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昆明为民解水困
 本报记者 汪波 张帆
  昆明,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千百年来,昆明人与水的爱怨交织演绎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历史发展到今天,昆明市委、市政府急民所急,下决心彻底解决水的难题。
  缺水、脏水困扰昆明
  昆明因水而生。公元前3世纪初,楚将庄蹻入滇,在滇池沿岸“始筑兰城居之”,这便是最早的昆明城;自古以来,浩浩滇池哺育了昆明,《史记》中记载昆明坝子是“池(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绕数千里。”
  昆明因水而苦,苦于水荒。解放初,城市总人口不过160万,供水取自地下;20世纪60年代,水源转自松花坝水库;进入90年代,已有480万人口的昆明市年需水量高达8.7亿立方米,而滇池流域年均水资源量只有5.7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00立方米,为全国的1/8,全省的1/19。1992年的干旱缺水,使昆明自来水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工矿企业限产、停产;省政府机关所在地断水半个月,居民不得不四处寻水……
  更令人揪心的是滇池,20多年的持续污染,使水质由3类蜕变成重度富营养化的劣5类,鱼虾绝迹,湖水变黑发臭。即便如此,干渴的人们也别无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全市通过大量抽取滇池水来回补城市用水的不足,以维系水量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喝滇池水”已是昆明市民最大的心愿。
  治污水,觅清泉,让市民心愿早实现
  水荒,世代缠绕着昆明人。元代赛典赤主政云南,以水利为第一要务,他创修松花坝灌溉系统,既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又对防止水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人诗颂这位病逝于任上的治水者:“荒塍初劈松花坝,惠泽长流金汁河。”
  如今,治水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治水者手上。昆明市委书记杨健强,一位被誉为“水书记”的领头人,早在10年前就带领一班人筹划治水大计。他对班子成员说,市民的迫切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号令。解决水少、水脏问题,让市民不再喝滇池水,是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必须在治理滇池污染的同时,另引优质水源。全市根据水资源现状,提出了“多元取水,长短结合,分质供水,优水优用,节约用水,政策调控”的治水原则,先后实施了一批城市水资源建设工程。
  1996年,被市民称为“民心工程”的“2258”工程开工了。此项工程就是要在两年时间内投入资金2亿元,每年从昆明周边的官渡、晋宁、西山调5000万立方米的优质水进入昆明市,解决城区8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由此把城区自来水中滇池水的比例由过去的40%降至4%。在“2258”工程建设的同时,昆明市对自来水厂进行了改扩建,使全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了82.5万吨,比1995年的49万吨增长了68.4%。有了一定数量的优质水源,加之雨量充沛,2000年,昆明市停用滇池水92天,2001年停用165天。今年,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朱智已向社会承诺,市民不会再喝到一滴滇池水。
  看眼前,想长远,永保市民喝清泉
  “2258”还只是迈出了引水济昆的第一步。以昆明市目前GDP8.5%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全市的需水量将大大超过目前的供水量,滇池回归水仍将有可能被重复利用。
1999年12月19日,投资39.41亿元、工期5年、建成后将使昆明日供水能力达到140万立方米的掌鸠河引水工程“亮相”。工程由总库容4.42亿立方米的水库、总长97.72公里的输水线和日供水能力60万吨的自来水厂组成,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获得国债资金5.55亿元。
  在山区兴建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移民问题首当其冲,掌鸠河工程将涉及11756名农村群众的搬迁。主体工程开工后的两个星期,有移民安置任务的5县(区)一把手就聚首研究工作,安迁双方与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同时,34个市级单位与移民搬迁村挂钩,移民不顺利迁走,工作队不撤回。今年3月,来自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的1908名移民来到嵩明杨林镇新家时,人人不觉眼睛一亮:545套标准的砖混结构的民居楼,水、路、电、电话全通,已初具“小康示范村”标准。目前,掌鸠河工程的移民任务已完成80%。
  擦亮明珠,还市民水天一色
  昆明人与滇池污染已奋战了13个年头,仅在“九五”期间就投资25.3亿元,完成治污项目60个,在昆明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2001年4月起,昆明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进行修编,为“十五”以及今后的滇池治理勾画出了新蓝图。同时,昆明市成立了滇池管理局,组建了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治理结构。今年,昆明市又开展了整治9条入湖河道的活动,在河道管理上建立责任制,实行辖区行政一把手负责,分级落实管理职责。杨健强说:“知难而进,举全市之力治理滇池污染,让这颗‘高原明珠’重放异彩,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大自然给予昆明令人羡慕的馈赠,而水患却困扰着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赛典赤治水留下“心滇之心,事滇之事”的美名,如今,新一代治水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惧艰难,埋头苦干,为使昆明清泉长涌而日夜奋斗着。他们的功绩将会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第1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转变工作思路 开发就业岗位
南京从五个方面拓展就业空间 
  本报南京7月26日电 记者顾兆农报道:南京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7.6万个,近6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上岗就业。至今年底,该市还将力争开发就业岗位15万个。
  尽管如此,该市的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对此,南京市市长罗志军提出,从5个方面转变工作思路,拓展就业空间:
  ——从制造业吸纳劳动就业为主,向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为主转变。去年,南京市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下降5%和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却增长5%,是唯一的劳动力净流入产业。今年上半年,该市服务业已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
  ——从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就业为主,向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就业为主转变。去年,南京市国有、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下降9%和6%,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分别增长27%、16%和16%,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在全市的比重由19%上升到23%。
  ——从城市吸纳劳动就业为主,向城乡共同吸纳劳动就业转变。南京各郊县也将扩大就业列入经济工作目标,大力扩展农村就业空间。在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进程中,南京市区所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均简化手续,向民工开放,今年又建成专门的民工就业市场,通过城乡共同开辟劳动就业空间,逐步缓解就业矛盾。
  ——从传统固定就业形式为主,向多种就业形式并举转变。推行时间、场所、收入非固定化的非全日制、临时性、小时工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或弹性就业形式,是当前亟待深度开发的一个就业空间。南京市规定不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视为企业,不需申领工商执照,3年内除职工个人养老金外,免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各类行政性收费,以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以多种非正规形式弹性就业。
  ——从政府组织安置就业的传统模式为主,向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就业模式为主转变。南京市确定,除困难群体以及按政策规定必须以行政手段安置的以外,各类促进就业工作都必须以市场化机制运作。南京现已建成信息联网的开放式劳动力市场11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今年上半年,全市60家职业介绍机构共推荐了3.4万人就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海军驻西沙部队经常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爱国、爱岛、爱海洋”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守卫西沙、建设西沙注入新的活力。图为“八一”前夕,官兵们手持国旗,在西沙主权碑前进行“祖国在我心中”宣誓仪式。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  
  本报北京7月26日讯 记者温红彦、赵永琦报道: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下午与出席会议的代表座谈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从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
  李岚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民族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民族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李岚清指出,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开创民族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一是以实现“两基”为重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的县达到70%以上;到2010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投资办学的局面,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改革办学体制,增强办学活力,保证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对广大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光荣传统以及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各民族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四是搞好双语教学。要在认真做好学校教育中民族语文授课有关工作的同时,抓紧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搞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岚清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科技要先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民族教育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生活补助、对口支援等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依靠自身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
  座谈会由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主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等六省区负责同志先后发了言。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是由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民族教育十年取得巨大成就  
  本报北京7月26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近10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使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人口大幅增长,现已基本形成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截至目前,共有1948.88万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就读,与1991年相比,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量增长39%。专任少数民族教师已发展到95万人。这是记者在今天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1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1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69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已有358个县(旗)、市、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占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51%,青壮年文盲率平均降到15%以下。自1990年起,国家设立民族教育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设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其中22亿元投向属于“普九”困难较大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九省、自治区。1997年又设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共向少数民族地区投入1.3亿元。中央财政近两年还安排30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使少数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专项经费的分配,也向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安排的四期世界银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贷款中,投入2亿美元重点支持西部民族地区200个县发展教育。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国艺术节将在浙江举行  
  新世纪第一次国家艺术盛会kk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浙江举行。艺术节将于明年10月12日在杭州市开幕,时间为13天,届时约有90台剧节目参加艺术节演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部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目前,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浙江省筹委会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 (袁亚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安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今年上半年,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8.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人均来自工薪收入2249.34元,增长11.6%;来自转移性收入为780.03元,增长16.4%;来自财产性收入为61.18元,增长65.8%。 (蔡小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大连举办国际软件交易会  
  由信息产业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大连)国际软件交易会,日前在大连隆重开幕,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交易会期间还举办“大连国际信息技术及电信展览会”、“首届中韩(大连)IT产业交流会”等活动。  (王科)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海外华商与中国企业探讨合作  
  海外华商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大会26日在厦门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深度合作为目标,将采取项目洽谈等多种形式,为与会的中外企业家们提供“面对面”磋商的机会和配套的信息咨询服务。(余继军)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深圳降低外商投资门槛  
  深圳市工商局日前公布了18条新措施,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政策,为外商投资和扩大发展营造更宽松、更高效的环境。这些措施包括缩短办事时限、简化注册材料和完善登记注册服务等。 (胡谋)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扬子石化乙烯改造竣工  
  总投资达43.52亿元的扬子石化65万吨乙烯改造工程26日全面建成。自此,扬子石化的乙烯产量将从40万吨扩大到65万吨,这将缓解我国塑料专用料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将带动南京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龚永泉)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无妨把自己放得低一点 
郭玉峰
  一位县委书记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群众爱戴。他生前没给孩子留下什么家产,倒是留下了一句话:“为人要低人三等。因为你是县委书记的孩子,首先要低人一等;因为你受过高等教育,又要低人一等;因为你的身边多是父辈兄长,还要低人一等。加起来正好是三等。”
  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但其精神不无道理。
  人格无贵贱,人品有高低。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依恃自己有些背景,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得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志,看不起长辈,专横跋扈,倨傲骄狂。其实在别人看来,这恰恰是品行不高,人格很差。这位县委书记懂得应该怎样做领导干部,也懂得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谦虚待人并非真低,自命清高未必真高。把自己放得低一点,不事张扬,埋头苦干,这应当是领导干部为人处世所应有的修养,也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具有的清醒认识。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地方铁路的辉煌
  本报记者 李杰
  走进河南省地方铁路局办公大楼,迎面是4行苍劲的大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发展充满后劲,职工生活不断改善,文明形象全面树立”。这是该局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要求,局长张清源对实现这几句话的艰辛和意义最有感触。
  河南地方铁路始建于1959年,目前绵延1300多公里,贯通河南省16市、62县(区),占全国地方铁路总长的25%。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铁路多次提速增运增效,公路网络迅猛发展,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河南地方铁路局,面对惨烈的竞争手足无措,效益连年下滑,市场不断萎缩,1万多名地方铁路职工的吃饭都成了问题。
  2000年8月,曾任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团政委和师政治部主任、转业后任河南省交通厅人事劳动处处长的张清源临危受命,出任地方铁路局局长。
  从省交通厅人劳处处长的位置上到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任职,对张清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落差。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张清源道出了心声:“想想党的培养,想想12000名地方铁路职工的艰难处境,党性和良心容不得我过多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前途、风险,不管付出多大艰辛,也要把河南地方铁路局带出困境。”
  上任后,张清源和局党委书记车同芝带领部分处室领导一头扎进基层,深入各局和下属公司调研。30多天时间,他们跑遍了局属所有企业和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面对广大职工没饭吃的局面,增加运量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张清源同其他班子成员一起组建了面向市场、反应灵敏的营销网络,改过去的盯政府为盯市场,把触角伸向市场各个角落。
  舞(阳)阜(阳)线和汤(阴)台(前)线是两条东西方向的地方准轨铁路,是中原通往华东的便捷通道。平顶山煤矿的煤炭每年通过全国铁路大量外运到安徽。多年来,平煤外运按照国家计划走全国铁路,需要先北上郑州,转开封,经商丘,再南下阜阳,全程534公里。如果走地方铁路,从河南漯河直接到安徽阜阳,全程只有210公里,可减少路程300多公里。这样既可以缓解全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又可以使用户节省1/3的运输费用。
  张清源看清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心“拿”下这个市场。由于利益关系和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久拖不决。为此,他每天都在上班前10分钟赶到郑州铁路局找领导商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地方铁路漯阜线上获准每天加开两个专列。仅此一项,河南地方铁路每年增加货运周转量近2亿吨公里,增收2000多万元。
  2001年,张清源带领员工们开发市场,改善服务,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果,河南省地方铁路运输生产打破了建路42年来最高纪录,全局增收4600万元,职工工资增提2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局职工工资又增提650万元。
  张清源意识到要为企业和职工的长远着想,必须调整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了寻找开发项目,他带领机关、分局、公司领导去青海,下广东。项目确定后,利用河南地方铁路多年累积的资信、土地、技术和网络优势,一大批多种经营骨干企业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在登封,年产7万吨的碳素厂拔地而起,半年内完成了项目考察论证、设计、筹资、施工、投产见效。当地领导说,张清源创造了“超深圳速度”。在张清源的运作下,地方铁路周口站货场划出100多亩地,建立了储存能力达9000平方米的周口建材城,目前已投入运营。周口分局铁路皮件厂出口额已达千万元以上,许昌五大多种经营公司全部盈利,省局投资的纸业、通信等项目全部得到了回报,铁建公司通过招投标进入了公路建设项目。
  多种经营在地方铁路系统全面开花。去年一年,多种经营收入达1.13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以上。
  河南地方铁路从全线亏损到全线赢利,从职工没有饭吃到职工年工资达万元,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近20亿的国有资产保住了,河南地方铁路的前途明朗了,12000名地方铁路工人的生活改善了。张清源和局领导班子在铁龙腾飞的过程中,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实践者。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索风营水电站开工  
  本报贵阳7月26日电 记者孙海涛报道:贵州首批8个“西电东送”项目中的最后一个项目——索风营水电站,今天正式开工。
  索风营水电站位于黔西、修文两县交界的乌江主干流上,设计装机容量60万千瓦,总投资31.25亿元,第一台机组计划2005年开始发电。
  贵州是火电、水电资源富集的能源大省,被国家列为“西电东送”的重点省份。2000年11月,以洪家渡水电站开工为标志,拉开了“西电东送”的序幕,至今,该省已开工建设4个火电、4个水电项目。按计划,这批项目都将在“十五”期间投入营运,以保证2005年底以前形成向广东输电400万千瓦的能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暑假期间,天津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地质、化石标本,开展“我爱大自然”暑期一日体验营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图为自然博物馆为丰富孩子们的昆虫知识,特意从云南引进10多种活蝴蝶和蝴蝶标本,让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