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旅英华侨华人举行集会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
  欧洲议会代表盛赞“一国两制”成功
  据新华社伦敦7月1日电(记者李志高)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1日下午在伦敦举行集会,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来自英国各地的200多名华侨、华人代表参加了庆祝会。
  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叶煌兴在庆祝会上致辞时说,香港回归祖国后的5年是不平凡的5年。在这5年中,香港经历了风风雨雨,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策,并为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叶煌兴回顾了他作为英国华侨华人代表之一于1997年7月1日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他说,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对香港100多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谱写的光辉历史篇章。
  他说,以董建华为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领导班子的建立,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施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香港同胞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
  叶煌兴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然带动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伦敦经贸处主任梁建邦在致辞时说,香港回归后的5年是实施“一国两制”的5年。在中央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香港成功地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了。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总领事孙大立在庆祝会上热烈祝贺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他高度赞扬包括英国华侨华人在内的海内外同胞为香港回归祖国所作的积极努力和贡献,并鼓励他们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继续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布鲁塞尔7月1日电 记者吴云报道:欧洲议会香港友好小组主席德克勒克今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布鲁塞尔经贸办事处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的招待会上致辞,高度赞扬香港回归中国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保持了经贸政策的高度自治,为整个亚太地区树立了独特的样板,认为香港的未来对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至关重要。
  德克勒克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5年来享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的高度自治。市场经济原则在香港得到了很好的维护,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环境以及获得贸易和投资者信赖的开放社会获得了保证。今天,香港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地区之一。他指出,在2000年,香港就已是世界第九大贸易经济体,具有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货运港口和最繁忙的货运机场。此外,香港还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银行的对外交易量居世界第十位,外汇交易量居第七位,证券市场的融资量占第九位。德克勒克称,以“高效、透明和公正”闻名于世的香港特区政府是香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共体使团团长关呈远、香港特区政府驻布鲁塞尔经贸办事处代表翟信贤以及欧盟和中资机构的500多名代表出席了招待会。来自香港的艺术家在招待会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第3版(国际)
专栏:

埃塞议长会见许嘉璐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7月1日电(记者李大伟)埃塞俄比亚联邦议会人民代表院议长约哈内斯1日在这里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并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约哈内斯在会见时说,埃塞议会和中国全国人大之间的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塞联邦议会愿加强与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两国的友谊、推动和扩大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作出贡献。
  埃塞外长梅斯芬当日也会见了许嘉璐副委员长。会见中,梅斯芬对埃中两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他说,埃中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相互同情和支持。埃塞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是基于埃对中国的浓厚感情、信任及对国际事务的坚定信念和原则。他还说,埃中、非中合作是真诚的、互利的,埃塞正在积极筹备下届中非合作论坛高官会和部长会,埃方愿与中方加强磋商与协调,共同办好以上两会,以进一步推动埃中、非中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第3版(国际)
专栏:

唐家璇在法国表示
 中国有信心成功举办世博会
  本报巴黎7月1日电 记者张祝基报道:前来巴黎出席国际展览局第131次全体代表大会的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今天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举办一届非常成功的世界博览会。
  唐家璇是在中国政府代表团与国展局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这一表示的。上海市市长陈良宇和中国贸促会会长俞晓松也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问题。
  唐家璇说:“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增进各国相互了解与合作的场所。中国政府和人民热切希望举办一次世博会。”他说:“今天的中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持续发展的经济将为世博会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安定的社会将为世博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是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陈良宇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开放性大都市,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快速发展的上海为举办一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提供了极好的展示舞台。上海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他表示相信,如上海获得主办权,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盛会。
  俞晓松在回答提问时说,中国工商界完全支持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期盼着中国获得主办权。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有助于中国公司和企业了解各参展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进一步密切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同时也将为国展局各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国带来共同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各国工商界共赢的局面。
  唐家璇外长还就中法和中欧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按照国展局的要求,每一个申办国都需在国展局大会期间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务委员、中国2010年世博会申办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仪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将于2日出席国展局第131次大会,并就中国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作陈述。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立陶宛 跨入转轨新阶段
本报记者组
  在欧盟东扩候选国中,波罗的海3国无论就幅员还是就人口而言都是小国,3国中最大的立陶宛,国土面积不到7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370万。东欧剧变后,立陶宛在3国中率先宣布恢复独立,后又同两个波海邻国都选择了“回归欧洲”的道路,致力于向西方政体和市场经济过渡,把加入欧盟和北约确定为外交首要目标。如今,10年过去了,立的体制转轨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在立采访了几位政界和经济界人士。
  在距首都维尔纽斯大学不远的一幢欧式建筑中,立陶宛发展署负责人希拉尔尼卡斯热情接待了我们。从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来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立的整体经济形势和国民经济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克服了转轨初期的动荡和困难以及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立经济正步入一个持续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实现了5.9%的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超过了13亿美元。由于实施了严格的货币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立的财政金融形势稳定。9年前曾高达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一直控制在2%以下。立陶宛货币立特从1993年与美元挂钩至今,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今年2月又与欧元挂钩。随着所有制改造的顺利进行,私有经济成分在立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口已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3,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产业结构也从传统的工农业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立陶宛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过去严重依赖东部的原苏联地区,独立后,外贸重点逐渐由东转向西,与欧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去年流入立的30多亿美元外资里,近60%来自欧盟成员国。目前,俄罗斯仍是立不可忽视的一个贸易伙伴。近1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几经调整、磨合后走向正常。2000年,立俄贸易再现回升势头,一年间就增长了45%。立同俄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是连接该州与俄本土的陆上通道,它的大部分陆路货运都与俄有关。很显然,地缘因素在两国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高素质、低工资的劳动力,使立正在变成欧盟产品打入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市场的门户。因此,同俄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睦邻关系,是立的外交重点之一,具有经济和安全的双重意义。立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洛帕塔认为,在波罗的海3国中,立同俄关系最好,它试图发挥“地区国”的作用,成为沟通东西的“媒介”。
  虽然立陶宛的政治和经济转轨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就发展水平而言,在欧盟东扩候选国中,立被列入前七位,处于中间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过3000美元,与名列前茅的斯洛文尼亚相差约7000多美元。如果同欧盟比,即使斯洛文尼亚也无法与其最穷的成员国同日而语。对此,洛帕塔认为,应该看到,立一直处在转轨时期。今后的转轨工作将更加复杂,不但要继续治理经济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以进一步达到入盟标准,还要在立法方面加速与欧盟接轨。他形象地比喻说,欧盟是一所“学校”,立是“要入盟的学生”。欧盟现行法律有近8万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一页一页地完成这一趋同过程。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立陶宛人对入盟表示赞成,尤其是年轻人,将欧盟视作他们的未来。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和怀疑欧盟能否带给他们所期待的利益。还有人认为,这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过程。从长远看,入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但对工业等一些经济部门会造成负面影响。
  立陶宛从2000年初开始同欧盟举行入盟谈判,现已完成31项谈判内容中的27项。立外交国务秘书伊格纳塔维丘斯在接受记者组采访时表示,眼下谈判进展顺利,最困难的是农业和能源问题。他坚信,立一定能在今年年底前结束全部谈判,并将于2004年首批入盟。在加入北约的问题上,立也被看作条件最好的候选国之一,今秋将会获得加入北约的邀请。(附图片)
立陶宛南部古城考纳斯城内古色古香的中世纪城堡。
本报记者 王芳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重申“北方界线”非法
 韩出台“北方界线”新作战方针
  本报平壤7月2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日重申,“朝鲜停战协定中并没有北方界线,(北方界线)是美国在停战后在没有和朝方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于朝鲜领海水域内擅自划定的一条非法的有名无实的海上分界线”。发言人说,朝将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据新华社汉城7月2日电(记者张利)韩国军方2日决定,韩国舰艇今后将对越过黄海“北方界线”的朝鲜警备艇保持安全距离下的“示威性启动”状态,如果对方不退回,将直接进行“警告性射击”,然后“直接攻击目标”。
  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作战本部长李相熙还表示:“如果今后发现北方舰艇有侵犯‘北方界线’的企图,那么不仅将投入海军和空军兵力,附近的陆军部队也将进入戒备状态,空军预警机的预警范围也将扩大到‘北方界线’附近”。


第3版(国际)
专栏:

以叫嚷要物色新和谈伙伴
巴强调阿拉法特领导地位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日电(记者蒋国鹏、明大军)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1日晚在工党全体会议上说,以色列正在物色能够与之实现和平的“伙伴”,以取代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领导地位。
  佩雷斯说,美国已日益明显地反对阿拉法特继续担任巴勒斯坦的领导人,以色列的当务之急是“物色或扶植”一个能够切实打击“恐怖主义”和实现和平的伙伴。
  据新华社开罗7月1日电(记者邵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地方政府部长埃雷卡特1日在此间强调,阿拉法特是巴民族权力机构的核心领导,没有阿拉法特的授权,任何巴勒斯坦官员都不会同美国官员举行会谈。
  埃雷卡特说,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人民选举的领导人。他一直战斗不息,因为他坚信,必须在以色列1967年6月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并且必须赋予巴勒斯坦人民以返回家园的权利。
  埃雷卡特还否认了有关阿拉伯国家正在向阿拉法特施加压力,以迫使他退出下届巴勒斯坦总统选举的传闻,指出这一传闻是以色列媒体散布的谣言。他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宣布,完全支持阿拉法特和以他为首的巴勒斯坦领导层。穆巴拉克的讲话代表了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立场。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7月1日电(记者吴平)哥本哈根消息: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1日在哥本哈根表示,如果阿拉法特在将要举行的巴勒斯坦总统选举中获胜,欧盟将继续把他当作巴勒斯坦领导人,并与其打交道。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罗斯 反对排挤阿拉法特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马剑
  近日来,巴以冲突局势严峻,美国总统布什的中东和平新计划又引发国际社会的震动与争议。俄罗斯再一次表现出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在美国要求撤换巴勒斯坦领导人、并停止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接触后,俄外长伊万诺夫1日宣布,俄依然视阿拉法特为巴领导人,并将继续同他保持联系。考虑到“9·11”事件后俄美关系迅速接近、在日前的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村八国首脑会议上,布什总统甚至称普京总统为“可靠的盟友”等情况,此间舆论界对俄美双方上述立场分歧极为关注。
  从俄领导人及分析人士的讲话来看,俄反对将阿拉法特排挤出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阿拉法特多年来致力于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斗争,为阻止巴以冲突升级、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做出过重大贡献,是巴人民自己选举的合法领导人,仅因为外部大国的不满就剥夺阿拉法特的权力是不公正的。
  其次,以色列和某些西方国家指责阿拉法特支持恐怖主义的根据不充分。俄研究机构“外交国防政策委员会”学者认为,阿拉法特享有政治威望,在巴得到广泛尊重。然而,巴各派力量更多是将阿拉法特视为和平调解人,加之以色列长期限制阿拉法特行动自由,致使阿拉法特在某些问题上无法施加自己的影响。
  第三,目前巴勒斯坦内部没有人能够替代阿拉法特。根据外部大国意志选定的巴新领导人有可能更加软弱无力,导致巴以和平进程变得难以预测。
  俄罗斯认为,为了稳定局势,当务之急是加大国际斡旋力度。伊万诺夫外长指出,中东局势依然极度紧张,没有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恐怕很难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重要的是将有关各方提出的和平倡议转化为具体的联合行动方案。据悉,联合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四方的特别代表2日在伦敦举行了会晤,讨论中东局势以及国际社会有可能共同采取的调解行动。此外,俄认为必须加快巴建国进程。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罗戈津发表讲话指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将为消除针对以色列人的暴力行动创造条件。
  作为原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曾经同美国一道担任中东和平会议的两主席国。此次在阿拉法特去留问题上莫斯科与华盛顿唱对台戏,再一次表明虽然俄在中东问题上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但仍是国际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调解力量。
(本报莫斯科7月2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英美“特殊关系”打折扣
史宗星
  当今世界上,抨击美国政府的声音天天都能听到,因为美国政府经常干一些让世人不满意的事情。可这样的抨击声发自英国并不多见,因为英国一向自诩与美国有“特殊关系”,即使对美国的所作所为不甚满意,也总是耐着性子,尽量不公开批评,免得坏了两国“特殊关系”的大局。然而,最近一些日子,英国舆论乃至英国的高级官员似乎有些按捺不住,从伦敦频频发出对美国的抱怨和抨击。
  英国对美国公开表示不满的事有好几件。一是在中东问题上。在布什总统宣布要更换巴勒斯坦领导人,并把满足这一要求作为巴建国的先决条件之后,英国政府觉得美国的做法有点过分,不得不公开“叫板”。外交大臣斯特劳很快就在议会下院的会议上表示,只有巴方有权决定“由谁领导他们走向最终的和平解决”,“如果阿拉法特重新当选,英国将继续与他打交道”。在随后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布莱尔首相说:“选谁当领导人,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事。”唐宁街10号对布莱尔和布什在会议期间的单独会谈作了“坦率”、“开诚布公”和“完全无拘无束”的描述,“特殊”这个字眼消失了。英国报纸由此断定,布莱尔和布什之间发生了迄今“最尖锐”、“最公开”的争论,这次首脑会议“对布莱尔不是个愉快的经历”。《卫报》2日批评说,“美国的中东政策已完全由好战的鹰派左右”,这同一个月前鲍威尔所表示的立场“截然相反”。
  二是在追捕本·拉登和塔利班余党问题上。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30日报道,布莱尔的高级助手称美军在阿富汗的做法非常“笨拙”和“粗暴”。这位官员指出,美军在阿巴边境部落地区“挨家挨户地搜查”,并且“胡乱开枪”,“他们不懂得问题的敏感性……这只能适得其反,增加当地人对‘基地’组织的同情”,使得追捕行动变得“更加困难”。该报还援引另一位英国高级官员的话说,“人们要记住,布什政府是一届相当令人讨厌的政府。外界竭尽全力试图与它改善关系,但这些努力都没能改变它只顾自己的自私本性”。
  三是在成立国际刑事法庭问题上。由于美国出于自私考虑退出联合国关于成立永久性国际刑事法庭的条约,英国舆论对此极为不满。《卫报》2日的文章对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作了比较后指出,克林顿政府是“不喜欢”,布什政府则是“完全反对”。该报同日的社论抨击美国“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置于正义之上”,呼吁世人“不能允许美国为所欲为,干扰国际正义”。英国广播公司也在报道中分析说,美国的这一行为不仅损害它与盟国的关系,而且会把布莱尔政府置于“更困难的境地”。
  还有,在美国提高钢铁进口关税问题上,英国正打算与美国“摊牌”。英国本希望美国出于两国“特殊关系”的考虑,从7月3日起对英国出口美国的钢铁网开一面,但美国仍准备对80%的英国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英国方面非常恼火,表示如美国不作重大让步,英国将支持欧盟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一位副外交大臣日前在议会下院的会议上公开抨击美国说,白宫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方面,“就像一个反动的右翼政府”。
  去年7月,布什在他入主白宫后首次访英时宣称,“美英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努力使这种关系变得能多特殊就多特殊”。之后不久的“9·11”事件,确实把英美关系带入一个罕有的“蜜月期”,布莱尔按照布什的旨意积极行动,紧密配合,在反恐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两国关系的“特殊性”。但好景不长,随着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和自私本性越来越公开暴露,英美关系不断遇上麻烦,布莱尔政府也因“跟美国太紧”而遭到英国人质疑。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布莱尔的支持率已降到他执政5年来的最低水平。既然美国对它“独一无二”的盟友毫不关照,英国人也只好该说的就说,该顶的就顶。此间有分析人士指出,英美“特殊关系”正面临考验,其“特殊性”已经打了折扣。


第3版(国际)
专栏:

德上空两架飞机相撞
 71人死亡 失事原因不明
  本报柏林7月2日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俄罗斯一架民航客机与另一架货运飞机昨天深夜在德国上空相撞,造成71名机上人员丧生的严重后果。这是30年来发生在德国上空最严重的事故。
  相撞的飞机是俄罗斯的巴什基尔航空公司的“图波列夫154型”客机和敦豪国际快运公司的波音757型货运飞机。图-154型飞机是从莫斯科起飞,前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机上有12名机组人员和57名乘客,大部分是外出度假的青少年;波
  音757型飞机上只有英国籍驾驶员和加拿大籍副驾驶员,当时正在从巴林飞往布鲁塞尔的途中。
  灾难发生在当地时间23时30分左右。据失事地点——德国南部博登湖北岸的于伯尔林根镇上的目击者说,听见空中一声巨响,接着看到桔黄色的火球从空中落下,但地面没有任何人员的损失。
  据德国警方公布的最新消息,两架飞机的残骸落在方圆30公里的57个地点上,已找到26具尸体,图-154型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1000多名警察和志愿救援人员正继续在博登湖上和附近的森林里寻找飞机残骸及机上人员的遗体。
  据报道,当时两架飞机都在1.2万米的高空飞行。瑞士航空管制当局证实,当他们发现两架飞机有相撞危险时,曾多次要求图-154型飞机降低飞行高度,而该机驾驶员没有反应,而波音757型飞机因具备碰撞警告系统当时正在降低飞行高度。图-154型飞机后来也开始降低飞行高度,两架飞机在同时降低高度的过程中相撞。有消息说,图-154型飞机的飞行员之所以最初没有反应,是因为他误以为已经离开了瑞士上空从而调整了无线电通信的频率。当他意识到这一错误重新将频率调整回来时,已经为时太晚。但最终原因还有待于查清。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 美悍然轰炸婚宴现场
酿成死伤逾百惨剧
  据新华社喀布尔7月2日电(记者温新年、喻菲)由边界部长阿里夫·努尔扎伊等4名阿富汗过渡政府官员和一些美国驻阿外交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2日离开这里,前往阿南部城市坎大哈,调查美军飞机1日凌晨轰炸乌鲁兹甘省一个村庄的恶性事件。
  一架美军侦察机1日凌晨在坎大哈附近执行任务时遭到地面袭击,美军随即出动了一架B52轰炸机对附近的一个村庄进行轰炸,共投下7枚炸弹,据阿富汗自由电台2日报道,所有7枚炸弹全部击中一个婚宴现场,造成4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由于一些受伤者伤势严重,死亡人数可能随时会增加。
  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当地人士普遍认为,按照当地习俗,阿富汗人一般喜欢在婚宴上对天鸣枪,美国飞机可能误以为是“基地”组织成员或塔利班残余分子所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为自己的误炸寻找借口。
  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机构发言人德阿尔梅达2日在这里举行的例行吹风会上称这起事件是一个“悲剧”。(附图片)
  一名受伤的孩子在坎大哈一家医院中接受治疗。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