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抓好“一号工程”
  ——对河北省香河县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载体的调查
  崔士鑫 史长承
  “一号工程”,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是中共河北香河县委按照中央提出的“党要管党,党委抓党建,党委书记带头抓党建”的要求而提出的。
  近几年,香河县委通过抓好“一号工程”,积极创新各种载体,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两年来高效农业面积扩大了10.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全县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连续三次被省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
  近日,笔者来到香河,就香河县抓“一号工程”的部分做法进行了调查。
  求实的“督办卡”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组织是根基”。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县乡党委却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捎带”。怎样解决这一难题?
  去年,蒋辛屯镇姬庄村驻村工作组收到了一张“督办卡”,顿感压力很大。该村因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慢,去年被县委定为后进整顿村,但起初县、镇工作组重视不足,整顿工作进展不快。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栾建平亲自向该工作组发出了一张“督办卡”。很快,干部们都有了责任意识,先后组织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走出去充电,党员“两室”也得到了装修,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使每名党员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并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年轻后备干部6名,解决了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
  原来,自2000年以来,香河县委通过调研,县委明确提出了抓好党建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抓住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这一时机,落实好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两项机制;突出抓好三级书记“素质工程”、扎实推进“三级创建”活动。但如何防止个别单位或乡镇村街责任心不强或解决问题不到位?他们便推出了由常委、组织部长直接签发“部长督办卡”制度。两年来,“部长督办卡”先后签发12张,督办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督办卡”生效的背后是县委一班人的带头作用。县委党员领导干部全部落实了包乡镇、包村街党建责任制,30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确定1—2个村街进行帮扶。县委书记石锡贵先后33次深入村街就“双基”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其中20次到所包的赶水坝村,给党员上党课,参加民主生活会,帮助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先后协调资金8万元新建了四间“两室”等。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每年驻村访户都在20天以上。
  小小“督办卡”,示范作用大。仅在干部“素质工程”中,全县1500名农村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就都强化了学历教育,其中970名干部拿到了大中专文凭。
  (编辑点评:农村党建是基础工程,要抓好这项基础工程,关键是“一把手”一定要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这样其他党委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好“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作用,才会推出新载体,推出的新载体也才会见效。)
  创新的“连心卡”
  淑阳镇大王庄村老党员胡文清家庭贫困,妻子有病,女儿丧夫后,一人带3个孩子与老两口住在一起,生活没有着落。一位村民找出了一张“连心卡”,按卡上的电话给镇里打了一个电话,镇里包村干部很快就通过多方联系,帮他建起了豆腐坊,解决了他的家庭生活问题。
  “连心卡”,是香河县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期间,推出的一项制度。全县5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将印有自己姓名、职务、主管工作、联系电话、举报电话等内容的“连心卡”,在走访农户时,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联系内容的重点,是村街班子建设的问题和建议;村务公开、农村矛盾、热点问题;党员群众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凭着“连心卡”,农村党员群众有问题时可直接联系,随时反映问题。
  “连心卡”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中群众出了热点、难点问题无处反映的矛盾,有利于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村街干部中,实行八小时轮流坐班制和包片联户制度,接受群众监督,随时接待群众来访,解决好问题。
  “连心卡”等制度创新,给广大干部抓村街组织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工作上的动力。全县村街干部广泛开展了争做“三类人”活动,即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文化活动的“带头人”,真正代表广大群众利益办实事的“贴心人”。一年多来,各级干部共为群众办实事3000多件,为29个村安装了自来水,扶持困难户1022个,提供致富信息1844条,协调“小额信贷”近千万元,建专业市场12个等。
  (编辑点评:基层组织工作的落脚点,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连心卡”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但的确开辟了一个新的联系渠道,让干部与群众更近了一步,干部在群众中的印象也变得可亲了。)
  促发展的“小表格”
  农民最讲实惠,如果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切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叫响发展硬道理。
  怎样抓好党建促进发展?香河县委还按照“五个好”要求,对农村支部实行了“星级管理”,即:每个好为一个星,县委统一建立档案,挂图上墙,坚持每月一调度,对下滑支部摘星降级,对上档支部及时挂星升级,实现了动态管理,也明确了评价的标准。这一涵盖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发展的小表格,扎实有效推进了全县基层组织健康发展。目前,全县九个乡镇党委全部达到了“六个好”目标,300个村街中,近一半农村党支部达到了“五个好”要求。
  香河县委还十分注重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壮大集体经济。目前,该县已拥有一个国家级农业开发示范区和一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对于引导农村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编辑点评: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把发展的指标量化,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使基层组织建设的“虚功”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绩。)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公仆心声

  打好旅游牌 造福老百姓
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县长 赵德光
赵德光,1963年5月出生,彝族,硕士研究生,曾任石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现为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石林彝族自治县因“天下第一奇观”石林而名声远播。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石林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及在西南六省区市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感到要落实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打好旅游牌,唱好经济戏,让石林造福一方百姓。
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开发开放较早的旅游景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接待人数、经济收入等指标连年名列全省第一,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龙头,并跃入全国旅游先进行列。
石林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一个景区内包容着自然界奇特的石景和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这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是少有的。但要把石林建成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我们特别是领导班子要有求实创新的意识,造福一方的强烈愿望。近年来,朝着这一目标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石林风景区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它的精品意识。石林县的几届班子,都把石林的开发、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先后投资2000万元加大石林景区的绿化面积,公路的修建,以及整体的规划,并以石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立体、多方位的品牌景区。2000年石林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国土资源部评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称号等,石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逐步改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去年,石林风景名胜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亿元,门票收入8318万元,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富裕和希望。
我们一定要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发挥资源、文化、区位三个优势,实现烤烟强县、旅游强县、生态强县的目标,办好每届国际旅游节石林活动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搞好假日旅游。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并使之上等级、上档次,多出精品。这是全县人的希望,也是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切实加强和转变作风的最好体现。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爱兵党委”
一名副指导员挤占士兵宿舍被当场纠正,一名新兵训练受伤后“轻伤不下火线”被当场制止,一名骨干变相体罚战士受到严厉批评,一名干部侵占士兵利益被勒令退还——武警天津总队党委“一班人”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从一桩桩具体的小事入手,诠释“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密切内部关系,促进了部队建设,被称为“爱兵党委”。
该总队党委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注重把“战士想的就是领导思的,战士盼的就是领导干的”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转变和改进领导作风,切实关心官兵疾苦,解决基层困难。总队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查找在为兵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建设的实际困难和基层官兵的实际需求进行梳理,逐项研究解决办法,逐条制定落实措施。针对部分士兵反映宿舍设施较差的问题,总队党委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为6个偏远大、中队改善了住房条件;针对基层士兵遇到的亲属涉法问题,总队派人去士兵家乡帮助解决。一段时间,基层病号较多,总队党委注重从源头抓起,为新战士接种预防结核病疫苗,为全总队官兵逐个进行体检,对疑难病号及时进行治疗。根据战士服役期缩短的实际,他们及时将3年育才规划调整到2年,保证战士在两年服役期内每人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仅今年以来,就有400多名士兵分别取得了微机操作、烹饪等专业技术证书。(附图片)
上左图:总队长郭林青(右三)、政委吴国瑞与士兵席地而坐,共同切磋训练技巧。上图:总队专门请来地方院校的教师,为战士们做辅导。左图:总队政治部主任今天来做“教师”。
王忠家 杨勇 崔兰斌摄影报道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能“下”的文章要做足
当前,干部不能“下”的主要障碍是,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较深,以为“下”就是犯了错误或工作能力水平差;“下”的标准不具体,不明晰,在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随意性大。干部“下”的渠道不尽畅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很难进行。
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淡化“能上”不能“下”的陈腐陋习。更重要的是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同时规范实行领导干部考查考核和任前公示制度。干部考查包括届中、届前考查,年度考查,其形式包括民主评议、测评等。经考查、考核、公示为不合格者下。最后还要使“下”者有出路。要积极采取多种对策,解决这些干部的后顾之忧。如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专长,使干部“能下”“出口”畅通。——湖南《三湘风纪》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群众满意”与“领导满意”
“群众满意”与“领导满意”在有的干部身上产生了尖锐对立,这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责任不明。竞争上岗(选举)的应是一把手,然后授权其对本部门组成人员的任命,下属出了问题,就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现在一些地方或部门推行的是一种名义上大家都来竞争上岗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下属出了问题,一把手也不用负责任。二是利益驱使。有的下级官员经过多年贿买的跑官过程,到了一定的时候,接受贿买的领导实际上已处于一种被要挟的地位,不兑现承诺将面临被揭发的危险;将一个群众反对的有问题的干部提起来,承担的无非是用错人的政治风险,责任不大。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辽宁《共产党员》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窗户纸”为何“捅”不破
虚报浮夸,搞面子工程,其手法并不高明。有的机器没有转,烟囱没冒烟,产值照样翻两番。诸如此类的浮夸现象,难道我们的领导干部果真如此耳不“聪”,目不“明”?其实,并非上级对下属的所为没有察觉,而是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上级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只要稍稍深入,有些谎话便会不攻自破。但有些领导却不愿这么做。因为作为上下级关系,下级的政绩也是自己的政绩。即便有些干部对下属的行为不满,但又奈他何?捅破了,除了让下级当场出丑外,还有什么作用?有的数字是多年给“吹”起来的,如今不得不“吹”;有的“形象工程”是上级支持甚至大力推广的,也是上级的“脸面”。这些问题,即使捅穿了,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弄得不好,还会让自己难堪。领导干部的这种听之、任之、赞之的态度,使一些基层干部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使浮夸之风越吹越劲,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吉林《党建经纬》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政干部论坛

  落实“三个代表”永无止境
王新民
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已告一段落,这一活动意义深远。在成绩面前,有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出现了歇口气、松松劲的思想。因此,有必要提个醒:学教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三个代表”的学习贯彻不能告一段落,基层组织建设还要更上一层楼。
在学教活动中,我曾到过一个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村庄。这曾是一个穷村、乱村,新一届党支部上任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办了一系列群众关心的实事,因此,村党支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群众称赞党支部是“为民办事的好班子”。开展“学教”活动之初,村党支部原以为群众关心的事该办的办了,不会有多少意见。但通过开会座谈、分层走访和入户征询,群众竟在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上提出了97条意见。这事对村党支部触动很大,他们深深感到,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过上小康生活,靠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生产资料的丰富,生产工具的更新。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农民的生产条件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方式也早就不是“敲钟上工”了。农民要搞种、养、加工业,搞商品生产,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诸如技术、资金、信息、场地、供应、销售等,而往往又是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这就责无旁贷地需要我们的农村党支部去办,去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执政为民就是要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不断产生并且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同样,先进文化的前进也是没有止境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生产力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农民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更需要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与时代合拍的思想观念、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理念,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前进创造条件,把该办的事办好。在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上不会一劳永逸。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进文化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先进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文化前进了,才能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为群众办实事上,群众想办的要必须办,不办不行,办不好不行,办好了几件就停止也不行。群众想到的要认真办,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办。只有这样,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形同鱼水,我们党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农村,党支部为群众办事的过程,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实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同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何做到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一以贯之地把群众需要办的事情办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只要牢记“三个代表”,心系人民群众,着眼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门学问就一定会学到手,在这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中大有作为。只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我们党就会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纵横

  多变“思路”为“出路”
乡镇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个好的思路,因为“有思路才有出路,思路决定出路”。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思路很多,但就是找不到出路,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新官不理旧账,一任领导一个思路。有些乡镇领导一到任上,不管前任定下了什么发展思路,一律推倒重来,而代之以自己的“新思路”,使得政策没有延续性。二是领导思路多变,群众无所适从。有些乡镇今天要农民毁田挖塘养鱼虾,明天要农民建大棚种蔬菜,后天又要农民发展畜牧业……折腾来折腾去,仍然致富无门。三是思路还可以,方法却有问题。有些乡镇领导有了好思路却不宣传,不解释,一味搞强迫命令,结果引起群众反感。要使好“思路”变成好的“出路”,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更要有不计个人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要乡镇干部真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群众一定会接受你的“思路”,从而找到一条好的“出路”。——安徽《党员生活》党政干部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