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保险公司能否介入农村医保
余继军 张荣森
  去年底,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在全国率先以商业保险的方式介入农村合作医疗,此举为厦门市农村医保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也引出了一系列思考。
  农民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但心有疑虑
  厦门市从1997年起,在同安区的4个村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1年初,市政府决定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各级卫生局牵头组织落实。这样,一个农民如果参加合作医疗,每年只要交10元钱,生病住院时就可报销30%的医疗费用(最高限为3000元)。对于合作医疗,当地农民总结为:花一包烟钱,保一年平安。
  新民镇农民卓国庆的经历为这句话作了生动的注释。
  卓国庆一家4口人,每人交了10元钱,于去年底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不久,他4岁的儿子因巨结肠进行了手术,一下就花了1万多元。
  正当卓国庆为医疗费用发愁时,新民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通知他去领取2600多元的理赔金。卓国庆怎么也没想到,合作医疗见效如此之快。当记者问他是否续保时,卓国庆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要保,哪怕保金提高到20元,甚至30元,我都要交,全家都要交。”
  在同安,很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热情很高。据介绍,目前全区有27.5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58.43%;而且,已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有800多人次,补偿金额达80多万元。
  由政府推行的合作医疗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镇办镇管,一是村办村管。即由村镇干部组成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参保农民住院费用的理赔工作。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效减缓和防止了不少农民小病拖、大病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截至去年底,厦门市有37.3万人参保,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4.86%。
  然而,农民对上述两种模式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村镇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全部属于义务劳动,没有工作经费,很难保证工作积极性;二是部分农民对村镇干部管理合作医疗基金心存疑虑,怕钱被贪污或挪用;三是工作人员多不是专业人士,手续复杂,理赔时间长,有时长达数月。这也是阻碍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重要原因。
  “平保”捷足先登,介入农村合作医疗
  从去年11月起,平安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开始介入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保持不变,分三大部分:市、区两级政府每年给每位参保农民各补助5元,镇(场)投入2元,农民个人上交10元。但保额比原有模式有所提高,除原有的一年最高的给付限额3000元外,“平保”还一次性付给800元重大疾病补偿金和500元死亡补偿金。
  在平安保险介入的同安区3个农场4个乡镇,仅半年时间参保农民就有近6万人,还有其他乡镇纷纷要求改变原先镇办镇管或村办村管模式,加入到“平保”模式中来。截至7月底,平安保险厦门分公司共理赔400余人,赔付金额43万元。由于未满一年,赢亏无法准确预计。
  “平保”作为一家商业保险机构,首先介入农村合作医疗,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平安保险厦门分公司团险业务管理室主任甘先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保”的初衷是想结合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农民办一点实事,但也不是没有一点赢利的考虑,单从这个项目上说,赢利将是微乎其微的,“平保”更看重在农民心中树起良好的形象,希望由此打开其他险种在农村的广阔市场。
  政府部门态度谨慎,认为可以先行先试
  对于“平保”的介入,政府主管部门持谨慎态度。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说,农村合作医疗本身是个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对于城镇职工的医保,政府专门设立了医保中心,放在劳动社会保障局,纯属政府行为,而非商业行为,让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农村合作医疗,是不是合适?值得探讨。
  商业保险介入农村合作医疗有它积极的一面。目前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上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整个体系的运作呈现临时性的特点,规范性相对比较差。一个成熟的商业保险公司在这些方面有其优势。但必须考虑到商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等相关经济问题。一是商业保险公司自始至终存在着破产的可能;二是政府操作的合作医疗基金是滚动发展的,雪球会越滚越大,而商业保险公司有可能将其中的一部分当作利润;三是如果商业保险公司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亏损,它就可能不干了,但政府不可能撇下农民不管。尽管存在这些因素,政府主管部门之所以还允许商业保险介入,也是想探索一种模式,起码可以提供一些经验。
  黄如欣坦言,他个人倾向于由政府来操作。目前农民之所以欢迎“平保”,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他说广东已经专门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之类的机构,放在农业厅,厦门可以借鉴。今年年初厦门市政协就与厦门市卫生局联合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专题调研,想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在今年内总结出一个规范的运作模式来。要让农民满意,政府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鬼树”变成“摇钱树”
邱树添 江宝章
  又是白玉兰飘香时节。记者冒着酷暑来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村,只见房前屋后净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亭亭玉立的白玉兰尤为抢眼。
  村民钟应辉兴奋地指着6株高约十多米的白玉兰树告诉我们:“即使在今年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每斤白玉兰花,好的时候也能卖到6元,每棵树每天能采摘10多斤,至今我已收入2000多元。有的大户在这两三个月里已收入5000多元。白玉兰树可真是我们的‘摇钱树’呀!”
  但谁能想到,在亭坪村,这“摇钱树”却曾是户户拒种、人人谈之色变的“鬼树”。
  在亭坪畲村老辈人的观念里,房前屋后十分忌讳种树,尤其是香树,认为会招引“狐精鬼怪”。陋规旧俗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行为,这个地处城郊、800多人口的纯畲族行政村,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外地工作10多年的兰坛团调回了金涵老家。他听说白玉兰花值钱,便从外地购回了几株试种。村民兰锦兴也不顾家里老人的反对,在房前空地种下了八九棵白玉兰树。两年多后,白玉兰花开了,却引来村民们狐疑的目光。
  乡亲们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兰坛团等人的信心。时过不久,茉莉花茶开始走俏,而白玉兰花是窨制茉莉花茶必不可少的辅助原料,十分抢手。兰坛团等人第一次卖花就收入上千元。老兰从自身经历中悟到,畲族群众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充分发挥房前屋后空地多和气候、土壤适宜的优势,栽花种果,发展庭院经济。1989年,乡党委任命兰坛团为亭坪村党支部书记,老兰更坚定了带领畲族群众甩掉“穷帽子”的决心。他到地区茶厂等单位联系,争取到了先供苗木待收成后再付款等优惠政策,带动村民种植白玉兰树。少数村民半信半疑跟着种了起来,一年后开花最多的白玉兰树一株就为村民带来500多元的收入。
  致富的希望照亮了村民们的心,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种植白玉兰,几年间,全村就有了2000多株白玉兰树,户均10多株。村民钟加冬种植的白玉兰树最多时年收入8000多元,平常人家每年也能采收数千元,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不少尝到甜头的亭坪人还举一反三,在房前屋后种起了龙眼、枇杷,养起鸡、鸭、鱼等,搞起了立体种养。
  白玉兰树让亭坪人迈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彩电、电话以及自动洗衣机,村里建起了寄宿制小学和自动化水冲式公厕等。亭坪畲村还形成了植树造林的良好风尚,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省级文明村”。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现场目击

高架桥下修汽车 安全隐患令人忧
本报记者 周立耘
  地处长沙市东二环线南段的三湘中路,是该市的交通要道,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为方便车辆通行,几年前,市政府下决心在三湘中路南端近千米路段兴建了一座高架桥,从根本上解决了人车混行现象。
  然而,高架桥下的管理却不尽如人意。7月30日,记者来到高架桥下,只见大桥正下方的南北两头各有一个自由市场,市场内蔬菜、水果一应俱全,肉食、水产应有尽有,购买者成群结队。
  自由市场上最抢眼的店铺,要数大桥北端的昌盛汽车维修中心。占据三个桥孔的维修中心,与高架桥西侧一字排开的10家汽车维修店隔路相望,中心内停放着10多台待修汽车,电焊、气割设备一应俱全,地上油迹斑斑。与维修中心一墙之隔的北侧,是生火炒菜的摊商,时有火星随风起舞。
  高架桥东侧一建材店老板告诉记者:“维修中心内又是电焊,又是气割,到处都是火源,一旦引燃地上的油污,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一家修理厂旁边做生意,整天提心吊胆。”
  说话间,一道电光闪过,记者抬头一看,原来是维修中心的工人师傅正在电焊。只见焊花四处飞溅,落地时还冒着青烟。一位前来购买建材的中年人插话说:“桥下修理厂就好比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出事,桥上桥下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要遭受厄运。”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双语教学”走进中学课堂
本报记者 顾兆农
  这是一堂堂普通的中学课程——数学、物理、生物和世界历史等;但这也是一堂堂不平常的中学课程——老师是部分用英语来给学生上这些课的。暑假前夕,记者应邀来到南京外国语学校听双语课。离开中学快30年了,重返中学课堂,面对这样新颖的授课形式,主要的感受是新奇。
  而该校的学生们对此却习以为常。在听过的初中生物、高中物理、数学和世界历史等4门课中,初二年级生物课上陈静老师使用的英语似乎最多,大约在60%以上。
  初二的学生能听得懂大多用英语讲的生物课吗?学生们反映,可以听得懂。据了解,该校在初中生物课上试行双语教学,已经有几个学期了。一般情况下,课前或课中,老师会给学生发一些加了注释的英文资料,也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回答问题。加之,该校是一所在外语教学上富于传统和丰富经验的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较高。通过送到国外学习等方式的培训,教师用英语授课的水平明显提高。
  双语教学,会不会影响课程的正常进度?从该校试行的情况看,还看不出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并不是讲一遍英文,然后再翻译成中文,所以,并不会浪费时间。另外,从学生的考试成绩看,优秀率依然保持在全市领先水平。
  该校校长董正璟告诉记者,作为一种探索,试行双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将来直接采用部分国外教材打下基础,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国际化学习环境作好准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札记

嵩明万吨番茄缘何烂市
本报记者 张帆
  让昆明市民牵挂一个月的嵩明万吨番茄烂市事件(本报7月9日二版“图文广角”予以报道),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的帮助下,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各地的菜贩来了,嵩明的番茄市场开张了,番茄价格也由烂市前的每公斤..04元回升到0.17元,菜农们的脸上也有了点笑容。
  万吨番茄缘何烂市?农业产业结构到底该怎么调?农民如何抵御或降低市场风险?经过此番折腾,当地政府和农民都在反思。
  嵩明县是昆明市的蔬菜大县,2002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由于昆明市番茄价格连续5年上涨,价格已超过每公斤2元,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800亩,猛增至3300亩,总产量达1.5万吨。
  “菜农盲目种植的趋向比较明显,虽然说什么赚钱种什么,但结果往往是你种我种大家种,你有我有大家有,导致番茄烂市。”县委书记杨立华说,“这与产品品种单一、品质缺乏竞争力也有一定关系。”记者在嵩明采访中了解到,避开上市高峰,种植早熟番茄的部分菜农依然收入不菲;嵩明菜农普遍种植的番茄是“中杂9号”,皮儿薄,耐存性差,而今年市场青睐的是果肉坚硬、储运性好的番茄;邻县的番茄因品种对路,每公斤仍可以卖到1元多。
  嵩明县每年的蔬菜产量是3亿多公斤。除了部分供应本地市场外,约70%为外销,因此及时掌握外地市场行情,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就显得很重要。但嵩明至今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与外部市场相连接的蔬菜“龙头企业”,也没有几家从事蔬菜营销的大户,菜农们基本上是埋头种植,不问销路,坐地为商,终于吃了大亏。“没有龙头企业,没有营销大户,农民的经营风险会增加很多。”昆明市蔬菜花卉办主任金永钧说,“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不但可以将农产品以各种方式销售出去,同时还能对农产品价格起到平抑作用,从长远看,能保护农民最终的利益。”他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的过剩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只顾生产,不建立完备的营销体系,再好销的产品最终都可能出现滞销。
  在采访中,记者感到,随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民有了更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如何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是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县乡干部能否发挥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关专家也认为,如果嵩明县有关部门能及时收集、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给予菜农适当的指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菜农种植行为的盲目性,有效地降低损失。而实际上,不少乡镇干部对此心存顾虑,担心自己指导失误,导致农民遭受损失,从而采取“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的态度。这说明,我们的乡镇干部要想真正为民排忧解难,还需花工夫去熟悉市场,熟悉产品,掌握信息和技术,指导起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令人欣慰的是,嵩明已经行动起来。7月8日,首期占地6亩、每日可供200吨番茄交易的批发市场已经开张。县政府表示,今年内要扶持1至3户营销大户,并发展6个番茄龙头企业。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持之以恒做好“双拥”工作
——阜新市委书记王琼访谈录
本报记者 郑有义
  辽宁省阜新市曾连续三次荣获省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近年来,全市国防教育不断加强,科技拥军活动取得明显成果,优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特别是为老军人等“三老”建房工作走在辽宁省前列。“双拥”,在阜新蔚成风气。
  近日,阜新市委书记王琼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做好“双拥”工作的四个关系。
  一是争创与实创的关系。争创是努力的目标,是精神和动力;实创是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具体行动。关键要在实创上下功夫。不能口号写在墙上、纸上,而不去落实。实创,是长期的过程,是不断的行动,不是打一个战役,掀起一次高潮就能结束的,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二是“上层”与基层的关系。做好双拥工作首先领导要重视。“上层”不挂号,就无法协调推动。“上层”的重视不仅是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基层落实。
  三是节日和平日的关系。节日的“双拥”如春节慰问、“八一”联欢等,都是必须做的。但“双拥”的大量实际工作要在平时做,要做好平日军转干部安置、家属随迁安排、军嫂下岗再就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帮助驻军解决吃住行和训练方面的困难等。这些都要靠平时日积月累认真地做才能完成。
  四是部队与地方的关系。在军地关系中,地方党委要主动做,担大头,不要只看到地方的困难,而要多看到部队为地方修路、栽树、抗旱救灾、扶贫帮困、扑灭山火以及围绕经济工作所做的贡献。如果在一个问题上军地双方同时有困难,应该把困难留给地方,为部队多提供方便。譬如在军转干部安置问题上,就不能向军队讲困难,要发挥地方单位多、安置渠道广、人员更替快的优势,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弘扬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好传统,共同为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太行山深处有明珠
——黎城文明卫生创建纪事
本报记者 刘杰
  到过山西黎城县的人,一定会感到太行山深处那座小城的洁净、亮丽和温馨。白天,漫步在绿草如茵、繁花处处的街头,晚上,徜徉于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的灯海,体味着山区县城特有的风情,的确能给人一份好心情。
  黎城不大,全县只有15万人,县城人口不足两万,论经济够不上富裕,论卫生基础实属一般。然而,这里已经连续6年获省级卫生模范县城的称号。去年底,该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工作通过了国家爱卫会专家组的验收。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等领导多次到黎城视察指导,对黎城文明卫生城创建给予了高度评价。
  黎城绿了亮了美了
  黎城县城位于古老的黎侯镇,以前的县城规模小,建设管理水平低,人们长期生活在拥挤杂乱的环境中。
  “必须让黎城尽快亮起来,给群众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1997年,新一届县领导班子提出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目标。
  创建之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文明卫生教育,动员大家“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开展了“爱我县城、护我市容、从我做起”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卫生县城创建。
  县文明委、爱卫会和城建部门等对创建卫生县城作了全面规划,提出了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白化和综合管理的“五化一管”总体构想,并坚持全民参与、逐步实施。整个县城实行了垃圾不落地管理模式,主要街道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保洁;县城今年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平方米;全城大小街道、门店和建筑上都统一安装了各式各样的灯饰,3.1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安装了万余盏大小灯饰;主街道两侧建筑全部进行了白瓷砖贴面或白灰粉刷;今年,县里全面启动了旧城仿古式改造,全城建筑群灰白两色辉映,透射出古老的文化韵味。
  黎城在卫生文明创建中绿了,亮了,美了,黎城人在创建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明素质,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用市场手段搞创建
  作为山区欠发达小县,搞文明卫生创建的难度可想而知。县委、县政府为此多次组织干部南下广州、深圳、上海、珠海、海南等地“换脑筋”,开办了创新环境班、招商引资班、城建城管班、宣传文化班、调整产业结构班,126名县乡村三级干部得到了培训提高,用市场手段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干部头脑中悄然扎根。
  县城卫生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园林、环卫、市政等先后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初步完成了公司制改组,产生了1个垃圾清运公司、1个园林公司和4个清洁公司。
  2000年,县城街道清扫权、园林经营权、县城公厕经营权进行了拍卖,单街道清扫一项,政府年总支出就减少了20%。对单位和居民住户开征卫生管理费,每户每月5元,既增强了公民的环卫意识,又减少了县财政支出,初步实现了以行业养行业。
  旧城改造,实行的是产权置换、作价补偿、整体拍卖、外资开发等多种办法。如今古楼两条街上的破旧建筑被拆掉,进行仿古式建筑改造,建成了购物休闲步行街。在拆墙透绿中,县城内形成了连片集中、功能完备的商业中心区。
  用改革的办法创造优美环境,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高标准建设所需的资金,充分利用民间的、社会的力量,黎城走出了一条山区旧城改造的新路子。
  创建的目的在发展
  在文明创建取得了初步成效后,黎城县委、县政府又把眼光放在了加快发展上。县委书记尚宪芳说:“没有发展就难以巩固创建成果。”县长陈鹏飞说:“只有把创建定位在发展上,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黎城在文明卫生创建中加快了旧城改造,使古老的山区小城变成了卫生城、花园城、不夜城和特色城,同时县里还加快了新城开发进程,全面实施了县城“北扩东移南进”规划。城北商贸区建设已经启动,40米宽、双向三车道的城北大道已经通车;城东区黎侯庄园别墅区正在建设中,今年国庆节将完成100幢别墅开发;城南西仵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已有4个较大型企业入园,3年后工业园区将向政府上缴税收近亿元。
  文明卫生创建更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工作的开展。2001年黎城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接着又铺开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县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绿色林山经济,以铁矿为主的黑色矿山经济,以太行风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的黄崖洞景区红色旅游经济,得到了全方位推进。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8728万元,同比增长35%。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财政收入5015万元。
  良好的环境也促进了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各类资金3.1亿元,新上项目87个。这些项目3年内陆续投产达效,将新增税源1亿元。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生态旅游热金陵  
  南京江心洲是长江中一座15平方公里的小岛,全岛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47%以上,由于四面环水,相对而言比较闭塞,民风也相当淳朴。这两年,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使这里的旅游迅速升温。眼下正是岛上葡萄等瓜果成熟的季节,大批慕名而来的都市人乘轮渡、汽渡川流不息地上岛观光休闲。7月27日岛上葡萄节的开幕,更使这里成为南京城观光旅游的热点。(附图片)
图①绿色长廊令人心旷神怡。图②农趣馆里农家手工制作让小孩子爱不释手。
  钟智宏 吴俊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