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酣战结构调整
——大连工业企业改革述评
本报记者 张书政
  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这里却在酣战。没有流血,没有伤亡,这里却在拼搏。这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上的重镇大连;酣战,进行着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大调整。这场结构大调整之战,旷日持久,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在大连,造船、机车、大连港、大钢等,都是百年老企业,全市大多数国有重点骨干企业,都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重点扶持的11户和辽宁省重点抓好的14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平均厂龄60岁。长期计划体制所形成的债重、人多、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过3年改革脱困,大连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取得十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巩固发展改革脱困成果,继续抓好结构调整,特别注意解决那些行业间、企业间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连在国家支持下,完成了国有纺织企业压锭、减员、减债、重组。大连是东北地区国有棉纺规模最大的城市,金州、大连、瓦房店等3个棉纺厂,共有30万锭,职工2.5万人。按照国务院的要求,1998年大连压锭12万枚,当年完成任务;减员1.3万人;对纺机、布机和相关企业进行了重组。
  对国有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兼并、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从1997年起,先后有100余户国有企业被重组,分流安置了12万名职工。先后组建了冰山、大显、联星、瓦轴、机床、盛道等11个企业集团。分别于1999年8月和2000年年初完成了对机械行业铸钢、锻造系统的专业化重组,先后将大重、大起、叉车总厂、高压阀门、冰山等5户企业的铸钢、锻造生产,调整到新组建的重工铸钢和锻造生产部门中去,解决了机械行业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且亏损严重的问题。按国家要求,取缔37户小水泥厂、关闭2户小水泥厂、关停21户小炼钢厂、5户小化肥厂、1户小玻璃厂。按照“抓大放小”的要求,对175户区、市、县属国有工业小企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已有157户;市属国有中小企业也有73%进行了改制,彻底放开搞活。
  对市区企业实施大规模搬迁改造,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1995年至今,已从市内迁出120户污染重、耗能高、亏损大的工业企业,涉及固定资产原值25亿元,净值18亿元,腾出厂区土地380万平方米。同时,把搬迁同“三改”(改制、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以获得级差地租,对淘汰的企业,用于安置职工;对扶持的企业,进行改制、改造;对异地建设的企业,重组做强。促使技术、价值含量高的企业,向大连开发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先导区转移,获得开放的好处;传统产业向农村工业小区转移,获得劳动力、土地价格的低成本的好处。据此,对120户企业中的21户企业就地淘汰,使一些老企业得以提升改造,建设了以大显电子等一批企业为主体的、占地150万平方米的新的工业园;使产生污水、噪音、烟尘、粉尘污染的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以及污染严重的医药企业,都得到有效的治理整改;使百户企业实现了企业制度转变和技术改造,也使全市工业布局和城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三次产业比例由1992年的12∶56∶32调整到2001年的9∶46.5∶44.5。目前,坐落在市内4区的工业企业产值只占全市的1/3。
  裁减冗员,下岗分流,推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大连认真实施国企职工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项措施,并同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行。1995年至今,全市国企职工由64万人降到31万人,减员幅度51.6%。其中,下岗分流职工和新经济裁员16万人。国有工业由1997年的20.8万人降到目前的8.8万人,国有粮食企业减员1/2,国有商业企业减员1/3,国有建工企业由1.6万人减到6700人。2001年与1997年比,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工资总额下降37.4%,减少了10亿元,职工人均收入提高31.5%。
  在国企减员的同时,对“国企怀抱大集体”进行了清理,这一长期困扰企业的难题,已在多数企业得到解决。
  通过下岗分流,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5年,全市131万就业人口中,国企职工64万人,占49%,私营个体劳动者23万人,占18%;到2001年,全市145万就业人口中,国企职工31万人,占21%,私营个体劳动者70万人,占49%。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1995年是2.8∶54.2∶43,2001年调整到2.1∶38.4∶59.5。
  扩大开放,多渠道融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的资本结构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解决债务等企业身上沉重的历史包袱问题,大连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多次减息、债转股及国债贴息等政策,在资金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但是,国有资本有限,企业资金需求无限,这是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自己的梦自己圆,靠吃国家“政策饭”总不是个办法。地方和企业认为,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调整工业企业的资本结构。大连把工业企业推向开放,全方位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利用外资。“九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其中,85%是加工业所利用。去年,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其中,8.6亿美元为加工业所利用;有64%的国有企业是通过利用外资得到改造的。国有工业利用外资兴办的、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20个。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适当地集中国有资本,优化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资本结构。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于占国有企业户数10%左右的、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具有支柱性、公益性的大型骨干企业,国有资本可保持支配地位;对于占国有企业75%左右的、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国有资本大部或全部退出;对于占15%左右的、严重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要建立劣势企业退出通道。服装、纺织、轻工、建材、建工、房地产、商贸、服务等行业,国有资本要基本退出;机械、交通、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国有资本也要部分退出。有退必有进,有所不为才能保证有所为。利用上述行业退出或部分退出的国有资本,充实和保障那些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大型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优化这些骨干企业的资本结构。而那些国有资本基本退出或部分退出的行业和企业,可通过利用外资、实行股份制或民营,多渠道融资,也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这些行业和企业能够焕发生机,走出“半死不活”的困境。大连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2002年末,基本完成市属及企业集团下属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
  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品结构
  大连市经贸委从1997年以来,在全市全面启动工业技术创新工程,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连每年开发新产品1000种以上,累计开发新产品5500余种,其中投产率达50.6%,被列为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46项。目前,全市已拥有大显集团等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对那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潜力较大、对全市工业经济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产品,进行技术攻关。在大连工业经济中,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设备、橡塑机械、电控技术等产品及子产品中,已全部实现产业化。瓦轴集团研制开发的提速铁路轴承中,10种规格的产品已投入生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承担的固定式回转起重机,大连机床集团承担的数控组合机床及柔性高效自动化成套装备研制项目,金重与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环保项目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等,已列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开发项目,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在第四届辽宁省优秀产品奖评选中,大连共有52项工业新产品获奖,其总数占全省的1/4,是全省获奖产品最多的城市。大连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再造工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4年增长25%以上,去年增长30%,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增加了2个百分点。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增50%,大连被国家命名为全国11个软件开发基地之一,是我国对日本出口软件产品最多的城市。
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大连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培育了一批纳税骨干企业,再造着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优势。目前,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多种所有制的制造业,仍是大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大连纳税的主体成员,是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据统计,2001年度大连市入库总税额168.2亿元(不含海关代征税55.2亿元),其中,前50名纳税大户中,有工业企业38户,纳税总额为52.7亿元。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盈利纳税大户。


第7版(专页)
专栏:

大连表彰五十家纳税大户
  本报讯 辽宁省大连市调动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积极性,最近对50家依法纳税大户予以表彰。
  大连市政府做出表彰决定,专门发文对50家依法纳税大户通报全市嘉奖。市委书记孙春兰同志利用节假日,登门向纳税大户表示慰问,致以谢意,并要求全市媒体广泛宣传这些大户依法纳税的先进事迹。受表彰的50家纳税大户,按照独立纳税单位缴入市国税局、地税局的年入库税额,都在3200万元以上,主要是工业企业,还有部分金融、商业、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这两家纳税大户,2001年纳税总额名列全市纳税企业前茅,对国家贡献突出。这两户企业去年的年纳税额,前者为12.4亿元,后者为8.5亿元。大连去年纳税在2亿至3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家,依次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26075万元),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22704万元),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大连供电公司(20739万元)。去年纳税在1亿至2亿元之间的企业7家,他们是:大连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东芝大连有限公司,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大连柴油机厂。受表彰的50家纳税大户,都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依照税法,积极主动地纳税,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今年上半年,这些纳税大户继续自觉地依法纳税,不少单位对国家的贡献有所增加。(梨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