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圆心就是现实生活
——张光宇艺术的当代意义
邹文
  张光宇是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美术界十分活跃的艺术家。他生于1900年,逝世于1965年。他的艺术品格和精神对当今时代至为重要。
  张光宇生于无锡,自小在有泥人、剪纸、版画、绣染等优秀民间文化传统的环境中长大,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极富感情。青少年时期,他到上海生活,经常去看戏,还在京剧戏班里打小工谋生,建立了和传统戏曲艺术的感情。他熟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名著,但更以生活为课本,以社会为学堂,广泛学习,磨砺才情,建构了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位去世半个多世纪仍不过时的艺术家。
  张光宇的作品主要选材于民众普遍关心、喜闻乐见的传说、典故、新闻,因而容易产生共鸣,具有大众性。他画《水浒》,画《二十四孝》,表现《神笔马良》、《民间情歌》,皆因这些话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似乎从不选择信息面较窄的题材,总是在追求公众性,致力于利用有极高社会认知度的文化储备。当时,他的读者非常多。为中国首夺国际电影节金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生动造型,正是他大众化艺术追求的产物。他创造的孙悟空,如同米老鼠、唐老鸭形象代表美国文化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使者,家喻户晓。
  张光宇知识面宽,吸取信息的来源很多,手段也非常丰富。他把绘画、书法、摄影、戏曲、电影、报刊、广告、民间艺术等等融汇到一起,创造出多样化的形式。人们称他为杂家或大美术家。从他的艺术作为上看,他似乎没有体现过专擅而恪守某类题材、某种形象,将某样手段据为己有,尽管他后来形成鲜明的装饰化风格,但并不具有排他性。这种风格,传统中可以找到相似者,现实里有广泛的学习再创作的余地,后继者却能自成一派,不被吞并。他的艺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涉猎全面。他当过编辑,曾创办过十几种刊物。他画漫画,搞木刻,画国画,创作水彩、油画、壁画,搞服装设计、海报设计、装帧设计、家具设计、舞台美术与电影动画设计,还搞火花、邮票设计,蔚为大观,雅俗共赏,来源和出路都十分宽广。
  张光宇艺术的兴趣点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他没有埋头于故纸堆,沉浸于某种缺乏时效的沙龙圈里的话题。从20年代至40年代,他的漫画一路追击时政,揭露腐败。他创作了《登场人物》、《开源节流图》、《西游漫记》、《儒林外史》等一系列脍炙人口之作。他曾举办过三次轰动一时的漫画展,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迫害。他支持成立并长期帮助“抗敌漫画宣传队”。为迎接全国解放,他发起创作了巨幅毛主席像,张挂在广州百货公司大楼上,产生爆炸性影响。直到病逝前,他还创作了许多歌颂进步社会和理想的作品。许多作品都是直面现实,干预现实,即使谈古也是借古喻今,创作取向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特征。他宽阔的艺术领域的圆心是现实生活,着眼于人文关怀。他是一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个永远处于文化前沿的艺术先行者。中国漫画界称他为旗手。
  张光宇似乎不太在乎单件作品的相对完美,也不讲究作为藏品或商品的品相。他力求作品最终以较大的量进入社会,为尽量多的人所接受。他把作品在自己笔下的完成,视为一种过程阶段,更看重借助印刷、拷贝、演播、展出,进入家庭、影响生活,在民众中完成再创作。他的作品原作较小,但是有极高的产量即扩散量,深度开发了美术的文化潜力。他为烟草公司设计烟标、火花,总量以千万计。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漫画,若乘以发行量,数逾百万。他主编有《上海漫画》、《时代漫画》、《这是一个漫画时代》、《万象》、《论语》等杂志,也参与创办了《装饰》杂志。
  张光宇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文人画家。他身处大上海的文化中心,具有产业社会的意识。所以,他表现城市的生活景象,不反感和抵制工业革命的成果和良性作用,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引入中国的第一批传播者代表。他重视利用现代手段,来完成美术创作。他表现大上海,表现香港,表现许多的都市景象和生活,他重视学习国外艺术的发展成果,充满现代气息与开放色彩,具有产业社会的鲜明印迹。
  张光宇不存社会边缘化的心态,而具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他永远置身在进步文化之中,想人民之所想,忧社会之所忧。他积极投身于抗敌救国洪流之中,以笔当枪,抨击时政,表现理想。在他作品中,看不见休闲的自娱,心态开放而不内敛。他对社会潮流并不采取消极抵制和嘲讽的态度。他要反对就主动去抗争,要出击就直接去批判。
  张光宇的人格,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格,他把公众的利益放在至上的地位。他的作品比较少私人化的情感,看不见孤芳自赏、清高自恃的作派。他的许多作品数十年后重新来看,非但不古旧,反倒新颖、时髦,能与先进科技和进步思潮相同步。
(附图片)
  1、30年代,张光宇(右一)、叶浅予、张正宇、丁聪等在新创作的《鲁迅头像》前合影。
  2、多些大炮 少些牛油(漫画)(张光宇)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固本·尚新·兼容
——读胡勃的写意人物画
杨悦浦
  在当代艺术多样化格局中,胡勃大致属于“传统”一路。其作品风格的传统特色的确令人欣喜。
  胡勃对沿传统道路发展中国画充满着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他对传统绘画的执着,来自1978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打下的坚实基础。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领域新潮涌动之际,在各种现代主义的冲击下许多中年画家产生了困惑,而胡勃在这个时候反而能够在传统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历史证明胡勃的选择是对的。
  “本”是什么?说到底,“本”就是传统以及对这种传统的继承。离开了“本”,也就没有“流”。有了对“本”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将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和下一代艺术家身上延续,去创新。
  胡勃以工笔人物画著称,兼擅水墨人物画。胡勃创作的水墨人物画从题材上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现代少数民族人物;一类是古典仕女。前者来自他的人生经历。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内蒙古生活,作品反映着那里的草原风情、民族人物、驼马动物等。此外他又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做过大量的写生,积累了许多速写和各种资料,对那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很有了解。古代仕女画,我理解胡勃大概更多地看重它在水墨语言上所承载的能量以及古典人物在形象、衣纹、着色等方面在水墨用笔、晕染等技艺方面的相互适应性和纯粹状态,可以在水墨技艺上做深入的锤炼和求新的尝试。这些作品多是在诗情画意中游观,以空灵的笔法“轻描淡写”,反而使画面有一种清新自在的气氛。胡勃在用线上的能力,如线的自由组合时所形成的美感;在用色上的敏锐,如重彩与浅染的相互配置的雅致;晕染上的造势,如尽情的泼洒与皴擦的统合力量,都印证着他在接受传统技艺和拓展传统技法上的思考轨迹。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创新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众多画家的“自主意识”。
  胡勃在不断推进工笔画创作的过程中,又投入大量的精力探索写意人物画的技艺,就是在创新探索中的一个重要尝试。
  “尚新”先要“尚变”。胡勃的“尚变”,是关注创作整体,而不单纯是在工笔或写意中求变,是在中国画中以两种绘画语言的互补中变化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胡勃的水墨人物塑造有较强的自我特征,形象优雅,衣纹流丽,走笔畅达,墨气华润,色彩清新,具有了独立完整的欣赏价值。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丰富、节奏不断加快,审美需求也相应变化,在某些方面有综合发展的趋势。这就使当代画家感到走单一化的纯专业道路很难使本专业得以创新,得以丰富。所以,我们见到油画家同时也涉足中国画,从事中国画的艺术家也画起了油画;就是在同一画种中,许多画家既画工笔也画写意、既画人物也画山水、既画花鸟也画人物,以求在对各画种的尝试中得到创新的突破口,这种现象在新时期美术创作中尤其突出。
  在胡勃的工笔人物画中,同时也在他的写意人物画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多种技艺兼容所表现出来的新气象。
(附图片)
  1、清香(中国画)(胡勃)
  2、任重道远(中国画)(胡勃)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豪雄温婉两相宜
——易洪斌绘画风格初探
王絮
  大凡优秀的艺术家,其作品总是具有深邃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独领风骚的艺术魅力。易洪斌先生的绘画风格,不仅具有黄钟大吕般的豪迈气势,亦不乏小桥流水般的恬淡韵致。
  易洪斌在吉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位置上已工作了10余年,而且还兼任省作协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等职务,工作之余,则孜孜于学习和著述。作为作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易洪斌的艺术作品,彰显着浓重的文人气韵,熔铸着崇高悠远的美学思想,蕴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昂扬的时代精神。易先生绘画的题材十分宽泛,既有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山川禽兽,也有人类社会的僧侣美女渔夫商贩。画家最感兴趣和最为擅长的莫过于画马。易洪斌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各具神韵。从整体画面布局到造型的声势立意,画家总是力图把自己对时代、对人生的感受和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融进画面,使画幅上鼓荡着一股英风豪气。我们从易洪斌许多以马为题材的创作上,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传神取意的手法和纵横恣肆的笔墨语言及所追求的壮美与奔放的理想境界。那些立则渊停岳峙,腾则狂飙骤起,驰则掠地无影的神骏,分明已不再是马的本原形象,而是志在四方的猛士,是闪电霹雳,是洪流飞瀑,是横绝六合冲决一切险阻的精灵。不难看出,易洪斌对画马钟爱有加的原因,也许正在于马的形象所具备而别的物象所不能替代的刚性与力度,以及由马的神韵与气魄所传达出的拼搏意志、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与豪雄相对,温婉的艺术情趣在易洪斌的笔下也丰盈滋润。同是画马,他把马的柔媚神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如《秋风马尾斜》一幅,两匹马交颈依偎,卿卿我我,给人的感觉是“两厢切切磨如鬓,一样缠绵绕指柔”;再如《芳草才能没马蹄》一幅,写马在草地上吃草的平静与祥和之态,寥寥几笔,形神兼备,一股“浅草萋萋斜阳翠,花骢步步带香风”的诗味跃然而出。至于易洪斌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类禽鸟,也有着许多轻拢慢挑的风致。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艺术家,在追求雄强豪迈的过程中,并不排斥同时对温润柔媚的营造;当艺术家把阳刚之美推向极致的时候,其崇尚阴柔的渴望也会以其必然的归向凸显出来。
(附图片)
天地英雄气(中国画·局部)(易洪斌)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灵魂不屈 艺术自成
——汤文选作品一读
张静
  老画家汤文选“文革”中被批斗,腰部严重受伤,但他没有倒下,没有搁下手中的笔,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笔下的动物不仅有情趣,而且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一种独到的哲理、一种亦怒亦笑的思考、一种傲视沧桑的叛逆,也有一种灵魂置身境外的超脱与痛快淋漓。这也许就是命运对于他的一种补偿与回报。
  1954年,汤文选创作了《婆媳上冬学》,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一等奖。近年来,他不断有作品展出,不断有画集出版,不断应邀为海内外重要机构与场所作画……重要的是,他还在不断地创作。王朝闻先生曾这样评价汤文选:掌握了中国美术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思维方法的传统,然而,他又超越了这样的传统。
  汤文选已经78岁了,右手常常抖动不已。但他依旧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以超出常人的意志与毅力,每天早晚坚持手部机能锻炼……他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每当他拿起毛笔,运足了气力,手就不抖动了,而随心所欲地在宣纸上挥洒自如了。由此,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夺人的奇彩,一股对于生命的不屈的呐喊与豪情。
(附图片)
群鹭(中国画)(汤文选)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由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少年儿童水墨画邀请展”日前在汕头开幕。有关专家认为,这次入选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把中国水墨画强调自然天趣、不拘形似、直抒胸臆的意象化追求和孩子们率真、大胆的天性特点相结合。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水墨画。
  画画,既是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战略”选择,但是,不仅美术界、教育界对此理论上意见分歧,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少儿已经和正在走着弯路,急功近利,试图一夜成名。我们认为,对于少儿的美术教育有两个基点:一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二是踏踏实实,打好基础。我们既不能违背少儿的天性,更不能拔苗助长。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上的早熟往往是夭折的同义词。——编者
(附图片)
  1、水墨画花真好看(中国画)(柯广达)(七岁广州)
  2、郊游(中国画)(袁宗耀)(八岁长沙)
  3、生气的胡子爷爷(中国画)(孙政昊)(五岁天津)


返回顶部