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热点关注

  当年津津有味品读小人书的孩子已经长大,小人书的黄金岁月也渐渐远去
小人书:成年人的回忆
  本报记者 施芳
  许多成年人对小人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几乎都会有小人书相伴。
  得知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举办第四届小人书展销,便顶着烈日兴冲冲地前往。推开书店的玻璃门,一摞摞泛黄的小人书堆满了几个大书架,许多如我一般寻梦而来的成年读者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它是在图书插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简洁的构图、浅显的文字、低廉的价格以及便于携带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鸡毛信》、《小兵张嘎》、《十五贯》、《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曾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小人书最辉煌的时期。1982年全国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人手一册。有一阶段,全国图书市场的1/4都是连环画。每部连环画的平均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畅销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册,如《三国演义》题材的小人书5年内印数高达200万册。
  我国老一辈美术工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曾潜心于小人书的创作,如国画大师刘继卣画的《鸡毛信》,贺友直编绘的《山乡巨变》。此外,像刘旦宅、王叔晖等大师都有精美的小人书作品存世。这个时期的小人书,人们争相购买,互相传阅,父母把它作为奖励孩子的最好礼物。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通画以及电视节目、进口大片逐渐取代了小人书。从前倍受孩子们喜欢的小人书,如今却成了成年人的钟爱,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新宠。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经理马鸣武不无遗憾地说,举办了4届小人书展销,几乎看不到孩子的身影。展销的小人书,旧版的有1000多种,新版200多种,其中多数属于老版新印,近年来创作的很少,最高印数不过五六千册。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传统的小人书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水准,但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令许多孩子和年轻人觉得枯燥。如今的孩子在声、光、电、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冲击下产生了全新的审美视角,他们喜欢被称为“凝固的剧画”的卡通,如《机器猫》、《奥特曼》、《美少女战士》,人物多数是“杏核大眼、樱桃小嘴”的美少女和“长发遮脸、细腿高个”的“酷”少年,这类流行文化正以高于孩子发育期数倍的速度“催熟”一棵棵“幼苗”。
  一些年轻人不再有志于连环画创作也是出版见冷的原因。鲁迅先生说过,画连环画可以产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画家。华三川创作《白毛女》时到崇山峻岭中体验生活,沈尧伊画《地球的红飘带》时沿着长征路走了两次,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在湖南益阳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的不懈追求,才有了当年连环画的辉煌。如今连环画画稿几十元一幅,与国画、油画的稿费差距太大,因此一些画家转向其他领域发展,连环画作者队伍大量流失。留守于连环画阵地的画家也大多不会为了创作去深入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连环画失去了写实这一基本特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出版社找不到好稿子,不能推出精品,有许多出版社甚至解散了连环画编辑室。
  重整河山待后生
  曾经陪伴几代人的连环画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但是所有喜爱并关注连环画事业的人们从没有放弃振兴这一艺术的努力。
  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长期保留两个小人书展卖柜台,先后组织了4届小人书展销会,日前举行了首届新中国连环画临摹比赛。连环画爱好者闻讯纷纷赶来,3天内共有26人现场临摹51幅作品,其中有年届六旬的长者,也有10多岁的小学生。柳露霏、柳霜霏是一对12岁的孪生姐妹,平时喜欢卡通,第一次临摹连环画获得了鼓励奖,妈妈因势利导买了一些连环画,让她们回去好好临摹。19岁的张驰5岁开始习画,他以一幅《红楼梦》获得三等奖,这位外形颇似韩剧明星的年轻人兴奋地说:“我喜欢画画,以后要一直画下去。”望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年轻人,满头白发的老画家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姜维朴认为,小人书在保留传统优点的同时,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在表现手法上寻求创新。有一批画家已经走在了前列,画家王可为历时3年,推出《楚汉之战》画稿,被誉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力作。表现长征史诗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多次再版,《人到中年》、《画说资本论》、《连环画世界文学名著》、《中国古代经营管理史》等新编巨制深受读者欢迎。在上海连环画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画家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坚持,再坚持一下!”连环画也许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但只要有人坚守在这一阵地上,就会有希望!(附图片)
  上图:《小兵张嘎》
  下图:《红色娘子军》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妙手留容 风骨再现
  ——感受吴为山雕塑艺术
  方延明
  盛夏时节,万木葱绿,在生机盎然的南京大学校园内,错落有致地安放着陶行知、徐悲鸿、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吴健雄、匡亚明、戴文赛、吴有训、顾毓琇、杨振宁等11尊南大的名人雕塑,吸引着过往师生驻足凝视。
  11尊像中有9尊是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吴为山教授的作品。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吴为山完成了大约200多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从孔夫子到杨振宁,跨越2500年。
  世界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是冯友兰的学生,他看了冯友兰的塑像后对吴为山说,“看了你的冯友兰雕塑,我相信没有哪个人再去做了,因为那里面有历史,有哲学,是一座化石。”冯友兰的女儿宗璞由衷地赞叹说:“感谢你用艺术留住了哲学家的灵魂。”
  在为南大名誉教授杨振宁立像时,熊秉明先生建议吴为山“把杨振宁的数理做进去!”怎样用泥去体现数理呢?吴为山认为,杨振宁是东西文化对立、相融的产物,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到了美国,他不仅探求科学真理也接受了西方文化,从他的形象上可以找到这种印痕。
  杨振宁的微笑、一双永远瞪大的眼睛、一对天真的酒窝,实实在在地具备了一个追求真理、追求人文最高理想境界的文化人、科学家的最单纯的品质。吴为山为了更好地体现杨振宁的神韵,特意选用汉白玉,用简练和概括,趋于几何体来概括他,使其灵魂与思想由内而外自然发散。
  谈到另一尊雕塑陶行知,吴为山说,陶行知逝世后,宋庆龄为陶行知题写了“万世师表”。因此他在创作中抛却所有技术,用平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代教育家正气堂堂的师表。而在表现李四光、竺可桢这两位科学巨擘时,他选用的是红花岗岩,放在校园的灌木丛里,太阳升起时,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把斑斑点点的影子印在雕像上,给人一种点点闪闪的烛光的感觉。李四光手拿一个望远镜,神情专注,这是所有雕像中唯一有动作表现的。
  吴健雄,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吴为山刻画的是一位科学的母亲,智慧的女神,优雅、宁静、睿智,美与科学、母性的温蕴与追求的坚毅,完美地融于一体。匡亚明像则是把一位忠实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家,他的刚劲、他的儒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如匡夫人丁莹如教授写的“妙手留容,风骨再现!”
  顾毓琇像则是反映了一位多年侨居海外的百岁老人的赤子情怀:“我不笑,也不哭,我想哭,哭不出来!”这是吴为山教授专程到美国顾毓琇家拜访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吴为山教授说,十几尊名人塑像安放在校园内,对今日大学生来说,既是文化传授,也是传统教育,年轻人应该从他们身上读懂做学问,读懂做人,读懂一所百年大学的校魂……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辽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齐红深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研究计划,取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
  专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推行殖民地教育是整个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把教育侵略放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军事侵略、政治奴役、经济掠夺的整个战略中进行研究,深刻揭露了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的本质,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为其侵略罪行辩解的谬论。这项研究在地域上,从东北沦陷区扩展到全国包括台湾、华北、汪伪政权、蒙疆政权等;在内容上包括了教育政策、制度及实施状况和后果,并将中国人民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在坚持鲜明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坚持了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者搜集运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亲历者口述,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专家指出,在日本侵略问题上,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同日本等某些右翼势力的斗争,反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图谋,将是长期的。专家组呼吁各有关方面对齐红深主持的又一个国家课题——日本侵华教育调查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在反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斗争和学术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齐红深主编的50万字《日本侵华教育史》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申文)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北京有一位对榫卯艺术情有独钟的凸凹先生,30年前,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老师傅把开了榫口的6根小木条拆开让他拼装,结果怎么也拼不上。这就是我国民间的益智游戏--“鲁班锁”。6根木条分别用孔子的六艺“诗、乐、礼、御、书、数”命名,清朝《鹅幻汇编》一书中称之为“六子联芳”。凸凹先生学会了拼装艺术以后尝试对“六子联芳”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研究,使其从六子增加到十五子,材料有木、铜、不锈钢、铝、有机玻璃、塑料等,外形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他创造的作品,林林总总不下百余种。
下图:凸凹先生在自己家中介绍拼合联芳造型艺术。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影报道)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为中外交流牵线搭桥
  ——《让世界了解你》节目侧记
  本报记者 罗华
  宽敞的演播厅里,一位美国姑娘给现场观众演唱了一首中国歌曲《茉莉花》。这时,演播厅内的大屏幕接进了来自美国的越洋卫星电视信号,纽约州斯坦福市市长戴梦龙微笑着向演播厅里的嘉宾和观众打招呼。在中美两地现场节目主持人诸葛虹云和顾宜凡的主持下,中外嘉宾开始了轻松亲切的跨国对话……
  这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近期播出的大型电视对话节目《让世界了解你》中的一幕场景。《让世界了解你》节目从今年3月1日开始在每周五的黄金时段播出,至今已播出15期。而为了推出这档节目,主持人和电视制片人诸葛虹云、顾宜凡已经策划筹备了4年。
  20世纪80年代,诸葛虹云和顾宜凡留学美国,两人多年在海外从事传媒工作,制作过许多电视专题节目和纪录片。诸葛虹云还为中国电视传媒界策划制作了《电影与电影人》、《国际双行线》等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节目。多年的海外生活,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不仅西方的普通人,甚至主流社会都对当代中国缺乏了解。诸葛虹云说,“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种‘不了解’对中国利益的巨大伤害,因此,如何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们电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让世界了解你》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中,他们十分注重节目的亲和力和人性化,力避干巴空洞的宣传说教,这主要体现在对中方嘉宾人选的确定上和对现场观众反应的捕捉上。他们强调细节的力量,注意通过中方嘉宾和观众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面部表情展示人们的精神风采,塑造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蕴含着无穷创造力和鲜活生命力的当代中国人形象。
  由于《让世界了解你》节目邀请的外方嘉宾都是有影响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直接参与,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兴趣,进而吸引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的注意力。此外,这个非新闻性节目采用的国际卫星双向传输对话形式在西方电视中也是罕见的,受到西方电视媒体的重视。
  这个节目不但实现了中外嘉宾的观念交流,还在中外嘉宾及其所代表的城市或企业之间创造了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在已播出的15期节目中,通过节目牵线搭桥,中外已经实现互访或达成合作意向的实例有6个。人民网作为《让世界了解你》节目的联合制作单位,不仅对节目的策划和制作给予了帮助,还给节目提供了网络视频的支持,观众可以随时登录人民网调看已播出的各期节目。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文化芬芳黑土地
  王风光
  波涛汹涌的黑龙江亘古奔流,浑厚凝重的黑土地文化芬芳,这芬芳感染着每一个人。
  以城市地区文化和农村“金色田野”活动为主题的黑龙江省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风风火火,社区广场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每个城市的广场、公园、街角等场所,各种形式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随处可见,并向农村纵深发展。“新世纪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黑龙江的群众文艺创作在“群星奖”、“蒲公英奖”等全国群众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共获奖项42个,其中戏剧小品《大山的儿子》、哈尔滨的器乐《蓝色狂想曲》等6个节目获得金牌。
  这些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文化部门创作演出了一批文艺节目,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灯塔·红旗·新时代》主题晚会、《光辉的历程》大型革命文物暨图片展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3000场国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受到城乡群众普遍欢迎。文化与经济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省直艺术表演团体参加了“广交会”、“哈洽会”、“冰雪节”的演出,佳木斯、黑河、伊春、鹤岗等地文艺团体参加了当地各类经贸活动的演出,这些有特色的文艺活动,增加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活动的文化含量。
  积极探索文艺体制改革新途径,艺术创作生产喜获丰收。黑龙江省各艺术表演团体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在转换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的动力作用,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涌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剧(节)目,《半江清澈半江红》、《特殊故事》、《关东女人》、《大林莽》、《邓小平在那个春天》、《浑水谣》、《伯虎吟》等7台新创剧目集中展示了近一两年来黑龙江省戏剧创作生产的新成果。在全国各种艺术赛事中,黑龙江省共获各类奖项40余个,充分展示了黑龙江省专业艺术的实力。
  黑龙江也是文物大省,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现在已经启动,力争有实质性进展。日前对金上京会宁府城墙等6处国保单位进行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除牡丹江、鸡西等地建设了大型博物馆以外,又有侵华日军虎头要塞、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多座特色博物馆相继落成或正在建设。博物馆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知识教育功能进一步发挥,今年1月以来举办了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优秀展览,各级各类博物馆共举办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80多个,办流动展览上百次,接待观众150余万人次。
  现在,黑龙江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7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这些标志黑龙江省历史文明进步的文化遗存,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快快乐乐学历史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日前推出的由著名学者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大视野》,在历史读物通俗化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全书视野广阔、知识密集、史料丰富,上自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内容涉及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历史、考古、地理、科技、民俗、中外交流等方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演变、发展的历史,成为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理想范本。
  整个创作出版历时5年,作者和编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让孩子们看得懂,看得进去,看得有趣,作者们不厌其烦,精心推敲文字,数易其稿,对个别重点章节,还进行了反复切磋、精心打磨。他们发挥图片的可视性优势,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为脉络,精心拍摄、绘制了2000余幅图片,这些图片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与全书的文字形成互为补充、互为照应的关系,增加了阅读的节奏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江文)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展示古代灿烂文明
  20世纪是中国考古学产生、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以100项考古大发现为重点,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展示了20世纪中国的考古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代序《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科学意义》和《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述评》组成,其中前者是对考古发现之科学意义的宏观考察和理论性阐述;后者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00项考古大发现和其他重要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系统说明。第二部分为全书主体,由100篇文章组成,每篇用3000字左右的文字、10余幅图片以及必要的线图介绍了每一项考古发现的发掘经过和发现内容,并对其学术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三部分为附录,由《20世纪中国考古大事记》等3篇文献组成,旨在提供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及其评选活动的背景资料。(王磊)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重拾童年记忆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本名叫《黑猩猩在召唤》的书,这本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确立了诸如“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最凶猛的动物也是最可爱的”等等基本概念,也成为我一生中关于“美”与“美好”的最初启蒙。
  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广西万达版权代理公司引进版权的新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让我拾回了童年的记忆。这本书讲述的是出生于非洲纳米比亚的法国小女孩蒂皮从小跟拍摄野生动物的父母在丛林中长大,与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该书一经出版,便很快被德、日、英等国购进版权并翻译出版,行销全球,有些译本行销百万余册。中文简体版今年4月份购入并以极快速度于当月出版,为刘硕良先生主编的《人与自然》杂志实现“书刊互动”的第一批产品,并被编入“人与自然”丛书系列。
  这本24开本的精美图书用了近一半以上篇幅编入了小蒂皮父母拍摄的她与动物们亲昵无间的美轮美奂的照片,它们真实而创造性地记录了小蒂皮与野生动物们朝夕相处时最美好的瞬间,表现出了小蒂皮本质上那种“像风一样的自由”。
  通过小蒂皮纯真的心灵与视角,透过这些图片流动的色彩,我们不禁要反省自己: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够回归到内心的真实,消弭痛苦的矛盾,建立永恒的和谐?(张东)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讴歌时代英雄
  一部再现社会变革阵痛,讴歌“扫黄打非”英雄的长篇小说《银豹花园》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成功塑造了清正廉洁励精图治的党的干部、疾恶如仇铮铮铁骨的“扫黄打非”斗士、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如在体制变革中如何有效地加强监督制约,在浮躁的环境中如何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犯罪和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等等。
  小说作者陆幸生,原为江苏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副主任,曾多次参与破获全省乃至全国影响颇大的大案要案,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茂林为该书作序,他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用影视和文学作品来反映这条战线的艰苦斗争,歌颂‘扫黄打非’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起到弘扬正气,鞭笞邪气,教育群众的目的”。(任平)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讲述百姓故事
  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百姓故事》所播故事编写的同名纪实作品集《百姓故事》一书最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个关注普通百姓的栏目,《百姓故事》自开播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去年11月,随着新改版的《东方时空》的推出,《百姓故事》开始关注现实,并尝试将一些内涵丰富的故事分成若干集“分故事”播出,在制作形式上,借鉴了传统章回小说和时下电视剧的手法,每集独立成篇,同时又布下悬念。由于故事精彩感人,改版以来,收视率大增,但由于电视的局限性,很多画面之外的素材难以一一展现给观众。而《百姓故事》一书的出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由16篇故事组成的《百姓故事》一书,是从改版以来播出的《百姓故事》中精心选取的。全书不但真实地记录了《百姓故事》栏目中播出的故事,还增加了编导访谈等内容,并把故事的最新进展告诉给了读者。全书文笔流畅,故事感人。在热炒名人影星的今天,这部把视点对准普通百姓、歌颂人间正义与真情的纪实作品的出版,相信会唤起人们对美好情感、对普通人生的关注。该书由《东方时空》总制片人梁建增主编。(李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