策就达110443件。
  省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完善行政、司法双轨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严厉惩处假冒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省工商局一方面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垄断经营和其他不正当竞争现象,多方面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另一方面开展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活动,强化商标权保护。


第1版(要闻)
专栏:

  湖南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湖南省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0393平方公里,比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了6700平方公里。这是国家水利部利用卫星遥感开展调查得出的结论。近年来,湖南省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确定用5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全面控制新的水土流失。
  (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云南清理整顿涉农收费
从去年8月到目前,云南省在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清理整顿中,为农民减轻负担约6亿元,包括计生、农民建房等方面的一批乱收费项目被取消。今年初,云南取消了面向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的8项收费,减轻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及外来企业负担8700万元。(张帆)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宁夏举办西部发展研讨会
  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80余人,8月9日聚会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围绕“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对外开放与西部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企业问题研究”等课题进行了研讨。
  (周志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界杯场地自行车总决赛结束
我女将江永华勇破世界纪录
  本报昆明8月11日电 记者任维东报道:为期3天的2002年世界杯场地自行车总决赛,今晚在这里的呈贡训练基地结束。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女子500米计时赛中,中国女将江永华以34秒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冠并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这是自1990年亚运会后中国自行车选手在奥运会项目中第一次刷新世界纪录,为中国队备战亚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增强了信心。
  在下午进行的女子争先赛中,中国选手李娜获得冠军,她的队友田芳获得第三名。在女子计分赛中,中国的郑朴香获亚军。此次比赛,中国选手共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此外,还获得了两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另有一人打破了世界青年组纪录。(附图片)
  图为江永华在冲刺。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林业局强化封山护林工作,选聘专职护林员,并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到林区指导病虫害防治,做到山山有人看,片片有人管。图为林业局森保站技术人员在国有徐庄林场检查侧柏病虫害情况。
  李宗宪 倪守堂摄影报道


第1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二十里铺乡:戒“三不”变作风
  本报兰州8月11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甘肃天水市北道区二十里铺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要求,扎实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活动,下功夫解决“驻村不住户,吃饭不交钱,工作不踏实”的问题,干部作风出现了明显好转。
  二十里铺乡毗邻天水市区,除个别单身干部在乡机关居住外,大部分干部住在城区。一些干部不按时上班,“走读”现象严重。有的干部驻村一年,群众竟不认识他。针对长期形成的驻村不住村、驻村不进户、进户不管事、管事不办事、办事不踏实的现象,二十里铺乡要求每个干部每月至少在村里住15天,走访20户群众,充分利用农闲和晚上的时间,开展各项工作。并要求严格执行民情日志制度,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干了什么,都要村干部和群众在上面签字。其次,乡里决定驻村干部下乡实行“饭票制”。乡里统一印制饭票,群众可拿饭票顶交粮、税费和其它收费,村里年底和乡里统一结算。
  一些干部作风飘浮,上当传话筒,下当通讯员,把工作只停留在“催粮、要款、训人”的水平上,针对这种现象,乡里出台了《乡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制度》,规定每个驻村干部每年至少为群众办两件实事,帮扶5至10户贫困户。
  着力解决“三不”,使二十里铺乡的党员干部改变了“摆架子”的作风,丢掉了“冷面孔”。过去的“打电话传达”、“土政策推动”,变成了上门服务和说理,许多乡干部成了农民的真心朋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