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蓝天歌舞颂军魂
  ——记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群体
  郭凯 刘国江
  又是一个火红的夏天,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的阎肃、羊鸣、张士燮等12位艺术家,顶风踏浪,风尘仆仆地登上了北部湾深处某海岛上的一个空军雷达站,又一次开始了他们的慰问和艺术采风活动。
  走近士兵,心系基层,紧跟时代的脉搏跳动,讴歌火热的军营生活,打造艺术精品,始终是空政歌舞团编导室一代代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和实践。一曲《红梅赞》从20世纪50年代唱到21世纪,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一台《飞向新世纪》的主题晚会,既讴歌了人民空军对党的无限忠诚,也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受到了江主席等军委领导的交口称赞。
  “站在时代前列,我们奏出的,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最强音。”
  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经典歌剧《江姐》,轰动了全中国,40多年来已复排4次,影响教育了几代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观看了此剧;《十送红军》、《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更是家喻户晓;80年代的《军营男子汉》、《说句心里话》唱响了军内外;90年代的《长城长》、《兵哥哥》、《父老乡亲》风靡全国。在空政歌舞团编导室创作成果目录簿上,我们发现每个时代他们都有在军营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作品。
  艺术脱离了时代特征,便没有了生命,这是空政歌舞团12位艺术家的共同体会。当年,为了创作歌剧《江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下江南,入蜀道,走访江姐生前战友,搜集音乐素材,埋头潜心创作,4次修改剧本,音乐反复加工,甚至全部推翻重写,仅一曲《红梅赞》便八易其稿。
  为时代而歌,为军魂而舞,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不断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伴着新世纪到来的脚步,他们紧跟时代节拍又推出了一部力作---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大型现代舞剧不同于传统的民族舞剧,它不更多地渲染叙事情节,而是着重于情感的抒发,用这种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在歌舞团的历史上没有过,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作曲吴旋为舞剧创作的音乐大气磅礴,生动感人。舞台上,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向人们传递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鲜明主题,使该剧成为歌舞团编导室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一部代表作品。
  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使编导室的每一个编导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着不断创新的精神。长城这个古老的建筑在词作家阎肃和曲作家孟庆云的诠释下,得到了新的升华,歌曲《长城长》获得了“1994年中国音乐电视金奖”、“‘军神杯’电视歌曲大奖赛金奖”、“解放军文艺奖”,还被评为“90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曲特别奖”。姚明作曲的《故乡是北京》、《唱脸谱》等唱火了京城。
  很难想象,50年代写出《十送红军》的张士燮,90年代能写出《军中女孩》这样具有现代气息的歌;60年代写出《我爱祖国的蓝天》的阎肃、羊鸣,90年代能写出《雾里看花》、《兵哥哥》这样时髦新潮的歌。2000年3月,张士燮、阎肃、羊鸣3位文艺三级以上的老一代艺术家的帽饰改成了金黄色,肩章加缀了将官的松枝叶,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词。
  “站在先进文化阵地的前沿,演好兵唱好兵,我们才有存在的价值。”
  “高山海岛到处留下了你们的足迹/边防哨卡到处展现你们的音容/抗灾现场抢险一线也晃动着你们忙碌的身影……”一位边防战士在寄给编导室的贺年卡上饱蘸深情地写下了这几句话,编导室的同志们把它视为最高的褒奖。2001年9月,空政歌舞团青年演员刘文欣赴西藏慰问演出。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她第一次见到被缺氧的高原打造得如钢铁般坚强的战士,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她将感受讲述给了词作家石顺义,这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词作家,凭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对战士最真挚朴素的感情,与羊鸣合作,一气呵成写出了歌曲《是你感动了我》。
  蓝天是创作的沃土,军营是文化阵地的前沿。蓝天、军营是歌舞团编导室创作的根系。多年来,创作人员上高山、下海岛、走边防,深入连队,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1998年,“抗洪英雄”高建成等17名烈士牺牲的当天,歌舞团原团长仇非就带领孟庆云、姚明、张伟等赶赴抗洪一线。在英雄所在的连队,看到烈士们空空的依旧被战士们收拾整洁的床铺,他们百感交集。被高建成救下的一个小战士每天痴痴地坐在营门前,喃喃自语:“我们指导员一定能回来。”当孟庆云看到这一幕时,他的眼中噙着泪花:“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一个问题反反复复撕咬着我的心:这些可爱的战士,他们舍身忘死,究竟是为了谁?!”回到北京,当他拿到《为了谁》的歌词,感情的潮水一泻千里,伴着滚烫的泪水,谱就了一曲撼人心魄的旋律。
  “不断地深入生活,向战士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我们的传统。生活是唯一的源泉,士兵和人民群众是歌唱的主体,民族民间艺术是根。”作曲家羊鸣说。编导室把每年下部队深入生活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拉近了艺术工作者与士兵的距离,使他们更好地表达兵的感情,写出受战士欢迎的好作品。
  编导室的艺术工作者始终把写兵唱兵,为兵歌、为兵舞当作自己的职责。几十年来,空军各部队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每到一个部队,就要为连队培养文艺人才,为连队教唱歌曲,辅导军乐队;还为许多部队编创连歌、营歌、团歌、旅歌和师歌。
  “站在艺术境界的高地,必然人才辈出、精品迭出。”
  编导室的每一个编导人员都把自己比做一个小小的音符,他们说只有实现完美的组合,才能谱就壮美的旋律。编导室有阎肃、羊鸣、张士燮“三老”,还有石顺义、孟庆云、姚明“三中”,在发掘和培养了杨震、杨威、张伟等年轻一代后,他们又先后特招了车行、李昕。
  近10年来,编导室几乎每年都要编创一台晚会,他们发挥集体智慧,艺术上切磋探讨,互为补充。晚会定夺节目,以质量为标准,谁的好就上谁的,没有资格之辨、新老之分,保证了每台晚会的质量。《蓝天长城》、《绿色年华》、《烽火颂》等大型晚会,是编导室全体人员团结协作迈出的一个个坚实的脚步。通过不懈的艺术追求,他们创作的一台台高质量的晚会,为首都的文艺舞台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一首首好歌名曲,由这里唱响军营,唱遍全国。(附图片)
  在官兵中间,这个创作群体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人。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道德文章 高山景行
  ——写在《公木文集》出版之际
  蓝军
  《公木文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吉林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文集》凝结着先生的一生心血,凝结着为《文集》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们的汗水,反映了先生的学生、亲友和广大读者、出版工作者的祈望。当这套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六卷本《文集》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百感交集。
  我和先生素昧平生,但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学问人品,令人敬仰;他的道德文章,璀璨斐然。先生集诗人、学者、教育家、革命者于一身,一生著述不计其数,学生弟子遍布全国。他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金戈铁马、雷霆万钧,其排山倒海之势,已然融入到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他撰写的《英雄赞歌》,脍炙人口,历久不衰,至今为人们到处传唱,已成为百年金曲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学富五车,皓首穷经,著作等身。他的文字学、文学史、古典文学、先秦寓言、老庄研究、诗经研究、诗歌理论、诗歌创作、毛泽东诗词研究,都在学人、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成为传世之作,有的已成为我国学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先生所著《毛泽东诗词研究》,再版了13次,总印数达22万册,为10年来出版业内所罕见,已成为专家、读者所公认的最有影响的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权威版本。
  先生早年参加革命,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先生是我国诗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学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过毛泽东的讲话,以先生的成就和影响,足以炫耀于世人,但先生从不居功自傲。他一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甘于寂寞,表里如一,胸襟坦荡,光明磊落。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年代,还是在身处逆境的时期,先生都是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无怨无悔,从不动摇。作为诗人,他心系人民,诗风独特;作为学者,他潜心钻研,富于创见;作为教育家,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作为革命者,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为一个大写的人,他高风亮节,玉洁冰清,堪为人之楷模。
  《文集》一共六卷,主要收录了先生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诗文作品和论著,也收录了一些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与手稿。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透过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先生那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先生一生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踽踽独行的心路历程,更可以看到先生那磊落坦荡、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和百折不回、永远向前的人生追求。
  先生的一生创作和研究成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集》的出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极具史料价值、研究价值。《文集》的出版,也是我们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我们应该像他那样,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文集》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先生一生的高尚情操和不懈的追求,将仍在人们中间产生着催人奋进的震撼力量,永远鼓舞着我们向着太阳,向前、向前、向前!
  继《公木文集》出版之后,还将有一批名家被收入到吉林人文书库中来。面对名人、大家的黄钟大吕,我们不仅仅是感慨赞叹,不仅仅是肃然起敬,重要的是从中汲取营养,像他们那样去做人、做事。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极具关东特色的人文精神,将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定格西藏
  程贤章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激励了全国人民,为世人瞩目。在这个大合唱中,我想起了一位用笔描绘西藏风情、擅长画牦牛的国画家刘济荣。
  刘济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师从岭南艺术家关山月、黎雄才。20世纪60年代初,他又被保送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师从叶浅予、蒋兆和。当然,刘济荣的成功,除了名师指导,也和他的虚心勤奋分不开。
  1965年,文化部邀请四位美术家随中央代表团去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的祝贺活动,同时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4幅美术作品。在关山月的推荐下,刘济荣参加了赴西藏代表团。那一次,他几乎跑遍了西藏地区,采访了西藏各阶层人物,比较全面地欣赏了“世界屋脊”的奇观异景。从此,健美的藏族姑娘,纯朴有如青稞酒的藏族小伙子,温顺的牦牛,就成为刘济荣笔下画之不尽的题材。
  刘济荣永不满足,20世纪80年代初他再一次来到西藏,把西藏这块离天最近的地方,永远“定格”在自己笔下。蓝天、白云、牦牛、藏袍、青稞酒……喜怒哀乐或者风霜雨雪,藏区的一切、藏民的一切、藏族的一切……生动而又朴实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展现在观众与读者的面前。一件作品,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但把刘济荣藏族题材的作品作一个整体的考察,你会发现,他画出一个完整的西藏、一个生气勃勃的西藏、一个厚重而又隽永的西藏。(附图片)
刘济荣作品《草原小学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兴盛的时代 造就兴盛的艺术
——诗乐舞《大唐华章》即将亮相京城
  吴丽珊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一部展现大唐盛世生活画卷的现代大型诗乐舞《大唐华章》排练完成,将于8月中旬在北京保利剧院与首都观众见面。
  兴盛的国家造就兴盛的艺术。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富民强,万邦朝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它在音乐、舞蹈、诗歌等文学艺术在盛世的沃土上滋生繁衍,蓬蓬勃勃,达到了璀璨耀人的境界。从民间、宫廷到对外交流中,都形成了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的盛世风范和泱泱大气。四川省歌舞团演出的《大唐华章》以表现大唐盛世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共分为《盛世唐风》、《唐宫雅韵》、《万方乐奏》三章。
  《大唐华章》展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分为民间、宫廷、世界三大板块,力求用当代人的视角,现代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去诠释大唐王朝的时代风尚,让观众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融贯古今、海纳中外的艺术享受中,用心灵去感悟今天生活的真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自豪。歌舞剧是当代艺术形式中制作较为复杂的一种,但在这台节目中,编导者从唐诗的意境、民间音乐的旋律,到绘画艺术所提示的民间文化的内涵中,把握大唐时期华夏文明的内涵,以盛世、开放、文化、青春不同方面,把属于整个民族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通过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借以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编导者在艺术上独具匠心,以古代艺术为摹本,又融合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还原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蕴含,又糅进现代艺术的元素。《大唐华章》的艺术总监魏明伦认为,我们是以灿烂的唐文化为底蕴,通过现代的艺术观念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用过去的辉煌隐喻今天的盛世,既鼓舞人们重振国威,振兴民族,又表达自己的振奋之情。
  《大唐华章》的主创人员阵容整齐,魏明伦、陈维亚、赵季平、赵小津、何开四、刘宝刚、苗培如、韩春启等担纲主创,舞蹈领舞、朗诵等主要演员均来自各地不同的艺术院团,演员阵容达100来人,自行设计的演出服装达500多套,可谓气势恢宏,洋洋大观。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少儿艺术辅导班(6)

郭登高,辽宁沈阳,军人——
别老拿成才说事儿
  同事的儿子小冬今年8岁,正上小学二年级。小家伙长得机灵,很逗人喜爱。但有段时间,他老是愁云满面。原来,他爷爷想让他从小学好书法,在学校书法培训班给他报了名;可妈妈却认为英语很重要,每周一、三、五晚上又准时带他到一所英语培训班补课。如此一来,每天的业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活泼好动的他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变得无精打采了。
  类似小冬这种情况的孩子恐怕不在少数。时下,各类少儿艺术培训班名目繁多、错综复杂,什么书法、音乐、英语、钢琴……不一而足。而且,这类培训班看上去似乎都很适用,有学校办的,有老师推荐参加的,也有知名度颇高的社会办学,仿佛孩子不参加就成不了才。于是,家长们宁可省吃俭用,也纷纷为孩子报名参加,少则一两个,多则四五个,大有让孩子一下变成音乐家、书法家之类的架势。
  渴望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其用心之苦、愿望之诚是不容置疑的。但必须循序渐进,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一个8岁的孩子,既要让他学书法,又要学英语,在学校还有沉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完成,他的身体和精力经受得起吗?如此高压式培养,他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吗?这样的结果恐怕往往是孩子的知识没长进,反而拖垮了身体,浪费了钱财。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只要各方面条件允许,不是说不可以创造环境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些课堂外的知识。比如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前提是必须把握好度。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精力、身体状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培养。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演出之外的故事
李领群 刘佰洋
  别小看豫西大山里的三门峡市“心连心”艺术团,他们从1992年起就面向百姓演出,在崎岖山路中行进,在变化无常的天气中登台,10年来,许多演出之外的故事催人泪下。
  去年3月17日,艺术团在贫困县卢氏县演出。上午在离县城60多公里的狮子坪乡演出,下午赶往离县城80多公里的官坡乡,可是,“大篷车”在驶往官坡乡的途中出事了。车没有翻,也没有撞,而是悬到了空中。那是因为平坦的路面上忽然凹陷下去近1米深。为赶时间,飞驶的车辆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段“埋伏”,猛地冲进去又猛地被弹起。坐在车里昏昏欲睡的演员,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便被狠狠地抛上,又被重重地摔下。车内30余名演员全部受伤,作家徐增兰腰椎粉碎性压迫骨折,当时便瘫在了车上……处理完事故,平静下来,三门峡市文联主席、“心连心”艺术团团长白玉国想起了晚上的演出。看到已住满了乡卫生院不断呻吟着的演员们,他宣布停演。不料演员们群起反对,轻伤员们纷纷站起来:“我们来是干什么的,就是来和群众心连心的,我们还能动,还能坚持!”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当晚的演出照常进行。
  三门峡市的许多乡村位于黄河岸边,风大沙大。1998年,艺术团到灵宝市西阎乡白家崤村演出时遇到了罕见的沙尘暴。这个村自古就有“白家崤人真度量,一年要吃半堵墙”之说,“心连心”艺术团主动赶来,刚到村口,张口便是满嘴沙,一会儿,浑身的沙就开始住下流。这里还特别缺水,每月只供一次水,村民平时舍不得用,见演员们被风沙吹得东倒西歪很心疼,纷纷把水端出来让他们洗漱,劝他们别演了。谁想,演员们却更被感动,胸脯一拍:“就是天下刀子,也要演!”演出在与沙尘暴的较量中进行。演员第二天吃饭时嘴里还“咯嘣”、“咯嘣”地响。
  三门峡全市人口只210多万,可是“心连心”艺术团10年中已为边远山区演出350场,观众达80万,演员们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心连心”。
  1996年,“心连心”艺术团来到渑池县段村乡宋村。演出结束后,当听说老党员王明全一直瘫痪在床时,25位演员立即赶去,为他演出一个半小时的专场,王红云的一曲《天上布满星》,让他老泪纵横。“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这首在当地流行的歌曲唱出了人们对“心连心”艺术团的热爱。(附图片)
“心连心”艺术团演员在为参加过土改的老支书演唱。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双喜杯天地一瞬


  占英(山西)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华民歌大赛拉开帷幕
  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像协会、(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等单位主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华民歌大赛,于7月8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其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的音乐作品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中国民歌大赛作为其中的重要活动,由民歌广播歌展、民歌演唱大赛和中华民歌盛典暨颁奖晚会3个部分组成,面向全国的歌手及音乐制品,包括改编的经典民歌和具有民族原始音乐元素的创作民歌,旨在鼓励和推动民歌的收集、整理、演唱、推广和新作品的创作。
  中华民歌大赛设立4个综合奖:杰出贡献奖、创作奖、演唱奖和广播奖,所有奖项将在中华民歌盛典上现场揭晓。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同一首歌》广告招标落定
  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日前进行品牌公开的广告招标,最终落槌定音的数额,一项是底价的2.3倍,一项把底价翻了近一番,总额为6560万元。文艺品牌首次广告招标的成功,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